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把STEM理念实施融合到我校低年级“翠竹文化”特色校本课程是本人研究的关键问题。文章从国内外研究情况、广东省广州市海珠绿翠小学(以下简称我校)“翠竹文化”研究情况及基于STEM理念实施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情况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关键词:STEM;校本课程;翠竹文化
一、我校“翠竹文化”研究情况分析
我校“以竹文化为核心的校本课程的构建与实踐研究”于2015年开题,经过两年的实践研究,已于2017年9月结题,经过两年多有层次、有重点地分阶段推进,本课题研究已经较为系统地确定了课程体系,完善了竹品养心、竹品益智达美、竹品健体三大课程模块的整体结构及内容建构。创新了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学科性课程理念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课程内容注重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与未来社会生存奠基。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课程:
(1)学科内整合课程。“竹文化”的丰富性为我们的课程内容提供了启示,我们充分把握学科内容的属性,挖掘其价值,对学科内课程内容进行了高质量、深层次的价值整合。
(2)学科间融合课程。“竹文化”下的特色课程,突破了单一学科的育人功能,在尊重学科基本属性和独特价值基础上进行整合,各学科间没有主次之分,学生在综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尝试中,随时介入,随时运用。
二、基于STEM理念实施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1)发掘STEM理念融合点,形成实践活动主题。我校的校本课程是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分低、中、高年段,每学期安排8个学时教学。结合学校的特色文化与“竹品教育”办学特色内涵,引导学生如何做一名有“竹心”“竹韵”“竹风”的学生。从品德与心理、知识与能力、艺术与运动、展示与提升四个方面来设计和建构系列校本课程,将“竹文化”所包含的气节、虚心、坚韧、高雅等涵义融入教材中,包含竹节、竹雅、竹韵、竹颂等系列课程。
(2)设计对应的学生工作纸。我们这次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低年级的学生,都是第一年接触综合实践这门学科,对这门学科的开展完全是一张白纸。到目前为止,低年级的实践课程还没有统一的教材,需要各校自主开发。我们学校虽然有现成的校本教材,有可供学生选择的主题,但如何像以往中高年级那样分阶段开展实践活动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难度很大。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因应校本教材主题的设计,我们设计了相对应的学生工作纸,从搜集资料到开展参观、访问、制作等过程都给学生具体的指引,降低活动开展的难度。工作纸的设计以说一说、找一找、画一画、选一选等适合低年级年龄特征的方式开展。
(3)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我校少先队组建了“竹宝志愿乐服务队”,服务队由大、中队辅导员、志愿辅导员、校外辅导员、少先队队员组成,定期承担校内志愿服务和校外志愿服务工作。考虑中高年级学生也同样开展校本教材的学生,学习过程中也搜集了相关的资料并做成了手抄报或者PPT,正好可以为低年级学生提供帮助。于是,我们就选取了四年级的学生作为试点,用志愿服务的形式到低年级进行相关校本内容的宣讲,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既是对自己实践活动的一个展示,也是一次到低年级开展的志愿服务,为低年级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帮助和资料。
STEM课程理念实施与学校特色校本课程融合,既克服了学科间彼此独立而造成的知识割裂,又更贴近学生真实、客观、完整的生活。在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四大指定领域的基础上注重继承与创新,将学校社团活动、学校传统活动、劳技活动、社会教育活动等广泛结合,扩大了综合实践活动的非指定领域。这种理念,使课程实施成为学生发展的广阔舞台。
参考文献:
[1]乔凤天.STEAM的教与学[J].中国科技教育,2017(4).
[2]支彬茹.我国STEM教育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分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7(6).
作者简介:易颖贤(1980—),女,广东广州人,中小学一级教师,教师,研究方向:综合实践学科研究。
关键词:STEM;校本课程;翠竹文化
一、我校“翠竹文化”研究情况分析
我校“以竹文化为核心的校本课程的构建与实踐研究”于2015年开题,经过两年的实践研究,已于2017年9月结题,经过两年多有层次、有重点地分阶段推进,本课题研究已经较为系统地确定了课程体系,完善了竹品养心、竹品益智达美、竹品健体三大课程模块的整体结构及内容建构。创新了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学科性课程理念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课程内容注重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与未来社会生存奠基。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课程:
(1)学科内整合课程。“竹文化”的丰富性为我们的课程内容提供了启示,我们充分把握学科内容的属性,挖掘其价值,对学科内课程内容进行了高质量、深层次的价值整合。
(2)学科间融合课程。“竹文化”下的特色课程,突破了单一学科的育人功能,在尊重学科基本属性和独特价值基础上进行整合,各学科间没有主次之分,学生在综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尝试中,随时介入,随时运用。
二、基于STEM理念实施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1)发掘STEM理念融合点,形成实践活动主题。我校的校本课程是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分低、中、高年段,每学期安排8个学时教学。结合学校的特色文化与“竹品教育”办学特色内涵,引导学生如何做一名有“竹心”“竹韵”“竹风”的学生。从品德与心理、知识与能力、艺术与运动、展示与提升四个方面来设计和建构系列校本课程,将“竹文化”所包含的气节、虚心、坚韧、高雅等涵义融入教材中,包含竹节、竹雅、竹韵、竹颂等系列课程。
(2)设计对应的学生工作纸。我们这次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低年级的学生,都是第一年接触综合实践这门学科,对这门学科的开展完全是一张白纸。到目前为止,低年级的实践课程还没有统一的教材,需要各校自主开发。我们学校虽然有现成的校本教材,有可供学生选择的主题,但如何像以往中高年级那样分阶段开展实践活动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难度很大。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因应校本教材主题的设计,我们设计了相对应的学生工作纸,从搜集资料到开展参观、访问、制作等过程都给学生具体的指引,降低活动开展的难度。工作纸的设计以说一说、找一找、画一画、选一选等适合低年级年龄特征的方式开展。
(3)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我校少先队组建了“竹宝志愿乐服务队”,服务队由大、中队辅导员、志愿辅导员、校外辅导员、少先队队员组成,定期承担校内志愿服务和校外志愿服务工作。考虑中高年级学生也同样开展校本教材的学生,学习过程中也搜集了相关的资料并做成了手抄报或者PPT,正好可以为低年级学生提供帮助。于是,我们就选取了四年级的学生作为试点,用志愿服务的形式到低年级进行相关校本内容的宣讲,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既是对自己实践活动的一个展示,也是一次到低年级开展的志愿服务,为低年级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帮助和资料。
STEM课程理念实施与学校特色校本课程融合,既克服了学科间彼此独立而造成的知识割裂,又更贴近学生真实、客观、完整的生活。在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四大指定领域的基础上注重继承与创新,将学校社团活动、学校传统活动、劳技活动、社会教育活动等广泛结合,扩大了综合实践活动的非指定领域。这种理念,使课程实施成为学生发展的广阔舞台。
参考文献:
[1]乔凤天.STEAM的教与学[J].中国科技教育,2017(4).
[2]支彬茹.我国STEM教育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分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7(6).
作者简介:易颖贤(1980—),女,广东广州人,中小学一级教师,教师,研究方向:综合实践学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