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过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我觉得在班级德育工作中,班主作要把培养具有品德主体意识的人作为自已的工作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班主任要善于做学生心灵的导航者,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完善人格,造就一个奋发进取的当代中学生。
关键词:班主任;德育;工作方法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5-017-1
当莘莘学子迈着青春的脚步走进中学的大门时,人生的新起点就在脚下。他们急切地盼望了解中学新的学习环境,盼望在同学中建立新的友谊,盼望在新的集体中展示自已的风采。作为班主任,如何让他们很快适应中学生活,顺利渡过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急剧变化的青春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呢?
首先,做学生心灵的导航者,要尊重每个学生,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个体意识,有对自身的性格、能力、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的认识,班主任倘摆出“师道尊严”的架子,高高在上,不尊重学生的正常的客观需求,往往会产生负面效应,建立一种不正常的师生关系。学生唯班主任之命是从,见班主任如见老虎。长期以往,学生易封闭心灵,更不会向班主任敞开心胸,畅所欲言,不利于班级工作开展和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而做好这一点,前提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挚情挚爱,点点滴滴,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初中生们企盼的心田。如何引起学生的心灵呼应呢?班主任首先要从“神”的圣坛降到“人”的实地。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也是普通人,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有缺点和不足,也会犯错误。他们和老师一样都是社会中一个独立的有个性的客体,都是社会一分子。人格上无高下,地位上无尊卑。班主任要真正从生活上、学习上、情感上关心他们,引导他们。在和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中,让学生们明白班主任是他们敬爱的老师,是真心关爱他们成长的良师益友。其次,不仅平等地对待师生关系,更要平等地对待全体学生,不因是优等生而格外看重,不因是学困生而备加歧视。班主任只有给所有学生以一视同仁的爱,将自己融入学生之中,分担他们的忧愁,排解他们的困惑,分享他们的喜悦,倾听他们心声,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学生才会对班主任产生依恋仰慕的情感,才会从顺从、认同到内化,逐步培养起自我教育的能力,才会产生幸福,归属等良好的心理意识,从而积极投身于学习生活中去。
其次,做学生心灵的导航者要善于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学会悦纳自我。
“自我”是人格的核心,那么一个学生是否拥有健康的心理,关键在于有一个健康的自我意识,即“悦纳自我”。
一个接受自已,悦纳自已的学生,必定是自爱的学生。他爱惜自已的荣誉,如果他犯了什么错识,他一定会努力改正。而一个并不真正接受自已的学生,他必然有一种自卑心理,因而也就可能不自爱。对于不断地遭到的批评,取一种麻木的态度,使教师感到那是“屡教不改”的人。
第三,做学生心灵的导航者,要善于利用班集体的教育效应,矫正学生消极心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人接受教育的过程,可以看做是社会化的过程,人的社会化是通过一定的社会化媒体来实现的。班集体是个体社会化的媒体之一,班集体对个体具有教育的效应。这种效应表现在三个方面:
(1)向心效应
所谓向心效应,是指集体对其成员有一种吸引作用。一般学生,尤其是一些有能力,有特长的学生往往比较容易在集体中寻找到自已的“位置”,而一些心理、生理有缺陷或者有这样那样缺点的学生,不但不容易找到自己的位置,甚至还会影响优秀班集体的形成。
(2)驱动效应
所谓驱动效应,是指集体的影响能使个体在心理上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势,形成内部的驱动力。这种驱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个体成员的道德动机。
所以,在每学期开学之初,我建立建全班组织时,首先对集体行为进行客观合理的规范。其次,制定班集体奋斗目标,确定努力方向。这样,对学生既是一种约束,也是一种激励。当集体的规范转化为学生需要的时候,就成为推动学生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机。集体的舆论,对积极上进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巨大的鼓励和支持;对消极落后的行为是一种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过自我消减心理上的不良因素,转化为动力。
(3)同化效应
良好的班集体能产生一种同化效应,即学生接受了集体潜移默化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与集体的要求相一致的行为。
集体有如大海,每个鲜活的个体都是大海的一滴水。当其中的某些个体发现自已的言行举止与大家格格不入时,那么在班主任的细心引导下必然会模仿优秀者,认同优秀者,尽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集体意愿。否则,他就有如一滴水离开了大海的怀抱,必然要干涸,失去生命的活力。
因此,建立良好的班集体是改造学生心灵的有效心理环境之一,作为班主任要狠抓班风的建设。优良的班风是巨大的精神力量,能形成一种使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促进作用;潜移默化的同化作用;无形巨大的规范作用,使学生的心理素质逐步完善和提高。
第四,做学生心灵的导航者,要积极营造教室文化氛围,培养学生高尚的心灵。
教室文化包括教室的环境布置、卫生状况、审美情趣、文化氛围等,这其中我特别重视文化氛围的营造。
教室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室内布置要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力求色彩协调、格调活泼、形式常新,寓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要尊重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动学生设计布置教室的方案。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室文化要由浅入深,逐层提高,以充分发挥教室文化的凝聚性、激励性、扬弃性、弥散性的作用。
我深知教室文化对德育的影响不同于硬性灌输,它创造了一个无形的潜移默化的,有助于学生求学上进和做人的心灵“场”,弥散于学生之中,无时不在,无时不有。它让学生自觉自愿而不知不觉地接受其影响,受到其熏陶、感染和鞭策。学生在教室文化氛围的作用下,能摒除心灵上的尘埃,树立起坚定的人生目标,自觉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关键词:班主任;德育;工作方法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5-017-1
当莘莘学子迈着青春的脚步走进中学的大门时,人生的新起点就在脚下。他们急切地盼望了解中学新的学习环境,盼望在同学中建立新的友谊,盼望在新的集体中展示自已的风采。作为班主任,如何让他们很快适应中学生活,顺利渡过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急剧变化的青春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呢?
首先,做学生心灵的导航者,要尊重每个学生,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个体意识,有对自身的性格、能力、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的认识,班主任倘摆出“师道尊严”的架子,高高在上,不尊重学生的正常的客观需求,往往会产生负面效应,建立一种不正常的师生关系。学生唯班主任之命是从,见班主任如见老虎。长期以往,学生易封闭心灵,更不会向班主任敞开心胸,畅所欲言,不利于班级工作开展和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而做好这一点,前提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挚情挚爱,点点滴滴,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初中生们企盼的心田。如何引起学生的心灵呼应呢?班主任首先要从“神”的圣坛降到“人”的实地。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也是普通人,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有缺点和不足,也会犯错误。他们和老师一样都是社会中一个独立的有个性的客体,都是社会一分子。人格上无高下,地位上无尊卑。班主任要真正从生活上、学习上、情感上关心他们,引导他们。在和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中,让学生们明白班主任是他们敬爱的老师,是真心关爱他们成长的良师益友。其次,不仅平等地对待师生关系,更要平等地对待全体学生,不因是优等生而格外看重,不因是学困生而备加歧视。班主任只有给所有学生以一视同仁的爱,将自己融入学生之中,分担他们的忧愁,排解他们的困惑,分享他们的喜悦,倾听他们心声,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学生才会对班主任产生依恋仰慕的情感,才会从顺从、认同到内化,逐步培养起自我教育的能力,才会产生幸福,归属等良好的心理意识,从而积极投身于学习生活中去。
其次,做学生心灵的导航者要善于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学会悦纳自我。
“自我”是人格的核心,那么一个学生是否拥有健康的心理,关键在于有一个健康的自我意识,即“悦纳自我”。
一个接受自已,悦纳自已的学生,必定是自爱的学生。他爱惜自已的荣誉,如果他犯了什么错识,他一定会努力改正。而一个并不真正接受自已的学生,他必然有一种自卑心理,因而也就可能不自爱。对于不断地遭到的批评,取一种麻木的态度,使教师感到那是“屡教不改”的人。
第三,做学生心灵的导航者,要善于利用班集体的教育效应,矫正学生消极心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人接受教育的过程,可以看做是社会化的过程,人的社会化是通过一定的社会化媒体来实现的。班集体是个体社会化的媒体之一,班集体对个体具有教育的效应。这种效应表现在三个方面:
(1)向心效应
所谓向心效应,是指集体对其成员有一种吸引作用。一般学生,尤其是一些有能力,有特长的学生往往比较容易在集体中寻找到自已的“位置”,而一些心理、生理有缺陷或者有这样那样缺点的学生,不但不容易找到自己的位置,甚至还会影响优秀班集体的形成。
(2)驱动效应
所谓驱动效应,是指集体的影响能使个体在心理上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势,形成内部的驱动力。这种驱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个体成员的道德动机。
所以,在每学期开学之初,我建立建全班组织时,首先对集体行为进行客观合理的规范。其次,制定班集体奋斗目标,确定努力方向。这样,对学生既是一种约束,也是一种激励。当集体的规范转化为学生需要的时候,就成为推动学生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机。集体的舆论,对积极上进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巨大的鼓励和支持;对消极落后的行为是一种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过自我消减心理上的不良因素,转化为动力。
(3)同化效应
良好的班集体能产生一种同化效应,即学生接受了集体潜移默化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与集体的要求相一致的行为。
集体有如大海,每个鲜活的个体都是大海的一滴水。当其中的某些个体发现自已的言行举止与大家格格不入时,那么在班主任的细心引导下必然会模仿优秀者,认同优秀者,尽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集体意愿。否则,他就有如一滴水离开了大海的怀抱,必然要干涸,失去生命的活力。
因此,建立良好的班集体是改造学生心灵的有效心理环境之一,作为班主任要狠抓班风的建设。优良的班风是巨大的精神力量,能形成一种使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促进作用;潜移默化的同化作用;无形巨大的规范作用,使学生的心理素质逐步完善和提高。
第四,做学生心灵的导航者,要积极营造教室文化氛围,培养学生高尚的心灵。
教室文化包括教室的环境布置、卫生状况、审美情趣、文化氛围等,这其中我特别重视文化氛围的营造。
教室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室内布置要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力求色彩协调、格调活泼、形式常新,寓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要尊重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动学生设计布置教室的方案。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室文化要由浅入深,逐层提高,以充分发挥教室文化的凝聚性、激励性、扬弃性、弥散性的作用。
我深知教室文化对德育的影响不同于硬性灌输,它创造了一个无形的潜移默化的,有助于学生求学上进和做人的心灵“场”,弥散于学生之中,无时不在,无时不有。它让学生自觉自愿而不知不觉地接受其影响,受到其熏陶、感染和鞭策。学生在教室文化氛围的作用下,能摒除心灵上的尘埃,树立起坚定的人生目标,自觉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