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民歌的社会教育功能及传承发展研究

来源 :教育文化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rryto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饭养身,歌养心”的侗族传统文化中,风俗歌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在侗族社会生活中,具有教育、宣泄、接納、交流、团结等功能,并作用于生产生活与人的生命历程的方方面面。其源于生活,发于情感,反映着侗族社会淳朴的乡俗与和谐的景状,成了学界较为重视的研究资源。当前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外来文化的影响、网络文化的滥觞,侗族风俗歌的生存环境与传承前景遭遇了严重的挑战。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践的背景下,在整理和研究侗族这一传统文化的社会功能的同时,寻析其传承、保护之策略就显得重要而又迫切。
  关键词: 风俗歌;社会教育;功能;传承;侗族
  中图分类号:G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19)01-0074-05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9.01.014
  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发展,注重“三农”问题的解决。为在2020年全国全面同步实现小康社会,并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以及走上城乡融合、建设好美丽中国的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而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全面实施,标志着我国广大乡村已迈上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航程。“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五大目标之一,是国家关于治理乡村地区以来一直都要求遵守的准则,该部分主要涉及到的是文化和人们的价值观念,很难一时就能够得到调整,同时也可以看出乡风文明在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意义。而侗族民歌由来已久、内涵丰富,充分反映了当地的风俗习惯。它来源于生活,创造于人民,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影响,因此对于侗族民歌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文献综述
  对于民歌的定义学界有多种不同的表述。其中最有代表的是胡牧(2015)把侗族民歌研究层次概括为基础性研究、扩展性研究、总结性研究以及深入性研究四个阶段,揭示了侗歌研究由歌俗叙事到理论介入的过程[1]。侗族在地理空间上,以锦屏启蒙为分界,分为南北两个方言区。在方言、环境及其它因素的影响下,侗族音乐文化也在南北方向有一定的差异。苏金梅(2012)指出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得南侗民歌在纵向继承方面保持了自身系统化,具有相对的保守性和稳定性,因此民族特色十分浓厚,而北侗则侧重于横向借鉴发展,更多的吸收了外来文化因素,呈现出与其他民族音乐交融的特点,因此民族特征比较淡化[2]。刘国辉(2016)指出在伴奏形式上南部侗族民歌多有乐器伴奏,常见的乐器有芦笙、奇葩、牛腿琴等,而北部侗族民歌乐器伴奏较少,只是偶尔用木叶吹奏伴唱[3]。关于侗族民歌的分类,杨雪菲、何玉(2015)把南北侗族民歌的具体类型进行了阐述,其中把南部侗族民歌分为了大歌、小歌、习俗歌,而北侗地区长期以来都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所以在其歌曲音乐形态中也融人了很多汉文化的因素,根据体裁和内容形式大致分为玩山歌、好事歌、伴嫁歌三大类型[4]。在侗族民歌的分类及特点上进行研究获得的成果,虽然表述不同,但是在内容和方向上没有本质的区别。
  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部分研究学者十分重视侗族民歌的社会功能,如胡曦元(2015)指出侗族大歌传承对侗族儿童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独特的教育资源、灵活的教育形式以及“情境化”教育过程[5]。舒慧敏(2013)认为侗族河歌(属于小歌的一种)传承具有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生产生活中的交互作用以及实现人的个体社会化[6]。关婷婷(2016)以侗族的嫁歌为例对侗族民歌的社会功能进行分析,指出其具有教育、社交以及宣泄情绪的功能[7]。从以上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侗族民歌最大的功能是教育功能,还有满足个人实现社会化、以及情感需要的重要手段。
  此外,一些学者对于侗族民歌的传承困境及其发展也进行了积极探讨。尹庐慧(2011)认为民歌传承遇到问题主要是外出人口增多,歌班数量减少;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侗族民歌教育功能的淡化;休闲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使得民俗活动减少。这三大原因的出现直接影响到了侗族大歌的传承[8]。对于如何解决侗族民歌传承发展问题,关婷婷(2016)指出了要建立专门的机构加强侗族民歌的研究和保护,并且要将侗族民歌编入教育课本,积极发展传承人,在此基础上还要立足本土,广泛吸收[7]。
  总体来看,以往的研究主要是以侗族大歌、小歌为研究对象,学者以习俗歌为题材的研究较少,而就习俗歌的社会教育功能方面的思考来讲,目前仅发现关婷婷(2016)对侗族嫁歌的社会功能进行了探讨。侗族民歌作为民歌传统文化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必要从全局出发,挖掘其更大的社会教育功能,以在侗族地区乡村振兴中发挥其积极的文化价值。
  二、侗族习俗歌的社会教育功能分析
  黎平、锦屏两县西部相邻乡镇主要有尚重、德化、彦洞、平秋等乡镇,其中彦洞和平秋为“九寨侗乡”的核心,“九寨侗乡”是南侗和北侗的分水岭,也成为了侗乡南北两大文化区的交汇之地,兼有两区的民族风情,也正因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些相邻乡镇具有相近的歌舞、服饰、婚俗、节日、饮食、习俗等传统民族文化。而且该区域森林资源十分丰富,其中,杉木是当地建筑的主要材料,铸就了侗族漂亮的居住建筑,具有重要的使用和经济价值。
  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但侗族风俗歌作为民歌的一部分,历史悠久,内涵十分丰富,从中反映出当地的风俗习惯。曾在1958年,新中国政府十分重视侗族语言文字的发展,为此组织有关专家为侗族人们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侗文方案》,且在同年的12月获得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在侗族地区试验推行,在初步试行阶段也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果[10],但是在80年代后期,由于各种原因,侗族文字的推广进入了停滞阶段,也因此目前大部分的侗族地区并没有自己的文字。因此应当以文字为载体的民谣形式并没有得以存在,所以当地的习俗歌没有唱本,完全是靠口头演唱,并一辈传给一辈。如陆景川在描述九寨侗歌的时候写到:   汉人有文传书本,
  侗家无字传歌声;
  祖辈传唱到父辈,
  父辈传唱到子孙[11]。
  习俗歌的类型并没有清晰的界定,在湖南绥宁和黎平县西北部的德化、尚重等地,认为习俗歌主要有拦路、祝酒歌以及踩歌堂几大类型,而锦屏彦洞、平秋关于民歌类型的划分比较笼统,直接分为多声歌和单声歌两大类型,其多声歌包含古歌、大歌、半夜歌,单声歌有情歌、婚嫁歌、酒歌(也叫礼俗歌,在故事会、节日、三朝、满日、婚嫁等时候唱的歌)、山歌以及丧事歌等;按照所描述的内容来看,习俗歌也就是彦洞、平秋指的酒歌。习俗歌一般是在特定的日子进行演唱,主要就是“对歌”的形式,可以是两个人一唱一和,也可以两个团队你来我往,一般在鼓楼、寨门、广场、堂屋、楼梯角、山坡等对歌,到底在什么样的场合,还得取决于对歌的对象是哪些。通过对黎平、锦屏两县西部相邻乡镇习俗歌的探析,发现有些类型的歌虽然在歌词句式、演唱者上有些不同,但是大部分都十分相近。首先都无唱本,主要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给下一辈;而且十分注重演唱逢双押韵,平仄相对,更为重要的是重视内容的完整性,都具有重要的社会教育功能。本文主要介绍孩子出生时唱的祝酒歌、婚嫁迎亲时的拦路歌以及老人去世时的哭歌,这是人的生命历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借这三个时间唱的歌谣来揭示侗族风俗歌所蕴含的社会教育功能。
  (一)促进家族团结以及满足人们的社交功能
  无论是举办满月酒、结婚酒还是丧事,家族互助是最明显的特征,在当天该家庭不必去操心这些琐事,只要确定好所有事情的大方向,具体事情家族其他人会分工协作,每一次大事,大家必定聚集在一起协商处理完好。呈现出“主人信任也放心,人们乐心也尽心”的良好态势。
  家庭生儿育女,不仅是该家庭的大事,还是整个家族的大事,在农村民族地区,“多子多福、儿孙满堂”的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在人们的思想中,因此家庭喜添一员必定是整个家族的大事,通常情况下都会以“大喜”的要求來举办,无论处在距离较近的亲属还是远一些的亲属,都会赶来和人们共度这个喜庆时刻。家族已出嫁的女儿在当日必定会以各种花样出场,例如穿着十分破烂、涂满脸黑锅灰并举行各种活动,其中唱酒歌是不可缺少的活动之一,此活动主要在当天白天进行,唱的歌主要体现了对新生儿的赞美和期待,也是对整个家庭的祝福。如:
  嘿,大家好好听我唱首歌给贵子/或虎或活就你们抓得/他得八字高旗早会读书/他得八字高旗才会遇到好日子/他手里带笔来掌控万物/你们有这根高柱子才得这个灿烂日子/将来他猛虎下山必定带才来卖哺/呃—徊—维!(结语 语气词)。
  嘿,你们都好好听我要唱首歌给孙女/等她长大就做头女/等她长大做个人贵
  你们一家养女百家求/你们一家养女千家问/等她长大自己做吃做穿/财富足足/不知道得到哪精神去哺/呃—徊—维!(结语 语气词)。
  (摘自德化、尚重地区人们唱的祝酒歌进行简单翻译得来)
  从以上酒歌的内容来看,首先祝酒对象有男女性别之分,其次对男孩的期望大多是长大后有能力来独当一面,而对女孩大多是独立的要求。从酒歌来看他们对男女的要求和期望都比较高,而且没有性别偏好。酒歌对人们今后对待子女的方式有很大的影响,首先对孩子的要求较高,其次家庭也会尽力满足孩子的教育需求,一般情况下只要孩子有能力,不管男孩女孩一定会鼓励其完成学业。
  除此之外,还能满足人们社交的功能。在平日中,交通条件以及农忙等原因,亲戚朋友很难聚在一起聊家常和表达自己情感,但是在这个喜庆的时刻,人们会克服一切困难聚集在此,白天帮主人家忙还有唱酒歌等活动,因此人们把聊家常、谈心放在晚上进行,许久不见有太多的东西想和亲朋好友诉说,正如此人们常常会敞开心扉聊到天亮,而这样的时机满足了他们的社交需求。
  (二)社会教育及接纳功能
  侗族习俗的社会教育功能,在嫁歌中表现得特别突出。侗族嫁歌一般是出嫁人家对女儿的叮嘱,具体内容主要有对夫家家人的尊称,如其父母应该喊公公婆婆,对其他亲戚也要有礼貌,还要积极主动做家务,孝顺公公婆婆。在德化、尚重的侗族婚姻习俗中,一般情况下嫁歌和拦路歌同时并行。在结婚当日,新郎家的亲朋好友会穿着盛装陪同新娘一同前往新娘家,新娘家会摆酒席等待客人的到来,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祝酒拦路,年轻人和男性在这一关很容易通过,只要欣然接受他们的“红印”以及喝口米酒,就可以去吃午饭了。但妇女她们可没有这么轻松,两方就在楼脚一合一唱,站着唱累了就坐着,大部分所有的人吃完饭了她们都还没结束,一般情况下会唱到中午一两点钟人们才甘心结束。兹将唱歌的内容选介如下:
  (旁亲):
  嘿,你们得这么好媳妇来收拾家里家外/你的媳妇听话又耐烦/你媳妇耐烦又会考虑周全/来照顾你们老人没有哪行差/来照顾你们老人没有哪行弱/无论哪行来说都是你们媳妇最聪明/你们山地风水深带来了这么好媳妇/你媳妇眼睛长心肠也好/你们是富有人家以后也更富足/你们得的这媳妇人才或良华/好的像花开一样哺 /呃—徊—维!(结语 语气词)。
  (女方家):
  我们女儿不懂事嫁到你们家来/无论哪行都需要你们教/给长辈端茶送水/家里活路积极干我们都曾说过/希望她能记得好好做/得到你们的肯定才不会把她送回娘家来哺/呃—徊—维!(结语 语气词)。
  (男方家):
  我们得了样样都在行的媳妇全家都欢喜/全房满意我们媳妇也暖心/家里山上的活路我们婆媳自己商量去做/我们把儿媳当自己女儿养当自己的亲孩子/把儿媳当女儿没一句说/把儿媳当女儿没一句闲话/我们劝你们娘亲情意重也要把心放宽哺/呃—徊—维!(结语 语气词)
  (摘自德化、尚重地区人们唱的拦路歌进行简单翻译得来)
  祝酒歌是在侗族的婚姻习俗中旁亲对这对新人以及这个家庭的祝福,这言语表达了对新人的肯定,能够使大家更快的接纳这个新人。而女方家庭的嫁歌则是对刚出嫁的女子言行、礼仪、勤劳等方面的尊尊教诲,对于经历人生的第一次大事,年轻女孩并没有什么经历,到了公公婆婆家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都不清楚明白,而嫁歌则为其行为提供了借鉴意义,实现了教育的功能。男方的歌里体现了对新媳妇的完全接纳,将把她视为自己的子女,好到无可挑剔。旁亲的酒歌从旁亲的视角对新人的接纳,而男方家的酒歌是从婆婆的视角对儿媳妇的认可,社会上大家普遍认为婆媳关系是难相处的关系之一,但是在当地的民歌中直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希望以及对儿媳的接纳,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当地的婆媳关系确实相处得较为融洽。   彦洞、平秋地区唱的嫁歌和前面所提到的稍有不同,他们婚嫁歌的主要演唱者是和新娘新郎年龄相仿的青年男女,有的还可能是他们之前玩耍过的对象,所以唱的歌大多都是对以前的回忆,充满不舍之情,但是最终还是祝对方幸福美满,嫁歌经常带有悲伤之情,对曾经对象的惋惜,对父母的不舍。随着接亲队伍的到来,加上时辰已到,父母就会劝新娘趁早离开家门,这时的不舍和哀怨袭上心头,新娘哭腔唱到:
  女生外出若是久,
  为何拿我去他村?
  男女都是父母养,
  为何把我嫁出门?[11]
  这时来参加“嘎花”的男子会应和到:
  莫怪父母不爱你,
  背地路头结成妻,
  你姣图他富贵好,
  莫负父母养育力。[11]
  参加结婚前的“嘎花”对歌还有新娘十分要好的姐妹,姐妹之间难分难舍,有很多话想对姐姐说,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是提醒姐姐在婆家应该怎么做,如:
  妹妹我,
  妹我有话跟姐说,
  去到哥家要和气,
  尊老爱幼敬公婆。
  尚重、德化与彦洞、平秋唱的婚嫁歌在演唱者、句式上有些不同,彦洞、平秋这边更注重押韵、平仄相对,一般是七言四句。但德化、尚重地区更多注重内容表达的完整性以及押韵,但歌词有长有短,句式不一。这些相邻乡镇的习俗歌在内容上都十分相近,主要是对新人的祝福,同时教导新娘今后要与人和气相处,尊老爱幼孝敬公婆,同时要记住父母的养育之恩等。对于新出嫁的姑娘,这样的一番教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宣泄情绪以及对隔代的教育功能
  这突出表现于哭歌中。侗族哭歌一般是晚辈对去世长辈唱的歌,最大的特点是悲凉低沉,还夹杂哭声,它是晚辈对长辈表达的痛惜之情。主要的行为者就是长辈的子女及孙辈,他们是至亲关系,最亲近的人要永远的离开了自己,那痛苦无法言表,这种方式也更好的宣泄了晚辈的情绪。哭歌内容具体如下:
  嘿,补(侗语爸爸)啊您为什么狠心的离开了/今后我成了没有爸的孩子/回家也见不到爸爸/以前您常带我们去山上放牛/去做庄稼收稻谷/现在说倒下就倒下/答应我们好好吃饭吃药/到最后还是坚持不了/您恩情太重我们报答不了/来不及孝顺您就走了/辛苦一辈子没享到清福/愿天堂那边没有痛苦疾病。
  (摘自德化、尚重地区人们唱的哭歌进行简单翻译得来)
  在當地的丧葬习俗中,披麻戴孝、哭丧是最重要的礼节,也贯穿了丧葬仪式的整个过程,哭丧是以歌的形式来呈现的,内容主要有对曾经事情的回忆、长辈的恩情以及“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惜和遗憾。歌调悲凉低沉,让旁人听了都极为痛心。此项仪式一般是长辈的子女完成,对于至亲的离开他们一时无法接受,这样的一个仪式使得他们能够在常人理解以及当地接受的情况下及时宣泄了自己的情绪。而且对于隔代子孙来说,也算是对祖辈有更深的了解,同时对生命、孝顺的内涵有更深的体会。
  三、风俗歌传承困境与对策思考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重要目标,乡风文明作为乡村建设的灵魂性内涵,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但是由于目前农村经济发展不够充足,无法满足人们各方面的需求,长期以来,不少的人们持续选择进城务工,由此造成四大直接后果:一是人们的思想受到外面文化的影响,冲击了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二是人们流动在外地的时间更长,缺少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学习民歌和感受民歌的魅力。三是外出务工人员与子女直接交往的时间短,无法从家庭的的层面实现民族传承的代际互动。四是民歌传承的社会土壤如节目,婚丧嫁娶仪式,交流交往仪式等的褪变,使得传承的空间极其对象越来越窄,越来越少,等等因素使得民歌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严重挑战。前面通过对风俗歌的意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它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但是无论是当地民众还是外部力量对其都不够重视,以前人们上山干农活或是空闲时间都会学习唱歌,但是现在人们只有到需要歌的时候才会提前两三天去学习,而且并没有专门的歌师,对于这样的状况,并不利于风俗歌传承和发展。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特提出如下对策思考。
  其一,成立专门的研究和保护机构。作为民歌及其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把对风俗歌的研究和保护也提上日程,建立专门的研究和保护机构,包括研究风俗歌的起源、歌唱形式、歌词内涵以及对人们产生的影响等,我们都应该系统的研究,促使风俗歌的发展。
  其二,发展传承人。从对当地的了解中,他们并没有专门的歌师传承风俗歌,人们只根据自己的了解对某些爱唱风俗歌、有较多风俗歌的长辈进行学习。因此我们首先要确定歌师人员,以确保风俗歌能够传给下一代。其次我们还应该鼓励年轻妇女多学唱风俗歌,对于热爱者应该着重进行培养,发展成为专门传承人。这是发展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项活动,对于这些歌师以及学习者,政府应该高度重视,给与他们适当的经济扶持,鼓励更多的人学习、发展、传承风俗歌。
  其三,发挥学校的传承功能。人们曾说“侗族人是歌的世界,舞的海洋,饭养身歌养心”,人们从小就放牛养羊唱山歌,唱歌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现在发生了许多的改变,孩子从小就进学校学习现代文化知识,对于传统的歌曲知之甚少。我们知道学校是系统学习现代文化知识、规范人们行为、实现人的社会化的场所,对于知识的传承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我们应该利用其优势,把风俗歌编入当地的教学课程,孩子学习现代知识的同时,也积极学习传统文化,这有利于对风俗歌的传承。
  其四,利用现代媒介发展传承。大量流动人口的出现十分不利于风俗歌的传承发展,但是现代媒介的出现也弥补了一些不足。据了解,当地人们也利用手机微信功能交流学习民歌,但是侧重于小歌,我们应该把风俗歌转变成其中的一部分,积极利用现代媒介,摆脱时空的限制,学习发展风俗歌。
  四、结语
  习俗歌作为民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教育、宣泄、接纳、交流、团结等重要的社会教育功能,但在侗族地区目前的传承发展状况有些令人担忧。相对来讲,平秋、彦洞作为“北部侗乡”的核心,得到较好的传承和保护,但是德化、尚重一带在保护传承方面有明显的差距。从民族社会来看,习俗歌所具有的社会教育功能是其他文化无法代替的,应该高度重视其传承和发展,要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对其起源、形式、功能进行系统的研究,促使人们对习俗歌有更深的了解。在提倡人民大众爱民歌,学唱习俗歌的情况下,既要发展专门的传承人,发挥其传承纽带的作用。又要利用好学校教育场所及现代传播媒介等重要途径,形成较好的传承氛围,只有人们重视习俗歌,保护研究发展习俗歌,才能充分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牧.侗族民歌研究述评[J].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5(01).
  [2] 苏金梅.南侗民歌分类新探[J].人民音乐,2012(10).
  [3] 刘国辉.贵州黎平县侗族民歌音乐风格特点及传承现状研究[J].音乐创作,2016(04).
  [4] 杨雪菲,何玉.浅谈南北侗族民歌的风格特点[J].北方音乐,2015(16).
  [5] 胡曦元. 侗族大歌传承对侗族儿童的教育价值分析[D].吉首:吉首大学,2015.
  [6] 舒慧敏. 贵州黎平侗族河歌传承的教育功能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7] 关婷婷.侗族民歌的社会功能及传承发展研究——以湖南绥宁侗族嫁歌为例[J].音乐时空,2016(01).
  [8] 尹庐慧. 侗族大歌的文化传承与学习:贵州省黎平县九龙寨的个案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9] 刘鹏.民歌概念辨识之我见[J].流行歌曲,2012(32):1.
  [10] 海路,李芳兰.侗族新创文字的历史沿革[J].贵州民族研究,2010,31(06).
  [11] 陆景川.九寨风情[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杨军昌)
其他文献
大学过度的专业教育,容易培养出知识偏狭和精神贫瘠的单向度的人,无法关涉人整全的发展。技术社会带来的实用主义主宰人们的生活,人面临自我认识的危机,需寻求人存在的生命意义。大学专业教育过度之弊,人对生命意义求索之欲及健全社会的构建之需三者相互联系,共同构成探寻通识教育目标的背景。由此,同时教育目标确立为培育健全的人。健全的人具有完善人性,注重人的个体完满和承担社会责任,超越人的自然属性,发展人的社会属
期刊
人与文化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既是文化哲学研究的基本点,也是教育研究的重要范畴。人类在创造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自己,但文化世界一经生成,便以超有机体的形式存在于历史与现实中,介入到个体成长的每一个瞬间,渗透至民族发展的每一条血脉。文化起源于人的类本质活动,是有理性的人所具备的可以自由选择自身发展目的的能力。人类也正是依赖于符号化的文化思维和行为,才得以创建一个属人的世界。教育既是人类整体的文化事
期刊
近年幼儿园场域中的仪式从无到有、从类型单一到多样、从形式简单到繁复,上演着快速的变换。升旗仪式是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虽然相关文件未对幼儿园举行升旗仪式作出规定,但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举行升旗仪式,并不断摸索仪式开展形式。幼儿期是感知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时期,与其他学段的升旗仪式相比,幼儿在这一仪式中主要是获得对国旗、国歌等国家象征符号的直观感知以及国家情感的初步体验。文章主要通
期刊
“学习工厂”英文为“Learning Factory”德文为Lernfabrik,是一种基于真实的生产及管理过程,面向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具有多种功能整个的实践学习场所,20世纪90年代初在美国产生。近十几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学习工厂”在欧美国家被广泛推广。众所周知,德国的制造业发展和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成就举世瞩目。我国正在积极推进“中国制造2025”,迫切需要大批优秀的高端工程技术人才。“学习工
期刊
《纽约时报》网站报道,上海公立小学的数学课本将“漂洋过海”,出现在英国学校的课堂上,以提高英国学生的数学成绩。自明年一月起,英国的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将可以使用到上海的数学教材。全套课本共36本,除了里面的人民币符号会被改成英镑符号以外,其他内容将完全一字不落地由中文翻译成英语。  2010年,中国上海的学生首次参加国际标准化测试并击败个中强手取得优异的成绩,来自全球各地的教育家们都为他们的成绩所惊
期刊
摘要:水族文学是水族民众表达心声,传承水族历史文化的有力媒介。民族文化教育传承是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形式,民族中学应肩负起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保存、传承和创新的历史使命。通过对黔南三都民族中学的调查,全面分析民族文化进校园在学校教育中的现状,进而提出学校民族文化教育传承的实现路径——校本教材的开发,展现其研究成果。  关键词:学校教育;民族文化进校园;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38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一场“人才革命”,对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以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为例,提出从优化支持保障体系、优化考评激励机制、发挥导师重要作用、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四个维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多年来,该院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发展势头良好,创新创业意识更加强化,创新创业文化逐步形成。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 以实施贵州省教育厅“农学专业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为契机,研究复合应用型农学专业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体系。通过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和实验教学平台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途径,对复合应用型本科高校农业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有益探索,该培养体系的实施可以全面提升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农学专业;卓越农林人才;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方案  中
期刊
摘 要: 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是我国当代师德建设的新范式。开展该范式的学理探索是基础,编制、争鸣、验证、完善“师德负面清单考核标准”是前提。已为师者和拟为师者先行“对标”自律、“知行合一”是师德建设的内因和内在动力,师德考核者“对标”开展考核建设是师德建设的外因和外在动力,只有内外因、内外力有机结合,才能不断提升师德的感召力。  关键词: 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师德建设范示  中图分类号:G
期刊
摘 要: 自20世纪80年代起世界各国教育界意识到创新思维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创新性思维习惯的养成离不开批判性思维训练。批评性思维并不是简单地判断文本中作者观点的正确与谬误,而是基于目标导向性思考,评价性判断,以及在此基础上构思推理进行逻辑判断并得出结论的过程。这一复杂过程较为完整地表现在分析性阅读过程中。本文以俄语泛读课程为例探究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方法,探索俄语专业教学中创新思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