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拓展教学能够开拓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的思维领域,发展学生的人言语素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拓展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它具有极大的教学优势。
【关键词】拓展教学;言语素养;教学优势
语文教学应该拓展。叶圣陶先生说:“课文只是一个例子。”作为教学资源的教材直接提供给我们的内容是有限的。而就语文课而言,它是语言、文化、社会、教师、学生等诸要素相融合的一个综合体,就教材而言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地理、音乐、美术等诸多学科,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综合系统。拓展教学能够开拓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的思维领域,发展学生的人言语素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拓展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它具有极大的教学优势。
一、现在文本拓展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一)追求教学形式的花哨热闹
文本拓展的目的无非是扩展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知识视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拓展要考虑到文本的特点、课堂的教学目标,但有些教师过分关注拓展形式的新颖、热闹,忙于教学花样的翻新,而忽略了认真审视拓展内容的质量。如表演、演唱、绘画、辩论等拓展形式的运用若只流于形式,那充其量只能算作“作秀”。
(二)对文本主体知识的把握失当
拓展程度失当。这种错误比较典型的就是以深解浅的行为。如在教学海明威《桥边的老人》时拓展到杜甫《兵车行》这些古典诗词中有关战争内容的描写,这样学生往往只能囫囵吞枣,销蚀学习兴趣。
拓展数量失当。这种错误一方面表现为拓展无度。如上《致西伯利亚囚徒》时,拓展了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阿里瓮》,奥多耶斯基的《致普希金》,十二月党人身后女人的故事。另一方面表现为本末倒置。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规定了教学内容的规定性和规范性,不能想怎样就怎样。
拓展类型失当。拓展阅读的类型一般可以分为三种: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补充性拓展,与课文表达形式相关的迁移性拓展,还有就是具有比较鉴赏意义的比较性拓展。目前我们的拓展形式比较单一,比较重视前二种拓展而很少运用比较性质的拓展。
(三)对教学主体听之任之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拓展教学的目的也旨在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在文本间建立思维联系,使他们增长知识经验,塑造璀璨的人性之光。但不少教师在拓展时,心中没有学生,没有关注到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与年龄、性格、经验等方面的特点,背离学生,随兴所至的拓展最终只能导致教学的低效甚至是无效。
二、有效拓展的理论思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的认识思维活动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去获取建构的新的知识。所以语文课堂中的拓展教学也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教材为中心向四处辐射发散,以教材为基础求深求新,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拓展。因此在拓展时我们必须考虑到:
以文本为根本。拓展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形式、手段,它要为文本的研习服务,离开了文本那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拓展可以超越文本,但又应该反哺文本。
以必要为前提。在课堂中进行资源的整合和开发,能提高课堂的容量,丰富教学的内容,突破时空的限制,丰富学生感知信息和思维的层次,但其高度、深度、广度的把握要考虑到教学实际:一是教材实际,不能偏离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牵强附会;二是学生实际,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来因材施教;三是课堂实际,从时间、地点、情景等角度来考虑拓展内容,不能让拓展成了喧宾夺主的闹剧。
以适量为准则。拓展内容的选择要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为基点,我们不能把它当作一个“卖点”来展示自己的才学,显示课堂设置的新意。有效的拓展不在于数量的多少,应当立足于语文课堂本身的内涵,立足于文化本身的精髓,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学生为主体。拓展教学的目的是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它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基础好坏、成绩优劣、思维活跃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有针对性的拓展。
三、语文教学拓展的措施探讨
(一)创设氛围,做好导入关
1.介绍背景,铺就阅读之路
选入教材中的课文往往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它产生在特定的时代,又反映出特定时代下的情感,如果单从文字角度来指导学生,学生往往会感到困难重重,有时甚至会答非所问,所以拓展背景资料能帮助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分析探究。
2.联结新旧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语文知识层面的内容包罗万象,但它涉及的内容又不可能是全新的,我们可以针对每一篇文章的不同特点,联系旧知,引入新知,形成一个体系。如通过回忆《念奴娇 赤壁怀古》有关知识来引导学生学习《赤壁赋》,通过回忆《沁园春 雪》来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
3.渲染氛围,创设学习情境
有些文章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可以创设一种与文本相符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体验,主要方法可以是图片展示、音乐渲染、故事讲述等,以此为桥梁为文本角度奠定基础。
(二)紧抓文本精妙,做好强化关
选入教材的文本往往是典范之作,其中不乏精妙之处: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文段,有时能深深触动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它们往往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把握好这些词句,主要方法可以是对文本中的难点、重点补充理解;也可以是对好的文句进行强化,要让他们学修辞、学句式,仿文段,培养学生感受、积淀习得语言的习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三)捕捉思维火花,做好生成关
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对话过程,带有极强的突发性与偶然性,高中学生的思维比较敏捷,会有自己的主观判断。教师不仅要预设好课堂,而且要善于捕捉课堂上的思维火花,引发学生讨论,在拓展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
1.把“错误”当宝贝 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学生由于知识的局限,错误在所难免,我们要善于在错误中找准时机,在对错误的暴露与辨析中,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如上《最后的常春藤叶》时,学生在朗读“难道世界上竟有这种傻子,因为可恶的藤叶落掉而想死?”一句时,不小心把“傻子”读成了“傻孩子”,教师没有回避这个机会,而是引导学生对此展开讨论:到底哪一个词语来得好。通过激烈的辩论学生一致认为这位学生读错的一个字恰恰反映出贝尔曼对琼珊的爱,而且极符合一个长者对小辈的关爱口吻。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加深了,学习兴趣也被激发出来。
2.把“发难”当契机
我们的学生是带有不同特点的个体,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有自己的独特的感受,我们不能忽视这些“尴尬”,而应当满足学生的未知欲,使之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如在上《祝福》的时候,在分析完祥林嫂三到鲁镇的内容后,一个学生私下里嘀咕说:祥林嫂为什么一定要到鲁镇来,不到其它地方去,到其它地方就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她就不会死了,这只是鲁迅随便写写的。我适时地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拓展,让学生讨论如果她到了其它地方可能活下来吗。经过讨论,学生不仅明确了人物之间的关系,而且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了更深的了解。
四、立足整体,做好升华关
(一)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对教材中有些有着相同或相似的内容进行归纳拓展,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的分析归纳,整合与深化,有助于学生深入的思考,形成知识的体系。如文言文某一个字或句式的归纳,文本主题的归纳,写作手法的归纳,文章写作技巧的归纳等都可以让学生通过回忆,帮助学生把散乱的知识整理成体系。
(二)比较拓展,提升鉴赏水平
“比较是一切理解与思维的基础”。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求同或求异的思维来分析课文,能帮助学生研究教材、搜集资料、探究问题、表达观点、既开阔了视野,又训练了思维与表达能力。
1.不同版本之间的比较
编者在选择文章时,会对原文的某些内容作一此增删与改动,在教学中我们对这些微妙之处进行比较探究,有利于体会文章的精妙。方法有:
人教版的教材与苏教版的教材进行比较:在人教版中《指南录后序》最后一段被删去,编者把作者有关的“尽忠尽孝”的意思当作封建糟粕,看成是“历史的局限”,而苏教版中把它补了出来,这时就可以让学生讨论这些安排是否有道理?
不同译文之间的比较: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不同的版本表达的语句是不一样的,通过比较有助于学生理解难词新句,领会文章用词的准确与精妙。
与原文之间的比较:在比较中让学生明确发动的原因与好坏,能够更深入的领悟编者的匠心与作品的深意。
2.文本之间的比较鉴赏
课文与其它材料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通过比较阅读能够让学生站在与作者平等的位置上,对课文所描写的内容进行个性化的审视,真正理解文章,真正把课文融入到自己的内心。如对李白诗与杜甫诗在内容、情感、手法等方面的比较,可以让学生领悟他们各自的写作风格,社会背景对一个人的影响。如《指南录后序》与《五人墓碑记》都在叙述的基础上发议论,比较他们的特点,可让学生了解它们的特色。如闻一多《发现》与《忆菊》之间的比较阅读,可以让学生明确“知人论世”的重要意义。
3.评析性拓展
对一些名篇中的人物或思想,评论家往往会对此发表一此精辟的论断,在教学时让学生对他们的论断进行讨论评述可以让学生跳出狭隘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鉴赏作品的高度。拓展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具有它积极的意义,但我们不能把它当成是万能的方法,在课堂上需要教师冷静思考,慎选慎用,处理好角度与落脚点问题,才能激发出生命的智慧与亮丽的实践之花。
【关键词】拓展教学;言语素养;教学优势
语文教学应该拓展。叶圣陶先生说:“课文只是一个例子。”作为教学资源的教材直接提供给我们的内容是有限的。而就语文课而言,它是语言、文化、社会、教师、学生等诸要素相融合的一个综合体,就教材而言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地理、音乐、美术等诸多学科,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综合系统。拓展教学能够开拓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的思维领域,发展学生的人言语素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拓展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它具有极大的教学优势。
一、现在文本拓展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一)追求教学形式的花哨热闹
文本拓展的目的无非是扩展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知识视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拓展要考虑到文本的特点、课堂的教学目标,但有些教师过分关注拓展形式的新颖、热闹,忙于教学花样的翻新,而忽略了认真审视拓展内容的质量。如表演、演唱、绘画、辩论等拓展形式的运用若只流于形式,那充其量只能算作“作秀”。
(二)对文本主体知识的把握失当
拓展程度失当。这种错误比较典型的就是以深解浅的行为。如在教学海明威《桥边的老人》时拓展到杜甫《兵车行》这些古典诗词中有关战争内容的描写,这样学生往往只能囫囵吞枣,销蚀学习兴趣。
拓展数量失当。这种错误一方面表现为拓展无度。如上《致西伯利亚囚徒》时,拓展了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阿里瓮》,奥多耶斯基的《致普希金》,十二月党人身后女人的故事。另一方面表现为本末倒置。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规定了教学内容的规定性和规范性,不能想怎样就怎样。
拓展类型失当。拓展阅读的类型一般可以分为三种: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补充性拓展,与课文表达形式相关的迁移性拓展,还有就是具有比较鉴赏意义的比较性拓展。目前我们的拓展形式比较单一,比较重视前二种拓展而很少运用比较性质的拓展。
(三)对教学主体听之任之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拓展教学的目的也旨在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在文本间建立思维联系,使他们增长知识经验,塑造璀璨的人性之光。但不少教师在拓展时,心中没有学生,没有关注到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与年龄、性格、经验等方面的特点,背离学生,随兴所至的拓展最终只能导致教学的低效甚至是无效。
二、有效拓展的理论思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的认识思维活动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去获取建构的新的知识。所以语文课堂中的拓展教学也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教材为中心向四处辐射发散,以教材为基础求深求新,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拓展。因此在拓展时我们必须考虑到:
以文本为根本。拓展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形式、手段,它要为文本的研习服务,离开了文本那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拓展可以超越文本,但又应该反哺文本。
以必要为前提。在课堂中进行资源的整合和开发,能提高课堂的容量,丰富教学的内容,突破时空的限制,丰富学生感知信息和思维的层次,但其高度、深度、广度的把握要考虑到教学实际:一是教材实际,不能偏离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牵强附会;二是学生实际,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来因材施教;三是课堂实际,从时间、地点、情景等角度来考虑拓展内容,不能让拓展成了喧宾夺主的闹剧。
以适量为准则。拓展内容的选择要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为基点,我们不能把它当作一个“卖点”来展示自己的才学,显示课堂设置的新意。有效的拓展不在于数量的多少,应当立足于语文课堂本身的内涵,立足于文化本身的精髓,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学生为主体。拓展教学的目的是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它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基础好坏、成绩优劣、思维活跃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有针对性的拓展。
三、语文教学拓展的措施探讨
(一)创设氛围,做好导入关
1.介绍背景,铺就阅读之路
选入教材中的课文往往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它产生在特定的时代,又反映出特定时代下的情感,如果单从文字角度来指导学生,学生往往会感到困难重重,有时甚至会答非所问,所以拓展背景资料能帮助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分析探究。
2.联结新旧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语文知识层面的内容包罗万象,但它涉及的内容又不可能是全新的,我们可以针对每一篇文章的不同特点,联系旧知,引入新知,形成一个体系。如通过回忆《念奴娇 赤壁怀古》有关知识来引导学生学习《赤壁赋》,通过回忆《沁园春 雪》来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
3.渲染氛围,创设学习情境
有些文章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可以创设一种与文本相符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体验,主要方法可以是图片展示、音乐渲染、故事讲述等,以此为桥梁为文本角度奠定基础。
(二)紧抓文本精妙,做好强化关
选入教材的文本往往是典范之作,其中不乏精妙之处: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文段,有时能深深触动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它们往往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把握好这些词句,主要方法可以是对文本中的难点、重点补充理解;也可以是对好的文句进行强化,要让他们学修辞、学句式,仿文段,培养学生感受、积淀习得语言的习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三)捕捉思维火花,做好生成关
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对话过程,带有极强的突发性与偶然性,高中学生的思维比较敏捷,会有自己的主观判断。教师不仅要预设好课堂,而且要善于捕捉课堂上的思维火花,引发学生讨论,在拓展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
1.把“错误”当宝贝 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学生由于知识的局限,错误在所难免,我们要善于在错误中找准时机,在对错误的暴露与辨析中,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如上《最后的常春藤叶》时,学生在朗读“难道世界上竟有这种傻子,因为可恶的藤叶落掉而想死?”一句时,不小心把“傻子”读成了“傻孩子”,教师没有回避这个机会,而是引导学生对此展开讨论:到底哪一个词语来得好。通过激烈的辩论学生一致认为这位学生读错的一个字恰恰反映出贝尔曼对琼珊的爱,而且极符合一个长者对小辈的关爱口吻。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加深了,学习兴趣也被激发出来。
2.把“发难”当契机
我们的学生是带有不同特点的个体,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有自己的独特的感受,我们不能忽视这些“尴尬”,而应当满足学生的未知欲,使之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如在上《祝福》的时候,在分析完祥林嫂三到鲁镇的内容后,一个学生私下里嘀咕说:祥林嫂为什么一定要到鲁镇来,不到其它地方去,到其它地方就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她就不会死了,这只是鲁迅随便写写的。我适时地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拓展,让学生讨论如果她到了其它地方可能活下来吗。经过讨论,学生不仅明确了人物之间的关系,而且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了更深的了解。
四、立足整体,做好升华关
(一)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对教材中有些有着相同或相似的内容进行归纳拓展,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的分析归纳,整合与深化,有助于学生深入的思考,形成知识的体系。如文言文某一个字或句式的归纳,文本主题的归纳,写作手法的归纳,文章写作技巧的归纳等都可以让学生通过回忆,帮助学生把散乱的知识整理成体系。
(二)比较拓展,提升鉴赏水平
“比较是一切理解与思维的基础”。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求同或求异的思维来分析课文,能帮助学生研究教材、搜集资料、探究问题、表达观点、既开阔了视野,又训练了思维与表达能力。
1.不同版本之间的比较
编者在选择文章时,会对原文的某些内容作一此增删与改动,在教学中我们对这些微妙之处进行比较探究,有利于体会文章的精妙。方法有:
人教版的教材与苏教版的教材进行比较:在人教版中《指南录后序》最后一段被删去,编者把作者有关的“尽忠尽孝”的意思当作封建糟粕,看成是“历史的局限”,而苏教版中把它补了出来,这时就可以让学生讨论这些安排是否有道理?
不同译文之间的比较: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不同的版本表达的语句是不一样的,通过比较有助于学生理解难词新句,领会文章用词的准确与精妙。
与原文之间的比较:在比较中让学生明确发动的原因与好坏,能够更深入的领悟编者的匠心与作品的深意。
2.文本之间的比较鉴赏
课文与其它材料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通过比较阅读能够让学生站在与作者平等的位置上,对课文所描写的内容进行个性化的审视,真正理解文章,真正把课文融入到自己的内心。如对李白诗与杜甫诗在内容、情感、手法等方面的比较,可以让学生领悟他们各自的写作风格,社会背景对一个人的影响。如《指南录后序》与《五人墓碑记》都在叙述的基础上发议论,比较他们的特点,可让学生了解它们的特色。如闻一多《发现》与《忆菊》之间的比较阅读,可以让学生明确“知人论世”的重要意义。
3.评析性拓展
对一些名篇中的人物或思想,评论家往往会对此发表一此精辟的论断,在教学时让学生对他们的论断进行讨论评述可以让学生跳出狭隘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鉴赏作品的高度。拓展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具有它积极的意义,但我们不能把它当成是万能的方法,在课堂上需要教师冷静思考,慎选慎用,处理好角度与落脚点问题,才能激发出生命的智慧与亮丽的实践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