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之大,在于文化之大;人才之才,在于综合素质。不论哪种类型的大学,也无论何种专业学科,在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都不可忽视人文素质的养成。专业课教师尤其应当探索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随时对学生展开人文教育,融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于一体。
关键词:音乐专业;人文素质;培养
一、全面借鉴文史哲学科的精华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现代音乐教育和传统音乐技能训练的本质区别,也许就在于后者是传授某种技艺,而前者则是要让受教育者掌握技能的同时,还须养成某种精神品质,积蓄可供一生持续发展的精神资源。沐浴着现代教育理念的阳光,越来越多的中国高校日渐重视对学生健全人格、文化底蕴的陪养,最常见的形式是以讲座、选修课、文化素质课等为载体开展人文精神教育。如果专业课教师如果能在日常教学中自觉地、持久地融入人文教育内容,不断探索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最佳结合,教育的效率与效果将会更显著。
人文教育虽然涉及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人类文明的全部精华都可以拿来做人文教育的素材,但总体而论,文史哲学科是开展人文教育的基础学科和核心学科,它们构成了人类的精神价值和精神表现。《国际教育百科全书》对此给出了很恰当的论据:“人文学科研究人类活动的历史并观察被人类经验和想象所塑造的对象。哲学的研究,文学和历史学的解释,对艺术、音乐及戏曲的批判,都探讨了人类精神的限度、深度及能力。”美国资深华裔学者杜维明教授则认为:“文学的真实情感、历史的集体记忆、哲学的睿智和宗教的终极关怀都是紧扣人的存在、人的生存条件和意义等方面展开的学术领域。”哲学揭示问题的深刻性,文学刻画人物的尖刻性,历史纪录事实的无情性,无疑会震撼青年学子的心灵,升华其人格与品位,推动其逐渐养成批判精神和思辨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全面借鉴文史哲学科的精华为音乐教育所用,不仅是人文教育的优质资源,而且对学生学好专业课也有助益。
二、找准“联动”的切入点
高校学生经过基础教育阶段的知识积累,已经有了初步的美学、文学、史学等常识,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法,这是音乐专业课上借助文史哲学科开展人文教育的受众基础。也就是说,无需为学生是否接受或者有无能力接受这种教育而担心,作为教师,首先要思考的是如何在两者之间搭建沟通、建立联动。
1.以历史为切入点
经典的音乐作品都有其诞生的历史背景,都有其时代意义和历史影响,以及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命运,这些知识的介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在介绍《马赛曲》这一作品时,可以以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为导入。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废除了封建制度,发布了《人权宣言》,强调自由、平等等理念。马赛曲的作者鲁热·德·利尔,当时是斯特拉斯堡市卫部队的工兵上尉,受著名爱国人士、斯特拉斯堡市市长迪特里希一家的鼓励,激情的他一口气写下歌词,谱上曲子,叫来几位音乐发烧友,就在市长家里由市长的长女伴奏,德·利尔激昂地演唱。激昂的音乐感染得在场的每一位都泪流满面,老老少少哭拥在一起。他们欢呼:祖国的赞歌找到了!但这首歌曲起初并没有收到更多人的重视。后来普鲁士奥地利联军攻入法国,并扬言如果法国国王和王室受到侵犯,就要对巴黎进行“军事惩罚并全部毁灭,处死暴徒以惩其罪行”。这个宣言激怒了法国各地的革命力量,马赛市迅即组织起一支500人的结盟军向首都巴黎进发。在一个叫米勒的大学生的号召下,马赛结盟军一路高歌这首歌曲开赴巴黎,并向沿途民众大量散发了印有此歌的传单。很快,这首歌曲广为传唱,并被定名为《马赛曲》,以后又被确定为法国国歌。这样的导入让同学们听的津津有味。
2.以文学为切入点
2000年10月,在18岁的中国青年李云迪夺得代表世界钢琴最高水平的肖邦国际钢琴大赛冠军那一刻,面对波兰国家电视台记者“做为东方人,你怎么能如此透彻地理解肖邦”的提问,李云迪的回答是:“人类的情感是共同的。肖邦的作品浪漫、富有诗意,而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特别是诗歌文化,这些都与肖邦是相通的。”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表达方式的象征艺术,音乐与文学的天然血缘关系是举世公认的,歌词、唱词其实就是文学作品的一种,文学修养的高低更直接决定着音乐人对音乐作品领悟的深度与层次,唐诗、宋词乃至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诗歌、散文、小说都很有助于对音乐精神的表达与理解,体现真善美之真谛,展示激情与智慧之奥妙,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的人文意识教育。
3.以地理为切入点
诸多音乐作品都带有鲜明的地域色彩,结合地理知识分析其地域色彩的特征与形成,不仅能够讲得透彻、讲得生动,还可让学生增加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扩充见闻,拓展眼界,可谓一举多得。
4.以姊妹艺术为纽带
艺术通常分为文学、音乐、绘画、戏剧、电影、舞蹈、摄影、雕塑、建筑,以及中国独有的书法、篆刻等门类。多向姊妹艺术学习,常向姊妹艺术寻求灵感,会让音乐教育、人文教育永葆激情与魅力。这里还以《马赛曲》为例,在法国巴黎著名的凯旋门建筑上有一组雕塑也名为《马赛曲》,该作品与歌曲《马赛曲》几乎同样著名,这其中有蕴藏着什么样的联系与典故呢?一番介绍也能较好地吸引学生,把教学推向深入。
三、突出审美能力的培养和艺术修养的提高
教育家陶行知强调“生活即教育”,艺术家罗丹认为“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音乐专业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就必须以生活为源泉,以经典作品为纽带,突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艺术修养的提高。
1.精心规划音乐欣赏等教学环节
音乐主要通过感染、熏陶等途径影响受众的心灵,使欣赏者获得美的体验、美的滋润。音乐欣赏是整个音乐教育中的重中之重,既是训练学生音乐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提高其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的最直接、最有效方式。为了更好地发挥音乐欣赏的育人功能,要精心规划、统筹安排这一教学环节,改进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评估,摒弃以教师为主而轻视学生感受、重技术分析而轻艺术体味、照本宣科等传统做法,代之以开放式的、互动式的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接受习惯、兴趣所在的新型教学手段,既要给学生“听得懂音乐的耳朵”,更要给学生“能够感受音乐的心灵”。
2.构建审美大课堂
音乐与人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言行、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生活、文化习俗等关联密切,是社会大循环中的一环。评价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不在于学生考试的分数,也不在于学校、老师、学生的自我评价,而是最终要由人才市场的反馈投下决定性的一票,所以,闭门造车并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而是要开门办学,构建审美大课堂,借助尽可能丰富、尽可能多样的美育资源,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使之内化成能力,升华为核心竞争力。
3.优化与加强艺术实践课
艺术实践课是音乐类专业的必修课,这门课程是评估教学效果的试金石,是学生接触实际、学以致用的踏板,可谓非常重要。眼下的现实是,不同院校或不同教师对艺术实践课的重视程度大不相同,教学效果参差不齐,其间值得优化与改进之处颇多。为此,在教学实践中,首先要在主观上重视艺术实践课程,将之视为课堂教学的延展,认真规划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千方百计争取资金、场地等条件的支持,用规范科学、与现实无缝对接的艺术实践课为学生打开能力之门、就业之门、成功之门。
4.注重德育渗透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优秀的音乐作品中富含热爱祖国、赞美真理和正义、热爱人类、歌颂友谊与和平等人类灵魂的精华情愫,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不易让学生产生说教、陈腐、反感等情绪,有责任感的教师切勿淡忘这一神圣使命。德艺双馨是对艺术家的最高评价,也是艺术家最起码的行为操守,艺术教育岂能对此缺位?就目前的现状而言,无论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教育,还是大学层次的音乐专业教育,在整个教学实践环节中还明显存在着“重美育,轻德育”的思想,因而在教学安排中必须正视这一现象,自觉注入人格教育、信仰教育、爱的教育等因素,将德育理念渗透于真个人才培养工程之中。
关键词:音乐专业;人文素质;培养
一、全面借鉴文史哲学科的精华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现代音乐教育和传统音乐技能训练的本质区别,也许就在于后者是传授某种技艺,而前者则是要让受教育者掌握技能的同时,还须养成某种精神品质,积蓄可供一生持续发展的精神资源。沐浴着现代教育理念的阳光,越来越多的中国高校日渐重视对学生健全人格、文化底蕴的陪养,最常见的形式是以讲座、选修课、文化素质课等为载体开展人文精神教育。如果专业课教师如果能在日常教学中自觉地、持久地融入人文教育内容,不断探索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最佳结合,教育的效率与效果将会更显著。
人文教育虽然涉及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人类文明的全部精华都可以拿来做人文教育的素材,但总体而论,文史哲学科是开展人文教育的基础学科和核心学科,它们构成了人类的精神价值和精神表现。《国际教育百科全书》对此给出了很恰当的论据:“人文学科研究人类活动的历史并观察被人类经验和想象所塑造的对象。哲学的研究,文学和历史学的解释,对艺术、音乐及戏曲的批判,都探讨了人类精神的限度、深度及能力。”美国资深华裔学者杜维明教授则认为:“文学的真实情感、历史的集体记忆、哲学的睿智和宗教的终极关怀都是紧扣人的存在、人的生存条件和意义等方面展开的学术领域。”哲学揭示问题的深刻性,文学刻画人物的尖刻性,历史纪录事实的无情性,无疑会震撼青年学子的心灵,升华其人格与品位,推动其逐渐养成批判精神和思辨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全面借鉴文史哲学科的精华为音乐教育所用,不仅是人文教育的优质资源,而且对学生学好专业课也有助益。
二、找准“联动”的切入点
高校学生经过基础教育阶段的知识积累,已经有了初步的美学、文学、史学等常识,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法,这是音乐专业课上借助文史哲学科开展人文教育的受众基础。也就是说,无需为学生是否接受或者有无能力接受这种教育而担心,作为教师,首先要思考的是如何在两者之间搭建沟通、建立联动。
1.以历史为切入点
经典的音乐作品都有其诞生的历史背景,都有其时代意义和历史影响,以及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命运,这些知识的介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在介绍《马赛曲》这一作品时,可以以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为导入。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废除了封建制度,发布了《人权宣言》,强调自由、平等等理念。马赛曲的作者鲁热·德·利尔,当时是斯特拉斯堡市卫部队的工兵上尉,受著名爱国人士、斯特拉斯堡市市长迪特里希一家的鼓励,激情的他一口气写下歌词,谱上曲子,叫来几位音乐发烧友,就在市长家里由市长的长女伴奏,德·利尔激昂地演唱。激昂的音乐感染得在场的每一位都泪流满面,老老少少哭拥在一起。他们欢呼:祖国的赞歌找到了!但这首歌曲起初并没有收到更多人的重视。后来普鲁士奥地利联军攻入法国,并扬言如果法国国王和王室受到侵犯,就要对巴黎进行“军事惩罚并全部毁灭,处死暴徒以惩其罪行”。这个宣言激怒了法国各地的革命力量,马赛市迅即组织起一支500人的结盟军向首都巴黎进发。在一个叫米勒的大学生的号召下,马赛结盟军一路高歌这首歌曲开赴巴黎,并向沿途民众大量散发了印有此歌的传单。很快,这首歌曲广为传唱,并被定名为《马赛曲》,以后又被确定为法国国歌。这样的导入让同学们听的津津有味。
2.以文学为切入点
2000年10月,在18岁的中国青年李云迪夺得代表世界钢琴最高水平的肖邦国际钢琴大赛冠军那一刻,面对波兰国家电视台记者“做为东方人,你怎么能如此透彻地理解肖邦”的提问,李云迪的回答是:“人类的情感是共同的。肖邦的作品浪漫、富有诗意,而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特别是诗歌文化,这些都与肖邦是相通的。”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表达方式的象征艺术,音乐与文学的天然血缘关系是举世公认的,歌词、唱词其实就是文学作品的一种,文学修养的高低更直接决定着音乐人对音乐作品领悟的深度与层次,唐诗、宋词乃至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诗歌、散文、小说都很有助于对音乐精神的表达与理解,体现真善美之真谛,展示激情与智慧之奥妙,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的人文意识教育。
3.以地理为切入点
诸多音乐作品都带有鲜明的地域色彩,结合地理知识分析其地域色彩的特征与形成,不仅能够讲得透彻、讲得生动,还可让学生增加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扩充见闻,拓展眼界,可谓一举多得。
4.以姊妹艺术为纽带
艺术通常分为文学、音乐、绘画、戏剧、电影、舞蹈、摄影、雕塑、建筑,以及中国独有的书法、篆刻等门类。多向姊妹艺术学习,常向姊妹艺术寻求灵感,会让音乐教育、人文教育永葆激情与魅力。这里还以《马赛曲》为例,在法国巴黎著名的凯旋门建筑上有一组雕塑也名为《马赛曲》,该作品与歌曲《马赛曲》几乎同样著名,这其中有蕴藏着什么样的联系与典故呢?一番介绍也能较好地吸引学生,把教学推向深入。
三、突出审美能力的培养和艺术修养的提高
教育家陶行知强调“生活即教育”,艺术家罗丹认为“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音乐专业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就必须以生活为源泉,以经典作品为纽带,突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艺术修养的提高。
1.精心规划音乐欣赏等教学环节
音乐主要通过感染、熏陶等途径影响受众的心灵,使欣赏者获得美的体验、美的滋润。音乐欣赏是整个音乐教育中的重中之重,既是训练学生音乐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提高其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的最直接、最有效方式。为了更好地发挥音乐欣赏的育人功能,要精心规划、统筹安排这一教学环节,改进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评估,摒弃以教师为主而轻视学生感受、重技术分析而轻艺术体味、照本宣科等传统做法,代之以开放式的、互动式的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接受习惯、兴趣所在的新型教学手段,既要给学生“听得懂音乐的耳朵”,更要给学生“能够感受音乐的心灵”。
2.构建审美大课堂
音乐与人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言行、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生活、文化习俗等关联密切,是社会大循环中的一环。评价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不在于学生考试的分数,也不在于学校、老师、学生的自我评价,而是最终要由人才市场的反馈投下决定性的一票,所以,闭门造车并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而是要开门办学,构建审美大课堂,借助尽可能丰富、尽可能多样的美育资源,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使之内化成能力,升华为核心竞争力。
3.优化与加强艺术实践课
艺术实践课是音乐类专业的必修课,这门课程是评估教学效果的试金石,是学生接触实际、学以致用的踏板,可谓非常重要。眼下的现实是,不同院校或不同教师对艺术实践课的重视程度大不相同,教学效果参差不齐,其间值得优化与改进之处颇多。为此,在教学实践中,首先要在主观上重视艺术实践课程,将之视为课堂教学的延展,认真规划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千方百计争取资金、场地等条件的支持,用规范科学、与现实无缝对接的艺术实践课为学生打开能力之门、就业之门、成功之门。
4.注重德育渗透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优秀的音乐作品中富含热爱祖国、赞美真理和正义、热爱人类、歌颂友谊与和平等人类灵魂的精华情愫,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不易让学生产生说教、陈腐、反感等情绪,有责任感的教师切勿淡忘这一神圣使命。德艺双馨是对艺术家的最高评价,也是艺术家最起码的行为操守,艺术教育岂能对此缺位?就目前的现状而言,无论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教育,还是大学层次的音乐专业教育,在整个教学实践环节中还明显存在着“重美育,轻德育”的思想,因而在教学安排中必须正视这一现象,自觉注入人格教育、信仰教育、爱的教育等因素,将德育理念渗透于真个人才培养工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