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规范有序运行。”目前,网络文化正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不可避免地影响和冲击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加强网络文化的管理,有利于改进网络内容建设,推进网络规范的有序运行。本文深入分析了网络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发展现状,并对如何促进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提出几点应对之策。
【关键词】网络文化;客文化;微文化;微传播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传播媒体”,日益介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我们学习、工作、生活以及交往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全新的挑战。网络传媒的出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观念,这也昭示着一种新文化的出现,这种文化就是伴随网络技术应运而产生的网络文化(Internet Culture)。网络文化正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不可避免地影响和冲击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网络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截止2012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5.64亿(居全球第一),普及率42.1%;手机网民4.2亿,占网民总数的74.5%;即时通信(QQ、MSN)用户4.68亿,应用使用率提升到82.9%;微博用户3.09亿,使用率54.8%,增长23.5%;手机微博用户2.02亿,占微博用户的65.6%%;网络文学用户数2.33亿,网民使用率41.4%。截止2012年11月底,中国手机用户数量升至11.04亿,普及率达82.5%。网民群体的不断壮大和手机用户的逐渐增多,为网络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人文环境,同时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网络文化的内涵
所谓网络文化,就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
广义的网络文化是指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它是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
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经济基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是人们在互联网中,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
(一)网络文化的分类
目前,特征非常突出,群体比较庞大,影响比较广泛的网络文化主要有“客文化”和“微文化”两大类。
(1)网络客文化
网络客文化是网络传媒时代的新兴文化,是随着网络传媒的形成和发展而出现的一种虚拟文化,是一种具有个性、即时性、开放性、交互性、合作性的文化,是民生文化的一种形式,是网络传媒时代出现的一种新兴文化。目前网络传媒领域出现了许多关于客文化的概念,比如博客、播客、微博、维客、黑客、红客、换客、试客等,客文化就是由这些客元素组成的整体。
(2)微文化。微博、微公益、微支付、微表情、微整容……微文化已经悄无声息来到我们身边。微文化是以微博(Micro blogging)为代表的网络文化,它是一种积聚的力量,通过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不经意间却改变了人民的生活。网络时代的快节奏和即时性酝酿了微文化的产生,同时正是由于网络聚集的“微力量”数量惊人,这种日益渗透的微文化也正一步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从而为当前媒体尤其是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方向。微文化是一种微言文化、微行文化、微民文化、微妙文化。具有去中心化、碎片化、分工化等特征。
(三)网络文化的特征
不管是网络客文化,还是微文化,作为网络文化它们具有不同于传统形式文化的诸多特征。就目前而言,网络文化具有以下几大方面的特征:(1)网络文化的人际传播性决定了网络文化的非中心性特征;(2)网络文化技术基础的网络化决定了网络文化的开放性特征;(3)网络文化的集群化决定了网络文化的多变性特征;(4)网络文化的信息化决定了网络文化的及时性特征;(5)网络文化的民俗性决定了网络文化的反理性特征;(6)网络的互动性决定了网络文化具有补偿性特征;(7)网络的开放性决定了网络文化的极端性特征;(8)网络的广泛化、普及化决定了网络文化大众化特征。
二、网络文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互联网就像是一把双刃剑,随着互联网的推广和普及发展,一方面网络带给人们丰富的生活,便捷的交流;另一方面,由于诸多因素,致使网络文化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问题。
(一)纷繁复杂的网络文化渗透,导致观念形态的冲突
据统计,目前全球有6.34亿个网站,我国有268万个,占全球总量的0.42%。互联网上英文信息占绝对优势,再加上西方发达国家网点多、信息量大,西方文化正是借助这种语言和技术优势,大肆“入侵”世界各个角落,网民由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容易受这种“西方文化”影响。网络上各种社会思潮,不同国家、民族、政党的意见在网上传播,激烈交锋,甚至一些错误、庸俗、虚假的信息都会对大家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而这种冲击将会越来越大。
(二)网民道德意识和民族意识日益淡化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网上生活与思想意识完全可以不受现实生活的控制,网民的自由个性无限扩张,这些都极易导致人们道德意识的淡化。网络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匿名性、实时性、互动性、复制性等特征使得网上虚假信息、违法信息轻易传播,网络不文明行为时常出现,淫秽色情、欺诈、赌博等问题屡禁不止,网络暴力和网络犯罪气焰嚣张,这些对社会的稳定都造成了极大的的危害。网民的无政府主义现象也极其严重,民族观念淡泊,攻击政府、丑化官员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三)多种多样网络污染严重,虚假、垃圾信息泛滥
网络拓宽了信息的渠道,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网络在给予人们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不良的信息,甚至是黄色、低级庸俗、虚假、反动信息等精神毒品,造成严重信息污染,网络文化中的这些垃圾信息对于那些识别能力不强,特别是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青年网民们的影响是很大的,极容易产生误导。
(四)网络文化管理中存在诸多漏洞
目前,在网络文化管理中存在以下方面的漏洞:(1)缺乏统一管理规划。各网络文化管理部门一般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2)管理机制不健全。网络文化管理涉及的部门很多,每个部门承担什么职责实际上没有完全厘清;各部门往往根据自己的职责范畴,制定各种网络管理的政策、规则,彼此冲突、相互矛盾;(3)绩效考核不到位。目前网络文化管理很少纳入到主管部门的绩效考核中,各部门只是被动地对有害信息进行处理,很少承担由于疏于对有害信息的管理而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的责任;(4)轻视民间组织建设。网络文化管理的对象庞杂,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至关重要,各级网络行业协会是当前参与网络文化管理的少数几支民间力量之一,但仅有协会的参与还是不够的。
(五)网络知识产权受到严重的侵犯
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因此知识产权的维护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网上大量的音乐、书籍、杂志多是免费的,没有支付版权费。网络文本的可复制性也致使知识产权的维护成为一大难题,而目前关于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也时有发生。
三、进一步促进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对策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带来更为巨大的、甚至难以预料的影响。我们应该站在为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夯实社会主义根基的战略高度,全面审视、充分重视网络文化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网络文化发展的规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使网络文化快速、科学、健康发展。
(一)加强网络文化管制,限制不良文化和信息的生存空间
面对互联网上泥沙俱下、汹涌而来的信息潮流,我们要通过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管制,控制信息的来源,严防不良信息的渗透。要进一步大力加强网上信息的引导与监控:(1)要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对待网络和网络文化的观念,加强对局域网、校园网、政府内网的管理,增强上网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提高人们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树立正确良好的网络道德。(2)要尽快建立较为完善的网络管理办法,力争使整个网络活动有章可循、有条不紊、活而不乱、严而不死;(3)对于网上不良信息、不同声音,要有监控部门视情况把关处理,对于人们在网上暴露的各种思想认识问题,主动采取措施发布引导性信息,统一认识,也可以通过落实实名注册登记的方式,通过必要的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阻止不良信息的影响;(4)引导网民,培养健康有益的上网心态,自觉抵制不良文化侵蚀。
(二)开拓创新,争创多种多样的主流网络文化形式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需要,江泽民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吸引民众特别是青年学生,以生动的现实教育广大党员,抵制网络消极文化的影响。因此,要依托各种社团、各级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吸引网民积极参与,抵制他们对网络游戏、网络色情和其他形形色色的不健康信息产生兴趣,使他们从沉迷于虚拟世界的误区中走出来,回归到活生生的现实世界中。
(三)密切关注,重视网络舆论的重要作用
网络文化具有便捷、即兴的信息扩散以及形式丰富观点表达的特点,这样导致网络信息泥沙俱下,成为各种利益群体、不同诉求的复杂表达。不少微内容以“社会剧场”手段使用煽情主义倾向的表达策略,如泄愤叙事、以悲情叙事、蒙冤叙事、苦难叙事、情感渲染和道德谴责等。这些内容是某种极端情绪在微文化这一拟态环境中近似真实的呈现与流露。我们有必要对这部分网络舆论密切关注,但是处置方式不能简单地仅依靠“堵、删、封”,而是应该认识到这些表达的良性建构意义,化负面影响为正面作用。
(四)重点培养,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
寻找和培养在网民中具有感召力并认同主流核心价值观的“意见领袖”,发挥他们在网络传播中对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中的导向作用。网络舆论的运动规律表明,网络传播的节点、拐点走向,往往和意见领袖所持的观点和立场密切有关。身居幕后的版主是当然的舆论领袖、意见管理者和议程设计者,很多网络热点成功引爆,就是意见领袖和版主合谋的结果。更多的社会精英和各领域的专家参与网络传播成为各类话题的意见领袖,有助于优化网络传播的表达生态,使网络意见趋于理性和权威,有效规避极端民粹主义的风险。
(五)继续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完善道德准则和法律法规
网络文化建设关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影响着社会主义精神建设,应当加强网络道德建设。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健全网络的道德准则与守则,要尽快建立一套包括信息技术使用者、开发人员、信息管理人员三个层次在内的、完整的职业道德规范守则。还要进一步整合政府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社会公众三方的力量,再次加强网络道德监督,以维护网络的正常伦理秩序。在网络法制建设方面,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网络法规,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执法队伍。进一步规范网络行政管理,将行政管理与法制管理进行有机结合,从而真正做到依法行政。
【作者简介】
吕宏强(1973— ),男,汉族,副教授,现在中共宝鸡市委党校现代科技与管理教研室工作,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方面的教学和研究。
【关键词】网络文化;客文化;微文化;微传播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传播媒体”,日益介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我们学习、工作、生活以及交往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全新的挑战。网络传媒的出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观念,这也昭示着一种新文化的出现,这种文化就是伴随网络技术应运而产生的网络文化(Internet Culture)。网络文化正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不可避免地影响和冲击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网络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截止2012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5.64亿(居全球第一),普及率42.1%;手机网民4.2亿,占网民总数的74.5%;即时通信(QQ、MSN)用户4.68亿,应用使用率提升到82.9%;微博用户3.09亿,使用率54.8%,增长23.5%;手机微博用户2.02亿,占微博用户的65.6%%;网络文学用户数2.33亿,网民使用率41.4%。截止2012年11月底,中国手机用户数量升至11.04亿,普及率达82.5%。网民群体的不断壮大和手机用户的逐渐增多,为网络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人文环境,同时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网络文化的内涵
所谓网络文化,就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
广义的网络文化是指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它是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
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经济基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是人们在互联网中,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
(一)网络文化的分类
目前,特征非常突出,群体比较庞大,影响比较广泛的网络文化主要有“客文化”和“微文化”两大类。
(1)网络客文化
网络客文化是网络传媒时代的新兴文化,是随着网络传媒的形成和发展而出现的一种虚拟文化,是一种具有个性、即时性、开放性、交互性、合作性的文化,是民生文化的一种形式,是网络传媒时代出现的一种新兴文化。目前网络传媒领域出现了许多关于客文化的概念,比如博客、播客、微博、维客、黑客、红客、换客、试客等,客文化就是由这些客元素组成的整体。
(2)微文化。微博、微公益、微支付、微表情、微整容……微文化已经悄无声息来到我们身边。微文化是以微博(Micro blogging)为代表的网络文化,它是一种积聚的力量,通过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不经意间却改变了人民的生活。网络时代的快节奏和即时性酝酿了微文化的产生,同时正是由于网络聚集的“微力量”数量惊人,这种日益渗透的微文化也正一步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从而为当前媒体尤其是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方向。微文化是一种微言文化、微行文化、微民文化、微妙文化。具有去中心化、碎片化、分工化等特征。
(三)网络文化的特征
不管是网络客文化,还是微文化,作为网络文化它们具有不同于传统形式文化的诸多特征。就目前而言,网络文化具有以下几大方面的特征:(1)网络文化的人际传播性决定了网络文化的非中心性特征;(2)网络文化技术基础的网络化决定了网络文化的开放性特征;(3)网络文化的集群化决定了网络文化的多变性特征;(4)网络文化的信息化决定了网络文化的及时性特征;(5)网络文化的民俗性决定了网络文化的反理性特征;(6)网络的互动性决定了网络文化具有补偿性特征;(7)网络的开放性决定了网络文化的极端性特征;(8)网络的广泛化、普及化决定了网络文化大众化特征。
二、网络文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互联网就像是一把双刃剑,随着互联网的推广和普及发展,一方面网络带给人们丰富的生活,便捷的交流;另一方面,由于诸多因素,致使网络文化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问题。
(一)纷繁复杂的网络文化渗透,导致观念形态的冲突
据统计,目前全球有6.34亿个网站,我国有268万个,占全球总量的0.42%。互联网上英文信息占绝对优势,再加上西方发达国家网点多、信息量大,西方文化正是借助这种语言和技术优势,大肆“入侵”世界各个角落,网民由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容易受这种“西方文化”影响。网络上各种社会思潮,不同国家、民族、政党的意见在网上传播,激烈交锋,甚至一些错误、庸俗、虚假的信息都会对大家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而这种冲击将会越来越大。
(二)网民道德意识和民族意识日益淡化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网上生活与思想意识完全可以不受现实生活的控制,网民的自由个性无限扩张,这些都极易导致人们道德意识的淡化。网络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匿名性、实时性、互动性、复制性等特征使得网上虚假信息、违法信息轻易传播,网络不文明行为时常出现,淫秽色情、欺诈、赌博等问题屡禁不止,网络暴力和网络犯罪气焰嚣张,这些对社会的稳定都造成了极大的的危害。网民的无政府主义现象也极其严重,民族观念淡泊,攻击政府、丑化官员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三)多种多样网络污染严重,虚假、垃圾信息泛滥
网络拓宽了信息的渠道,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网络在给予人们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不良的信息,甚至是黄色、低级庸俗、虚假、反动信息等精神毒品,造成严重信息污染,网络文化中的这些垃圾信息对于那些识别能力不强,特别是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青年网民们的影响是很大的,极容易产生误导。
(四)网络文化管理中存在诸多漏洞
目前,在网络文化管理中存在以下方面的漏洞:(1)缺乏统一管理规划。各网络文化管理部门一般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2)管理机制不健全。网络文化管理涉及的部门很多,每个部门承担什么职责实际上没有完全厘清;各部门往往根据自己的职责范畴,制定各种网络管理的政策、规则,彼此冲突、相互矛盾;(3)绩效考核不到位。目前网络文化管理很少纳入到主管部门的绩效考核中,各部门只是被动地对有害信息进行处理,很少承担由于疏于对有害信息的管理而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的责任;(4)轻视民间组织建设。网络文化管理的对象庞杂,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至关重要,各级网络行业协会是当前参与网络文化管理的少数几支民间力量之一,但仅有协会的参与还是不够的。
(五)网络知识产权受到严重的侵犯
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因此知识产权的维护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网上大量的音乐、书籍、杂志多是免费的,没有支付版权费。网络文本的可复制性也致使知识产权的维护成为一大难题,而目前关于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也时有发生。
三、进一步促进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对策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带来更为巨大的、甚至难以预料的影响。我们应该站在为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夯实社会主义根基的战略高度,全面审视、充分重视网络文化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网络文化发展的规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使网络文化快速、科学、健康发展。
(一)加强网络文化管制,限制不良文化和信息的生存空间
面对互联网上泥沙俱下、汹涌而来的信息潮流,我们要通过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管制,控制信息的来源,严防不良信息的渗透。要进一步大力加强网上信息的引导与监控:(1)要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对待网络和网络文化的观念,加强对局域网、校园网、政府内网的管理,增强上网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提高人们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树立正确良好的网络道德。(2)要尽快建立较为完善的网络管理办法,力争使整个网络活动有章可循、有条不紊、活而不乱、严而不死;(3)对于网上不良信息、不同声音,要有监控部门视情况把关处理,对于人们在网上暴露的各种思想认识问题,主动采取措施发布引导性信息,统一认识,也可以通过落实实名注册登记的方式,通过必要的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阻止不良信息的影响;(4)引导网民,培养健康有益的上网心态,自觉抵制不良文化侵蚀。
(二)开拓创新,争创多种多样的主流网络文化形式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需要,江泽民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吸引民众特别是青年学生,以生动的现实教育广大党员,抵制网络消极文化的影响。因此,要依托各种社团、各级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吸引网民积极参与,抵制他们对网络游戏、网络色情和其他形形色色的不健康信息产生兴趣,使他们从沉迷于虚拟世界的误区中走出来,回归到活生生的现实世界中。
(三)密切关注,重视网络舆论的重要作用
网络文化具有便捷、即兴的信息扩散以及形式丰富观点表达的特点,这样导致网络信息泥沙俱下,成为各种利益群体、不同诉求的复杂表达。不少微内容以“社会剧场”手段使用煽情主义倾向的表达策略,如泄愤叙事、以悲情叙事、蒙冤叙事、苦难叙事、情感渲染和道德谴责等。这些内容是某种极端情绪在微文化这一拟态环境中近似真实的呈现与流露。我们有必要对这部分网络舆论密切关注,但是处置方式不能简单地仅依靠“堵、删、封”,而是应该认识到这些表达的良性建构意义,化负面影响为正面作用。
(四)重点培养,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
寻找和培养在网民中具有感召力并认同主流核心价值观的“意见领袖”,发挥他们在网络传播中对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中的导向作用。网络舆论的运动规律表明,网络传播的节点、拐点走向,往往和意见领袖所持的观点和立场密切有关。身居幕后的版主是当然的舆论领袖、意见管理者和议程设计者,很多网络热点成功引爆,就是意见领袖和版主合谋的结果。更多的社会精英和各领域的专家参与网络传播成为各类话题的意见领袖,有助于优化网络传播的表达生态,使网络意见趋于理性和权威,有效规避极端民粹主义的风险。
(五)继续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完善道德准则和法律法规
网络文化建设关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影响着社会主义精神建设,应当加强网络道德建设。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健全网络的道德准则与守则,要尽快建立一套包括信息技术使用者、开发人员、信息管理人员三个层次在内的、完整的职业道德规范守则。还要进一步整合政府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社会公众三方的力量,再次加强网络道德监督,以维护网络的正常伦理秩序。在网络法制建设方面,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网络法规,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执法队伍。进一步规范网络行政管理,将行政管理与法制管理进行有机结合,从而真正做到依法行政。
【作者简介】
吕宏强(1973— ),男,汉族,副教授,现在中共宝鸡市委党校现代科技与管理教研室工作,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方面的教学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