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中国红云意瑞气涌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no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鲜红的色彩使人激情澎湃,劲健的造型形态令人鼓舞气势撼人心魄,缭绕的云意富有祥瑞的韵味,“云意壶”将此三者自然融合,通过壶艺形式进行了完美的演绎。
  关键词 大红袍;云意壶;色彩;造型;韵味
  制作宜兴紫砂壶器的原料,主要为采自宜兴地区山岩里、夹杂于甲泥陶土中、蕴藏量较少、统称为紫砂泥的紫泥、绿泥和红泥等。优质红泥称为“朱泥”,采用紫砂朱泥为原料制作的“朱泥壶”,尤其是500㏄以上容量的中、大件壶,因其原料存储量少、成型制作难度大、烧成工艺要求高,故尤显珍贵。
  “大红袍”作为优中之优的朱泥,色泽被誉为紫砂“中国红”。大红袍“云意壶”(见图1),鲜红的色彩使人激情澎湃,劲健的造型形态令人鼓舞,气势撼人心魄,肩部、盖面雕镂贴塑的云意缭绕,富有祥瑞的韵味,无论是使用还是欣赏都能让人产生舒心怡情、陶性冶情的美感享受。
  1 “中国红”的色彩探源
  “云意壶”的通体材质均为朱泥中纯正的优质泥,烧成后色泽鲜红亮丽,有一种“艳似朱砂、温润如玉”的天然质感美。也只有这种得天独厚、在特定地质条件下天然形成的朱泥原料,才能出现这种神奇的色彩效果。于是,这种优质朱泥就被业内人士奉若至宝,冠之以“大红袍”的美名,这是因为其红得润正、红得灿烂、红得细腻、红得华泽,能给人以愉悦心灵的视觉美感,与自古以来就形成中华民族的“红色崇拜”一脉相承。因此,朱泥作为紫砂泥的一种,紫砂“大红袍”的色彩完全可以用“中国红”来形容。
  追根溯源,紫砂“中国红”的色彩崇拜可上推至远古时代。原始社会的人类,生活及生存条件极为艰难,除受到饥饿的困扰,还时常遇到猛兽的袭击、疾病的折磨以及天灾人祸等因素的威胁。原始社会的人类,把吃得饱、穿得暖作为生存最基本的企求,于是他们首先发现了红通通的火,当火在熊熊燃烧能给人以温暖时,渔猎到的其它生物的肉经火的烘烤,原来血腥的味道也变得美滋滋起来。距今1.8万年前的山顶洞人,通过红色的火焰,使他们发现了使人兴奋的红色,他们以红色象征吉祥喜庆,并作为吉祥色彩的崇拜色相,被以耳濡目染的方式代代相传。古代先民认为红色能避凶求安,点燃起红红的火能给人温暖,在居住的山洞口或搭建的棚门口将火点燃,能驱赶猛兽、防止遭袭。见到围捕猎狩到其它动物鲜红的血,让他们倍感兴奋,看到自然界盛开红艳艳的花朵也感到特别美,采摘下来编织成圈戴作头冠、或挂在颈脖间炫耀等等。时至今日,中国人对红色更是情怀独钟。红色,代表着热烈、温暖、吉祥,也代表着兴旺、正义、高贵等,情绪高涨时可用激情似火来赞赏,春光明媚的景色可用万紫千红来形容,用紫泥制成的砂壶,色彩红里透紫、紫得发红,自然就让人一见钟情产生喜欢的念头。探究其由,紫砂壶之所以受到世人喜爱,色彩也是主要原因之一。而红润温泽的朱泥壶,因其色彩如红霞、似朝晖般灿烂,愈越显眼、夺目,当然就更受追捧,被人们奉为至宝了,这与中国人对“中国红”吉祥崇拜的深厚感情休戚相关。
  2 “劲与健”的造型组合
  “云意壶”因其材质特性,使得成型制作和烧成难度都较大,而要想通过造型组合呈现出“劲”与“健”的形态美感就更不易。从紫砂历史上留传下来的朱泥经典款式看,大多是光素器小品壶、水平壶之类的,壶身容量低,嘴、把、钮细瘦小。“云意壶”分别从成型工艺与烧成两方面入手解决其难题,使体积容量增大,劲与健凸显,且让烧成的成品率提高。
  (1)成型工艺的把握
  采取通常的光素圆形器打泥条、围身筒拍打成型的工艺技法时,因其泥质的特殊性,颗粒近160目(紫泥颗粒一般为40目),细腻得近乎“浆糊”状,人们常以“细如滑脂”来形容。尽管朱泥可塑性好,但因其泥质分子细微,拍打时受到外力的作用,隐存于泥段中的水分子就被挤压出来停留在泥片表层面。如在此时围身筒拍打成型,结果只能是越拍打越稀软烂弱,没有骨力支撑;如等待晾干过头,则又会起酥开裂。因此,“云意壶”在打泥片时,需凭经验和手感,晾到一定程度再拍打身筒,打身筒还不能一次就完成,当表面层水分子聚集较多时,就得停手等待一会让其挥发。由此看来,朱泥,尤其是“大红袍”泥成型时,坯体干湿度恰如其分的把握,是成型成功的一大关键要素。
  (2)烧成温度的掌控
  由于“大红袍”泥的三氧化二铁(Fe2O3)含量高达40%(一般朱泥超不过20%,紫泥至多10%左右,本山绿泥只有1%上下),而影响耐火度和烧结温度的三氧化二铝(Al2O3)成分,“大红袍”泥则最低,同时由于颗粒细,分子排列堆积紧密,容易受热、易于烧结,烧成时窑温需控制在1 020℃左右,一般朱泥壶烧成温度为1 050~1 100℃,紫泥壶则需高达1 200℃以上。另外,“云意壶”所用的大红袍材质,泥性甚娇,收缩比率高达20%,预热时间就得延长,因为它在烧成结晶的过程中比较活跃,特别是在千度以上高温时反应尤其剧烈。因此,“大红袍”朱泥壶需专窑独烧。针对“大红袍”高结晶度泥质的特性,控制好预热,确保收缩正常;控制好温度递增的步骤,确保烧结反应正常,是烧成成功的一大关键要素。
  (3)“何氏风格”的弘扬
  “云意壶”烧成后的容量达530㏄,壶身显得圆润饱满、大度豪迈,高颈挺直,克平盖覆于壶口平整贴切,底设三枚如意形足,使得整器气势升腾。“云意壶”的色泽烧成后容光焕发、特别红润,是“劲与健”的映衬,而“劲与健”最突出的体现是其造型形态的特征:粗壮有力的“曲形嘴”昂扬,硕大的“珠形钮”珠圆玉润,带“上飞”的环把粗细比例反差巨大,彰显力和势,这是何道洪大师创造的“何氏风格”的一大特色。在创作大红袍“云意壶”的过程中将此引用,既是对“何氏风格”的继承与弘扬,也是对这一特型组合的一种新的尝试。因为“云”的舒卷飘动,产生的是单一柔美的“意”,现通过嘴、把、钮与圆形壶身流畅自然的过渡,密切结合,浑然一体,方又显出别具一格、刚柔并济的“云意” 美感。
  3 “瑞气涌”的韵味品析
  大红袍“云意壶”的造型装饰以“祥云”的形式呈现,丰腴的壶肩上贴塑一道条幅形通转连续的如意卷云纹,古朴典雅。微隆的盖面上贴饰六朵团云围绕着珠形钮,与壶肩的如意云纹上下呼应。缭绕的祥云和朴雅的如意互相映衬,共同营造出气韵生动“瑞气涌”的吉祥韵味。
  整件作品以大红的色调、祥云如意的图案渲染“云意”,诠释着自古以来人们祈求吉祥的寓意。云,本是由小水珠等聚集形成的空中悬浮物,在古代它被赋予了很多神秘的色彩。《易经》有“云从龙,龙起则生云”之说。古人凭云色察吉凶,每当风暴来临前疾飞翻滚的黑云为“恶云”,晴空万里白云悠悠,清晨的红日喷薄欲出,朝霞把天上的云朵染得五彩缤纷,均为“祥云”。古代的什物,多饰以卷曲的云头,代表着吉祥之气、喜庆之象。在紫砂壶的造型艺术中,也多有以“云纹”作为造型和装饰的经典作品,如清代陈白康创的“如意云纹汉方壶”、近代朱可心创的“云龙壶”等。南齐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指出:“应物形象,气韵生动,随类赋彩,骨法用笔,经营位置,传移模写。”“云意壶”借鉴着这种思想,旨在以“大红袍”强烈的色彩“随类赋彩”,以“云意”去“应物形象”,以“祥云与如意”去“传移模写”,酝酿出“祥云缭绕、瑞气涌动”的美的韵味,以求更好地开发和拓展吉祥色彩与图案在壶艺创作中本有的艺术价值与文化意义。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紫砂壶的造型设计中,将“中国红”的色彩元素与“瑞气涌”的祥云形象完美融合,不仅能使作品增色加彩,更能增添传统文化气息、丰富美学欣赏内涵。
  参 考 文 献
  [1]史俊棠.紫砂研究(第三辑)[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周泳,汪璇,边秋娟.传统性元素在现代首饰设计中的应用[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04(3):40-42.
其他文献
在越来越多的紫砂理论论述中,对紫砂壶艺的历史文化、创作内涵、艺术外延等论述得极尽完善,对于紫砂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艺术讨论氛围,推动了紫砂艺术理论的进一步拓展,也为更多的紫砂从业者奠定了丰富的文化艺术理论基础和创作实践经验积累。本文从个人的壶艺创作中谈自我的创作感想,论述自我内心的“天龙顶珠壶”(如图1)的创作思想。  1 传统龙图腾的继承  “天龙顶珠”紫砂壶创作取材于千百年
期刊
禅文化是东方文化的精髓,是一门精深的学问,是一种精神修持方法,禅即明心成性、见性成道,它使信奉者摆脱外界干扰,保持内心平静,最终获得对真理的体悟,并进而修炼思维,获得神通、功德、智慧与解脱。禅之意境对思想义理的发展和变化影响较大,同时也与各种艺术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艺术是禅的载体与实体表现,而在紫砂壶中更不乏以禅为题材和主旨的作品,这件“不染尘”(见图1)便是一把诠释禅学、升华禅境的紫砂壶
期刊
摘 要 紫砂壶的创作,要求陶艺人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集思广益、融会贯通,从而加深对紫砂壶从艺术形态到内涵寓意的造诣。要求陶艺人在学习与继承前人高超技艺和艺术的基础上,加深对紫砂壶制作工艺的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传统到推陈出新的过程中要敢于创新,敢于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来,并将单纯的制造工艺赋予崭新的创作理念。  关键词 明月壶;创作理念;兰芷芳心  紫砂壶艺在中国的传承已经有五六
期刊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的审美理念也在不断的提升,对紫砂壶艺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征也赋予了新的要求,在强调质地色泽、造型装饰、肌理效果的同时,更加注重形神兼备的外观、冰肌如玉的风骨、涵义深邃的文化,也更加突出紫砂壶艺款式的时代化、拟人化、个性化。在几十年紫砂艺坛耕耘的基础上,紫砂茶具“盛世唐风”(见图1)就是在祖国上下欣欣向荣,共同为实现“中国梦”、“世界梦”崇高理想的感召下,借鉴并映喻“大
期刊
雅俗共赏,语出孙仁孺的《东郭记·绵驹》曰:“闻得有绵驹善歌,雅俗共赏”,主要指一件艺术品展示于人前,无论文人雅士还是世俗常人都可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雅俗共赏,超越了人们艺术品欣赏范畴的限制,是艺术家共同追求的目标。世人常说,紫砂光器返璞归真,紫砂花货可融万物,独有一番风韵。  紫砂花货极具塑造性、创意性,创作元素主要来源于自然事物和风景,如:梅树、松桩、竹子、瓜果、蝉等,并进行加工提炼,或仿其形、或
期刊
摘 要 在中国茶史上,古人对精美团茶和奢华茶具的追求已登峰造极。本文以紫砂光货“古韵壶”为例,简述了“古韵壶”的简约美、圆润美及其文化韵味。  关键词 紫砂光货;古韵壶  紫砂光货的造型,通常具有结构严谨、轮廓端庄周正、线面简洁明快等特点。上等的紫砂光货佳作,曲线流畅、大方舒展。现代紫砂光货在高度有限的外轮廓线上极尽最大的转换变化,有张力、有精神,这奠定了紫砂光货以朴素、凝练为显著特征的艺术风格,
期刊
艺术源于生活,每一种艺术形式都会带给人独特的视觉审美和精神享受,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比如随处可见的各类雕塑,就是艺术形式的一种,它也许十分简单而贴近生活,又或许相当华美,是臻致孤品,但其作为艺术的本质是毋庸置疑的,每一件雕塑作品所形成的效果也是独一无二的。雕塑,通常是指为美化城市或用于纪念意义而雕刻塑造,具有一定寓意、象征或象形的观赏物和纪念物。它通过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来反映
期刊
紫砂壶是从日用陶中脱胎出来的艺术陶,以“片筑法”成型,具有极强的技术性和艺术性,时至今日依然是世人公认的茶器之最,在近六百年精益求精的发展演进中,紫砂壶被逐渐融入各种艺术元素和人文内容,已然成为一门“语言”丰富的艺术陶瓷,是集实用、欣赏、把玩、品位等功能于一体的艺术载体。  对于一把完整的紫砂壶而言,它的价值含量应是全面而多方位的,单纯地追求形象,单纯地讲究技法,或一味地增添文化内容等都是有失偏颇
期刊
在灿若星辰的紫砂壶世界里,每一把壶都代表着一个艺术生命,它是制壶人智慧与心血的结晶,同样也融入了人性化的情感和思想,尽管紫砂壶的发展经历了粗陶器皿阶段,但在长期的延续过程中,它的艺术性和文化性日趋提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时至今日,对于制壶艺人而言,形神兼备、内外兼修,依然是塑造一把壶的宗旨和目标。  综观历代紫砂壶经典之作,真正走进人们心灵的佳品,一定有其不言而喻的魅力,比如当代紫砂泰斗顾景舟
期刊
禅,意在明心见性,无关言语章句。禅的体证,就在万缘应对处。茶,天地润育之灵物,非精行俭德之人无以尝其至真之味。品茶,先苦后甘;参禅,在生死轮转中寻求彻悟解脱。品茶,目的是暂时放下俗事,在一盏茶的时间里品味悠然的心境;参禅,在顿悟的一瞬间云淡风轻,清静和寂。  1 茶是佛的禅心  古往今来,紫砂壶和禅都有不解之缘。禅茶一味,壶中天地。壶中一泓水,可清天地心。壶里乾坤大,闲来且饮茶。紫砂壶中,蕴集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