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呼唤绿色的生态课堂

来源 :教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sky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呼唤绿色的生态课堂。生态课堂是课堂内人与环境的相互依存、良性循环的课堂。其生态因素包括人、物质和精神,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呈多向互动关系。它是以人为本的课堂,关注人性,突出发展,充满活力,是学生成长的乐园;它是由认知领域到生命全域,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这知识经济时代,学习的终身化需要我们更多地去关注教育的生态平衡,为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扎实基础。
  一、生态课堂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在绿色的生态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征服与
  被征服”,而是信任和平等的关系,他们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
  世界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共同创
  设自由对话的“心理场”。
  在绿色生态课堂中,我们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教学内容的疏与密。古人在论及中国画的构图技巧时说:“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意思是说留下的空白,可以用来跑马,用墨多的地方连风也吹不过去。生态式的课堂教学也应讲究“疏”与“密”的技巧,对非重点的内容,学生自己可以学得懂的部分,败或放手自学,或以读代讲,是教学上的粗线条,是写意;而对重点部分,特别是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部分,则必须是“工笔画”,浓墨重彩,认真描画。同时,要讲究“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密有致”。
  2.教学节奏的张与弛。生态教育讲究学习的效率,但它更注重学生身心的健康,如何来安排课堂教学的节奏?—“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张”是快节奏,“弛”是慢节奏。有人把节奏当作是开启生命奥秘的钥匙。符合生命节律的课堂教学节奏,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陶冶学生的身心。在教学中,教学内容简单的,学生自学可以学懂的,或内容比较有趣的,可以快节奏进行。内容比较难的,比较枯燥的,比较抽象的,或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则要
  “慢动作”,提问后要留出较多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老师适当的讲解也要放慢些语速,让学生来得及消化。在教学中,应张弛有度,“张”,时间不可太长,应以学生身心不会过度疲劳为度;“弛”,也不可过度,应不致使学生
  注意力涣散。
  3.教学方法的巧与拙。“拙”,这里指的是遵循常规,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教学时守拙,就是根据教材提出的基本教法;“巧”,指不循常规,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学中“用巧”,要符合教育学和心理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既要遵循常规,又要突破常规,两者结合运用,才能取得昀佳的教学效果。要充分借助实物、图片、动作、表情等,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创设学生颇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会思考、敢猜测,积极投身到学习活动中来。
  4.教学形态的动与静。教学中的“动”是指讲解、朗读、讨论、交流、操作,是“有声有行”的教学;“静”,是指学生的默读、观察、思考、想象,是无声世界。教学中的“动”,活跃课堂气氛,能使学生保持注意力;“静”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入。教学中,“动”多“静”少,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思维很少参与学习,学习效果肯定不好;“静”多“动”少,则学生容易疲劳,不能有效利用“静”的时间。因此,就课堂教学来说应考虑年级特点,“动”“静”合理搭配,低年级以“动”为主,随着年级的升高,要增加“静”的次数,延长“静”的时间,这就是生态教育理论人文主义的具体体现。
  二、生态课堂是尊重学生个性的课堂
  台湾一学校校训的第一条是“每个孩子被允许长得和别人不一样”,初见时感觉怪怪,天下原本就没有两个相同的孩子,即使是双胞胎!品味后感觉精彩,每个孩子被允许长得和别人不一样,每一个“我 ”独一无二,快乐的人生是“做我自己”,那为什么我们要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个不同的学生呢?课堂应该充分发挥人类进化所特有的灵性,培养既有灵性又有个性的学生。生态课堂尊重学生的个性感悟,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立存在的信念和意识,在学习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和学习方式,按照自己的认知自觉主动地学习。生态课堂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生命感受,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绿色生态课堂应是怎样的课堂呢?
  1.绿色课堂是充满“爱意”的课堂。在课堂上,师生间充满了“爱意”,课堂就会由此变得轻松,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能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尊重与理解,学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教师也不会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才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让我们看看这样一则案例: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指导学生读童话《小稻秧脱险记》中杂草被化学除草剂喷洒过后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这句话时,一学生读得声音很大,于老师笑着说:“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产品。 ”说完,朝学生做了个喷洒动作,全班学生哈哈大笑,在笑声中,学生的紧张消除了,精神放松了,对如何读好课文也有了更深的认识了。
  2.绿色课堂是富有“诗意”的课堂。课堂应该富有“诗意”。什么是诗意?怎样的课堂才是诗意的课堂?这真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说的味道。如语文,我想,只有那种将课文作为一个载体,师生的思想时而在上面栖息,时而又畅游四方的课堂才是诗意的课堂;只有那种充满了“心有灵犀一点通”“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的课堂才是诗意的课堂;只有那种师生于“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中忽然发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课堂才是诗意的课堂;也只有那种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在字里行间“悟读”出独特感受的课堂才是诗意的课堂。
  3.绿色课堂是饱含“情意”的课堂。情感是文章的灵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课堂远离了“情感”只能是“一潭死水”。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情感直接影响师生关系,直接关系到教学情境的创设。在课堂上,一个好的教师应善于以自己的情感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使师生的情感与所学内容(特别是文章)蕴涵的情感相吻合,当喜则喜,该怒则怒,师生一道激动、平静、愉快、悲哀、得意、紧张、悠闲,让整个课堂“情意”浓浓,充满着和谐、合作的氛围。
  4.绿色课堂是体现“创意”的课堂。教师的智慧体现在哪里?就课堂教学而言,应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创意”上。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学内容的处理、导语的设计、板书的技术、提问的时机等都是教师展示“创意”的对象。教师在课堂上体现不出“创意”,教学就不可能新颖、与众不同,整个课堂就不可能彰显出“教者的个性”,更不可能成为“艺术”。
  5.绿色课堂是带有“写意”的课堂。“写意”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不求工细,重在神态的表现与情感的抒发。以这种观念看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则不必面面俱到,而应给学生的思维留有足够空间,让他们自己去读、去悟,去以大观小、由小窥大,进而掌握所学的精髓,领略所学的美妙。此外,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将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延伸,为学生进一步探究留下空间。
  三、生态课堂是享受人文关怀的课堂
  学生是早春破土的小草、是枝头舒展的嫩芽,舒展膨胀、奋力冲撞,迎接金色的阳光;绿色象征着旺盛的活力、预示着蓬勃的生机、孕育着绵延的生命。生命使宇宙有了价值,而灵动着鲜活生命的人使课堂有了价值。生态的课堂洒满人文“阳光”,把学生心灵的田地照得光亮温馨,它充满了尊重、充满了期待、充满了赏识、充满了激励。
  1. 充满尊重。在课堂上,学生与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有尊严的学习和生活着。教师仅是对话的首席,教师尊重学生的观点,不以“己所不欲”而“施与人”,跨越师生间的年龄、地位、身份、经验的鸿沟,平等待人,练就一双“童眼”,从心底里乐于接受学生的不同意见,学会倾听,使学生畅所欲言。
  2. 充满期待。我们的课堂里是一群群活生生的人。他们满脸天真稚气、满脑奇谈怪论、满身调皮不驯。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告诉我们,在课堂中倾注期待,能唤醒、激活、发展学生的新潜能。学生把“期待”转化为自信,作用于内心世界,从中获得力量,形成诱发和驱动。倾注期待,就是要教师从心底里确信:“所有的学生都不同程度的潜在着智慧”,“你行”,“他也行”,“个个都行”,坚信每一个学生都会获得成功,让学生从老师的目光里、微笑中等形体与语言上领略到、感受到支持和促进。但教师不要指望以此教育就能成功,不要指望学生“一口吃成胖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有长远的目光,长久的耐心,孜孜以求,春风化雨。
  3. 充满赏识。希望别人常识是人的本性。常识能使人愉悦、快活、激发潜能、开启心智、迸发灵感,常识也体现了师生间人格尊严的平等。它倡导个性解放,要求教师看到人性的美好,看到每个学生都有追求进步、积极向上的倾向,都有聪明好学的一面。教师必须以平常心去看待学生们的每一个长处,肯定他们的门以此进步,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一处“闪光点”,欣赏他们的价值,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而对待学生的失败和错误,要以一种广阔的胸襟给与谅解宽容,让学生生活在和谐温暖、相互信任、相互赞赏的氛围中,养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学习新知识、探索新方法、研究新问题,从而使学生的人生旅途充满着掌声笑声、充满着自信。
  4. 充满激励。激励语言犹如催人奋进的号角,鼓舞人心。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准确;而得体的评价语言,有针对性地做出不同的评价,以激发学生的趣味、激情和上进心。激励,在生态课堂中,教师除语言激励外,还有多种集体语言的表达方式。有时,一个赞许鼓励的眼神,一个欣赏的微笑,一个理解宽容的手式都能给学生以鼓舞和激励,这时的无声胜有声,起到“春街小雨润如酥”的功效。
  实践能造就美,课堂教学是心灵情感产生美的桥梁,教育生态意识则好比是一位过桥者,它给这座桥带来了气息,给建设者带去了艺术创造的风采。新课程必须有生态化课堂的支撑,唯有充满生命活力的绿色的生态课堂,才能让学生们“小脸通红、眼睛发亮、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自由自在的享受生态的温馨。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金港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为了加强班级管理的人性化、自主化、个性化、特色化,学校向每位老师发了魏书生老师撰写的《班主任工作漫谈》一书,细细品味,不禁被魏先生那引人入胜的魅力和震撼人心的智慧光芒所打动,尤其是他对“懒”字的独到见解,深深烙在我的脑海里。  魏先生说:“我这个人很懒,总让学生试着干,实在不行,再帮忙。”的确,为人师者,不能把学生当做没有思想、没有情感的被动受管理者,而应该把他们当做有思想、有意志、有情感的主动发
期刊
又一年教师读书活动开始了,面对一大串荐书目录,《这样教书不累人》吸引了我,成为我这轮读书活动的书目之一。光看这个题目就给人一种想选和想读的感觉,“教书不累人”是每个老师都梦寐以求的,但毕竟现实中教师还是非常累的,说真的教书虽不像干体力活那么累人,但心很累。目前大部分家庭是独生子女,一家人围着孩子转,家长面对顽皮任性的子女,感觉养育子女成长真不易,有时束手无策真的很累人,何况老师承担着近百甚至上百位
期刊
教材解读  本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学会与人相处”第一课。教材呈现的是小短文的朗读引发出“我的光荣簿”,学生通过得到别人的赞美和赞美别人,体验出课的主题“送人玫瑰手指留香”后,再通过“要不要赞美他人”的辨析和“尝试台”的尝试、以及“欣赏时刻”,充分的感受赞美的力量,从而为“沟通无极限”和“用我的真心换你的笑容”的教学奠定感情的基础。  教学设计意图  这是一节情感体验课。教师用谈话的方式
期刊
知识经济时代,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其中心灵世界最复杂,需要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人文精神的熏陶来逐渐完善。教师首先要正视自己,尤其是要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心灵世界,力争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用自己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精神,使学生从心灵深处流淌出人文精神。  教师提高人文素养,必须善于理解世界潮流,正确把握世界大势,既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又要注重多元文化的吸收,集思广
期刊
促进学生“发展”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素质教育的基本着眼点就是要促进全体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和个性诸方面的全面发展。所以,教学过程必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过程。课堂学习的质量与效益主要决定于教师与学生怎样看待课堂学习、怎样组织和进行课堂学习。为了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有必要就确立和强化新的课堂学习观进行深入研究,应确立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发展学习、反思学习和差异学习等六大学习观
期刊
课堂是一个师生互动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一个共性学习的过程,又是一个个性化学习的过程。而教学预设是个弹性的设计,应增加更多预设的可能性,为生成的不确定性做充分的准备。有效的教学应该是在预设和生成的平衡中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处理好教学预设和课堂生成的矛盾关系,让师生在这个过程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一、精心预设,提高生成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本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作为课堂教学活
期刊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 ”培育学生的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已经成为目前众多教育者的共识。诚然,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质疑能力,激发创造想象都能不同程度的打开思维的多棱镜,跳出思想的牢笼,但要真正打开学生心智的枷锁,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培植创造的沃土,从小培养创造人才。  (一)改造教育的环境  在模式化教育盛行的前提下,学生在时间、空间和学习活
期刊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堂上注意力的稳定性、持续性较差,一节课有意注意短暂,一般只能保持几分钟或十几分钟。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一起,从而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掌握知识,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吸引学生的注意,管理好我们的课堂呢?  一、生动有趣的设计举足轻重  想让你的孩子们在课堂中安静认真地听讲,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是否有趣起着举
期刊
这是一堂教研组展示课,教学内容:《石榴》。课前,年轻的女老师做了精心准备,买来十来个大石榴,切开,悄悄藏在多媒体教室的课桌里。孩子们还没来。有老师笑着问:“如果每堂课都要这样不惜重金,你一个月的工资够吗?”听课的老师发出一阵善意的哄笑,年轻的女老师也尴尬地笑了。这笑中的滋味,语文老师都懂。但愿这凝聚着老师一片良苦用心的石榴能为课堂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吧。孩子们来了,谁都没有发现课桌里藏着的“嘉宾”
期刊
众所周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教育目标、内容和方式上表现出是否一致,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共同的愿望和一致的社会责任,要求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必须进行充分的合作与交流,建立一种和谐的友情关系,从而多角度、多层次地发挥教育的功能,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家长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文化修养不同,道德素质不同,经济条件不同,对子女的期望值、家庭教育方式和性格也各不相同。他们对于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