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教师所关注的话题。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不仅体现出教与学是否实现有机统一,还直接体现了学生在学科中是否获得一定的发展。鉴于此,在这一新形势下,教师应重视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研究。本文笔者以初中化学为出发点,从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展开分析。
关键词:初中化学;情境;实验;应用意识
初中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启蒙时期,也是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的关键阶段。但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颇深,教师常常忽视学生的认知发展现状,只重视了学科自身的特点,将知识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这样既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还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与吸收。可见,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方法是迫切且重要的。此外,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重视研究初中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找到行之有效的方式作用到课堂教学中,这样既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有助于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得到全面提升。
一、构建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知识吸收
所谓教学情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既包括语言创设的情境,也包括实物和图像创设的情境。此外,教学情境适合学生这一学习主体并作用于他们,进而促进他们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构建一定的教学情境,这样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学习内容,从而促进他们对知识的内化与吸收。
以“中和反应”为例,为了创设课堂良好的氛围,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笔者首先利用学生的亲身经历来构建问题情境,并提出:“同学们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蚊虫叮咬时,为什么可以用浓肥皂涂抹,这样可迅速止痒?”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的强烈的好奇心。在此基础上,笔者拓展教学内容,并提出“蚊子的口器中分泌出一种有机酸——蚁酸”。随后,笔者鼓励学生思考“酸和碱会发生什么反应”这一问题,进而让学生初步认识“蚁酸和肥皂发生了中和反应”。接下来,为了让学生真正验证酸与碱能够发生中和反应,笔者指导学生展开实验操作。由于以上教学情境的有效构建,既使学生对中和反应有了初步认识,还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情绪,进而推动了后续实验操作的展开,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这一章节知识的吸收。
二、重视实验展开,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离开化学实验,化学学科就难以发展。由此可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实验活动的展开,这样不仅能够使教学活动变得丰富且有趣,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够使学生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养成认真思考、细心观察的学习习惯,以此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以“燃烧和灭火”为例,为了探究燃烧的条件,笔者指导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酒精、玻璃杯、小棉花球”等用具展示实验操作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探究热情被调动起来,并且感知觉、思维、想象等认知都参与其中,进而认识到燃烧需要“可燃物、着火点、氧气”三个条件。此外,在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实验能力等都得到了相应的提升。与此同时,实验操作的展开可以有效攻克学生的学习难点,并使学生在趣味化的实验过程中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学习乐趣,从而增强了实验的有效性。
三、理论实际结合,提高学生应用意识
目前,存在一种现象:許多学生虽然在课堂上学到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但不知道如何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此外,当面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他们也难以提取出所学的化学知识。可见,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将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并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生活,进而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应用意识。
以“爱护水资源”为例,为了强化学生保护环境这一理念,笔者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的视频,带给学生一定的视觉与情感冲击,使学生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意识。接下来,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加强污水处理的必要性,笔者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根据污染原因总结了防治措施,如: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树立学好化学知识的自信心,还能加强化学教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此外,当学生在今后生活中考虑处理污水这样的问题时,便能够自然而然地联想所学知识,以此对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综上所述,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展开的主战场,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因此,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应落实新课改的理念,并将其渗透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这样能够进一步推动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还能够给学生更多能动性发挥的空间,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学习乐趣。此外,教师还应加强化学教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并引入生活素材,使学生经历解决生活问题的全过程,以此帮助他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再从理性上升到实践,从而使他们“学有所得”。
参考文献
[1] 林国阳.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J].时代教育,2017(4):139-139.
[2] 刘燕燕.关于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7(23):196-196.
关键词:初中化学;情境;实验;应用意识
初中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启蒙时期,也是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的关键阶段。但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颇深,教师常常忽视学生的认知发展现状,只重视了学科自身的特点,将知识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这样既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还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与吸收。可见,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方法是迫切且重要的。此外,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重视研究初中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找到行之有效的方式作用到课堂教学中,这样既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有助于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得到全面提升。
一、构建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知识吸收
所谓教学情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既包括语言创设的情境,也包括实物和图像创设的情境。此外,教学情境适合学生这一学习主体并作用于他们,进而促进他们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构建一定的教学情境,这样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学习内容,从而促进他们对知识的内化与吸收。
以“中和反应”为例,为了创设课堂良好的氛围,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笔者首先利用学生的亲身经历来构建问题情境,并提出:“同学们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蚊虫叮咬时,为什么可以用浓肥皂涂抹,这样可迅速止痒?”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的强烈的好奇心。在此基础上,笔者拓展教学内容,并提出“蚊子的口器中分泌出一种有机酸——蚁酸”。随后,笔者鼓励学生思考“酸和碱会发生什么反应”这一问题,进而让学生初步认识“蚁酸和肥皂发生了中和反应”。接下来,为了让学生真正验证酸与碱能够发生中和反应,笔者指导学生展开实验操作。由于以上教学情境的有效构建,既使学生对中和反应有了初步认识,还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情绪,进而推动了后续实验操作的展开,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这一章节知识的吸收。
二、重视实验展开,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离开化学实验,化学学科就难以发展。由此可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实验活动的展开,这样不仅能够使教学活动变得丰富且有趣,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够使学生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养成认真思考、细心观察的学习习惯,以此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以“燃烧和灭火”为例,为了探究燃烧的条件,笔者指导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酒精、玻璃杯、小棉花球”等用具展示实验操作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探究热情被调动起来,并且感知觉、思维、想象等认知都参与其中,进而认识到燃烧需要“可燃物、着火点、氧气”三个条件。此外,在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实验能力等都得到了相应的提升。与此同时,实验操作的展开可以有效攻克学生的学习难点,并使学生在趣味化的实验过程中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学习乐趣,从而增强了实验的有效性。
三、理论实际结合,提高学生应用意识
目前,存在一种现象:許多学生虽然在课堂上学到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但不知道如何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此外,当面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他们也难以提取出所学的化学知识。可见,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将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并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生活,进而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应用意识。
以“爱护水资源”为例,为了强化学生保护环境这一理念,笔者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的视频,带给学生一定的视觉与情感冲击,使学生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意识。接下来,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加强污水处理的必要性,笔者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根据污染原因总结了防治措施,如: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树立学好化学知识的自信心,还能加强化学教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此外,当学生在今后生活中考虑处理污水这样的问题时,便能够自然而然地联想所学知识,以此对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综上所述,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展开的主战场,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因此,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应落实新课改的理念,并将其渗透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这样能够进一步推动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还能够给学生更多能动性发挥的空间,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学习乐趣。此外,教师还应加强化学教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并引入生活素材,使学生经历解决生活问题的全过程,以此帮助他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再从理性上升到实践,从而使他们“学有所得”。
参考文献
[1] 林国阳.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J].时代教育,2017(4):139-139.
[2] 刘燕燕.关于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7(23):196-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