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隔代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已成为当今中国的时代主流。但是,隔代教育在适应社会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消极影响。本文结合矛盾分析法,从剖析幼儿隔代教育产生的原因出发,分析探讨幼儿隔代教育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及其主要方面,并以此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提升幼儿隔代教育质量。
【关键词】:矛盾分析法,隔代教育,幼儿隔代教育,家庭教育
隔代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一种形式,已成为当今中国的时代主流。一项在全国范围内调查“隔代教育”的结果显示:目前,上海0至6岁的孩子中有50%~60%属于隔代教育;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占到总数的一半;而在北京,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比例高达70%[1]。幼儿隔代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虽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社会需求,但同时带来了消极影响。因此,明确幼儿隔代教育产生的原因和矛盾,缓解幼儿隔代教育中的矛盾,对促进幼儿和谐发展、实现家庭幸福、维护社会安定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矛盾分析法及幼儿隔代教育的主要内涵
(一)矛盾分析法
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其普遍性和特殊性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一方面,矛盾普遍存在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毛泽东在《矛盾论》指出,“矛盾的普遍性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2]”另一方面,任何现实存在的客观事物、任何社会发展的过程也有着独特的特点,即: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个矛盾的各个方面,或者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个矛盾的各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各有特点。
使用矛盾分析法解决社会问题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矛盾观,坚持用辩证的思维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全面地、辩证地认清事物发展的本质,从而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二)幼儿隔代教育
隔代教育又作祖辈教育,是与亲子教育互补的一种家庭教育,是时下家庭教育盛行的教育形式,其中幼儿隔代教育是表现最为明显、影响最为深刻的教育现象。国际教育成就协会的一项研究表明,家庭与幼儿园比较,家庭对幼儿的兴趣、爱好的影响是70%一75%,对其认知的影响是30%一50%[3]。发展心理学认为,在人的生命历程中,早期经验对人的整体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全面看待幼儿早期家庭教育,分析幼儿早期家庭教育里存在的主要矛盾及其主要方面,对幼儿的和谐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隔代教育作为幼儿早期家庭教育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其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相应的解决策略理应成为时代关注的热点。
二、幼儿隔代教育产生的原因
幼儿隔代教育作为当下主流的教育形式,是应然与实然的存在。这种存在主要由两方面促成:一方面,在现代化进程中,隔代教育与社会深刻的变革是分不开的;另一方面,中西思想的碰撞,观念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教育方式[4]。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自古以来的家庭伦理观念
由于古代社会宗法制的根深蒂固,家庭伦理思想的代代延续,使得很多祖辈自觉担负起了养育孙辈的责任,认为养育孙辈理应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二)年轻父母生活压力的需求
随着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年轻父母不得不面对工作和教育子女双重压力。由于人的精力有限,年轻父母很难调解这两方面中的矛盾,因此许多年轻父母就从容地选择让祖辈家长来照顾子女。
(三)年经父母缺乏教育经验
今日的中国开始了“独一代”养育“独二代”的全新时代[5]。在很多人看来,作为80后的“独一代”由于受到了父母和长辈的倍加宠爱,其生活自理或照顾他人的能力相对而言较多子女家庭的孩子低,以致把养育子女的重担交给祖辈家长。
(四)祖辈家长具备幼儿喜爱的养育方式
祖辈家长具有与幼儿类似的心理特征和平易近人的人格素质,这使得他们特别愿意与幼儿生活,同时幼儿也喜欢与祖辈相处。
(五)农村劳动力的外流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劳务经济发展,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人员越来愈多[6],以致老人与幼儿成为村落留守人员,祖辈家长养育幼儿成为理所当然。
三、幼儿隔代教育中存在的矛盾
幼儿隔代教育中存在的矛盾既有普遍的一面,也有特殊的一面。不同的家庭、祖辈、父母与幼儿都会带来不同的矛盾。在笔者看来,幼儿隔代教育中主要矛盾有两方面:一是祖辈与孙辈之间的矛盾;二是祖辈与父母辈之间的矛盾。
(一)祖辈与孙辈之间的矛盾
虽说祖辈与孙辈之间表面上呈现出非常融洽的状态,但实质上内藏着诸多方面,其主要方面可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祖辈的行为观念与幼儿健康发展之间的矛盾。研究表明,祖辈们普遍存在一种慈幼之性的补偿心理,这种心理状态无原则地助长了幼儿形成诸如脾气暴躁、蛮横任性、过分以自我为中心、挑食偏食等不良的心理和行为习惯,也因此阻碍了幼儿的健康发展。其次,祖辈对幼儿的过度照顾与幼儿自主发展之间的矛盾。祖辈很少鼓励幼儿自主活动、体验,过分的关注对幼儿感知发展、安全意识的形成产生了不利影响。第三,祖辈的思维模式与幼儿个性发展之间的矛盾。通常而言,祖辈对新事物接受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这间接着影响对幼儿对新鲜事物的接受与适应能力,从而妨碍幼儿的个性发展。
(二)祖辈与父母辈之间的矛盾
祖辈的教育观念总体上要比父母辈传统,这是祖辈与父母辈之间的最主要的矛盾。调查表明,近六成的祖辈在养育幼儿时依靠传统经验和生活实践,而年轻父母则更相信网络、书本、专家。具体可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祖辈与父母辈对待幼儿的态度存在差异,前者趋于感性化,后者更趋于理性化。例如,祖辈在教育幼儿时更多的是宠爱,总以满足幼儿的需求为出发点;而父母辈在教育幼儿时,并不是凡事迁就,而是用一种理性的态度教育幼儿。另一方面,祖辈与父母辈在选择生活方式上也存在差异,祖辈总以传统的生活实践经验来教育“新一代幼儿”,与现代生活方式严重脱节;而父母辈更能接受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带给幼儿的也是与时俱进的生活模式。
四、幼儿隔代教育中矛盾的缓解
心理學者认为,早期家庭教育阶段是幼儿整体性发展的一个关键期,而隔代教育和亲子教育的和谐统一是家庭教育质量的有力保证。基于前文对主要矛盾及主要方面的分析,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祖辈家长应理智地爱待幼儿。以理性控制感性,要认识到适度的爱才会对幼儿的健康发展、社会性发展、个性发展均有促进作用;加强对幼儿的感知教育,以感受大自然、探索大自然代替不见阳光的温室;适度地开展情感教育与挫折教育,这也是缓解隔代教育问题的有效措施。
其次,祖辈家长应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与时俱进,转变过去陈旧的教育观,懂得将自身经验和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尽量用科学的方式养育幼儿,与幼儿一起成长;耐心地对幼儿进行引导,对幼儿无厘头的提问或者行为不可无条件妥协或横加指责;时常与其他祖辈共同了解幼儿普遍的、最新的兴趣动态。
第三,祖辈与父母辈应相互积极沟通,形成教育合力。一方面,祖辈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能力有限,这需要与父母辈的共同努力。另一方面,祖辈与父母辈应建构一个和谐的家庭关系,为幼儿天生的好观察、好模仿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佚名.快速发展的时代究竟该如何看待隔代教育.中国幼教网,2014(4).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1(6)..
[3]薛静华,欧阳文珍.隔代养育利弊的心理学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8(2).
[4]侯兴达.幼儿隔代教育的问题及建议[J].科教导刊,2014(1):193.
[5]刘翠柳.走出“独二代”教育误区[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4).
[6]顾天竹.农村劳动力流失背景下“隔代教育”问题的思考[J].华章,2013(3).
[7]黄松山.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01):45-56.
【关键词】:矛盾分析法,隔代教育,幼儿隔代教育,家庭教育
隔代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一种形式,已成为当今中国的时代主流。一项在全国范围内调查“隔代教育”的结果显示:目前,上海0至6岁的孩子中有50%~60%属于隔代教育;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占到总数的一半;而在北京,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比例高达70%[1]。幼儿隔代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虽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社会需求,但同时带来了消极影响。因此,明确幼儿隔代教育产生的原因和矛盾,缓解幼儿隔代教育中的矛盾,对促进幼儿和谐发展、实现家庭幸福、维护社会安定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矛盾分析法及幼儿隔代教育的主要内涵
(一)矛盾分析法
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其普遍性和特殊性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一方面,矛盾普遍存在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毛泽东在《矛盾论》指出,“矛盾的普遍性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2]”另一方面,任何现实存在的客观事物、任何社会发展的过程也有着独特的特点,即: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个矛盾的各个方面,或者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个矛盾的各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各有特点。
使用矛盾分析法解决社会问题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矛盾观,坚持用辩证的思维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全面地、辩证地认清事物发展的本质,从而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二)幼儿隔代教育
隔代教育又作祖辈教育,是与亲子教育互补的一种家庭教育,是时下家庭教育盛行的教育形式,其中幼儿隔代教育是表现最为明显、影响最为深刻的教育现象。国际教育成就协会的一项研究表明,家庭与幼儿园比较,家庭对幼儿的兴趣、爱好的影响是70%一75%,对其认知的影响是30%一50%[3]。发展心理学认为,在人的生命历程中,早期经验对人的整体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全面看待幼儿早期家庭教育,分析幼儿早期家庭教育里存在的主要矛盾及其主要方面,对幼儿的和谐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隔代教育作为幼儿早期家庭教育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其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相应的解决策略理应成为时代关注的热点。
二、幼儿隔代教育产生的原因
幼儿隔代教育作为当下主流的教育形式,是应然与实然的存在。这种存在主要由两方面促成:一方面,在现代化进程中,隔代教育与社会深刻的变革是分不开的;另一方面,中西思想的碰撞,观念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教育方式[4]。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自古以来的家庭伦理观念
由于古代社会宗法制的根深蒂固,家庭伦理思想的代代延续,使得很多祖辈自觉担负起了养育孙辈的责任,认为养育孙辈理应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二)年轻父母生活压力的需求
随着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年轻父母不得不面对工作和教育子女双重压力。由于人的精力有限,年轻父母很难调解这两方面中的矛盾,因此许多年轻父母就从容地选择让祖辈家长来照顾子女。
(三)年经父母缺乏教育经验
今日的中国开始了“独一代”养育“独二代”的全新时代[5]。在很多人看来,作为80后的“独一代”由于受到了父母和长辈的倍加宠爱,其生活自理或照顾他人的能力相对而言较多子女家庭的孩子低,以致把养育子女的重担交给祖辈家长。
(四)祖辈家长具备幼儿喜爱的养育方式
祖辈家长具有与幼儿类似的心理特征和平易近人的人格素质,这使得他们特别愿意与幼儿生活,同时幼儿也喜欢与祖辈相处。
(五)农村劳动力的外流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劳务经济发展,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人员越来愈多[6],以致老人与幼儿成为村落留守人员,祖辈家长养育幼儿成为理所当然。
三、幼儿隔代教育中存在的矛盾
幼儿隔代教育中存在的矛盾既有普遍的一面,也有特殊的一面。不同的家庭、祖辈、父母与幼儿都会带来不同的矛盾。在笔者看来,幼儿隔代教育中主要矛盾有两方面:一是祖辈与孙辈之间的矛盾;二是祖辈与父母辈之间的矛盾。
(一)祖辈与孙辈之间的矛盾
虽说祖辈与孙辈之间表面上呈现出非常融洽的状态,但实质上内藏着诸多方面,其主要方面可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祖辈的行为观念与幼儿健康发展之间的矛盾。研究表明,祖辈们普遍存在一种慈幼之性的补偿心理,这种心理状态无原则地助长了幼儿形成诸如脾气暴躁、蛮横任性、过分以自我为中心、挑食偏食等不良的心理和行为习惯,也因此阻碍了幼儿的健康发展。其次,祖辈对幼儿的过度照顾与幼儿自主发展之间的矛盾。祖辈很少鼓励幼儿自主活动、体验,过分的关注对幼儿感知发展、安全意识的形成产生了不利影响。第三,祖辈的思维模式与幼儿个性发展之间的矛盾。通常而言,祖辈对新事物接受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这间接着影响对幼儿对新鲜事物的接受与适应能力,从而妨碍幼儿的个性发展。
(二)祖辈与父母辈之间的矛盾
祖辈的教育观念总体上要比父母辈传统,这是祖辈与父母辈之间的最主要的矛盾。调查表明,近六成的祖辈在养育幼儿时依靠传统经验和生活实践,而年轻父母则更相信网络、书本、专家。具体可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祖辈与父母辈对待幼儿的态度存在差异,前者趋于感性化,后者更趋于理性化。例如,祖辈在教育幼儿时更多的是宠爱,总以满足幼儿的需求为出发点;而父母辈在教育幼儿时,并不是凡事迁就,而是用一种理性的态度教育幼儿。另一方面,祖辈与父母辈在选择生活方式上也存在差异,祖辈总以传统的生活实践经验来教育“新一代幼儿”,与现代生活方式严重脱节;而父母辈更能接受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带给幼儿的也是与时俱进的生活模式。
四、幼儿隔代教育中矛盾的缓解
心理學者认为,早期家庭教育阶段是幼儿整体性发展的一个关键期,而隔代教育和亲子教育的和谐统一是家庭教育质量的有力保证。基于前文对主要矛盾及主要方面的分析,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祖辈家长应理智地爱待幼儿。以理性控制感性,要认识到适度的爱才会对幼儿的健康发展、社会性发展、个性发展均有促进作用;加强对幼儿的感知教育,以感受大自然、探索大自然代替不见阳光的温室;适度地开展情感教育与挫折教育,这也是缓解隔代教育问题的有效措施。
其次,祖辈家长应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与时俱进,转变过去陈旧的教育观,懂得将自身经验和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尽量用科学的方式养育幼儿,与幼儿一起成长;耐心地对幼儿进行引导,对幼儿无厘头的提问或者行为不可无条件妥协或横加指责;时常与其他祖辈共同了解幼儿普遍的、最新的兴趣动态。
第三,祖辈与父母辈应相互积极沟通,形成教育合力。一方面,祖辈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能力有限,这需要与父母辈的共同努力。另一方面,祖辈与父母辈应建构一个和谐的家庭关系,为幼儿天生的好观察、好模仿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佚名.快速发展的时代究竟该如何看待隔代教育.中国幼教网,2014(4).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1(6)..
[3]薛静华,欧阳文珍.隔代养育利弊的心理学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8(2).
[4]侯兴达.幼儿隔代教育的问题及建议[J].科教导刊,2014(1):193.
[5]刘翠柳.走出“独二代”教育误区[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4).
[6]顾天竹.农村劳动力流失背景下“隔代教育”问题的思考[J].华章,2013(3).
[7]黄松山.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01):4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