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目前土木施工实践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云BIM系统教学平台建设、BIM队伍建设、云BIM系统平台教学材料编制,进行云BIM系统教学平台的MOOC建设,最后将基于云BIM系统平台教学模式进行推广和示范,广泛吸取教训、累积经验,进行土木培养方案修订时,新增云BIM系列课程,加强校企合作,强化云BIM系统平台,从企业中邀请相关行业专业进行指导,努力完善和提高该教学模式,从而最终提高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云BIM系统平台;土木施工实践课程;MOOC建设;校企合作
一、引言
《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指出,积极推进“互联网+”和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十三五”时期,建筑业信息化水平需要得到全面提升,重点加强BIM、云计算、大数据的应用能力。BIM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被列为“十三五”期间建筑业的重点工作。建筑信息模型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集成了建筑设计、建造及运维全过程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是对工程项目设施实体和功能特性的可视化表达,BIM技术应用的最大价值就是在于打通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的数据衔接,可实现工程项目参与各方的协同工作。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BIM基础数据库构架于云端,BIM模型应用客户端可以随时随地访问云端数据库,为数据共享和多部门间的协同提供技术条件。云BIM系统平台的建设及应用,将极大地整合学校、施工企业、软件研发单位等的资源共享和集成,能够有效应用于土木施工实验实训课程的教学,有效提高施工实践课程教学质量和提高土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高校土木施工实践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
对于土建类专业来说,实验、实习及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实践教学环节是对理论教学的一种补充和丰富,有助于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然而目前大部分开设土建类专业的高校,在开展实验、实习课程时,仅限于某一特定工程的某一施工阶段,在实践教学中,存在如下的问题:(1)建筑结构形式单一、建筑体量大,实验操作困难;(2)建筑工程施工周期长,实践教学中学生无法体验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建设过程;(3)土建类专业实践课程(例如施工实习、认知实习等)危险因素较多,实验、实习安全隐患大;(4)实际工程项目参与方包括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等,学生只能参与一方体验,无法全部体验。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影响土木施工实践课程的实践教学质量。
三、高校土木施工实践课程体系改革策略
(一)开展云BIM系统平台建设。首先配置云BIM系统教学平台软硬件,主要包括BIM系列软件、BIM技术工程基础数据云平台搭建及BIM资源库建设,选取上海鲁班以下BIM系列软件:(1)鲁班房建BIM系统:鲁班工场(Luban iWorks)、鲁班工场移动App(Luban iWorks App)、鲁班协同(Luban Cooperation)、鲁班基础数据管理系统(Luban Builder);(2)鲁班基建BIM系统:鲁班工场˙基建(Luban iWorks Civil)、鲁班基建指挥中心(Luban Go Civil)、鲁班质检计量(Luban Inspector)、鲁班监测(Luban Monitor)、鲁班工场移动App(Luban iWorks App)、鲁班协同(Luban Cooperation)、鲁班基础数据管理系统(Luban Builder);(3)鲁班建模客户端:鲁班土建(Luban Architecture)、鲁班钢筋(Luban Steel)、鲁班安装(Luban MEP)、鲁班下料(Luban Blanking)、鲁班场布(Luban Site)、鲁班节点 (Luban Node)、鲁班万通(Revit版)(Luban Trans Revit)、鲁班万通(Tekla版)(Luban Trans Tekla)。其次,进行云BIM系统教学数据库和资源库建设,以BIM技术为依托的工程项目管理数据平台,创新性的将最前沿的BIM技术应用到了建筑行业的项目进度、质量、安全、成本管理中。
(二)基于云BIM系统平台的土木施工实践课程改革。云BIM系统平台建成后,首先进行BIM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全国各高校BIM相关专业教师严重缺乏,为满足土木工程、建筑学、风景园林和城乡规划等土建类专业相关课程与BIM技术的深度融合,基于互联网的云BIM系统教学平台师资队伍的建设迫在眉睫,在产学协同育人的机制下,通过云BIM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广泛开展云BIM系统技术培训,培养3~5名BIM专业骨干教师,并邀请上海鲁班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和行业专家2~3名到校开展BIM技术培训、讲座和技术交流,提高BIM师资水平。其次,进行云BIM系统教学平台教材建设,BIM教材应包含了多种实际项目案例及标准应用流程,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当中学会软件的使用方法,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不仅掌握单一类型问题的解决方法,更要熟悉多种类型组合的问题。基于云BIM系统教学平台,针对学院现有的土木、建筑学和风景园林等土建类专业特点,开发一系列的BIM实验项目,开展云BIM系统教学平台配套教材、教学大纲和教案的编写等。再次,基于云BIM系统教学平台的MOOC建设,推进基于互联网的云BIM系统教学平台MOOC建设研究,在产学协同育人机制下,与上海鲁班软件有限公司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开发云BIM系统教学平台客户端APP,让学生随时随地开展BIM技術学习,同时进行教学成果转化,并应用于教学改革实践,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最后,将云BIM系统平台在全校土建类施工实践课程中进行应用示范,并在首先在省内开始土建专业的高校进行推广,广泛吸取教训、累积经验,进行土木培养方案修订时,新增此类BIM系列课程,加强校企合作,强化云BIM系统平台,从企业中邀请相关行业专业进行指导,努力完善和提高该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四、结论
针对高校土木施工实践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云BIM系统平台建设,并基于云BIM系统平台进行施工实践课程改革,主要得到如下结论:
(1)建立基于互联网的云BIM系统教学平台,有利于将BIM基础数据和资源库构建于云端,将建设参与方(业主、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高校等)集成于云BIM系统平台,实现建设参与方数据共享、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数据衔接和各参与方的协同工作。
(2)高校土木施工实践课程改革需要进行BIM师资队伍建设和云BIM系统教学材料编制,使施工实践教学具有系统性和较强的实践性。
(3)推进云BIM系统教学平台MOOC课程建设,能够有效促进土木施工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及时接受意见和信息反馈,进行课程完善和提高。
(4)将云BIM系统教学平台在学校土建类专业开展教学示范,有利于总结云BIM系统教学实践课程经验,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教学方式,最后提高土建施工实践课程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简介:
杨瑞敏,男,(1984.11-),傣族,安徽省蚌埠市,副教授,博士,安徽科技学院233000,从事装配式建筑、BIM技术人才培养及教学改革研究。
章振宁,女,(1987.06-),汉族,安徽省蚌埠市,助理实验师,学士,安徽科技学院233000,从事装配式建筑、BIM技术人才培养及教学改革研究。
吴伟东,男,(1976.8-),汉族,安徽省蚌埠市,教授,博士,安徽科技学院233000,从事装配式建筑、BIM技术人才培养及教学改革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项目(201901262001,201902226014);安徽省质量工程教研项目(2018jyxm0672,2018jyxm1238);校级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重点项目(X2019021);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KJ2018A0539;KJ2020A0080);安徽科技学院人才引进项目(JZYJ201601)。
关键词:云BIM系统平台;土木施工实践课程;MOOC建设;校企合作
一、引言
《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指出,积极推进“互联网+”和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十三五”时期,建筑业信息化水平需要得到全面提升,重点加强BIM、云计算、大数据的应用能力。BIM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被列为“十三五”期间建筑业的重点工作。建筑信息模型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集成了建筑设计、建造及运维全过程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是对工程项目设施实体和功能特性的可视化表达,BIM技术应用的最大价值就是在于打通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的数据衔接,可实现工程项目参与各方的协同工作。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BIM基础数据库构架于云端,BIM模型应用客户端可以随时随地访问云端数据库,为数据共享和多部门间的协同提供技术条件。云BIM系统平台的建设及应用,将极大地整合学校、施工企业、软件研发单位等的资源共享和集成,能够有效应用于土木施工实验实训课程的教学,有效提高施工实践课程教学质量和提高土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高校土木施工实践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
对于土建类专业来说,实验、实习及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实践教学环节是对理论教学的一种补充和丰富,有助于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然而目前大部分开设土建类专业的高校,在开展实验、实习课程时,仅限于某一特定工程的某一施工阶段,在实践教学中,存在如下的问题:(1)建筑结构形式单一、建筑体量大,实验操作困难;(2)建筑工程施工周期长,实践教学中学生无法体验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建设过程;(3)土建类专业实践课程(例如施工实习、认知实习等)危险因素较多,实验、实习安全隐患大;(4)实际工程项目参与方包括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等,学生只能参与一方体验,无法全部体验。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影响土木施工实践课程的实践教学质量。
三、高校土木施工实践课程体系改革策略
(一)开展云BIM系统平台建设。首先配置云BIM系统教学平台软硬件,主要包括BIM系列软件、BIM技术工程基础数据云平台搭建及BIM资源库建设,选取上海鲁班以下BIM系列软件:(1)鲁班房建BIM系统:鲁班工场(Luban iWorks)、鲁班工场移动App(Luban iWorks App)、鲁班协同(Luban Cooperation)、鲁班基础数据管理系统(Luban Builder);(2)鲁班基建BIM系统:鲁班工场˙基建(Luban iWorks Civil)、鲁班基建指挥中心(Luban Go Civil)、鲁班质检计量(Luban Inspector)、鲁班监测(Luban Monitor)、鲁班工场移动App(Luban iWorks App)、鲁班协同(Luban Cooperation)、鲁班基础数据管理系统(Luban Builder);(3)鲁班建模客户端:鲁班土建(Luban Architecture)、鲁班钢筋(Luban Steel)、鲁班安装(Luban MEP)、鲁班下料(Luban Blanking)、鲁班场布(Luban Site)、鲁班节点 (Luban Node)、鲁班万通(Revit版)(Luban Trans Revit)、鲁班万通(Tekla版)(Luban Trans Tekla)。其次,进行云BIM系统教学数据库和资源库建设,以BIM技术为依托的工程项目管理数据平台,创新性的将最前沿的BIM技术应用到了建筑行业的项目进度、质量、安全、成本管理中。
(二)基于云BIM系统平台的土木施工实践课程改革。云BIM系统平台建成后,首先进行BIM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全国各高校BIM相关专业教师严重缺乏,为满足土木工程、建筑学、风景园林和城乡规划等土建类专业相关课程与BIM技术的深度融合,基于互联网的云BIM系统教学平台师资队伍的建设迫在眉睫,在产学协同育人的机制下,通过云BIM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广泛开展云BIM系统技术培训,培养3~5名BIM专业骨干教师,并邀请上海鲁班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和行业专家2~3名到校开展BIM技术培训、讲座和技术交流,提高BIM师资水平。其次,进行云BIM系统教学平台教材建设,BIM教材应包含了多种实际项目案例及标准应用流程,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当中学会软件的使用方法,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不仅掌握单一类型问题的解决方法,更要熟悉多种类型组合的问题。基于云BIM系统教学平台,针对学院现有的土木、建筑学和风景园林等土建类专业特点,开发一系列的BIM实验项目,开展云BIM系统教学平台配套教材、教学大纲和教案的编写等。再次,基于云BIM系统教学平台的MOOC建设,推进基于互联网的云BIM系统教学平台MOOC建设研究,在产学协同育人机制下,与上海鲁班软件有限公司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开发云BIM系统教学平台客户端APP,让学生随时随地开展BIM技術学习,同时进行教学成果转化,并应用于教学改革实践,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最后,将云BIM系统平台在全校土建类施工实践课程中进行应用示范,并在首先在省内开始土建专业的高校进行推广,广泛吸取教训、累积经验,进行土木培养方案修订时,新增此类BIM系列课程,加强校企合作,强化云BIM系统平台,从企业中邀请相关行业专业进行指导,努力完善和提高该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四、结论
针对高校土木施工实践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云BIM系统平台建设,并基于云BIM系统平台进行施工实践课程改革,主要得到如下结论:
(1)建立基于互联网的云BIM系统教学平台,有利于将BIM基础数据和资源库构建于云端,将建设参与方(业主、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高校等)集成于云BIM系统平台,实现建设参与方数据共享、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数据衔接和各参与方的协同工作。
(2)高校土木施工实践课程改革需要进行BIM师资队伍建设和云BIM系统教学材料编制,使施工实践教学具有系统性和较强的实践性。
(3)推进云BIM系统教学平台MOOC课程建设,能够有效促进土木施工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及时接受意见和信息反馈,进行课程完善和提高。
(4)将云BIM系统教学平台在学校土建类专业开展教学示范,有利于总结云BIM系统教学实践课程经验,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教学方式,最后提高土建施工实践课程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简介:
杨瑞敏,男,(1984.11-),傣族,安徽省蚌埠市,副教授,博士,安徽科技学院233000,从事装配式建筑、BIM技术人才培养及教学改革研究。
章振宁,女,(1987.06-),汉族,安徽省蚌埠市,助理实验师,学士,安徽科技学院233000,从事装配式建筑、BIM技术人才培养及教学改革研究。
吴伟东,男,(1976.8-),汉族,安徽省蚌埠市,教授,博士,安徽科技学院233000,从事装配式建筑、BIM技术人才培养及教学改革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项目(201901262001,201902226014);安徽省质量工程教研项目(2018jyxm0672,2018jyxm1238);校级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重点项目(X2019021);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KJ2018A0539;KJ2020A0080);安徽科技学院人才引进项目(JZYJ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