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让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为其今后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探讨数学教学策略正是为了在教学中体现这一理念。
一、以“讲”为起点,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
我们认为,无论是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良好的语言表达这一基础之上。因为与人交流和合作需要语言作保障,就是思维也需要语言作支撑,“语言是思维的外殼”就说明了这个道理。而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是表现欲望强烈,但就是说不清楚,缺乏条理性。所以能让学生正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及结果,不仅是数学学习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基本保证。面对这样的实际,我们应该尊重学生,把讲的机会留给学生,教师应根据他们的“讲”,从中找出深入学习的切入点,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讲”
宽松的氛围,愉快的心境,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学生敢“讲”的基本外部环境要求,也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保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理解学生,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感,对学生的学习及时评价,多表扬鼓励,多给予一些热情期待,使“教”为“学”服务。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对教材中一些抽象、单一的教学内容,赋予感情色彩,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学生轻松地学习。再次,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向老师提意见的机会,并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沟通,所以教师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都应是学生的朋友。
(二)创设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乐于“讲”
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动机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尤其是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的情境,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在这种吸引力的作用下,学生很容易产生表达的欲望。如:在教学十几减几时,我运用多媒体动画课件,设计小猫和金鱼的故事。当学生看到画面上流着口水的小猫正在计算13—5=? 13—8=?而苦恼时,我就说:“孩子们,我们来帮帮小猫吧!”孩子们可高兴了,通过思考,他们的发言非常热烈,说出了“破十减”、“想加算减”、“连续减”、“点数结果”、“数指节”等方法。整节课学生的注意力都很集中,学习气氛也很活泼,教学目标也很好地达成。究其原因,主要是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情境,学生乐于讲了,思维也就活跃了。
(三)指导阅读,使学生善于“讲”
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原因,对于数学语言的表达往往不太完整和缺乏条理性。根据这一状况,教师不宜急于灌输,而在课堂上应留点时间给学生,让学生有自己阅读教材的机会,让他们有属于自己的思维空间。因为课本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特别是新课程的教材图文并茂,很适合学生阅读,很多内容学生都能自己看懂。因此,可让学生先自己阅读,然后在阅读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自己讲,自己交流、总结。这样既有利于满足学生强烈的表现欲望,也能使他们的数学语言逐步丰富,更能培养学生较强的学习能力,而教师在这里应起到或纠错或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学习“7”的认识与分解后,对于“8”的认识与分解,教师可以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动手操作,再让学生自己向同伴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从而较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二、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孩子都有不可小觑的创造潜力和智能优势,有人甚至说,小学生的潜能像空气,放在多大的空间它就有多大。在现实教学中,我们也发现一年级的孩子特别爱动手,爱操作,爱提问,爱探索。因此,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最佳时期应该在小学阶段。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起始教师,我们要把儿童的认识规律和知识的发展规律进行有机的结合,重视儿童的亲身体验和自我发展,教给学生一些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探究,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如在教学“7,8,9”的认识时,我充分考上面几个因素,以循序渐进为基本原则,设计了这样的三个教学片段:
片断一:教学“7”的认识与分解
1.在学生知道7的意义后,提出问题,你能举出生活中能用7所代表的物体吗?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发给每组7根小棒,小组合作,把7根小棒分一分,方法越多越好。通过小组“分一分”的操作过程,引导学生领悟数字7的分解和组合。
片断二:教学“8”的认识与分解
1.让学生联系生活,用8说几句话,或一段话。
2.发给每位小朋友8根小棒,把8根小棒分一分,并记录你每次的分法,方法越多越好。
3.自己看课本,检查自己的分法,有疑问请教同学或老师。
4.请你充分发挥想象力用8根小棒摆出各种各样有趣的图形,并向你的好朋友介绍你的设计。
片断三:教学9的认识
一上课,我就发给每一个学生9个塑料小轮子,让他设想不同的车辆,轮子的不同用途。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摆弄轮子,碰到难题可以与同伴讨论,也可以到老师的电脑上让老师帮忙查资料,还可以走到教室前面的走廊上,观察公路上的车子。半节课过去了,孩子们都为9个轮子找到了去处:如两辆小汽车加一辆独轮车。三辆三轮车。三辆摩托车加一辆三轮车。一辆八个轮子的大卡车加一辆独轮车……最后,让孩子口述他们相拼的成果,我在黑板上列出了和为9的一组算式。一节课下来,所有的孩子都掌握了这一教学内容。
在这三个教学片段中,我对于学生的学习目标是逐步提高的,探究的方式从合作探究——独立探究——综合探究,对其培养是循序渐进地进行的。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我们应该看到一年级学生的探究能力只是处于一种萌芽状态,需要教师长期不懈地正确引导,才能不断提高。
由此可见,以“讲”为起点,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适时指导,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和交流;联系生活,适度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这四条策略,既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又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可接受性,它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同时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内心体验,激发了他们对数学、对生活的信心,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一、以“讲”为起点,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
我们认为,无论是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良好的语言表达这一基础之上。因为与人交流和合作需要语言作保障,就是思维也需要语言作支撑,“语言是思维的外殼”就说明了这个道理。而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是表现欲望强烈,但就是说不清楚,缺乏条理性。所以能让学生正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及结果,不仅是数学学习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基本保证。面对这样的实际,我们应该尊重学生,把讲的机会留给学生,教师应根据他们的“讲”,从中找出深入学习的切入点,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讲”
宽松的氛围,愉快的心境,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学生敢“讲”的基本外部环境要求,也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保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理解学生,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感,对学生的学习及时评价,多表扬鼓励,多给予一些热情期待,使“教”为“学”服务。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对教材中一些抽象、单一的教学内容,赋予感情色彩,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学生轻松地学习。再次,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向老师提意见的机会,并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沟通,所以教师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都应是学生的朋友。
(二)创设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乐于“讲”
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动机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尤其是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的情境,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在这种吸引力的作用下,学生很容易产生表达的欲望。如:在教学十几减几时,我运用多媒体动画课件,设计小猫和金鱼的故事。当学生看到画面上流着口水的小猫正在计算13—5=? 13—8=?而苦恼时,我就说:“孩子们,我们来帮帮小猫吧!”孩子们可高兴了,通过思考,他们的发言非常热烈,说出了“破十减”、“想加算减”、“连续减”、“点数结果”、“数指节”等方法。整节课学生的注意力都很集中,学习气氛也很活泼,教学目标也很好地达成。究其原因,主要是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情境,学生乐于讲了,思维也就活跃了。
(三)指导阅读,使学生善于“讲”
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原因,对于数学语言的表达往往不太完整和缺乏条理性。根据这一状况,教师不宜急于灌输,而在课堂上应留点时间给学生,让学生有自己阅读教材的机会,让他们有属于自己的思维空间。因为课本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特别是新课程的教材图文并茂,很适合学生阅读,很多内容学生都能自己看懂。因此,可让学生先自己阅读,然后在阅读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自己讲,自己交流、总结。这样既有利于满足学生强烈的表现欲望,也能使他们的数学语言逐步丰富,更能培养学生较强的学习能力,而教师在这里应起到或纠错或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学习“7”的认识与分解后,对于“8”的认识与分解,教师可以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动手操作,再让学生自己向同伴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从而较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二、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孩子都有不可小觑的创造潜力和智能优势,有人甚至说,小学生的潜能像空气,放在多大的空间它就有多大。在现实教学中,我们也发现一年级的孩子特别爱动手,爱操作,爱提问,爱探索。因此,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最佳时期应该在小学阶段。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起始教师,我们要把儿童的认识规律和知识的发展规律进行有机的结合,重视儿童的亲身体验和自我发展,教给学生一些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探究,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如在教学“7,8,9”的认识时,我充分考上面几个因素,以循序渐进为基本原则,设计了这样的三个教学片段:
片断一:教学“7”的认识与分解
1.在学生知道7的意义后,提出问题,你能举出生活中能用7所代表的物体吗?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发给每组7根小棒,小组合作,把7根小棒分一分,方法越多越好。通过小组“分一分”的操作过程,引导学生领悟数字7的分解和组合。
片断二:教学“8”的认识与分解
1.让学生联系生活,用8说几句话,或一段话。
2.发给每位小朋友8根小棒,把8根小棒分一分,并记录你每次的分法,方法越多越好。
3.自己看课本,检查自己的分法,有疑问请教同学或老师。
4.请你充分发挥想象力用8根小棒摆出各种各样有趣的图形,并向你的好朋友介绍你的设计。
片断三:教学9的认识
一上课,我就发给每一个学生9个塑料小轮子,让他设想不同的车辆,轮子的不同用途。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摆弄轮子,碰到难题可以与同伴讨论,也可以到老师的电脑上让老师帮忙查资料,还可以走到教室前面的走廊上,观察公路上的车子。半节课过去了,孩子们都为9个轮子找到了去处:如两辆小汽车加一辆独轮车。三辆三轮车。三辆摩托车加一辆三轮车。一辆八个轮子的大卡车加一辆独轮车……最后,让孩子口述他们相拼的成果,我在黑板上列出了和为9的一组算式。一节课下来,所有的孩子都掌握了这一教学内容。
在这三个教学片段中,我对于学生的学习目标是逐步提高的,探究的方式从合作探究——独立探究——综合探究,对其培养是循序渐进地进行的。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我们应该看到一年级学生的探究能力只是处于一种萌芽状态,需要教师长期不懈地正确引导,才能不断提高。
由此可见,以“讲”为起点,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适时指导,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和交流;联系生活,适度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这四条策略,既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又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可接受性,它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同时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内心体验,激发了他们对数学、对生活的信心,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