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仅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也为建设和谐社会凝聚心力。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也关系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因此,文化产业现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及各省大力培育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兰州市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是全国第一个国家层面的文化建设战略平台。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作为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中心地带,因为这里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也是黄河文化、丝路文化、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重要交汇地。凭借“秦陇锁钥、东西咽喉、座中联六、关通八方”的区位优势,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当前,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既面临难得的机遇,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本文试图通过把握全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针对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实际问题,讨论如何充分利用好省会兰州的区位优势(联结河西与陇东、南)和先发优势(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探索提升我市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有效路径。以兰州都市文化产业区的运作带动河西走廊和陇东、南的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传承保护,同时也对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具有现实意义。
近几年,兰州市在提高文化软实力上不断创新、锐意进取,文化产业开始出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2015年快报数据①显示,全市文化产业企业共3172家,实现增加值60.91亿元,较上年增加10.59亿元,增速为18.72%,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91%。文化产业对我市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增大,对我市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发挥了积极作用。
不过,实事求是地看,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其他发达城市相比差距较大,产业结构尚不合理,产业运行还未完全规范。2015年,兰州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是2.91%,远远未达到5%的小康指标。因此,在此基础上,兰州市的文化产业需要查找问题、排除困难、寻找突破、迎难赶上。
一、兰州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市场规模小,层次低,拓展能力不强,产业主体缺失,市场机制不健全
从我市文化产业分行业来看,知识密集型、人才密集型、技术创新型等具有高附加值的行业等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发展还不成熟,由于行业边界越来越模糊,文化产业内部行业壁垒逐步被打破,文化要素与其他生产、运营方式更加紧密地交融,在其产业融合发展上还需释放活力。
另外,我市文化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产学研结合不明显,导致文化产品质量竞争力不足,文化输出缺乏吸引力,文化产品市场占有率低,产品附加值未能得到有效挖掘。
(二)对地方的、民族的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足,文化产品传播方式落后
目前,我市的人文资源如:历史文化、民族特色、饮食文化等虽有一定潜力,但还没有得到合理开发,还不能发挥很好的效应。未深度开发旅游资源,仅停留于表层开发,缺乏吸引力,产业整体效应和规模效应未充分发挥,很难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外,我市的文化产品传播方式较为落后,仍停留在传统技术基础上,运用高新技术创新不够,严重影响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我市文化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需要挖掘并释放更多的潜力。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地理位置偏西北,文化产业交流发展机会较少,传播途径欠缺,难免会有发展滞后的现象;另一方面,文化产业也是新兴产业,各种矛盾和问题不可避免,从新兴产业走向成熟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随着供给侧改革正式被提上议事日程,文化产业的供给侧改革在未来一个时期将会被逐步引向深入。加快文化内容生产,增加文化投入,拓宽民众的文化获取渠道将会成为未来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关键。为了使我市文化产业走上良性发展之路,达到大发展、高效益的目的,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二、兰州市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一)加快实施项目带动、品牌带动战略
首先要聚焦重点。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一批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综合效益好的项目作为示范和支撑。因此要聚焦重点品牌和重点产业领域,着力打造特色项目,注重品牌效应。同时也要聚焦重点集聚区,完善特色布局和服务功能,构筑辐射高地;坚持自主创新,提高原创能力。重点项目要坚持集约发展,重点攻克,集群布阵,发挥重点项目的先导性、战略性、支撑性的作用,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具体而言,要加强对飞天数字出版科技园、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读者贸易产业园、兰州星广电动漫产业等新园区和新兴文化业态的支持和投入,整合优化文化资源,进一步形成布局更加合理、设施更加完备、功能更加健全的文化产业网络。
其次要打造文化精品工程。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体现了一种踏实专注的气质,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钻劲背后,是对品牌和口碑的敬畏之心。而这种工匠精神不僅仅适用于制造业,也适用于文化产业。伴随着社会变迁,老百姓对文化产品的多样化、个性化有更为直接也更为强烈的利益诉求。现在国家在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就要求文化企业对市场需求更应深度地把握,以“工匠精神”提供让市场惊喜、让百姓满意的文化精品、服务及体验。
(二)以创新为驱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新兴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是一个创意型产业,创新是它取胜之根本和生命。因此,创新不仅是国家大政,对于文化产业更是重中之重。应大力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尤其要鼓励我市地方文化原创产品的开发,让创意催生新的需求,拓展新的市场,使本地文化产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进一步调整文化产品销售结构,把部分价值转移到数字经济,支持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当前,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新引擎。在不断推进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融合的过程中,催生出新的商业模式,为文化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三)加强我市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
发展文化贸易对于新时期兰州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带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不断提高本地文化的对外开放水平,推动文化贸易加快发展,使兰州市文化产业成为西部地区文化贸易发展的中心区和核心区,以及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贸易的战略支点。
“文化走出去”不能是“送出去”而是要“卖出去”,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深度挖掘本地特色文化元素,转变走出去的模式,从单向的文化交流到文化贸易,把文化产品卖出去。加强平台和渠道建设,从本地发掘包装当地资源,向世界推广开发市场。注重对具有较高贸易前景的文化项目的扶持,鼓励这些企业做大做强,产生示范效应,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实现文化项目——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贸易的产业链条的有机联系。鼓励丝绸之路黄金段旅游、中藏医药文化、特色文化产品物流和优秀剧目演艺等文化企业跟随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合作契机“走出去”,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建立品牌形象店,搭建贸易平台,鼓励走出去的企业,将一部分文化服务业务回包到国内。把兰州百合、苦水玫瑰、牡丹、黄河文化、剪纸艺术、文化香包、民族服饰等特色产品进行文化包装,实现品牌化营销。完善通关便利化措施;利用中川机场发展为国际航空口岸的条件,开通更多的国际定期航班、货物包机航班扩大文化贸易打通兰州直接连接国外的空中通道。支持文化演艺团体走出去参加国内外国际大型展会和文化活动,扩大国内国际营销网络,通过达平台等方式帮助演艺文化公司了解国际演艺市场动态,鼓励文化企业开拓境外市场。
引进来:要把资金、消费者、投资项目、先进技术和理念引进来。重点引进国际知名会展策划公司落户兰州,或与国际知名会展策划公司建立长期战略联盟合作,多元化提升兰州会展业发展整体质量;升格“兰洽会”的国际性展会,用高端论坛和博览会来引导国际会议公司和会务服务公司入驻兰州会展集聚区;积极申办承办国际高端会展活动,打造兰州会展品牌,提高会展服务贸易水平,推动兰州会展服务向先进水平靠拢。
(四)人才兴文,重视对文化领域创新创意人才的培养
文化创意产业的灵魂在于人才,应重视引进专业人才,才能确保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性。目前我市智库的文化产业研究状况明显滞后于市场发展,缺乏专业文化产业研究的科研机构,对文化产业的研究不充分、不系统,不能为政府、企业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因此要加强以人才为核心的我市智库建设,强化文化产业理论研究;鼓勵市场化经营较为成熟、社会责任感强的文化贸易企业、园区、基地建设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加强高校与专业培训基地的工作对接,充分发挥培训基地吸纳和储备文化贸易人才队伍结构的重要作用,构建文化产业人才的社会培训机制。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甘肃统计信息网http://www.gstj.gov.cn/www/HdClsContentDisp. asp?Id=31575。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兰州市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是全国第一个国家层面的文化建设战略平台。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作为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中心地带,因为这里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也是黄河文化、丝路文化、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重要交汇地。凭借“秦陇锁钥、东西咽喉、座中联六、关通八方”的区位优势,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当前,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既面临难得的机遇,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本文试图通过把握全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针对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实际问题,讨论如何充分利用好省会兰州的区位优势(联结河西与陇东、南)和先发优势(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探索提升我市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有效路径。以兰州都市文化产业区的运作带动河西走廊和陇东、南的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传承保护,同时也对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具有现实意义。
近几年,兰州市在提高文化软实力上不断创新、锐意进取,文化产业开始出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2015年快报数据①显示,全市文化产业企业共3172家,实现增加值60.91亿元,较上年增加10.59亿元,增速为18.72%,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91%。文化产业对我市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增大,对我市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发挥了积极作用。
不过,实事求是地看,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其他发达城市相比差距较大,产业结构尚不合理,产业运行还未完全规范。2015年,兰州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是2.91%,远远未达到5%的小康指标。因此,在此基础上,兰州市的文化产业需要查找问题、排除困难、寻找突破、迎难赶上。
一、兰州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市场规模小,层次低,拓展能力不强,产业主体缺失,市场机制不健全
从我市文化产业分行业来看,知识密集型、人才密集型、技术创新型等具有高附加值的行业等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发展还不成熟,由于行业边界越来越模糊,文化产业内部行业壁垒逐步被打破,文化要素与其他生产、运营方式更加紧密地交融,在其产业融合发展上还需释放活力。
另外,我市文化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产学研结合不明显,导致文化产品质量竞争力不足,文化输出缺乏吸引力,文化产品市场占有率低,产品附加值未能得到有效挖掘。
(二)对地方的、民族的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足,文化产品传播方式落后
目前,我市的人文资源如:历史文化、民族特色、饮食文化等虽有一定潜力,但还没有得到合理开发,还不能发挥很好的效应。未深度开发旅游资源,仅停留于表层开发,缺乏吸引力,产业整体效应和规模效应未充分发挥,很难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外,我市的文化产品传播方式较为落后,仍停留在传统技术基础上,运用高新技术创新不够,严重影响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我市文化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需要挖掘并释放更多的潜力。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地理位置偏西北,文化产业交流发展机会较少,传播途径欠缺,难免会有发展滞后的现象;另一方面,文化产业也是新兴产业,各种矛盾和问题不可避免,从新兴产业走向成熟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随着供给侧改革正式被提上议事日程,文化产业的供给侧改革在未来一个时期将会被逐步引向深入。加快文化内容生产,增加文化投入,拓宽民众的文化获取渠道将会成为未来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关键。为了使我市文化产业走上良性发展之路,达到大发展、高效益的目的,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二、兰州市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一)加快实施项目带动、品牌带动战略
首先要聚焦重点。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一批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综合效益好的项目作为示范和支撑。因此要聚焦重点品牌和重点产业领域,着力打造特色项目,注重品牌效应。同时也要聚焦重点集聚区,完善特色布局和服务功能,构筑辐射高地;坚持自主创新,提高原创能力。重点项目要坚持集约发展,重点攻克,集群布阵,发挥重点项目的先导性、战略性、支撑性的作用,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具体而言,要加强对飞天数字出版科技园、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读者贸易产业园、兰州星广电动漫产业等新园区和新兴文化业态的支持和投入,整合优化文化资源,进一步形成布局更加合理、设施更加完备、功能更加健全的文化产业网络。
其次要打造文化精品工程。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体现了一种踏实专注的气质,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钻劲背后,是对品牌和口碑的敬畏之心。而这种工匠精神不僅仅适用于制造业,也适用于文化产业。伴随着社会变迁,老百姓对文化产品的多样化、个性化有更为直接也更为强烈的利益诉求。现在国家在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就要求文化企业对市场需求更应深度地把握,以“工匠精神”提供让市场惊喜、让百姓满意的文化精品、服务及体验。
(二)以创新为驱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新兴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是一个创意型产业,创新是它取胜之根本和生命。因此,创新不仅是国家大政,对于文化产业更是重中之重。应大力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尤其要鼓励我市地方文化原创产品的开发,让创意催生新的需求,拓展新的市场,使本地文化产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进一步调整文化产品销售结构,把部分价值转移到数字经济,支持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当前,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新引擎。在不断推进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融合的过程中,催生出新的商业模式,为文化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三)加强我市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
发展文化贸易对于新时期兰州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带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不断提高本地文化的对外开放水平,推动文化贸易加快发展,使兰州市文化产业成为西部地区文化贸易发展的中心区和核心区,以及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贸易的战略支点。
“文化走出去”不能是“送出去”而是要“卖出去”,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深度挖掘本地特色文化元素,转变走出去的模式,从单向的文化交流到文化贸易,把文化产品卖出去。加强平台和渠道建设,从本地发掘包装当地资源,向世界推广开发市场。注重对具有较高贸易前景的文化项目的扶持,鼓励这些企业做大做强,产生示范效应,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实现文化项目——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贸易的产业链条的有机联系。鼓励丝绸之路黄金段旅游、中藏医药文化、特色文化产品物流和优秀剧目演艺等文化企业跟随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合作契机“走出去”,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建立品牌形象店,搭建贸易平台,鼓励走出去的企业,将一部分文化服务业务回包到国内。把兰州百合、苦水玫瑰、牡丹、黄河文化、剪纸艺术、文化香包、民族服饰等特色产品进行文化包装,实现品牌化营销。完善通关便利化措施;利用中川机场发展为国际航空口岸的条件,开通更多的国际定期航班、货物包机航班扩大文化贸易打通兰州直接连接国外的空中通道。支持文化演艺团体走出去参加国内外国际大型展会和文化活动,扩大国内国际营销网络,通过达平台等方式帮助演艺文化公司了解国际演艺市场动态,鼓励文化企业开拓境外市场。
引进来:要把资金、消费者、投资项目、先进技术和理念引进来。重点引进国际知名会展策划公司落户兰州,或与国际知名会展策划公司建立长期战略联盟合作,多元化提升兰州会展业发展整体质量;升格“兰洽会”的国际性展会,用高端论坛和博览会来引导国际会议公司和会务服务公司入驻兰州会展集聚区;积极申办承办国际高端会展活动,打造兰州会展品牌,提高会展服务贸易水平,推动兰州会展服务向先进水平靠拢。
(四)人才兴文,重视对文化领域创新创意人才的培养
文化创意产业的灵魂在于人才,应重视引进专业人才,才能确保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性。目前我市智库的文化产业研究状况明显滞后于市场发展,缺乏专业文化产业研究的科研机构,对文化产业的研究不充分、不系统,不能为政府、企业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因此要加强以人才为核心的我市智库建设,强化文化产业理论研究;鼓勵市场化经营较为成熟、社会责任感强的文化贸易企业、园区、基地建设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加强高校与专业培训基地的工作对接,充分发挥培训基地吸纳和储备文化贸易人才队伍结构的重要作用,构建文化产业人才的社会培训机制。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甘肃统计信息网http://www.gstj.gov.cn/www/HdClsContentDisp. asp?Id=31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