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要求:“思想品德課要回归生活、感知生活、享用生活、发展生活。”生活是思想品德的基础,是渊源,离开生活,思想品德课成了空中楼阁,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构建生活化政治课堂,是顺应新课改、调动和 发挥学生主体性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的需要,是“政治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思想的体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那么,如何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从教学目标方面进行评价,创设生活化的多维目标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以知识为本位,过分强调课本知识的传授。而生活化思品课要求贯彻生活化的理念,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从一维转向多维,应该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应从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入手,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判断、决策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培养为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而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方面: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该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调查、探究等方式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让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将生活与知识融会贯通,在实践探索中体会成功的乐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课堂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探索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关注社会发展,乐于学习,热爱生活的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格。
二、从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选择方面进行评价,运用多元教学手段创设生活情境
在以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大多是情况下还是使用延续了千年的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这样,即使教学内容再丰富,长此以往也很难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了。如果我们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媒体,通过故事、音乐、舞蹈、时事热点、生活片段等内容,创设一种有利于激起学生学习欲望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生动、真实的生活化感受,把那些平淡的文本素材用生活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就会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他们的兴趣,从而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获得很好的学习效果。例如我们在讲公民要保护环境的时候,如果只口头要求学生怎么做怎么做,说不定会引起其逆反心理,但是如果借助电脑课件,把生活中那些破坏环境、不守公德的反面材料以图片或者录像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不用教师灌输,学生的头脑就会接受“洗礼”,在实际生活中就会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三、从教学内容方面进行评价。选定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内容
思想品德课根植于生活中,与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丰富的社会生活就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但是传统教学模式下思想品德课为什么总会出现“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情景呢?究其根源,是应试教育在作祟。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施教时重课本,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灌输,轻启发,重结果,轻过程。这种消极的“填鸭式”教学,造成里理论与实际的脱节,不符合教育规律,学生自然感觉枯燥乏味,上课缺乏激情。生活化课堂教学必须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创造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积极感悟、体验生活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因此,教师要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应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生活,选取生活中的素材。一方面要对现行教材进行充实和重组,创造性使用教材,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外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回归生活,感悟人生。教学的源头活水就是生活,就是实践,所以教学内容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倡导学生大胆实践,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提升自己适应社会的本领。
四、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面进行评价,构建生活化评价体系
生活化的教学需要生活化的评价标准。过去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是: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选拔与评优的功能,忽视评价的帮助与激励功能;重视学科学业成绩评价,轻综合能力评价;强调统一标准,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对结果的评价,轻视对过程的评价。这种评价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因此,我们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着眼于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发展。既要反映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又要反映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教师应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协调统一的开放性的生活化评价体系。
政治课教学的生命所在是“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所以在课堂教学评价中,要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能紧抓“生活”这一主题,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体验生活化的知识,真正让生活走进思想品德课课堂,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一、从教学目标方面进行评价,创设生活化的多维目标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以知识为本位,过分强调课本知识的传授。而生活化思品课要求贯彻生活化的理念,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从一维转向多维,应该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应从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入手,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判断、决策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培养为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而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方面: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该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调查、探究等方式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让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将生活与知识融会贯通,在实践探索中体会成功的乐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课堂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探索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关注社会发展,乐于学习,热爱生活的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格。
二、从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选择方面进行评价,运用多元教学手段创设生活情境
在以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大多是情况下还是使用延续了千年的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这样,即使教学内容再丰富,长此以往也很难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了。如果我们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媒体,通过故事、音乐、舞蹈、时事热点、生活片段等内容,创设一种有利于激起学生学习欲望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生动、真实的生活化感受,把那些平淡的文本素材用生活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就会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他们的兴趣,从而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获得很好的学习效果。例如我们在讲公民要保护环境的时候,如果只口头要求学生怎么做怎么做,说不定会引起其逆反心理,但是如果借助电脑课件,把生活中那些破坏环境、不守公德的反面材料以图片或者录像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不用教师灌输,学生的头脑就会接受“洗礼”,在实际生活中就会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三、从教学内容方面进行评价。选定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内容
思想品德课根植于生活中,与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丰富的社会生活就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但是传统教学模式下思想品德课为什么总会出现“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情景呢?究其根源,是应试教育在作祟。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施教时重课本,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灌输,轻启发,重结果,轻过程。这种消极的“填鸭式”教学,造成里理论与实际的脱节,不符合教育规律,学生自然感觉枯燥乏味,上课缺乏激情。生活化课堂教学必须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创造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积极感悟、体验生活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因此,教师要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应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生活,选取生活中的素材。一方面要对现行教材进行充实和重组,创造性使用教材,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外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回归生活,感悟人生。教学的源头活水就是生活,就是实践,所以教学内容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倡导学生大胆实践,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提升自己适应社会的本领。
四、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面进行评价,构建生活化评价体系
生活化的教学需要生活化的评价标准。过去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是: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选拔与评优的功能,忽视评价的帮助与激励功能;重视学科学业成绩评价,轻综合能力评价;强调统一标准,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对结果的评价,轻视对过程的评价。这种评价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因此,我们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着眼于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发展。既要反映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又要反映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教师应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协调统一的开放性的生活化评价体系。
政治课教学的生命所在是“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所以在课堂教学评价中,要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能紧抓“生活”这一主题,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体验生活化的知识,真正让生活走进思想品德课课堂,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