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计算器和小说学电脑的先行者

来源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emy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苏联启动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最雄心勃勃的计算机普及教育计划。在几乎没有个人电脑的情况下,先行者们凭借因陋就简的硬件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为当时的青少年展示了通往信息时代的道路。

一门必修课引发国际争论


  1985年9月,苏联的九年级(初三)学生开始接触一门新的必修课:信息学和计算机技术基础。该课程旨在使编程同算术和俄语一样,成为青少年普遍掌握的必备技能。为实现这个目标,苏联政府编写了以15种民族语言发行的教科书,计划培训约10万名教师,并为各加盟共和国的6万多所中学提供100万台计算机。
  如此宏伟的蓝图距现实似乎很遥远——工厂一下子生产不了那么多计算机,印刷和分发教材的进度参差不齐,许多教师甚至从未接受过充分的培训。
  在国际上,苏联的举措引发了各国计算机专家对“计算机知识”定义的争论。美国计算机科学家兼企业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人工智能领域开创者之一爱德华·弗雷德金主张,计算机知识意味着应用,而非写代码。他告诉苏联同行:“计算机知识不意味着如何编程。它不是告诉你计算机是如何工作的……真正的计算机知识意味着具备使用高级应用程序的技能,例如文字处理和电子表格系统。”
  苏联计算机科学家安德烈·埃尔索夫风趣地回应称,弗雷德金是在否定程序员的职业尊严。“编码和打字不是相互排斥的。”埃尔索夫说。作为苏联计算机普及教育的推动者,埃尔索夫将计算机知识视为一套知识习惯,称之为“算法思维”。


1986年夏,埃爾索夫和学生们一起编程。


Elektronika B3-34可编程计算器

  埃尔索夫师从数学家阿里克谢·利亚普诺夫,后者是苏联计算机科学的先驱,控制论的创始人之一,这是一门研究机器、生命和社会中的控制和通讯一般规律的科学。从老师那里,埃尔索夫学会了从控制论的角度思考问题,并试图在技术和社会之间建立联系。他认为,算法是人与机器的一种交流形式。
  埃尔索夫并不拒绝吸收西方的科研成果。早在1958年,他就与其他苏联计算机专家和美国同行交流,与计算机先驱、首位图灵奖得主艾伦·佩利进行了深度沟通。20世纪70年代早期,埃尔索夫访问麻省理工学院,体验了美国的计算机教育实践。
  尽管如此,埃尔索夫等人依然相信,苏联应该走自己的信息化道路。这种观点的核心是,苏联人应该更少地依赖机器,更多地培养公民的技能和思考习惯。通过学习编程,学生们能够更好地进行抽象推理,形成以目标导向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当然,科学家们很清楚,只有争取到尽可能广泛的支持,才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计算机课程。他们孜孜不倦地向政府官员、教育工作者、父母和儿童乃至国际社会宣传:要把学电脑像扫除文盲一样看待,让编程成为“第二识字”。1985年秋,作为戈尔巴乔夫掌权后推行的一系列改革的组成部分,信息学课程正式在全苏联铺开。
  彼时的苏联深受物资匮乏困扰,这意味着大多数学生只能在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上课,根本没有地方实际测试自己习得的新技能。改革者并不以此为虑。相反,教材鼓励学生在纸上写程序,并进行富有想象力的练习。
  埃尔索夫不同意因为条件简陋就放宽考评标准:“老师可能因为同情你而给你一个不错的成绩,但电脑不会原谅你的任何错误。这个油盐不进的金属盒子将呆在那里,直到学年结束。没有算法、没有程序、没有计划,你就没有必要坐在电脑前。”

可编程计算器成教学“神器”


  苏联生产不出足够的个人电脑,但可编程的计算器要多少有多少。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苏联生产了数百万台计算器,供应给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工程师群体。这些设备可以将指令放在存储器中以供稍后运行,用户只要略加学习就能用它编程。1974年惠普公司推出HP-65型计算器后,这款绰号“超级明星”的“神器”在苏联一样大卖特卖。
  HP-65是第一台可插入磁卡进行读写的计算器,用户可以用它编写100多行程序。按照广告的说法,宇航员甚至用它充当“阿波罗”登月飞船机载计算机的备份。苏联引进并仿制了该型号,命名为Elektronika B3-34,并将其性能压榨到极致。
  意外勃兴的游戏文化更是激励着年轻人投身此道。1985年8月,也就是计算机课开课一个月前,科学杂志《青年技术》开始连载关于将航天器从月球送回地球的科幻探险小说《康奇基:地球之路》,每期故事都包含需要在可编程计算器上完成的任务。《青年技术》主要面向青少年,订阅量一度超过150万份。从1985年1月起,为配合埃尔索夫的计算机普及教育计划,该杂志推出了一系列编程专栏,但回应寥寥。
  当年8月的新连载却一炮打响。“康奇基”是小说主角们搭乘的航天器的名字,源于1947年一支挪威探险队的木筏。这部作品的灵感则源自美国一个电脑游戏,玩家要控制推进器并计算轨迹,安全地将着陆器引导至月球表面。在每期的连载中,读者们都要拿起各自的计算器、化身宇航员,在险象环生的条件下克服未知的困难和技术的局限。
  《康奇基:地球之路》的情节发展远远超出了“返回地球”的目标,太空旅行的刺激、未来主义的叙事让无数读者着迷,他们的编程技巧也随之不断进步。这种寓教于乐的策略,归功于《青年技术》的编辑米哈伊尔·普霍夫。普霍夫毕业于苏联最负盛名的工程学院——莫斯科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他放弃了有前途的科研生涯,选择了写作和科普之路。   普霍夫彻底研究了计算器,用它做到了许多制造商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事实上,全世界的同好当时都在探索如何开发说明书上没写的功能,他们也许是历史上第一批“超频”爱好者。这种探索又被称为“错误学”,来自于计算器屏幕上显示的“错误”字样。
  苏联读者对“错误学”津津乐道,纷纷致信《青年技术》讲述自己的奇妙发现。“我找到一种方法,能让计算器的初始显示不是0,而是任意数字和符号。”有人炫耀道。在杂志上见到自己的程序和名字是许多人的夙愿,就这样,苏联的第一代程序员和黑客诞生了。

先行者们至少留下了回忆


  围绕《康奇基:地球之路》形成的读者和玩家群体在无意中达成了埃尔索夫设想的教学目标。许多人要求杂志社提供更多游戏,乃至用于重写其他类型程序的流程图。有读者表示,他渴望“将程序看作一种有意识的行动模式,而非一大堆意义不明的符号。在贵刊帮助下,我们希望不仅能执行可用的程序,还要自己创建(新程序)”。


《康奇基:地球之路》连载

  即便没有西方的极客文化,苏联依然设法证明,依靠国家主导和通识教育,用计算器、铅笔和纸张也能培养出计算机文化。“足足半年,我就像吸尘器一样,如饥似渴地吸收一切有关编程的信息,特别是关于计算器的。”一位俄罗斯网友在论坛中回忆道。
  有人说,对小说的迷恋促使他们千方百计搞到计算器,但对另一些人来说,计算器不过是块垫脚石,他们拼命攒钱购买零配件,终于组装出了第一台个人电脑。此后30年间,《青年技术》杂志一直在二手市場流传,许多21世纪出生的读者仍然能接触到《康奇基:地球之路》。
  这是否意味着埃尔索夫的课程是成功的?答案并不明确。毕竟,任何普及型教育的成果都难以精确衡量,在苏联解体前后的政治动荡和经济崩溃下更是无法测算。《青年技术》的读者成年后,悲伤地发现编程成了一种奢侈品、一份对少年时代的回忆。在百废待兴的俄罗斯,编程技术已经与知识和习惯无关,很大程度上成了移民欧美发达国家的跳板。
  埃尔索夫和普霍夫这样的先行者充满热情,但苏联推动计算机教育的努力还是难以获得充分回报。那些改革最成功、收效最明显的地方,往往是莫斯科的精英学校和一些背景强大的学校,如石化部门的子弟学校。《青年技术》超越了地理和经济障碍,为那些缺乏启蒙教师和教学设备的学生提供了切入点和交流平台,但无法做到更多。
  最终,无论是1988年去世的埃尔索夫还是苏联,都没能存活足够长久,以完成致力追求的宏愿。那些鼓舞人心的理想、引人入胜的故事,只能渐渐被岁月掩埋。
  (如夏摘自2018年10月24日《青年参考》)
其他文献
这天,有六个孩子来到了煤栈的围墙旁边,他们平常总是聚在这儿玩耍,或者就闲谈一些孩子们自己的事情。他们在这儿挖一个小坑,把玻璃弹子弹到这个坑里,玩打弹子。打弹子是所有的捷克孩子喜欢的游戏。  但是,今天他们没有向弹子坑里看过一眼。他们在围墙旁的人行道边上坐下来,然后甫兰杰克把一张报纸铺在膝盖上。他小心地用手掌抚平了报纸,他父亲在读报以前总是那样做的。  在报纸的第一版上有一张残缺不全的孩子脸对着他们
期刊
【内容简介】  在遍布苔藓的冰岛,邂逅没有尾巴的羊和可爱的迷途之鸟;再访《挪威的森林》的起点希腊小岛,在日益繁杂的街上追溯遥远的记忆。在梅雨季节去熊本,拜访夏目漱石的故居……不论怎样的旅行都充满了惊喜与意外,诸多的挫折都化为无穷的乐趣。这才是所谓的旅行,抑或说人生的意义。  人生是一条单行线,假如真有时光机,你想实现什么愿望?从查尔斯河到湄公河畔,从雷克雅未克到托斯卡纳,我们跟随村上春树走遍七国十
期刊
【内容简介】本书展现的是傅莹作为新闻发言人如何向中外媒体介绍中国的内政外交。作为外交官,如何面对国际上的各种误解和成见,如何客观平和地介绍中国。全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解构2017年全国人大新闻发布会”,再现了作者是如何在发布会上回应各方关切的;第二部分“新闻发布会背后的故事”,条分缕析发布会的准备过程,呈现了一位发言人是怎样“炼”成的;第三部分“新闻发布会之外的故事”,主要谈作者参加一些国际论坛
期刊
前段时间我们工作室招人,一个小姑娘笑嘻嘻地进来了。看了她的作品,很不错,于是我就问她:你想面试哪个岗位呢?  她说:剪辑师。  其实我挺想聘她的,但是我们剧组的剪辑师既刻苦,能力又强,而且预算又不够。矛盾中,我问:有没有想过换一个职位,比如说特效什么的?  她说:我不会啊。  我说:那你还会什么?  她愣了一下,继续说:我剪辑很不错的,您看了我的作品应该知道。  当时我非常矛盾,因为她确实很优秀,
期刊
最近几年,中国流行文化的主导权已经从“80后”“90后”的手上,传递到了“95后”“00后”新世代的手里。每一年,网络上都会有一些火爆的名词出现,2018年的热词是“养成”。  偶像养成是一个独属于东亚地区的流行文化,它发源于日本,全球最早的案例是日本偶像团队——AKB48。  AKB48是一个由几十名18岁左右的少女组成的偶像演唱团体。她们在一个专用的演唱场地定期公演,通过握手会、总选举、猜拳大
期刊
文学正在我们这个时代处于永无休止的指责中,指责的同时,布满了关于文学的所谓的没落、远离以及萎缩的判断。作为这种指责的人和做出这种判断的人,不仅包括读者,甚至还包括那些非读者,也就是说这样一种狭隘的对文学的指责,已经引发了更多的人加入了这样一个集体,他们站在文学的对立面,或者站在文学的远处,但在我看来,他们至少并没有和文学站在一起。  而文学究竟是什么,它是一块什么样的地方?那些正在“文学”着的作家
期刊
一个年轻人问我:“人们都说小人难防,我们又如何来防小人呢?”  “小人平时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呢?”我问年轻人。  “喜欢在背后说人。”年轻人说。  “但我们自己看不到自己的背后啊!”我叹道。  “你是说,我们看不到自己的背后,背后是我们最疏于防范的地方,所以说小人难防?”年轻人问。  “我说的还不是这个。其实,最难防的是我们自己,正因为我们看不到自己的背后,所以背后才是我们最疏于检点的地方,最容易
期刊
怕麻烦,有时候就会有麻烦。  这麻烦不是你找来的,而是来找你的。因为怕,遇事就会显得畏首畏尾。因为畏首畏尾,麻烦就觉得有机可乘。  相对一个强横的人,懦弱的人给予麻煩本身的麻烦会很少。简言之,制造麻烦的人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很低。  麻烦欺软怕硬。这不是劝诫每个人都变得凶恶,而是在精神层面上,至少要有点适当的强悍。譬如,在人生的某个当阳桥头,你可以突然横矛立马,做一个猛张飞。  也就是说,在麻烦的世界
期刊
传统农业是基于太阳光照与土壤基质而进行自然生产的,那么未来是不是可以用人工光照代替太阳光,以水代替土壤介质来开创出新型农业呢?  在摩天大厦里种植水果、蔬菜,实现自给自足,这一人类狂想曲也许会在不久的将来就要实现了。室内农场带来的农业新革命,或许正是人类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有望成为改变人类农业历史的一环。遏制一切不利因素  进入室内农场之前,要穿戴好洁净室专用防尘服、面具和橡胶靴,然后踏上粘尘垫,
期刊
两个爱尔兰小伙子在市政工程部门工作。一天,他俩在街道上干活,一个人挖坑,另一个人跟在后面填土。他们从街道一边干到另一边,然后,又转到下一条街。这两人一整天都在拼命工作。  有個人搞不明白,他们这么卖力,到底是在做什么。于是,他问挖坑的人:“你们工作真是努力呀,可我不明白,你们俩为什么要一边挖坑,一边再填上呢?”  挖坑的工人擦擦额头,叹道:“我知道这看起来很奇怪。我们通常是三人一组,今天,种树的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