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势在必行,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需要一套完善的运行机制作为保障。智库的运行机制主要分为管理机制、资金筹集机制、研究成果推销机制和用人机制四部分,通过分析我国智库当前的运行机制,发现其中问题,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运行机制。
关键词: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运行机制 建设
一、当前我国智库的运行机制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国家对智库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首先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运行机制作保障,智库的运行机制主要由管理机制、资金筹集机制、研究成果推销机制和用人机制四部分组成。
1.管理机制。我国智库主要分为四种类型:党政军智库、社会科学院、高校智库和民间智库。其中社会科学院和党政军智库属于体制内智库,高校智库中一部分属于体制内智库、一部分属于体制外智库,民间智库全部属于体制外智库。就日常管理来说,体制内智库的管理更被重视,尤其是是中字头的智库例如中科院,政府对其进行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供应以保证正常运行。尽管体制内智库不缺乏资金,但是出身决定了其往往组织结构单一,管理机制不完善。民间智库等体制外的智库管理松散,大多数是党政军智库或者社会科学院里的正式研究员,在民间智库中兼职,这种情况往往不易管理。
2.资金筹集机制。我国智库的资金筹集渠道主要有政府资助、社会力量捐助和自行筹集。国家对智库的资助主要通过设立项目基金,如国家级的社科基金、教育部的社科基金等。近几年来,智库逐渐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对智库的财政支持也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所以我国智库的主要资金筹集渠道是政府资助,但是政府资助的对象主要针对体制内智库,对体制外智库的资助很少。至于社会资助这种资金筹集渠道,在智库的资金来源中所占比例很低,这主要是因为我国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捐助机制,很多有心捐助的企业和个人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和渠道。而自行筹集这个渠道,主要适用于民间智库,但是由于我国民间智库规模和社会影响力往往不大,其研究成果也很难被人信赖,导致民间智库自筹经费难有成效,陷入资金困难的境地。
3.研究成果推销机制。智库要想提高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不仅需要有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将研究成果推销出去,让决策层和社会公众知晓和接受。我国智库采用多样化的手段进行研究成果的推销,但是一些民间智库由于资金方面的限制,在成果推销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很低。而大多数体制内智库只采用一种或者几种有效的方式进行研究成果的推销,他们的推销一般只针对决策层这个受众,对于社会大众的推销力度不够,导致一些体制内智库在圈内小有名气,但是社会公众对其一无所知。
4.用人机制。智库的核心在人才,人才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好坏是智库能否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智库发展初期,我国智库的研究人员主要是由一些年龄较大的离退休专家学者组成,还有一些智库会存在一些社会成功人士做名誉研究员或者智库的领导,这些研究人员大多是上级安排的,往往年纪较大并且不易管理。近些年,我国智库呈现出年轻化的发展趋势,坚持公开招聘、择优录取的原则,吸引各学科的高学历人才为智库所用。虽然新加入的研究人员较年轻,但是原有的机制留下来的一些研究人员往往年龄较大、学历较低,需要时间去改变这种状况。
二、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运行机制
当前我国智库的运行机制存在着诸多问题,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需要从智库内部着手,解决运行机制的问题。
1.管理机制。在管理机制方面,应该针对智库非营利性的特点进行模式设计,不要固守原来单一的管理模式,适当地在智库中实行市场化、专业化的管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可以在较大的智库内部设立理事会进行智库的管理。在部门设计上,可以分为研究部门和辅助部门,研究部门主要由各个领域、各个级别的研究员组成,主要负责智库的研究工作;而辅助部门内部可以划分为财务部、人力资源部、市场部、行政部等部门,主要负责辅助和配合研究人员完成研究工作,提高研究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效率。除此以外,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内部还应该制度明确具体可行性强的规章制度,没有特殊情况下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各个部门要明确权利范围和义务范围,将智库的每一项管理工作进行细化,权利和责任明确到个体,避免争抢成绩和逃避问题。我国建设新型智库,应该多与国外先进的智库接触,找出他们在管理上面的优势加以学习,应用到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中来。
2.资金筹集机制。在资金筹集机制方面,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渠道,除了政府资助外,应该更多地借助社会力量筹集资金。当前我国智库的资金筹集主要依靠政府資助,体制内智库资金一般较充足,但是由于管理方面存在漏洞,经常发生将智库的研究经费挪用的情况,由此产生资金紧张的问题。体制外的民间智库很难拿到政府资助,除了几个知名度较大的智库,普遍存在资金紧张的问题,发展严重滞后。所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要重点解决资金筹集的问题,拓展社会捐赠的渠道,设立相关的基金会,接受相关方面的捐赠,由专人进行管理专门用于智库发展。除了政府资助和社会力量捐赠外,我国智库还要提高自筹经费的能力,利用自己在相关领域的人才优势,多与企业沟通,加强相关领域的合作获得资金,例如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为企业制定发展策略和营销方案等。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拓展智库的资金来源渠道,同时智库在为企业提供服务时需要进行资料查询和社会调研,通过这种方式也能更好地了解社会各方面需求,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还可以通过出版书籍、发行期刊杂志等筹集资金。
3.研究成果推销机制。在研究成果推销机制方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要加强对研究成果得宣传力度,拓展宣传渠道,实行多维度的宣传。当前我国智库更多地注重研究而忽视对研究成果的宣传,有些智库甚至没有专门的人员或者部门负责,使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都不够,阻碍长远发展。在宣传方式上,我国新型智库可以召开座谈会、研讨会等会议宣传自己的研究成果;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进行自我宣传;利用短信、微信、QQ等新媒体手段进行宣传;建立适合我国实际的旋转门机制进行研究成果的宣传;通过派人员出国交流学习来宣传自己的研究成果等。
4.用人机制。在用人机制方面,我国还存在一些问题,新型智库的建设需要从人才的选拔、培训、考核和激励上进行改善。在人才的选拔上,应该坚持公开招聘、择优录取的原则,多渠道进行人才的选拔,不应将目光仅仅盯在高校毕业生上,一些从政府机关退休或者辞职的人员、企业的高管等都是很好的选择。在招聘时应兼顾文理科,重视学科协调的问题,便于在研究时从不同角度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进行综合研究。在人才的培训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要予以重视,对一些新问题、事件要定期对研究人员进行培训,鼓励研究人员回高校进行学习以提高学历和知识储备,通过一些渠道派遣研究人员去国外进修,通过与政府合作为研究人员提供一些实践机会。在人才的考核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应该进行综合考虑,不能只关注学术上的成就,还要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决策咨询被采纳的多少纳入到考核中进行综合考量。在人才的激励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应该摒弃过去职称至上的理念,建立健全的人才激励机制,根据研究成果贡献和影响力的大小进行物质鼓励,尽可能多地为研究人员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开阔他们的眼界,在必要的时候辅助其召开相关的会议或者出版一些书籍刊物,与媒体合作为研究人员进行一些成果的宣传。
参考文献:
[1]李国强.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特在哪里新在何处” [N]. 中国经济时报, 2014-4-30.
[2]黄意武. 探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实践路径[J]. 发展研究, 2014(02):75-78.
[3]荣婷婷.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五点思考[J]. 全球化, 2014(04):56-64.
作者简介:姚雨楠(1990—),华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杜彩芹(1962—),唐山师范学院院长。
关键词: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运行机制 建设
一、当前我国智库的运行机制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国家对智库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首先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运行机制作保障,智库的运行机制主要由管理机制、资金筹集机制、研究成果推销机制和用人机制四部分组成。
1.管理机制。我国智库主要分为四种类型:党政军智库、社会科学院、高校智库和民间智库。其中社会科学院和党政军智库属于体制内智库,高校智库中一部分属于体制内智库、一部分属于体制外智库,民间智库全部属于体制外智库。就日常管理来说,体制内智库的管理更被重视,尤其是是中字头的智库例如中科院,政府对其进行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供应以保证正常运行。尽管体制内智库不缺乏资金,但是出身决定了其往往组织结构单一,管理机制不完善。民间智库等体制外的智库管理松散,大多数是党政军智库或者社会科学院里的正式研究员,在民间智库中兼职,这种情况往往不易管理。
2.资金筹集机制。我国智库的资金筹集渠道主要有政府资助、社会力量捐助和自行筹集。国家对智库的资助主要通过设立项目基金,如国家级的社科基金、教育部的社科基金等。近几年来,智库逐渐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对智库的财政支持也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所以我国智库的主要资金筹集渠道是政府资助,但是政府资助的对象主要针对体制内智库,对体制外智库的资助很少。至于社会资助这种资金筹集渠道,在智库的资金来源中所占比例很低,这主要是因为我国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捐助机制,很多有心捐助的企业和个人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和渠道。而自行筹集这个渠道,主要适用于民间智库,但是由于我国民间智库规模和社会影响力往往不大,其研究成果也很难被人信赖,导致民间智库自筹经费难有成效,陷入资金困难的境地。
3.研究成果推销机制。智库要想提高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不仅需要有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将研究成果推销出去,让决策层和社会公众知晓和接受。我国智库采用多样化的手段进行研究成果的推销,但是一些民间智库由于资金方面的限制,在成果推销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很低。而大多数体制内智库只采用一种或者几种有效的方式进行研究成果的推销,他们的推销一般只针对决策层这个受众,对于社会大众的推销力度不够,导致一些体制内智库在圈内小有名气,但是社会公众对其一无所知。
4.用人机制。智库的核心在人才,人才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好坏是智库能否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智库发展初期,我国智库的研究人员主要是由一些年龄较大的离退休专家学者组成,还有一些智库会存在一些社会成功人士做名誉研究员或者智库的领导,这些研究人员大多是上级安排的,往往年纪较大并且不易管理。近些年,我国智库呈现出年轻化的发展趋势,坚持公开招聘、择优录取的原则,吸引各学科的高学历人才为智库所用。虽然新加入的研究人员较年轻,但是原有的机制留下来的一些研究人员往往年龄较大、学历较低,需要时间去改变这种状况。
二、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运行机制
当前我国智库的运行机制存在着诸多问题,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需要从智库内部着手,解决运行机制的问题。
1.管理机制。在管理机制方面,应该针对智库非营利性的特点进行模式设计,不要固守原来单一的管理模式,适当地在智库中实行市场化、专业化的管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可以在较大的智库内部设立理事会进行智库的管理。在部门设计上,可以分为研究部门和辅助部门,研究部门主要由各个领域、各个级别的研究员组成,主要负责智库的研究工作;而辅助部门内部可以划分为财务部、人力资源部、市场部、行政部等部门,主要负责辅助和配合研究人员完成研究工作,提高研究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效率。除此以外,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内部还应该制度明确具体可行性强的规章制度,没有特殊情况下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各个部门要明确权利范围和义务范围,将智库的每一项管理工作进行细化,权利和责任明确到个体,避免争抢成绩和逃避问题。我国建设新型智库,应该多与国外先进的智库接触,找出他们在管理上面的优势加以学习,应用到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中来。
2.资金筹集机制。在资金筹集机制方面,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渠道,除了政府资助外,应该更多地借助社会力量筹集资金。当前我国智库的资金筹集主要依靠政府資助,体制内智库资金一般较充足,但是由于管理方面存在漏洞,经常发生将智库的研究经费挪用的情况,由此产生资金紧张的问题。体制外的民间智库很难拿到政府资助,除了几个知名度较大的智库,普遍存在资金紧张的问题,发展严重滞后。所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要重点解决资金筹集的问题,拓展社会捐赠的渠道,设立相关的基金会,接受相关方面的捐赠,由专人进行管理专门用于智库发展。除了政府资助和社会力量捐赠外,我国智库还要提高自筹经费的能力,利用自己在相关领域的人才优势,多与企业沟通,加强相关领域的合作获得资金,例如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为企业制定发展策略和营销方案等。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拓展智库的资金来源渠道,同时智库在为企业提供服务时需要进行资料查询和社会调研,通过这种方式也能更好地了解社会各方面需求,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还可以通过出版书籍、发行期刊杂志等筹集资金。
3.研究成果推销机制。在研究成果推销机制方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要加强对研究成果得宣传力度,拓展宣传渠道,实行多维度的宣传。当前我国智库更多地注重研究而忽视对研究成果的宣传,有些智库甚至没有专门的人员或者部门负责,使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都不够,阻碍长远发展。在宣传方式上,我国新型智库可以召开座谈会、研讨会等会议宣传自己的研究成果;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进行自我宣传;利用短信、微信、QQ等新媒体手段进行宣传;建立适合我国实际的旋转门机制进行研究成果的宣传;通过派人员出国交流学习来宣传自己的研究成果等。
4.用人机制。在用人机制方面,我国还存在一些问题,新型智库的建设需要从人才的选拔、培训、考核和激励上进行改善。在人才的选拔上,应该坚持公开招聘、择优录取的原则,多渠道进行人才的选拔,不应将目光仅仅盯在高校毕业生上,一些从政府机关退休或者辞职的人员、企业的高管等都是很好的选择。在招聘时应兼顾文理科,重视学科协调的问题,便于在研究时从不同角度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进行综合研究。在人才的培训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要予以重视,对一些新问题、事件要定期对研究人员进行培训,鼓励研究人员回高校进行学习以提高学历和知识储备,通过一些渠道派遣研究人员去国外进修,通过与政府合作为研究人员提供一些实践机会。在人才的考核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应该进行综合考虑,不能只关注学术上的成就,还要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决策咨询被采纳的多少纳入到考核中进行综合考量。在人才的激励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应该摒弃过去职称至上的理念,建立健全的人才激励机制,根据研究成果贡献和影响力的大小进行物质鼓励,尽可能多地为研究人员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开阔他们的眼界,在必要的时候辅助其召开相关的会议或者出版一些书籍刊物,与媒体合作为研究人员进行一些成果的宣传。
参考文献:
[1]李国强.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特在哪里新在何处” [N]. 中国经济时报, 2014-4-30.
[2]黄意武. 探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实践路径[J]. 发展研究, 2014(02):75-78.
[3]荣婷婷.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五点思考[J]. 全球化, 2014(04):56-64.
作者简介:姚雨楠(1990—),华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杜彩芹(1962—),唐山师范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