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字媒介素养是信息化教学素养的重要构成,实施数字媒介素养教育是适应信息化教学环境变革的必然要求。鉴于此,在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下,文章在对国内外媒介素养教育已有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中小学教师为概念载体,对数字媒介素养的内涵及结构做了重新界定与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并深入剖析了开展中小学教师数字媒介素养教育的APP模式,以期对提升基础教育教师数字媒介素养水平,推进数字媒介与基础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数字媒介素养;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8-0071-04
信息技术的不断变革及其与基础教育教学的不断融合,为基础教育提供了包括优质、多样的数字教学资源与软件工具在内的数字化、智能化的教学环境,引起了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对一线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与专业能力的终身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中小学教师数字媒介素养的提升是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关键环节,是促进数字媒介与基础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然而,在基础教育领域,尤其是偏远农村地区,相当数量教师的数字媒介意识薄弱、应用能力不足,距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尚有较大差距,且目前有关中小学教师数字媒介素养培训意识淡薄、培训内容及方式与数字媒介的发展不相适应、培训模式亟待创新。鉴于此,本研究以先进的教与学理念为指导,对中小学教师数字媒介素养的教育模式进行了尝试性探究,以期对深入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有关媒介素养的研究以高等教育层次为主,基础教育、学前教育、网络与远程教育等领域相对薄弱,且研究对象以学生为主,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较为罕见。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以大学生为主,其次是中小学生,儿童与成人学习者的研究最为罕见,研究主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媒介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内容与策略,新媒介环境下学生媒介行为变化趋势、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等等。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主要有大学教师媒介素养现状与对策、必要性与发展趋势研究以及师范生媒介素养课程教育模式研究,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极为罕见。此外,我国在2012年5月颁布的《“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中针对基础教育各学科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增設了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维度,其中有些专题的增设,意味着我国在国家层面对数字媒介素养的教育有了足够的重视。
英国、美国等大众传播业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国家较早认识到了媒介素养的重要价值,并对媒介素养及其教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媒介素养的基本理论研究,诸多专家、学者及相关研究机构对媒介素养的内涵及其教育策略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媒介素养教育专职教师的培养。
尽管国内外对数字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已经达成广泛共识,但国内基础教育领域针对教师数字媒介素养的研究尚未做出强烈有效的回应。因此,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积极探索基础教育领域教师数字媒介素养的有效教育模式,对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推进数字媒介与基础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小学教师数字媒介素养概述
“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和反应的能力”[1]。概念内涵的界定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信息技术的发展推进了社会各领域数字化、智能化的进程。数字媒介素养是媒介素养时代变革的产物,是信息时代各行业人员求得生存与发展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在深入理解媒介素养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基础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各项要求,本研究认为基础教育领域中小学教师数字媒介素养是指各学科教师在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及数字教育媒介深入认识与把握的前提下,有效应用合适的数字媒介提高基础教育人才教育质量及促进自身专业持续发展的意识与能力的集合,其结构如图1所示。
从图1可知,中小学教师数字媒介素养主要包括“认识”、“意识”、“能力”三部分。
1.认识
“认识”是中小学教师数字媒介素养提升与应用的基础,包括各学科教师对教学环境与数字教学媒介的认识。教师对教学环境的认识主要包括:对自身数字化教学风格及媒介素养水平的认识,对学生数字化学习风格、认知特征的了解,对学科特点、课程结构、培养目标的把握,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的认识等等。教师对数字媒介的认识主要指教师对数字教育媒介的内涵与类型、教育应用原则与方法及发展趋势的认识等等。
2.意识
“意识”是中小学教师数字媒介素养提升与应用的内在动力,包括中小学教师对数字教育媒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部分。情感指的是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体验的基础上对数字媒介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态度是教师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对数字媒介辅助教学的积极或消极的倾向性表现;价值观是教师对数字媒介教育价值的基本信念与取向,是中小学教师数字媒介素养作用发挥的决定因素。
3.能力
“能力”是中小学教师数字媒介素养的核心,包括中小学教师利用数字媒介进行有效教学的能力和促进终身发展的能力。前者主要指教师在“认识”的基础上有效利用数字媒介促进学生意义建构的能力,后者主要指教师利用数字媒介自我提升或与同伴协作提升的能力集合。
总之,“认识”、“意识”与“能力”是中小学教师数字媒介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且“认识”的深度决定“意识”的强度,“意识”的强度决定“能力”的持久度,提高基础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是三者的最终归宿与共同指向。
三、教育模式分析
1.教育目标 初级目标,即普及基础教育领域各学科教师对自身教学环境、数字教学媒介的认识。
中级目标,即唤醒并维持各学科教师使用合适数字媒介促进教学的意识,分阶段、分层次提升各学科教师使用数字媒介的能力。
高级目标,即数字化思维方式的培养。信息技术的不断变革导致各式数字媒介的技能与标准并非一成不变,通用数字化思维能力,尤其是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培养,比特定工具技能要更为重要与持久。
2.指导思想
(1)“最近发展区”思想
最近发展区是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本研究中的“最近发展区”即培训需求区,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教师现有数字媒介素养水平与期望水平之间的差距,二是学生对教师媒体教学的现有体验与期望效果间的差距。
(2)“混合式学习”理论
目前,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及其著作,如南国农教授[2]、何克抗教授[3]、李克东教授[4]、Singh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数字媒介素养;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8-0071-04
信息技术的不断变革及其与基础教育教学的不断融合,为基础教育提供了包括优质、多样的数字教学资源与软件工具在内的数字化、智能化的教学环境,引起了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对一线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与专业能力的终身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中小学教师数字媒介素养的提升是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关键环节,是促进数字媒介与基础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然而,在基础教育领域,尤其是偏远农村地区,相当数量教师的数字媒介意识薄弱、应用能力不足,距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尚有较大差距,且目前有关中小学教师数字媒介素养培训意识淡薄、培训内容及方式与数字媒介的发展不相适应、培训模式亟待创新。鉴于此,本研究以先进的教与学理念为指导,对中小学教师数字媒介素养的教育模式进行了尝试性探究,以期对深入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有关媒介素养的研究以高等教育层次为主,基础教育、学前教育、网络与远程教育等领域相对薄弱,且研究对象以学生为主,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较为罕见。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以大学生为主,其次是中小学生,儿童与成人学习者的研究最为罕见,研究主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媒介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内容与策略,新媒介环境下学生媒介行为变化趋势、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等等。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主要有大学教师媒介素养现状与对策、必要性与发展趋势研究以及师范生媒介素养课程教育模式研究,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极为罕见。此外,我国在2012年5月颁布的《“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中针对基础教育各学科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增設了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维度,其中有些专题的增设,意味着我国在国家层面对数字媒介素养的教育有了足够的重视。
英国、美国等大众传播业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国家较早认识到了媒介素养的重要价值,并对媒介素养及其教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媒介素养的基本理论研究,诸多专家、学者及相关研究机构对媒介素养的内涵及其教育策略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媒介素养教育专职教师的培养。
尽管国内外对数字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已经达成广泛共识,但国内基础教育领域针对教师数字媒介素养的研究尚未做出强烈有效的回应。因此,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积极探索基础教育领域教师数字媒介素养的有效教育模式,对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推进数字媒介与基础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小学教师数字媒介素养概述
“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和反应的能力”[1]。概念内涵的界定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信息技术的发展推进了社会各领域数字化、智能化的进程。数字媒介素养是媒介素养时代变革的产物,是信息时代各行业人员求得生存与发展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在深入理解媒介素养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基础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各项要求,本研究认为基础教育领域中小学教师数字媒介素养是指各学科教师在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及数字教育媒介深入认识与把握的前提下,有效应用合适的数字媒介提高基础教育人才教育质量及促进自身专业持续发展的意识与能力的集合,其结构如图1所示。
从图1可知,中小学教师数字媒介素养主要包括“认识”、“意识”、“能力”三部分。
1.认识
“认识”是中小学教师数字媒介素养提升与应用的基础,包括各学科教师对教学环境与数字教学媒介的认识。教师对教学环境的认识主要包括:对自身数字化教学风格及媒介素养水平的认识,对学生数字化学习风格、认知特征的了解,对学科特点、课程结构、培养目标的把握,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的认识等等。教师对数字媒介的认识主要指教师对数字教育媒介的内涵与类型、教育应用原则与方法及发展趋势的认识等等。
2.意识
“意识”是中小学教师数字媒介素养提升与应用的内在动力,包括中小学教师对数字教育媒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部分。情感指的是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体验的基础上对数字媒介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态度是教师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对数字媒介辅助教学的积极或消极的倾向性表现;价值观是教师对数字媒介教育价值的基本信念与取向,是中小学教师数字媒介素养作用发挥的决定因素。
3.能力
“能力”是中小学教师数字媒介素养的核心,包括中小学教师利用数字媒介进行有效教学的能力和促进终身发展的能力。前者主要指教师在“认识”的基础上有效利用数字媒介促进学生意义建构的能力,后者主要指教师利用数字媒介自我提升或与同伴协作提升的能力集合。
总之,“认识”、“意识”与“能力”是中小学教师数字媒介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且“认识”的深度决定“意识”的强度,“意识”的强度决定“能力”的持久度,提高基础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是三者的最终归宿与共同指向。
三、教育模式分析
1.教育目标 初级目标,即普及基础教育领域各学科教师对自身教学环境、数字教学媒介的认识。
中级目标,即唤醒并维持各学科教师使用合适数字媒介促进教学的意识,分阶段、分层次提升各学科教师使用数字媒介的能力。
高级目标,即数字化思维方式的培养。信息技术的不断变革导致各式数字媒介的技能与标准并非一成不变,通用数字化思维能力,尤其是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培养,比特定工具技能要更为重要与持久。
2.指导思想
(1)“最近发展区”思想
最近发展区是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本研究中的“最近发展区”即培训需求区,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教师现有数字媒介素养水平与期望水平之间的差距,二是学生对教师媒体教学的现有体验与期望效果间的差距。
(2)“混合式学习”理论
目前,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及其著作,如南国农教授[2]、何克抗教授[3]、李克东教授[4]、Sin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