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灿如金,润如玉,凝如脂”的田黄石,几百年来一直受到文人墨客、印家的青睐。田黄是产于福建寿山的寿山石,是寿山石系中的瑰宝,是印章中的极品,是我国特有的“软宝石”!全世界只有我国福建寿山的一块不到一平方公里的田中出产,因色相普遍泛黄色,又产在田里,故称田黄石。
田黄石素有“万石之王”的尊号。其色泽温润可爱,肌理细密,自明清以来就被人视为“印石之王”。数百年来田黄石受藏家至爱,正如俗语所说:“黄金易得,田黄难求”。
田黄以柑橘黄、金黄为上品,枇杷黄、桂花黄次之。石质极为温润、凝脂、细腻,虽不很透明,但是自有一股气定神闲、娴雅无边的气质。前人形容它“如脂如膏如腴”、“拂之有痕”,在软质雕刻石中居第一品。明、清各朝,田黄石均被作贡品献入皇宫,被雕刻成御用玺印及艺术摆件,故田黄石被尊为“石中之王”、“石帝”,其身价无与伦比。
田黄石品质六面观
田黄雕件的品质主要表现在石形、石质、石色、石皮以及萝卜纹、红筋等六个方面。田黄石的外形多呈卵石状,光嫩圆滑,没有明显的棱角。这是由于矿块在迁移滚动过程中,受到溪水不断冲刷研磨的结果。
田黄石的质地湿润可爱,为微透明或半透明体。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它焕发一种其他石材品种所不具备的迷人光彩。
“田黄石”顾名思义,是一种黄颜色的宝石。尽管按照色相区分,有田黄、白田、红田、黑田以及银裹金、金裹银等品种,但无论什么色彩的田黄石都是以黄色作为基调,只不过偏白、偏红或偏黑而已。比如“红田石”其色近橙黄如桔皮,绝不可能出现桃红、朱红和血红的色彩;“黑田石”则黑中带赭;即使被称作“白田”的田黄石,也并非纯白如雪,而是白中稍带淡黄或蛋清色。
多数田黄石的外表都有黄色或黑色的皮层包裹着,或厚或薄,或全裹,或稀疏挂皮,形态变幻无常。虽然也有一些田黄石因为色皮极薄,一经雕刻打磨即被清除,但田黄石的颜色都不是表里如一的,通常是由表皮向里层逐渐转淡,乃至泛白。这种色彩的变化规律,以块头大的田黄石尤为明显。
凡是透明度较强的田黄石,在强烈的光线下观察,它的肌理往往隐约可见到一条条细而密的纹理,其形状犹如刚刚出土的白萝卜纤维,故有“萝卜纹”之称。
红筋则是指田黄石表层偶尔出现的红色筋络,红如血,细如丝,俗称“红筋”又叫“血丝”。它是田黄石在迁移过程中产生的细裂纹,经土壤中氧化铁渗透而形成的格纹。田黄石的鉴定,目前主要是依靠肉眼进行,根据上述外观特征基本可以辨别清楚。
田黄石的历代收藏
“石不能言最可人”。田黄石用的是雕工精细的薄意雕刻技法,即用极浅的浮雕,雕刻层薄而富有画意,这也是寿山石印章一种独特的表现技法。薄意雕刻刀法流利、刻画细致、影影绰绰,因此备受金石家欣赏和推崇。田黄石名列中国“三大印石”之一,由于主要是作为文人雅玩。田黄石以前的收藏都是在一个小圈子进行流转,基本都是些收藏家以及雕刻家。
原石的收藏早在明朝初年以前就已经开始。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建于唐光启三年(887年)的寿山村“寿山广应院”被焚于火。火后在“寿山广应院”的故址留有许多寿山石,以后被称为“寺坪石”。明末,曹学铨发现并开始收藏田黄石,至清代,“寿山石热”在各地如火如荼,在收藏寿山石雕品的同时,也掀起收藏寿山石原石的热潮。据汤云良说,乾隆皇帝非常喜欢田黄石,曾得一副“田黄三连章”,溥仪逃离故宫时随身带的唯一珍宝就是“田黄三连章”。画家齐白石也曾是寿山石收藏大家,被世人称为“百石富翁”。
田黄石近年来的收藏
“一两出黄值万金”,被誉为“帝石”的田黄石,由于其卜乘的质地和稀少的藏量,使它具有相当可观的升值空间。2006年3月福州市政府出台了《福州市寿山石资源保护办法》,大大地减少了对寿山石资源的盲目和破坏性开采,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寿山石石源的开采开发总量。
“物以稀为贵”,有远见卓识的投资者将寿山石和田黄石作为可增值的收藏品,争相收藏。据市场人士透露,近年来寿山石受到收藏者追捧,每年价格上涨的幅度在30%左右。业内人员表示,这种“疯狂的石头”已经达到了有钱难求的境地。
2006年10月在香港苏富比秋拍上,一件207克的田黄石雕狮子手握件以3932万港元的天价拍出,一克田黄石的平均价为19万港元,这对比起1998年香港苏士比春拍一件130余克的田黄石雕布袋和尚以200万港元成交的纪录,上升了近18倍。
2008年夏季广东保利古董珍玩拍卖会上,《石卿·故乡吟》田黄石长方章,重110克,成交价198万元人民币。平均每克田黄为1.8万元,比之当时每克黄金的价格高出将近一倍。
2010年杭州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了一方清初周彬款的田黄瓦钮方章,重12克,成交金额高达600余万元人民币……无数事实证明,多年来价格一路飙涨的田黄仍然是超值的收藏品。
田黄石素有“万石之王”的尊号。其色泽温润可爱,肌理细密,自明清以来就被人视为“印石之王”。数百年来田黄石受藏家至爱,正如俗语所说:“黄金易得,田黄难求”。
田黄以柑橘黄、金黄为上品,枇杷黄、桂花黄次之。石质极为温润、凝脂、细腻,虽不很透明,但是自有一股气定神闲、娴雅无边的气质。前人形容它“如脂如膏如腴”、“拂之有痕”,在软质雕刻石中居第一品。明、清各朝,田黄石均被作贡品献入皇宫,被雕刻成御用玺印及艺术摆件,故田黄石被尊为“石中之王”、“石帝”,其身价无与伦比。
田黄石品质六面观
田黄雕件的品质主要表现在石形、石质、石色、石皮以及萝卜纹、红筋等六个方面。田黄石的外形多呈卵石状,光嫩圆滑,没有明显的棱角。这是由于矿块在迁移滚动过程中,受到溪水不断冲刷研磨的结果。
田黄石的质地湿润可爱,为微透明或半透明体。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它焕发一种其他石材品种所不具备的迷人光彩。
“田黄石”顾名思义,是一种黄颜色的宝石。尽管按照色相区分,有田黄、白田、红田、黑田以及银裹金、金裹银等品种,但无论什么色彩的田黄石都是以黄色作为基调,只不过偏白、偏红或偏黑而已。比如“红田石”其色近橙黄如桔皮,绝不可能出现桃红、朱红和血红的色彩;“黑田石”则黑中带赭;即使被称作“白田”的田黄石,也并非纯白如雪,而是白中稍带淡黄或蛋清色。
多数田黄石的外表都有黄色或黑色的皮层包裹着,或厚或薄,或全裹,或稀疏挂皮,形态变幻无常。虽然也有一些田黄石因为色皮极薄,一经雕刻打磨即被清除,但田黄石的颜色都不是表里如一的,通常是由表皮向里层逐渐转淡,乃至泛白。这种色彩的变化规律,以块头大的田黄石尤为明显。
凡是透明度较强的田黄石,在强烈的光线下观察,它的肌理往往隐约可见到一条条细而密的纹理,其形状犹如刚刚出土的白萝卜纤维,故有“萝卜纹”之称。
红筋则是指田黄石表层偶尔出现的红色筋络,红如血,细如丝,俗称“红筋”又叫“血丝”。它是田黄石在迁移过程中产生的细裂纹,经土壤中氧化铁渗透而形成的格纹。田黄石的鉴定,目前主要是依靠肉眼进行,根据上述外观特征基本可以辨别清楚。
田黄石的历代收藏
“石不能言最可人”。田黄石用的是雕工精细的薄意雕刻技法,即用极浅的浮雕,雕刻层薄而富有画意,这也是寿山石印章一种独特的表现技法。薄意雕刻刀法流利、刻画细致、影影绰绰,因此备受金石家欣赏和推崇。田黄石名列中国“三大印石”之一,由于主要是作为文人雅玩。田黄石以前的收藏都是在一个小圈子进行流转,基本都是些收藏家以及雕刻家。
原石的收藏早在明朝初年以前就已经开始。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建于唐光启三年(887年)的寿山村“寿山广应院”被焚于火。火后在“寿山广应院”的故址留有许多寿山石,以后被称为“寺坪石”。明末,曹学铨发现并开始收藏田黄石,至清代,“寿山石热”在各地如火如荼,在收藏寿山石雕品的同时,也掀起收藏寿山石原石的热潮。据汤云良说,乾隆皇帝非常喜欢田黄石,曾得一副“田黄三连章”,溥仪逃离故宫时随身带的唯一珍宝就是“田黄三连章”。画家齐白石也曾是寿山石收藏大家,被世人称为“百石富翁”。
田黄石近年来的收藏
“一两出黄值万金”,被誉为“帝石”的田黄石,由于其卜乘的质地和稀少的藏量,使它具有相当可观的升值空间。2006年3月福州市政府出台了《福州市寿山石资源保护办法》,大大地减少了对寿山石资源的盲目和破坏性开采,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寿山石石源的开采开发总量。
“物以稀为贵”,有远见卓识的投资者将寿山石和田黄石作为可增值的收藏品,争相收藏。据市场人士透露,近年来寿山石受到收藏者追捧,每年价格上涨的幅度在30%左右。业内人员表示,这种“疯狂的石头”已经达到了有钱难求的境地。
2006年10月在香港苏富比秋拍上,一件207克的田黄石雕狮子手握件以3932万港元的天价拍出,一克田黄石的平均价为19万港元,这对比起1998年香港苏士比春拍一件130余克的田黄石雕布袋和尚以200万港元成交的纪录,上升了近18倍。
2008年夏季广东保利古董珍玩拍卖会上,《石卿·故乡吟》田黄石长方章,重110克,成交价198万元人民币。平均每克田黄为1.8万元,比之当时每克黄金的价格高出将近一倍。
2010年杭州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了一方清初周彬款的田黄瓦钮方章,重12克,成交金额高达600余万元人民币……无数事实证明,多年来价格一路飙涨的田黄仍然是超值的收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