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石之王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Waken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灿如金,润如玉,凝如脂”的田黄石,几百年来一直受到文人墨客、印家的青睐。田黄是产于福建寿山的寿山石,是寿山石系中的瑰宝,是印章中的极品,是我国特有的“软宝石”!全世界只有我国福建寿山的一块不到一平方公里的田中出产,因色相普遍泛黄色,又产在田里,故称田黄石。
  田黄石素有“万石之王”的尊号。其色泽温润可爱,肌理细密,自明清以来就被人视为“印石之王”。数百年来田黄石受藏家至爱,正如俗语所说:“黄金易得,田黄难求”。
  田黄以柑橘黄、金黄为上品,枇杷黄、桂花黄次之。石质极为温润、凝脂、细腻,虽不很透明,但是自有一股气定神闲、娴雅无边的气质。前人形容它“如脂如膏如腴”、“拂之有痕”,在软质雕刻石中居第一品。明、清各朝,田黄石均被作贡品献入皇宫,被雕刻成御用玺印及艺术摆件,故田黄石被尊为“石中之王”、“石帝”,其身价无与伦比。
  田黄石品质六面观
  田黄雕件的品质主要表现在石形、石质、石色、石皮以及萝卜纹、红筋等六个方面。田黄石的外形多呈卵石状,光嫩圆滑,没有明显的棱角。这是由于矿块在迁移滚动过程中,受到溪水不断冲刷研磨的结果。
  田黄石的质地湿润可爱,为微透明或半透明体。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它焕发一种其他石材品种所不具备的迷人光彩。
  “田黄石”顾名思义,是一种黄颜色的宝石。尽管按照色相区分,有田黄、白田、红田、黑田以及银裹金、金裹银等品种,但无论什么色彩的田黄石都是以黄色作为基调,只不过偏白、偏红或偏黑而已。比如“红田石”其色近橙黄如桔皮,绝不可能出现桃红、朱红和血红的色彩;“黑田石”则黑中带赭;即使被称作“白田”的田黄石,也并非纯白如雪,而是白中稍带淡黄或蛋清色。
  多数田黄石的外表都有黄色或黑色的皮层包裹着,或厚或薄,或全裹,或稀疏挂皮,形态变幻无常。虽然也有一些田黄石因为色皮极薄,一经雕刻打磨即被清除,但田黄石的颜色都不是表里如一的,通常是由表皮向里层逐渐转淡,乃至泛白。这种色彩的变化规律,以块头大的田黄石尤为明显。
  凡是透明度较强的田黄石,在强烈的光线下观察,它的肌理往往隐约可见到一条条细而密的纹理,其形状犹如刚刚出土的白萝卜纤维,故有“萝卜纹”之称。
  红筋则是指田黄石表层偶尔出现的红色筋络,红如血,细如丝,俗称“红筋”又叫“血丝”。它是田黄石在迁移过程中产生的细裂纹,经土壤中氧化铁渗透而形成的格纹。田黄石的鉴定,目前主要是依靠肉眼进行,根据上述外观特征基本可以辨别清楚。
  田黄石的历代收藏
  “石不能言最可人”。田黄石用的是雕工精细的薄意雕刻技法,即用极浅的浮雕,雕刻层薄而富有画意,这也是寿山石印章一种独特的表现技法。薄意雕刻刀法流利、刻画细致、影影绰绰,因此备受金石家欣赏和推崇。田黄石名列中国“三大印石”之一,由于主要是作为文人雅玩。田黄石以前的收藏都是在一个小圈子进行流转,基本都是些收藏家以及雕刻家。
  原石的收藏早在明朝初年以前就已经开始。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建于唐光启三年(887年)的寿山村“寿山广应院”被焚于火。火后在“寿山广应院”的故址留有许多寿山石,以后被称为“寺坪石”。明末,曹学铨发现并开始收藏田黄石,至清代,“寿山石热”在各地如火如荼,在收藏寿山石雕品的同时,也掀起收藏寿山石原石的热潮。据汤云良说,乾隆皇帝非常喜欢田黄石,曾得一副“田黄三连章”,溥仪逃离故宫时随身带的唯一珍宝就是“田黄三连章”。画家齐白石也曾是寿山石收藏大家,被世人称为“百石富翁”。
  田黄石近年来的收藏
  “一两出黄值万金”,被誉为“帝石”的田黄石,由于其卜乘的质地和稀少的藏量,使它具有相当可观的升值空间。2006年3月福州市政府出台了《福州市寿山石资源保护办法》,大大地减少了对寿山石资源的盲目和破坏性开采,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寿山石石源的开采开发总量。
  “物以稀为贵”,有远见卓识的投资者将寿山石和田黄石作为可增值的收藏品,争相收藏。据市场人士透露,近年来寿山石受到收藏者追捧,每年价格上涨的幅度在30%左右。业内人员表示,这种“疯狂的石头”已经达到了有钱难求的境地。
  2006年10月在香港苏富比秋拍上,一件207克的田黄石雕狮子手握件以3932万港元的天价拍出,一克田黄石的平均价为19万港元,这对比起1998年香港苏士比春拍一件130余克的田黄石雕布袋和尚以200万港元成交的纪录,上升了近18倍。
  2008年夏季广东保利古董珍玩拍卖会上,《石卿·故乡吟》田黄石长方章,重110克,成交价198万元人民币。平均每克田黄为1.8万元,比之当时每克黄金的价格高出将近一倍。
  2010年杭州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了一方清初周彬款的田黄瓦钮方章,重12克,成交金额高达600余万元人民币……无数事实证明,多年来价格一路飙涨的田黄仍然是超值的收藏品。
其他文献
有鉴于自粤贤许之衡《引流斋说瓷》视“中和堂”为内府堂名与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耿宝昌先生主张此类器物系御窑为圆明园康熙行宫特制以来,误将“中和堂”款器当作官窑的成说一直无人廓清,拙文《鉴藏界一桩民窑误为官窑的百年积案——故宫博物院及上海博物馆藏清康熙“中和堂”款瓷器考辨》(以下简称《百年积案》)不揣冒昧,续篇《“中和堂”及“漱玉亭”诸事考——兼与迈克尔·巴特勒爵士并张东先生交流》(以下简称《诸事考》
期刊
(三)晚年定型    李霖灿在谈到王原祁时说:  王原祁的画,尤其是在65岁之后,运笔之拙,一望可知。世界上有一种曰“古朴无巧转看转好”的事物,王原祁的“笔”就是一例。乍一观面,拙形于色,短线点擢,战掣错落,很像是呵冷尝试,指挥不能如意。而仔细效去,原来却是大智若愚、返老还童的最高境界。一笔之间,含蕴不尽,数笔之间,呼应有致,不但拙中藏巧,而且天机流转,一片自然。初看似儿童作画,信手在东涂西抹,再
期刊
南京正大第16届明清古典家具拍卖会将于6月16日亮相于北京亚洲大酒店,南京正大精心准备了“木藏于东”及“竹韵禅语”两个精品专场,第三次进军首都艺术市场,为藏家献上古典文化盛宴。  “木藏于东”专场拍卖共120件拍品,海南黄花梨制品居多,涵盖了床、桌、案、文房等生活器具,其中不乏珍品、孤品,甚为精致。其中多件拍品曾参加首都博物馆2011年“物得其宜——黄花梨文化展”,无论是材质、年份还是品相皆为上层
期刊
武汉博物馆在筹备近代历史展览时,曾征集到一副晚清洋务巨擘张之洞撰写的《行书七言联》,纸本行书,纵165厘米,横49厘米。对联内容为:“鱼鸟亲人濠濮想,桂山留客楚骚辞。”联中并附小记:“请命入觐,长夏无事,因忆十桂堂为湖北署中第一名胜之区,其余小蓬壶、魁星阁不足以较其短长,而十桂之楹联清新雅饬尤为吾惬心之作,今幸案头有残笺破纸,不妨喜为一书以志不忘。张之洞撰并书。”右下角钤朱文“孝达”,白文“张之洞
期刊
龙起源于何时?  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离今天的时间不会少于八千年。这个时期,原始先民已不单纯地、被动地依靠上天的赏赐了,他们能够熟练地取火用火,学会了用木头搭简单的房子,开始磨制石器、骨器,手工制作陶器,逐渐定居下来从事生产活动了。生产活动使人们同大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宽泛,自然界作为人之外的不可思议的力量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撞击也越来越大。  为什么鱼类穿游不居,蛇类阴森恐怖?为什么云团滚滚,电光
期刊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饮茶之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饮茶的发展,茶类品种的增多,饮茶方法的不断改进,从一件几千年粗糙古朴的陶碗到一件造型别致的茶壶,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茶具文化。茶具,古代亦称茶器或茗器。“茶具”一词最早在汉代出现,西汉辞赋家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酺已盖藏”之说,这是我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到唐代,“茶具”一词在唐诗里随处可见,如唐诗人陆龟蒙《零陵总
期刊
有人之处必有江湖,江湖之中必有是非,是非所在源于名和利。这是一句调侃话,但是引用在当前的艺术品市场,不为过,尤其是刚刚过去的一年。  “神庙”多事,“壶王”闹事,“玉衣”惹事;鉴定打假,拍卖打黑,名家打官司;鉴宝节目满天飞,寻宝行动全国跑,造宝作伪地下仿……纵观2011年的这个“江湖”,可谓纷争不断,是非不减,你方唱罢我登场,有人欢喜有人忧……  这些窘况或现象,将中国艺术品市场推向媒体舆论的风口
期刊
在宋代五大名窑中,官窑瓷器是列汝窑之后的珍贵名瓷,在国内外许多著名博物馆中都有宋代官窑瓷器的展出,它们为宋代官窑瓷器的研究和鉴定提供了器型、釉色、胎土、开片和重量等依据。应当指出的是,这些多年来陈列在博物馆展柜中的宋代官窑瓷器绝大多数都是传世器物,以它们为标准所拟定的许多鉴定参照依据,都是研究者必须烂熟于胸的标准。但是,随着大量出土瓷器的涌现,这些标准还不能全部规范新出土的宋代时期的瓷器,包括宋代
期刊
只要悉心鉴赏与研究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人们便不能不提及到当执晚明画坛之牛耳的文人画大家、“华亭派”领袖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明后期松江府华亭(今属上海闵行)人。他自幼家境贫寒,发奋用功努力,《明史》卷二百八十八中有传,称其“天才俊逸,少负重名”。万历十七年(1589年),董其昌考为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迁授编修。曾任当朝皇太子的讲官,后来出任湖广副使,再
期刊
有明一代,行草书最为盛行。早期倡导宋、元帖学,复古思潮盛行,“台阁体”泛滥;中期“吴门书派”崛起,以畅神适意,抒发个人情趣为宗旨,改变了书坛的沉滞状态,出现“天下法书归吾吴”的兴盛局面;晚期城市经济的繁荣及个性意识的自觉,推动了行草鼎盛期的到来,一时名家辈出,流派众多,遗留下了众多个性鲜明、意态活发的行草书法作品。武汉博物馆珍藏的一批明代行草书法作品,灵动飘逸,各具特色,现从中撷取六幅精品赏析如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