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虽然新课改已经实施多年,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依然是主流,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得到较好地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数学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好地发展。为此,要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种方式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探究活动中,辅以针对性的、多样化的练习,让学生得到更好地巩固。否则,一味地通过教师讲解而让学生接受,数学教学难以走出应试的束缚。
【关键词】有效提高 初中数学 教学效率 对策
教学所包含的是“教”与“学”两个方面,而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大多教师更关注“教”而忽视“学”,于是,课堂中也就更多注重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较为轻视。其实,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并非被动接受,而是会主动探究的,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再辅以相应的练习,这样方可让数学教学更为有效。
一、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气氛的重要因素,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大多教师是从“我”的教学来思考如何把知识更好地讲给学生,故而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兴趣关注不够。其实,学生在学习中具有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只有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这样才能为有效数学教学奠定基础。同时,情境也为课堂气氛的调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借助问题、话题情境,可增强师生间的互动,引入新的探究内容。
从小学进入初中后,学生虽然年龄有所增长,认知面也拓宽,感知和理解能力也不断增强,但相对而言,初中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识点还是较为抽象的,在教学中创设直观情境,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如在《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的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呈现教材第54页图6.2-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坐标来表示地理位置,结合图而请学生画示意图,指出学校和小刚家、小强家、小敏家的位置,然后再以问题“如何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呢?以何参照点为原点?如何确定x轴、y轴?”启发学生思考。
创设情境,还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以直观方式进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如在《三角形的稳定性》的教学中,若直接告诉学生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学生难以获得直观感知,在课前先引导学生制作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木架,课堂中引导学生扭动两个框架,根据操作而得到结论。又如《多边形》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呈现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归纳所呈现图形的特点,从而引出多边形的概念。
二、注重问题引导,促进学生合作探究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走出传统讲授模式的束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展开合作探究活动,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构建。的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才可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知识。如《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合作分别探究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而得到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学生就能较好地记住公式。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注重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合作活动。以《全等三角形》为例,该课时的重点是要通过活动而帮助学生建立全等三角形的概念,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在教学中,先指导学生用剪刀剪出重叠的两个多边形和三角形,通过对比,观察期形状、大小而引出概念,学生口述后教师归纳,接着引导学生平移、翻折、旋转,观察其运动前后的三角形是否会全等,通过操作体会全等的概念。接着引导学生用用字母表示出每个剪下的三角形,同时互相指出每个三角形的顶点、三个角、三条边、每条边的边角、每个角的对边,交流:何时能完全重在一起?此时它们的顶点、边、角有何特点?组织学生结合问题交流而得到结论,教师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给予相应的指导,然后结合而引导学生掌握两个全等三角形的书写方式。
在课堂探究活动中,一是教师要注重结合目标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活动。如《等腰三角形》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后,提出如下问题“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找出对称轴)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而组织学生交流。二是要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如上述问题探究中就应及时引导学生得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的结论。
三、注重针对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提高
在以往的数学课堂中,为压缩时间用于讲授,课堂中安排练习的时间较少。其实,课堂练习是不可或缺的,课堂练习可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如在《三角形全等判定(ASA)》的教学中,课后及时组织学生利用角边角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从而巩固该判断的应用。
在课堂练习中,一是要优化练习方式,摒弃纯书面练习的方式。如在概念的学习后,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抢答,这样不仅可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也可帮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对概念的理解。也可组织小组学生相互出题互问互答,但应用这种方式,教师要对小组的问题进行审核,避免错误问题出现。二是练习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不能整齐划一地进行。在练习中,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练习难度要低一些,针对基础稍好的学生,除了基础类训练外,还要以应用类练习辅助。如三等三角形的证明,除了根据图形证明外,还要结合生活而挑选一些具有应用性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
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初中初中教师,我们不能固守传统,而要立足学生发展,以新课标为指导,积极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在推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要极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情境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以问题而引导学生参与探究,以练习帮助学生提高,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的构建,形成技能,这样的数学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得到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再宏:有效教学策略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探究[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6年第4期76-77页。
[2]陈燕:合作探究,有效教学——浅谈初中数学课堂合作教学[J],理科考试研究:初中版,2014年 第6期5-6页。
[3]姜海平:基于“问题”的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微探[J],数学教学通讯,2016年第5期43-44页。
【关键词】有效提高 初中数学 教学效率 对策
教学所包含的是“教”与“学”两个方面,而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大多教师更关注“教”而忽视“学”,于是,课堂中也就更多注重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较为轻视。其实,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并非被动接受,而是会主动探究的,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再辅以相应的练习,这样方可让数学教学更为有效。
一、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气氛的重要因素,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大多教师是从“我”的教学来思考如何把知识更好地讲给学生,故而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兴趣关注不够。其实,学生在学习中具有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只有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这样才能为有效数学教学奠定基础。同时,情境也为课堂气氛的调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借助问题、话题情境,可增强师生间的互动,引入新的探究内容。
从小学进入初中后,学生虽然年龄有所增长,认知面也拓宽,感知和理解能力也不断增强,但相对而言,初中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识点还是较为抽象的,在教学中创设直观情境,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如在《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的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呈现教材第54页图6.2-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坐标来表示地理位置,结合图而请学生画示意图,指出学校和小刚家、小强家、小敏家的位置,然后再以问题“如何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呢?以何参照点为原点?如何确定x轴、y轴?”启发学生思考。
创设情境,还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以直观方式进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如在《三角形的稳定性》的教学中,若直接告诉学生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学生难以获得直观感知,在课前先引导学生制作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木架,课堂中引导学生扭动两个框架,根据操作而得到结论。又如《多边形》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呈现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归纳所呈现图形的特点,从而引出多边形的概念。
二、注重问题引导,促进学生合作探究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走出传统讲授模式的束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展开合作探究活动,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构建。的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才可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知识。如《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合作分别探究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而得到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学生就能较好地记住公式。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注重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合作活动。以《全等三角形》为例,该课时的重点是要通过活动而帮助学生建立全等三角形的概念,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在教学中,先指导学生用剪刀剪出重叠的两个多边形和三角形,通过对比,观察期形状、大小而引出概念,学生口述后教师归纳,接着引导学生平移、翻折、旋转,观察其运动前后的三角形是否会全等,通过操作体会全等的概念。接着引导学生用用字母表示出每个剪下的三角形,同时互相指出每个三角形的顶点、三个角、三条边、每条边的边角、每个角的对边,交流:何时能完全重在一起?此时它们的顶点、边、角有何特点?组织学生结合问题交流而得到结论,教师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给予相应的指导,然后结合而引导学生掌握两个全等三角形的书写方式。
在课堂探究活动中,一是教师要注重结合目标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活动。如《等腰三角形》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后,提出如下问题“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找出对称轴)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而组织学生交流。二是要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如上述问题探究中就应及时引导学生得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的结论。
三、注重针对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提高
在以往的数学课堂中,为压缩时间用于讲授,课堂中安排练习的时间较少。其实,课堂练习是不可或缺的,课堂练习可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如在《三角形全等判定(ASA)》的教学中,课后及时组织学生利用角边角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从而巩固该判断的应用。
在课堂练习中,一是要优化练习方式,摒弃纯书面练习的方式。如在概念的学习后,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抢答,这样不仅可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也可帮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对概念的理解。也可组织小组学生相互出题互问互答,但应用这种方式,教师要对小组的问题进行审核,避免错误问题出现。二是练习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不能整齐划一地进行。在练习中,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练习难度要低一些,针对基础稍好的学生,除了基础类训练外,还要以应用类练习辅助。如三等三角形的证明,除了根据图形证明外,还要结合生活而挑选一些具有应用性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
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初中初中教师,我们不能固守传统,而要立足学生发展,以新课标为指导,积极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在推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要极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情境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以问题而引导学生参与探究,以练习帮助学生提高,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的构建,形成技能,这样的数学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得到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再宏:有效教学策略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探究[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6年第4期76-77页。
[2]陈燕:合作探究,有效教学——浅谈初中数学课堂合作教学[J],理科考试研究:初中版,2014年 第6期5-6页。
[3]姜海平:基于“问题”的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微探[J],数学教学通讯,2016年第5期43-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