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学能力,是指一个人较少依赖他人的帮助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它主要包括独立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我重谈此话题,未免有狗尾续貂之嫌。但在当今高考形势日益严峻、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拥有较高的自学能力,倒不失为一种应对高考的砝码。下面我谈谈自己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的几点尝试。
一、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应从教学语言入手,变以前的“灌输语言”为“引导语言”。如在复习中国古代史的政治制度的内容时,特别是第一次复习这一知识点时,我先问学生:“我国古代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呢?”学生一定会回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时候再问:“它包括哪些基本的制度?”对该问题,学生的回答就不那么流畅了。“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度”“科举制度”等,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此时,我在肯定学生答案正确的基础上,进一步问:“你们说的都是一些单个的事实,怎样才能上升为整体的概念,并有利于我们理解记忆呢?”这时,学生便由刚才的积极发言变为沉默思考,我及时进行总结:“三公九卿制是中央官制,科举制度是选官制度,其他呢?”课堂气氛再度活跃,“监察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赋税制度”……学生纷纷发言。至此,我的教学目的已基本达到。最后,我们师生共同概括为:我国古代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下包括:中央官制、地方行政制度、监察制度、选官制度、赋税制度、军事制度等。我还特别强调:“这是我们必须牢记的‘纲’,记住这个‘纲’了,以后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都可以用这个规律去理解、去掌握、去记忆,它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强化这一概念,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主动归纳、主动总结。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教会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质疑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在以后的复习中,只要涉及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就可以让学生回顾以上规律,并自行总结归纳,这样,学生学起来容易,我们教起来也省心。当然,这种办法可以适用于任何一个第一次接触到的知识点。比如在复习到春秋战国的农业时,我便逐步启发学生:“农业首先与什么有关系?”学生回答:“土地。”我接着问:“有了土地,该怎么办?”学生回答:“种庄稼。”就这样,我让学生从劳动者、土地、工具、农作物、水利等几方面思考并总结复习农业的规律,在以后复习到其他朝代的农业经济时,仍引导学生从这几方面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复习秦汉的农业时,学生讨论起来可能还有些生疏,但复习到魏晋、宋元的农业时,学生已经完全可以自己归纳总结了,确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以上教学实践,我体会到,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及自学能力。
三、鼓励学生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在指导学生自学时,教师还要让学生带着发现新答案、提出新观点、探讨新方法的目的去自学,即进行创造性自学。历史学科的特点是知识点多且杂,学生如果不会创造性自学,势必会陷入到“学会—忘记—再学会—再忘记”的怪圈中难以自拔。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敢于探索,勇于创新。比如在复习到明清文化中的类书和丛书时,就有一个学生用三“丛”四德来记忆《四库全书》是丛书这一知识点,当时他一介绍这种方法,学生就都笑了。但很快,全班的学生也确实都记住了这一知识点。我在大家平静之后,及时表扬了该学生这一独辟蹊径的方法,并及时引导其他学生要学习该生敢于创新的思维方式。经过多次教学实践之后,我发现,学生的智慧确实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升华学生的自学能力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生的内驱力,是探索与创新的源头。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当今的历史高考题已不再是过去的知识大搬家了,它更像是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的大杂烩,来源于历史课本,却又高于历史课本。每一道题,学生都感觉似曾相识,却又隔山隔雾,看不清庐山真面目。只有学生不断地质疑、释疑,才能在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学能力,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高考形势。
众所周知:授人以鱼,只享一餐;授人以渔,终身受用。在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渗透到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教给学生“点金术”,教会学生自学,这不但提高了学生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也为学生今后的独立学习、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责 编 涵 冰)
一、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应从教学语言入手,变以前的“灌输语言”为“引导语言”。如在复习中国古代史的政治制度的内容时,特别是第一次复习这一知识点时,我先问学生:“我国古代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呢?”学生一定会回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时候再问:“它包括哪些基本的制度?”对该问题,学生的回答就不那么流畅了。“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度”“科举制度”等,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此时,我在肯定学生答案正确的基础上,进一步问:“你们说的都是一些单个的事实,怎样才能上升为整体的概念,并有利于我们理解记忆呢?”这时,学生便由刚才的积极发言变为沉默思考,我及时进行总结:“三公九卿制是中央官制,科举制度是选官制度,其他呢?”课堂气氛再度活跃,“监察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赋税制度”……学生纷纷发言。至此,我的教学目的已基本达到。最后,我们师生共同概括为:我国古代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下包括:中央官制、地方行政制度、监察制度、选官制度、赋税制度、军事制度等。我还特别强调:“这是我们必须牢记的‘纲’,记住这个‘纲’了,以后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都可以用这个规律去理解、去掌握、去记忆,它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强化这一概念,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主动归纳、主动总结。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教会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质疑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在以后的复习中,只要涉及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就可以让学生回顾以上规律,并自行总结归纳,这样,学生学起来容易,我们教起来也省心。当然,这种办法可以适用于任何一个第一次接触到的知识点。比如在复习到春秋战国的农业时,我便逐步启发学生:“农业首先与什么有关系?”学生回答:“土地。”我接着问:“有了土地,该怎么办?”学生回答:“种庄稼。”就这样,我让学生从劳动者、土地、工具、农作物、水利等几方面思考并总结复习农业的规律,在以后复习到其他朝代的农业经济时,仍引导学生从这几方面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复习秦汉的农业时,学生讨论起来可能还有些生疏,但复习到魏晋、宋元的农业时,学生已经完全可以自己归纳总结了,确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以上教学实践,我体会到,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及自学能力。
三、鼓励学生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在指导学生自学时,教师还要让学生带着发现新答案、提出新观点、探讨新方法的目的去自学,即进行创造性自学。历史学科的特点是知识点多且杂,学生如果不会创造性自学,势必会陷入到“学会—忘记—再学会—再忘记”的怪圈中难以自拔。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敢于探索,勇于创新。比如在复习到明清文化中的类书和丛书时,就有一个学生用三“丛”四德来记忆《四库全书》是丛书这一知识点,当时他一介绍这种方法,学生就都笑了。但很快,全班的学生也确实都记住了这一知识点。我在大家平静之后,及时表扬了该学生这一独辟蹊径的方法,并及时引导其他学生要学习该生敢于创新的思维方式。经过多次教学实践之后,我发现,学生的智慧确实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升华学生的自学能力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生的内驱力,是探索与创新的源头。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当今的历史高考题已不再是过去的知识大搬家了,它更像是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的大杂烩,来源于历史课本,却又高于历史课本。每一道题,学生都感觉似曾相识,却又隔山隔雾,看不清庐山真面目。只有学生不断地质疑、释疑,才能在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学能力,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高考形势。
众所周知:授人以鱼,只享一餐;授人以渔,终身受用。在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渗透到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教给学生“点金术”,教会学生自学,这不但提高了学生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也为学生今后的独立学习、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责 编 涵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