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离婚率的居高不下,部分学生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变。父母离异给学生造成的影响不容小觑。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观察到了班内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学习状态,号召班级同学对该生提供了帮助,让该学生找到自信,更好地融入集体,并以此增加了班级凝聚力,在班内形成了一股向上向善的合力。
关键词:班级管理;特殊生转化;离异家庭;互助成长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9-0066-03
初入工作岗位,从“读书不觉已春深”的学子成为“三尺讲台展芳华”的教师,我内心常常惴惴不安,特别是得知自己要担任班主任时,更少了几分底气。于我而言,班主任应该既能陪伴儿童细听鸟语、醉闻花香;也能引领学子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我虽深知自己功力远不及此,但工作三年,我以此为目标不断努力着,在班主任工作中积累了点滴随想,由此生发此文。
一、初遇,与众不同那棵竹
从刚开始工作时,我便接手了现在这个班级,如今已是第三个年头了。最早接触学生们时,一个与众不同的身影就吸引住了我的视线,他就像竹林里最细小的那棵竹子,孤独地立在林子的一隅:胖乎乎的小陶子长相憨厚可爱,但是他的行为举止却与同学们格格不入,他太安静了,同学们不欺负他、不帮助他,甚至都看不见他,他就这样在班级里“隐身”了。面对这样一个学生,如何让他融入这个集体,如何让他获得快乐与进步?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针对这个问题,我思考过,也尝试过:我在课上点他名回答问题,课间找他谈心,课后陪他做作业……但都收效甚微。直到有一次,将他带回了家,那天,我才终于走近了他,真正认识了他。
那是四年级时的一个傍晚,小陶子又如往常一样不愿意写作业,我又气又恼,将他带回了家。当他好不容易完成了作业之后,我爸爸给他盛了满满一碗饭,夹了一个大大的鸡腿。这时,我分明捕捉到了他眼里的泪花。平时情感很少波动的他,究竟为什么会突然落泪呢?我想,了解了這个问题,也许就能叩开他的心门了。于是那天晚上,我把他送回了家。在和他外婆的交流过程中,我开始了解这个孩子,也慢慢地心疼起他来:他的母亲在年少不懂事时生下他,不久就和他的父亲分开了。他的父母都没有选择他,各自重新组建了家庭,于是他和年迈的外婆住在一起,一年也见不了父母几次。
如果可以选择,谁愿意让自己成为一棵这样的“竹子”呢?他从来没有得到过,自然谈不上付出;他从来没有被需要过,自然谈不上奉献。他把自己封闭在阴暗的角落,不被注意。想到这里,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作为他的班主任,我能为他做些什么呢?我想,我或许可以变成阳光,洒进他灰暗的生活;又或许可以化身雨露,滋润他的心田。
二、相伴,悄然拔节傲寒立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用心灵育心灵,在被爱中学会爱,正是小陶子此刻最需要的。于是,我努力着……
(一)心手相牵,滋润心田
要想打开小陶子的心门,先要解开他的心结。我首先联系了他的父母双方,将那天在我家发生的一切告诉他们。几次促膝长谈之后,孩子的父母也感受到了孩子内心的不易以及自己对孩子的亏欠。于是,我建议他们每周至少给孩子打一个电话,问问孩子的学习与生活,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心。让我欣喜的是,在我和孩子的父母沟通后的两天,孩子的外婆给我打来电话,语气中是抑制不住的开心,她说今天小陶子的爸爸来看他了,给他带了好些书,还承诺会经常来看他。爸爸走了以后,小陶子别提有多开心了,手捧爸爸买的书,睡觉都放在床边。电话这头的我,也是心潮澎湃,这是一个内心多么柔软的孩子啊,用爱灌溉,他的心田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二)心意相连,生根关爱
叩开孩子的心门过后,我便更进一步地想要帮助他。于是,我寻着一个小陶子不在的时机,将他的一些事告诉了班里的孩子们。天真纯洁的孩子不会以成人的什么“观”、什么“法”来衡量世界,而是用他们最真实的情感、直觉来体味真、善、美,去播撒善意、帮助弱小。渐渐地,班里和小陶子玩耍的身影多了起来,小陶子的眼睛也亮了起来。我见时机差不多了,便在班里开了“介绍我的好朋友”班会,多么聪明善良的孩子们啊。大家高举自己的小手,迫不及待地选择与小陶子成为朋友。孩子们脸上洋溢的微笑,对小陶子的赞美,都是送给他最好的礼物。那节课,小陶子哭了,孩子们哭了,我也哭了。我想,被爱的幸福感一定在小陶子心中深深地扎根了吧!
(三)心灵相约,助力拔节
面对小陶子的改变,我一面欣喜,一面担忧。我欣喜于他眼里有光,却依然担心他心中有伤。我想,此时我应该给予他充分的爱。于是,90后的我,便拥有了一个“儿子”:当他表现进步时,一定会有“妈妈”准备的热腾腾的汉堡;当他参加活动时,一定会受到“妈妈”的表扬和鼓励;同样,当他犯错时,也会受到“妈妈”特别严厉的批评。这些“特殊照顾”,让他感受到了久违的母爱,当有一次听到他脱口而出的一句“妈妈”时,我内心的激动实在无法言表,觉得一切都很值得。与此同时,我也努力保护他的被需要感:下课爱发呆的小陶子太适合帮我发本子啦,就做“班级作业收发员”吧;大扫除没有劳动任务的小陶子,帮爱偷懒的张老师扔办公室垃圾最好啦。现在,小陶子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但他也都是开开心心的。
小陶子是不幸的,他无法选择自己的家庭。但他同样也是幸运的,因为他有许许多多爱他的人,并且学会了爱别人。此时的他,已不再是角落里孤单的那棵竹,而是即使迎风傲雪,也能勇敢拔节的翠竹。
三、成长,绿意满园关不住
作为一名年轻班主任,在面对这样一名特殊的学生时,我努力地改变他,帮助他融入班集体,希望给予他更多的温暖。与此同时,我更欣喜于我和我们的班集体,在这件事情中得到的成长。
(一)以情动情,生发同理心 小陶子的经历让孩子们懂得了,不是每一棵翠竹都能幸福地生长。在他们感受不到的角落中,还有许多孤独的竹子正在艰难地拔节。以小陶子的经历为契机,我和班级的热心家长组织学生去特殊学校与孤儿院进行寻访。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在他们身边,有这么多的不幸正悄然发生着。面对那一双双胆怯的眼睛,面对那一张张特殊的笑脸,孩子们最初有点怯怯的,但当他们与这些特殊的孩子亲近了之后,内心便涌动出了许多的温暖。我相信,他们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成长,因为我也一样。
(二)以心育心,滋养责任心
这两次的寻访经历让孩子们颇为触动,回到班级,我利用一节班队课时间组织学生讨论寻访心得。从孩子们的交流中,我感受到了他们的善良与热情。当天晚上,孩子们便自发地提出要为他们提供一些帮助:一张张写满祝福的贺卡,一本本崭新的图书,一件件传递温暖的冬衣……我们一起将它们交到了特殊孩子的手中,同时交出的,还有孩子们沉甸甸的责任心。
(三)以行传行,打造仁爱心
活动只是一个契机,在活动的背后,我能真切地感受到孩子们的成长。他们懂得付出,热爱分享;他们真心互助,乐于奉献。他们的改变体现在学校生活中:在每一个课间,有他们互相帮助,解答难题的讨论;在运动场上,有他们为同伴振臂助威的呐喊声;在午餐时间,也有他们帮助低年级学生们的身影……这改变同样也体现在他们的家庭生活中:他们懂得体谅父母工作的不易,帮助父母分担家务;他们善于观察身边人的困难,并伸出援助之手。孩子们的改变渗透于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他们从付出中得到,从被爱中学会爱。他们通过互助分享,成长为了一群勤劳笃行乐奉献的好孩子,我们的班集体也充满了凝聚力。
此次事件,让我不禁思索:我们的班级需要什么?我们的班级文化是什么?答案呼之欲出,那便是翠竹一般向上向善的力量,不畏风雪的坚守。放眼望去,这无边无际的绿啊,正朝着太阳扇动翅膀,把生命的轨迹恢宏地写在天地间,这就是朝气蓬勃的少年儿童,这也是充满希望的班集体。
这段经历,让我深感班主任对孩子心灵塑造的重要性。其实,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小陶子”,正是有了他们,才构成了这个奋发向上的班集体,这个拥有翠竹精神的、绿意满园的班集体。两年多的班主任工作,我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用爱相伴。于我而言,在探索中总结,在追求中成长,这也是生命最美的拔节。
于无声处成长,于风雪下坚守。我相信班主任只有付出自己的真心、真爱,才能取得教育的成功,学生才能在我们爱心的引领和呵护下积极向上,班集体也能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奋力拔节!
点评
这是一个担任班主任刚刚三年的老師,对育人、师生关系的感悟纯真而细腻,难能可贵。作者文笔生动优美,把复杂繁琐而艰辛的育人实践娓娓道来,令人赏心悦目。文章从“初遇,与众不同那棵竹;相伴,悄然拔节傲寒立;成长,绿意满园关不住”三个阶段,介绍了自己如何呵护、教育和转变“小陶子”同学,把学生的成长比喻为竹子拔节,非常生动。自己与竹子相伴,共同成长,也实现了拔节之乐。
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帮助这些边缘化儿童是衡量一个教师师德、专业化程度的试金石。每一个学习困难儿童都有一个特别的家庭,有一个特别的成长经历。教师要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必须从家访开始,从家校协同育人入手。以心换心,还需要借助班集体的力量,同伴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本文作者虽然年轻,但教育悟性很好,育人的初心很纯净。“放眼望去,这无边无际的绿啊,正朝着太阳扇动翅膀,把生命的轨迹恢宏地写在天地间,这就是朝气蓬勃的少年儿童,这也是充满希望的班集体。”这是一个美丽教师在吟诵动人的教育诗歌!
点评人:谢春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辑/卫 虹 终校/张 旗
关键词:班级管理;特殊生转化;离异家庭;互助成长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9-0066-03
初入工作岗位,从“读书不觉已春深”的学子成为“三尺讲台展芳华”的教师,我内心常常惴惴不安,特别是得知自己要担任班主任时,更少了几分底气。于我而言,班主任应该既能陪伴儿童细听鸟语、醉闻花香;也能引领学子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我虽深知自己功力远不及此,但工作三年,我以此为目标不断努力着,在班主任工作中积累了点滴随想,由此生发此文。
一、初遇,与众不同那棵竹
从刚开始工作时,我便接手了现在这个班级,如今已是第三个年头了。最早接触学生们时,一个与众不同的身影就吸引住了我的视线,他就像竹林里最细小的那棵竹子,孤独地立在林子的一隅:胖乎乎的小陶子长相憨厚可爱,但是他的行为举止却与同学们格格不入,他太安静了,同学们不欺负他、不帮助他,甚至都看不见他,他就这样在班级里“隐身”了。面对这样一个学生,如何让他融入这个集体,如何让他获得快乐与进步?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针对这个问题,我思考过,也尝试过:我在课上点他名回答问题,课间找他谈心,课后陪他做作业……但都收效甚微。直到有一次,将他带回了家,那天,我才终于走近了他,真正认识了他。
那是四年级时的一个傍晚,小陶子又如往常一样不愿意写作业,我又气又恼,将他带回了家。当他好不容易完成了作业之后,我爸爸给他盛了满满一碗饭,夹了一个大大的鸡腿。这时,我分明捕捉到了他眼里的泪花。平时情感很少波动的他,究竟为什么会突然落泪呢?我想,了解了這个问题,也许就能叩开他的心门了。于是那天晚上,我把他送回了家。在和他外婆的交流过程中,我开始了解这个孩子,也慢慢地心疼起他来:他的母亲在年少不懂事时生下他,不久就和他的父亲分开了。他的父母都没有选择他,各自重新组建了家庭,于是他和年迈的外婆住在一起,一年也见不了父母几次。
如果可以选择,谁愿意让自己成为一棵这样的“竹子”呢?他从来没有得到过,自然谈不上付出;他从来没有被需要过,自然谈不上奉献。他把自己封闭在阴暗的角落,不被注意。想到这里,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作为他的班主任,我能为他做些什么呢?我想,我或许可以变成阳光,洒进他灰暗的生活;又或许可以化身雨露,滋润他的心田。
二、相伴,悄然拔节傲寒立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用心灵育心灵,在被爱中学会爱,正是小陶子此刻最需要的。于是,我努力着……
(一)心手相牵,滋润心田
要想打开小陶子的心门,先要解开他的心结。我首先联系了他的父母双方,将那天在我家发生的一切告诉他们。几次促膝长谈之后,孩子的父母也感受到了孩子内心的不易以及自己对孩子的亏欠。于是,我建议他们每周至少给孩子打一个电话,问问孩子的学习与生活,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心。让我欣喜的是,在我和孩子的父母沟通后的两天,孩子的外婆给我打来电话,语气中是抑制不住的开心,她说今天小陶子的爸爸来看他了,给他带了好些书,还承诺会经常来看他。爸爸走了以后,小陶子别提有多开心了,手捧爸爸买的书,睡觉都放在床边。电话这头的我,也是心潮澎湃,这是一个内心多么柔软的孩子啊,用爱灌溉,他的心田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二)心意相连,生根关爱
叩开孩子的心门过后,我便更进一步地想要帮助他。于是,我寻着一个小陶子不在的时机,将他的一些事告诉了班里的孩子们。天真纯洁的孩子不会以成人的什么“观”、什么“法”来衡量世界,而是用他们最真实的情感、直觉来体味真、善、美,去播撒善意、帮助弱小。渐渐地,班里和小陶子玩耍的身影多了起来,小陶子的眼睛也亮了起来。我见时机差不多了,便在班里开了“介绍我的好朋友”班会,多么聪明善良的孩子们啊。大家高举自己的小手,迫不及待地选择与小陶子成为朋友。孩子们脸上洋溢的微笑,对小陶子的赞美,都是送给他最好的礼物。那节课,小陶子哭了,孩子们哭了,我也哭了。我想,被爱的幸福感一定在小陶子心中深深地扎根了吧!
(三)心灵相约,助力拔节
面对小陶子的改变,我一面欣喜,一面担忧。我欣喜于他眼里有光,却依然担心他心中有伤。我想,此时我应该给予他充分的爱。于是,90后的我,便拥有了一个“儿子”:当他表现进步时,一定会有“妈妈”准备的热腾腾的汉堡;当他参加活动时,一定会受到“妈妈”的表扬和鼓励;同样,当他犯错时,也会受到“妈妈”特别严厉的批评。这些“特殊照顾”,让他感受到了久违的母爱,当有一次听到他脱口而出的一句“妈妈”时,我内心的激动实在无法言表,觉得一切都很值得。与此同时,我也努力保护他的被需要感:下课爱发呆的小陶子太适合帮我发本子啦,就做“班级作业收发员”吧;大扫除没有劳动任务的小陶子,帮爱偷懒的张老师扔办公室垃圾最好啦。现在,小陶子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但他也都是开开心心的。
小陶子是不幸的,他无法选择自己的家庭。但他同样也是幸运的,因为他有许许多多爱他的人,并且学会了爱别人。此时的他,已不再是角落里孤单的那棵竹,而是即使迎风傲雪,也能勇敢拔节的翠竹。
三、成长,绿意满园关不住
作为一名年轻班主任,在面对这样一名特殊的学生时,我努力地改变他,帮助他融入班集体,希望给予他更多的温暖。与此同时,我更欣喜于我和我们的班集体,在这件事情中得到的成长。
(一)以情动情,生发同理心 小陶子的经历让孩子们懂得了,不是每一棵翠竹都能幸福地生长。在他们感受不到的角落中,还有许多孤独的竹子正在艰难地拔节。以小陶子的经历为契机,我和班级的热心家长组织学生去特殊学校与孤儿院进行寻访。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在他们身边,有这么多的不幸正悄然发生着。面对那一双双胆怯的眼睛,面对那一张张特殊的笑脸,孩子们最初有点怯怯的,但当他们与这些特殊的孩子亲近了之后,内心便涌动出了许多的温暖。我相信,他们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成长,因为我也一样。
(二)以心育心,滋养责任心
这两次的寻访经历让孩子们颇为触动,回到班级,我利用一节班队课时间组织学生讨论寻访心得。从孩子们的交流中,我感受到了他们的善良与热情。当天晚上,孩子们便自发地提出要为他们提供一些帮助:一张张写满祝福的贺卡,一本本崭新的图书,一件件传递温暖的冬衣……我们一起将它们交到了特殊孩子的手中,同时交出的,还有孩子们沉甸甸的责任心。
(三)以行传行,打造仁爱心
活动只是一个契机,在活动的背后,我能真切地感受到孩子们的成长。他们懂得付出,热爱分享;他们真心互助,乐于奉献。他们的改变体现在学校生活中:在每一个课间,有他们互相帮助,解答难题的讨论;在运动场上,有他们为同伴振臂助威的呐喊声;在午餐时间,也有他们帮助低年级学生们的身影……这改变同样也体现在他们的家庭生活中:他们懂得体谅父母工作的不易,帮助父母分担家务;他们善于观察身边人的困难,并伸出援助之手。孩子们的改变渗透于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他们从付出中得到,从被爱中学会爱。他们通过互助分享,成长为了一群勤劳笃行乐奉献的好孩子,我们的班集体也充满了凝聚力。
此次事件,让我不禁思索:我们的班级需要什么?我们的班级文化是什么?答案呼之欲出,那便是翠竹一般向上向善的力量,不畏风雪的坚守。放眼望去,这无边无际的绿啊,正朝着太阳扇动翅膀,把生命的轨迹恢宏地写在天地间,这就是朝气蓬勃的少年儿童,这也是充满希望的班集体。
这段经历,让我深感班主任对孩子心灵塑造的重要性。其实,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小陶子”,正是有了他们,才构成了这个奋发向上的班集体,这个拥有翠竹精神的、绿意满园的班集体。两年多的班主任工作,我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用爱相伴。于我而言,在探索中总结,在追求中成长,这也是生命最美的拔节。
于无声处成长,于风雪下坚守。我相信班主任只有付出自己的真心、真爱,才能取得教育的成功,学生才能在我们爱心的引领和呵护下积极向上,班集体也能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奋力拔节!
点评
这是一个担任班主任刚刚三年的老師,对育人、师生关系的感悟纯真而细腻,难能可贵。作者文笔生动优美,把复杂繁琐而艰辛的育人实践娓娓道来,令人赏心悦目。文章从“初遇,与众不同那棵竹;相伴,悄然拔节傲寒立;成长,绿意满园关不住”三个阶段,介绍了自己如何呵护、教育和转变“小陶子”同学,把学生的成长比喻为竹子拔节,非常生动。自己与竹子相伴,共同成长,也实现了拔节之乐。
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帮助这些边缘化儿童是衡量一个教师师德、专业化程度的试金石。每一个学习困难儿童都有一个特别的家庭,有一个特别的成长经历。教师要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必须从家访开始,从家校协同育人入手。以心换心,还需要借助班集体的力量,同伴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本文作者虽然年轻,但教育悟性很好,育人的初心很纯净。“放眼望去,这无边无际的绿啊,正朝着太阳扇动翅膀,把生命的轨迹恢宏地写在天地间,这就是朝气蓬勃的少年儿童,这也是充满希望的班集体。”这是一个美丽教师在吟诵动人的教育诗歌!
点评人:谢春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辑/卫 虹 终校/张 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