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从初中过渡到高中之后,内容变得更抽象而触及近、现代数学,对数学思维能力的要求也从相对简单的记忆、模仿、迁移等感性思维提升到猜想、推理和归纳等理性思維。教师如果不能正视这种要求的转变,不在教学中采取有效措施,学生往往就容易出现“懂而不会”的状况。通俗的说,就是所谓的上课听懂了,课下却不会解题。这种现象不但加重了学生学业负担,而且会让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惧怕乃至厌倦的心理。我在教学实践中曾有针对性地实施一些举措,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此分享并与大家探讨。
一、树立欣赏式教学理念
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建立了对教育与受教育者的相互欣赏,教育的效果往往事半功倍。但教师大多是平凡的,学生也是有缺点的,怎么欣赏?数学教师可通过严谨的逻辑美和丰富的解题思路引起学生的欣赏。例如我在开展“等比数列前n项和”教学时,逐步引导学生用三种方法多角度推导前n项和公式,既开阔了学生的思维视野,又赢得了学生的佩服。但欣赏不能是单向的,数学教师要结合时机,适当下放主角,让优秀的学生在被赏识感到中自豪,自卑的学生在被欣赏中增强自信。教师在提问学生的时候,优秀的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超出预期的解法,教师能否耐心分析、扬瑜而不掩瑕,是师生能够产生共鸣的关键。
对于自卑的学生,教师更应在题目较简单时充分给予机会,帮助其树立信心。建立了双方相互欣赏的默契,教学就避免了单向传授,学生就有了真正懂数学的基础。
二、鼓励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主动性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将使行动导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激发和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动机,可有效克服学生面对困难的惰性,变听懂为学会。如要大力倡导学生做预习,并帮助他们形成良好习惯。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预习的目标。预习不是简单的为了熟悉知识,而是让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比对教师的讲解、同学的解答,以期达到推理说服、辨误或者优选的目的。这样既加深了理解记忆,又体会了题型本质,而不是让教与学停留在“弄懂”的表层。其次,教师要在课堂上“刻意”检查预习,比如提问到一些知识点时,可问学生:“你预习时是怎么理解的?”并作出适当评价。如在“正弦定理”教学时,我就提问学生:“预习时你发现课本是如何提出正弦定理的?”学生回答:“根据直角三角形。”并且有部分学生发现,其他三角形,也能转化为直角三角形来证明。此时,我立即表扬学生能由特殊到一般,化未知为已知的好方法,后面再提出更一般的利用外接圆化为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揭示了定量关系。这样的模式,顺着学生的预习展开,让学生有良好的参与感。帮助学生建立对比思考的听课模式,形成学生主动学习与教师引导共鸣的效应,对于学生个体而言,这种课堂教学是具有个性化的。
记忆的层次金字塔表明:人们记住10%阅读的内容;20%听讲的内容;30%观摩教师演示的内容;50%边听讲边观摩教师演示的内容;70%他们说或写的内容;90%他们动手做的内容。所以倡导预习和引导学生根据预习形成思考及动手的听课习惯,目的就是让学生更主动地“懂”。
三、教师要形成合理的教学方向及节奏
1.教师要重视“通法”的教学
有些数学教师经历多年的教学,积累了丰富的解题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重解题技能技巧,轻普适性思考方法的概括。导致学生机械模仿多,独立思考少,数学思维层次不高。这种模式,一方面不利于建立知识的系统性和揭示题型本质;另一方面易让学生在对比自己的方法后,形成较大的心理反差,产生自卑感。所以,教师应多循着学生的解法,引导学生归纳出通法,再适当提示一些技巧,以便于知识的自然生成。
2.教师要适当提升课堂紧张感
研究表明,适当的紧张感能够促使人们积极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教师如果因担心教学任务无法完成而采取单边讲授的形式,有时反而弄巧成拙,使课堂变得被动低效。教师要舍得花时间提问学生,并作出积极的评价,激发学生应对的积极性和思维的专注性。这样学生也会更有担当精神,培养了克服困难的信心。在实现良好的课堂教学之后,及时检查评价学生的练习、作业,强化知识体系,也有利于让学生得到鼓励和成就感,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良好的教学节奏,能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印象深刻,从而真正地学懂。
责任编辑 罗峰
一、树立欣赏式教学理念
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建立了对教育与受教育者的相互欣赏,教育的效果往往事半功倍。但教师大多是平凡的,学生也是有缺点的,怎么欣赏?数学教师可通过严谨的逻辑美和丰富的解题思路引起学生的欣赏。例如我在开展“等比数列前n项和”教学时,逐步引导学生用三种方法多角度推导前n项和公式,既开阔了学生的思维视野,又赢得了学生的佩服。但欣赏不能是单向的,数学教师要结合时机,适当下放主角,让优秀的学生在被赏识感到中自豪,自卑的学生在被欣赏中增强自信。教师在提问学生的时候,优秀的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超出预期的解法,教师能否耐心分析、扬瑜而不掩瑕,是师生能够产生共鸣的关键。
对于自卑的学生,教师更应在题目较简单时充分给予机会,帮助其树立信心。建立了双方相互欣赏的默契,教学就避免了单向传授,学生就有了真正懂数学的基础。
二、鼓励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主动性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将使行动导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激发和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动机,可有效克服学生面对困难的惰性,变听懂为学会。如要大力倡导学生做预习,并帮助他们形成良好习惯。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预习的目标。预习不是简单的为了熟悉知识,而是让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比对教师的讲解、同学的解答,以期达到推理说服、辨误或者优选的目的。这样既加深了理解记忆,又体会了题型本质,而不是让教与学停留在“弄懂”的表层。其次,教师要在课堂上“刻意”检查预习,比如提问到一些知识点时,可问学生:“你预习时是怎么理解的?”并作出适当评价。如在“正弦定理”教学时,我就提问学生:“预习时你发现课本是如何提出正弦定理的?”学生回答:“根据直角三角形。”并且有部分学生发现,其他三角形,也能转化为直角三角形来证明。此时,我立即表扬学生能由特殊到一般,化未知为已知的好方法,后面再提出更一般的利用外接圆化为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揭示了定量关系。这样的模式,顺着学生的预习展开,让学生有良好的参与感。帮助学生建立对比思考的听课模式,形成学生主动学习与教师引导共鸣的效应,对于学生个体而言,这种课堂教学是具有个性化的。
记忆的层次金字塔表明:人们记住10%阅读的内容;20%听讲的内容;30%观摩教师演示的内容;50%边听讲边观摩教师演示的内容;70%他们说或写的内容;90%他们动手做的内容。所以倡导预习和引导学生根据预习形成思考及动手的听课习惯,目的就是让学生更主动地“懂”。
三、教师要形成合理的教学方向及节奏
1.教师要重视“通法”的教学
有些数学教师经历多年的教学,积累了丰富的解题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重解题技能技巧,轻普适性思考方法的概括。导致学生机械模仿多,独立思考少,数学思维层次不高。这种模式,一方面不利于建立知识的系统性和揭示题型本质;另一方面易让学生在对比自己的方法后,形成较大的心理反差,产生自卑感。所以,教师应多循着学生的解法,引导学生归纳出通法,再适当提示一些技巧,以便于知识的自然生成。
2.教师要适当提升课堂紧张感
研究表明,适当的紧张感能够促使人们积极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教师如果因担心教学任务无法完成而采取单边讲授的形式,有时反而弄巧成拙,使课堂变得被动低效。教师要舍得花时间提问学生,并作出积极的评价,激发学生应对的积极性和思维的专注性。这样学生也会更有担当精神,培养了克服困难的信心。在实现良好的课堂教学之后,及时检查评价学生的练习、作业,强化知识体系,也有利于让学生得到鼓励和成就感,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良好的教学节奏,能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印象深刻,从而真正地学懂。
责任编辑 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