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法,让我们充满了激情,学生充满了活力。对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课堂是教学的场所与中心,教师教学最主要的内容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及作用、教学方法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化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指路者,探究问题的激励者和解决问题的合作者。
一、在自主探索中自悟,做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指路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留足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发展,自主探索,想象就能张开翅膀,在学习的领空遨游。学生主动学习是教学追求的最终目标,教师必须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空间,教学就是为学生设计一个主动思维的舞台,而不是向学生提供主动获取的知识。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数学探究是高中数学课程中引入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学习,通过探索活动让学生体会成功,也体会质疑与挑战,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在执教《椭圆的标准方程》这一节课时,我曾做过有意义的尝试,给我留下了很多感触。
在探求椭圆标准方程的过程中,对如何建系,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并列举了学生的多种方案。通过对比,在引导学生发现椭圆图形对称美的同时,对探求曲线方程中“如何建系”有了一定的深度思考。建系设点后,由椭圆定义,得到方程:
(1)
如何化简方程(1),是本节内容的难点,课堂中,我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和探究。大部分同学将方程(1)直接平方,得到方程:
(2)
方程(2)的化简遇到了障碍,若再平方后会出现四次方,那么如何避免四次方的出现?进而引导学生主动得到“移项后再平方”的主体思维思路,并通过思维受挫后,收获了方程中含两个根式时如何化简的解题经验。而对方程(2)的化简,课堂中我并未罢手,“逆流”而上,将方程(2)平方,引导学生注意到整体结构,整理得到:
进一步化简也可得到标准方程。数学特有的魅力和教育价值得到了很好的展现!而在课堂中,有学生通过对方程(1)的结构观察并联想到:
将 看成是等差数列的三项,设公差为 ,则有:
,
将两式平方后作差解得 ,再回代其中一式进行变换和整理可得。解法完全突破了课本框架,开阔了视野,拓展了能力,全班为之而喝彩!
整节课中,虽然只探求出了椭圆的标准方程,但思维活动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深刻体会了椭圆图形的对称美,数学方程的结构美以及椭圆标准方程的和谐美。教师要用数学特有的美打动学生的心,从探索成功的喜悦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真正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新课改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会想”,“会用”,这是教育教学理念上的转变。课堂教学不该完全由教师主宰,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二、在题组对比中思辩,做激励学生探索问题的组织者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在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是为学生的探索活动提供一种可能与条件,通过有效合理的问题情境的营造,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置题组练习,对数学中的定理或法则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探究研究,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例如,在讲解函数奇偶性这节课中,我设计了如下题组:
例: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① ; ② ; ④ ;
⑤ ;③ ; ⑥ .
在函数奇偶性的学习过程中,往往学生对定义理解不透彻,如不考虑函数定义域的对称性,解析式可以化简的函数不化简等等,习惯性地直接考虑 与 的关系,从而导致结论错误。本组习题很好地归纳了判断函数奇偶性中的常见题型,及解题中可能遇到的陷阱。学习数学不能单靠模仿和练习,但缺少这两步是不行的,没有亲身体验,没有足够的过程,没有一定量的训练,数学理解就不能加深,数学领悟更无从谈起。因此,模仿和训练是学生加深理解、获得领悟的基础和必要前提,而跨越这两步并获得领悟,就与教师的教学艺术密切相关。通过题组练习能较好地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在题组对比中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课堂练习既要重视学生的技能训练,也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在寻错根源中醒悟,做与学生一起解决问题的合作者
传统的课堂教学完全是由教师驾御,复习引入、新课讲解、例题示范、巩固练习、总结、作业等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没有自己的思考空间,没有自己的主动参与。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对于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困难和错误,要求我们要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科学的加以引导。示错教学正是这样的一种好形式,由“公错”生“众疑”,因“众疑”而集“思”和广“研”。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针对学生对某些概念、法则、定理等理解不够全面透彻,有的放矢地选编一些具有迷惑性的问题,通过设计尝试错误性情境,让学生在“落入”和“走出”误区的过程中,吃一堑长一智,这样既能提高学习效果,又能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数列的“通项公式及求和”这一节课的复习中,我选了下面这道题并让学生到黑板上板书解题过程:
数列 的前 项和为
(1)求数列 的通项 ;
(2)求数列 的前 项和 .
学生解答略解如下:
(1) ,相减得可: ,即 .
所以数列 是首项为 ,公比 的等比数列.
所以 .
(2) ,
所以 ,
由错位相减法,可得 .
该学生做完后,自我感觉非常好,班级里很多同学也都在期待着我的肯定,当我说出该解答结果全错时,班级里一片惊讶声。最后,在学生的自主探索中,找出了该解答错误的根源。从我们老师的眼光看,该错误很低级, 与 的关系是我们每一个老师讲解中强调的重点,但学生中确实大量存在着如上的错误解答,这不能不让我们去思考。认识论认为,人的认知是螺旋式上升的,正确认识是在重复的尝试中,随着错误的认识逐渐被摒弃,才能不断得到加强,直至最后形成固定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多设计此类问题,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学效果必然会大增。教学中习题的设计,对一些关键问题或重要环节,老师要“留白”,给学生“犯错误”的机会,形成认知冲突。通过练习有针对性的布设“陷阱”,学生经受了挫折,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形式,无不在告诫着我们每一位教师:放开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他们能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讲授不是高中数学教学唯一的重要教学模式。因此,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解放自我,打破题海战术,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优化课堂教学,不断引导学生的成长,将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师生“合作学习”,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有效和高效。
参考文献:
[1] 李善良.《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分析》[J].高中数学,2005.
[2] 张松年.《把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空白让给学生》[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09,10.
一、在自主探索中自悟,做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指路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留足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发展,自主探索,想象就能张开翅膀,在学习的领空遨游。学生主动学习是教学追求的最终目标,教师必须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空间,教学就是为学生设计一个主动思维的舞台,而不是向学生提供主动获取的知识。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数学探究是高中数学课程中引入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学习,通过探索活动让学生体会成功,也体会质疑与挑战,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在执教《椭圆的标准方程》这一节课时,我曾做过有意义的尝试,给我留下了很多感触。
在探求椭圆标准方程的过程中,对如何建系,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并列举了学生的多种方案。通过对比,在引导学生发现椭圆图形对称美的同时,对探求曲线方程中“如何建系”有了一定的深度思考。建系设点后,由椭圆定义,得到方程:
(1)
如何化简方程(1),是本节内容的难点,课堂中,我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和探究。大部分同学将方程(1)直接平方,得到方程:
(2)
方程(2)的化简遇到了障碍,若再平方后会出现四次方,那么如何避免四次方的出现?进而引导学生主动得到“移项后再平方”的主体思维思路,并通过思维受挫后,收获了方程中含两个根式时如何化简的解题经验。而对方程(2)的化简,课堂中我并未罢手,“逆流”而上,将方程(2)平方,引导学生注意到整体结构,整理得到:
进一步化简也可得到标准方程。数学特有的魅力和教育价值得到了很好的展现!而在课堂中,有学生通过对方程(1)的结构观察并联想到:
将 看成是等差数列的三项,设公差为 ,则有:
,
将两式平方后作差解得 ,再回代其中一式进行变换和整理可得。解法完全突破了课本框架,开阔了视野,拓展了能力,全班为之而喝彩!
整节课中,虽然只探求出了椭圆的标准方程,但思维活动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深刻体会了椭圆图形的对称美,数学方程的结构美以及椭圆标准方程的和谐美。教师要用数学特有的美打动学生的心,从探索成功的喜悦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真正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新课改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会想”,“会用”,这是教育教学理念上的转变。课堂教学不该完全由教师主宰,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二、在题组对比中思辩,做激励学生探索问题的组织者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在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是为学生的探索活动提供一种可能与条件,通过有效合理的问题情境的营造,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置题组练习,对数学中的定理或法则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探究研究,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例如,在讲解函数奇偶性这节课中,我设计了如下题组:
例: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① ; ② ; ④ ;
⑤ ;③ ; ⑥ .
在函数奇偶性的学习过程中,往往学生对定义理解不透彻,如不考虑函数定义域的对称性,解析式可以化简的函数不化简等等,习惯性地直接考虑 与 的关系,从而导致结论错误。本组习题很好地归纳了判断函数奇偶性中的常见题型,及解题中可能遇到的陷阱。学习数学不能单靠模仿和练习,但缺少这两步是不行的,没有亲身体验,没有足够的过程,没有一定量的训练,数学理解就不能加深,数学领悟更无从谈起。因此,模仿和训练是学生加深理解、获得领悟的基础和必要前提,而跨越这两步并获得领悟,就与教师的教学艺术密切相关。通过题组练习能较好地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在题组对比中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课堂练习既要重视学生的技能训练,也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在寻错根源中醒悟,做与学生一起解决问题的合作者
传统的课堂教学完全是由教师驾御,复习引入、新课讲解、例题示范、巩固练习、总结、作业等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没有自己的思考空间,没有自己的主动参与。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对于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困难和错误,要求我们要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科学的加以引导。示错教学正是这样的一种好形式,由“公错”生“众疑”,因“众疑”而集“思”和广“研”。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针对学生对某些概念、法则、定理等理解不够全面透彻,有的放矢地选编一些具有迷惑性的问题,通过设计尝试错误性情境,让学生在“落入”和“走出”误区的过程中,吃一堑长一智,这样既能提高学习效果,又能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数列的“通项公式及求和”这一节课的复习中,我选了下面这道题并让学生到黑板上板书解题过程:
数列 的前 项和为
(1)求数列 的通项 ;
(2)求数列 的前 项和 .
学生解答略解如下:
(1) ,相减得可: ,即 .
所以数列 是首项为 ,公比 的等比数列.
所以 .
(2) ,
所以 ,
由错位相减法,可得 .
该学生做完后,自我感觉非常好,班级里很多同学也都在期待着我的肯定,当我说出该解答结果全错时,班级里一片惊讶声。最后,在学生的自主探索中,找出了该解答错误的根源。从我们老师的眼光看,该错误很低级, 与 的关系是我们每一个老师讲解中强调的重点,但学生中确实大量存在着如上的错误解答,这不能不让我们去思考。认识论认为,人的认知是螺旋式上升的,正确认识是在重复的尝试中,随着错误的认识逐渐被摒弃,才能不断得到加强,直至最后形成固定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多设计此类问题,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学效果必然会大增。教学中习题的设计,对一些关键问题或重要环节,老师要“留白”,给学生“犯错误”的机会,形成认知冲突。通过练习有针对性的布设“陷阱”,学生经受了挫折,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形式,无不在告诫着我们每一位教师:放开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他们能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讲授不是高中数学教学唯一的重要教学模式。因此,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解放自我,打破题海战术,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优化课堂教学,不断引导学生的成长,将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师生“合作学习”,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有效和高效。
参考文献:
[1] 李善良.《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分析》[J].高中数学,2005.
[2] 张松年.《把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空白让给学生》[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