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细针穿刺BRAF基因检测技术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本院收治的接受甲状腺结节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80例,所有患者的结节均<1cm。将患者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作为参照标准,探讨患者接受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测、BRAF单基因检测对于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价值。结果 细针穿刺检测的诊断准确率为88.75%,BRAF单基因检测的诊断准确率为92.50%,后者更高;二者联合检测,诊断准确率则达到了98.75%,明显高于两种方法单独检测。结论 本研究使用的两种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诊断方法中,BRAF单基因检测的诊断效果相对更好,能够作为诊断此类疾病的重要辅助诊断标准。为了确保较高的诊断准确率,还可以联合使用多种诊断方法。
关键词:细针穿刺;BRAF单基因检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73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11-01
甲状腺癌为发生率较高的内分泌系统肿瘤。其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在甲状腺癌患者中占有较高的比重,确诊患者人数也不断增多。这主要与当前比较先进的影像学诊断技术有关。通过对患者实施高频超声检查,能够通过影像学征象判断甲状腺肿瘤的性质。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安全可靠,但是受到操作者专业水平、取材质量等因素的影响,会影响最终检测结果[1]。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发现BRAF基因检测在该疾病的诊断中也有较高的价值。本文主要对比了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测、BRAF单基因检测的临床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在本院接受诊断和治疗的80例(80枚结节)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纳入研究,结节直径均<1cm。其中男性患者共计20例,女性患者60例,年龄范围为20-73岁,均值为(46.22±6.78)岁。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细针穿刺细胞学、BRAF基因突變检测,详情如下:(1)细针穿刺检测方法:让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对操作位置的皮肤做好消毒铺巾准备之后,使用超声仪进行甲状腺结节的探查,超声引导下将25G针头穿刺结节之后,在无负压状态下进行10-15次的反复提插,然后用注射器针筒吸空气到4-5ml刻度的位置,连接获取标本的针头,通过推气使标本置于载玻片上,用95%乙醇进行固定,实施HE染色。采取以上方法继续将标本置入盛有2ml生理盐水的离心管,放置于冰箱4℃环境下[2]。细胞病理学医生对涂片进行镜下观察、判读,若判读结果为恶性肿瘤、可疑恶性肿瘤,认定为细胞学检测阳性,其余情况为阴性。(2)BRAF单基因检测:将冰箱保存的细胞学标本在3000转速下进行10min离心处理,将上清液去除。基因检测采取突变扩增阻滞系统法,试剂盒为人类BRAF基因V600E突变检测试剂盒,上游引物、下游引物分别为5’-TCA TAA TGC TTG CTC TGA TAG GA3’,5’-GGC CAA AAA TTT AATCAG TGG A-3’,通过常规反转录方法获取cDNA。将混合液进行解冻之后,和Taq酶、待测DNA样品按照20∶0.25∶5进行配置并混匀,然后将其放入到PCR仪扩增。60℃状态下进行HEX信号、FAM信号的收集,若结果显示Ct值<28,表示基因突变检测结果为阳性。
1.3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统计学处理工具使用SPSS18.0软件,其中()表示计量资料,检验方式为t检验,(%)表示计数资料,检验方式为X2检验,P<0.05代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细针穿刺检测的诊断准确率为88.75%(71/80),BRAF单基因检测为92.50%(74/8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二者联合检测准确率为98.75%,显著高于两种方法单独检测(P<0.05)。
3讨论
近年来报告的甲状腺癌诊断病例不断增多,而在这些新增的患者中,约有半数属于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由于结节体积小,给临床鉴别诊断带来了一定难度。当前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诊断措施中,超声引导下的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比较常用,这种方法的操作简便,且可以保障安全,在没有其他干扰因素的情况下,检测准确率也较高。但是受到操作者、取材质量等因素的影响,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出现误诊现象。随着临床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因检测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中,BRAF基因突变检测比细针穿刺检测的准确率更高。而为了保证较高的准确率,也可以二者联合使用,以减少误诊率。
参考文献:
[1]高秋霞,张国辉,李贤兰,等. 超声引导下细胞穿刺标本BRAF~(V600E)基因检测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中的意义[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20,36(10):879-882.
[2]郑海红,谢伯剑,朱优优,等. BRAF~(V600E)基因检测在术前辅助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的意义[J]. 实用肿瘤杂志,2020,35(03):228-230.
2017年省卫计委科研课题:
BRAFV600E基因突变指导cN0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应用研究 课题编号2017070
作者简介:王旭红(1972-),男,2004年在山西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工作,1997年毕业于新乡医学院,现任山西省肿瘤医院头颈科外科主任医师。
通讯作者:赵宏彩,与第一作者为同一单位,现任山西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主任护师。
关键词:细针穿刺;BRAF单基因检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73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11-01
甲状腺癌为发生率较高的内分泌系统肿瘤。其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在甲状腺癌患者中占有较高的比重,确诊患者人数也不断增多。这主要与当前比较先进的影像学诊断技术有关。通过对患者实施高频超声检查,能够通过影像学征象判断甲状腺肿瘤的性质。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安全可靠,但是受到操作者专业水平、取材质量等因素的影响,会影响最终检测结果[1]。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发现BRAF基因检测在该疾病的诊断中也有较高的价值。本文主要对比了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测、BRAF单基因检测的临床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在本院接受诊断和治疗的80例(80枚结节)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纳入研究,结节直径均<1cm。其中男性患者共计20例,女性患者60例,年龄范围为20-73岁,均值为(46.22±6.78)岁。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细针穿刺细胞学、BRAF基因突變检测,详情如下:(1)细针穿刺检测方法:让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对操作位置的皮肤做好消毒铺巾准备之后,使用超声仪进行甲状腺结节的探查,超声引导下将25G针头穿刺结节之后,在无负压状态下进行10-15次的反复提插,然后用注射器针筒吸空气到4-5ml刻度的位置,连接获取标本的针头,通过推气使标本置于载玻片上,用95%乙醇进行固定,实施HE染色。采取以上方法继续将标本置入盛有2ml生理盐水的离心管,放置于冰箱4℃环境下[2]。细胞病理学医生对涂片进行镜下观察、判读,若判读结果为恶性肿瘤、可疑恶性肿瘤,认定为细胞学检测阳性,其余情况为阴性。(2)BRAF单基因检测:将冰箱保存的细胞学标本在3000转速下进行10min离心处理,将上清液去除。基因检测采取突变扩增阻滞系统法,试剂盒为人类BRAF基因V600E突变检测试剂盒,上游引物、下游引物分别为5’-TCA TAA TGC TTG CTC TGA TAG GA3’,5’-GGC CAA AAA TTT AATCAG TGG A-3’,通过常规反转录方法获取cDNA。将混合液进行解冻之后,和Taq酶、待测DNA样品按照20∶0.25∶5进行配置并混匀,然后将其放入到PCR仪扩增。60℃状态下进行HEX信号、FAM信号的收集,若结果显示Ct值<28,表示基因突变检测结果为阳性。
1.3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统计学处理工具使用SPSS18.0软件,其中()表示计量资料,检验方式为t检验,(%)表示计数资料,检验方式为X2检验,P<0.05代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细针穿刺检测的诊断准确率为88.75%(71/80),BRAF单基因检测为92.50%(74/8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二者联合检测准确率为98.75%,显著高于两种方法单独检测(P<0.05)。
3讨论
近年来报告的甲状腺癌诊断病例不断增多,而在这些新增的患者中,约有半数属于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由于结节体积小,给临床鉴别诊断带来了一定难度。当前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诊断措施中,超声引导下的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比较常用,这种方法的操作简便,且可以保障安全,在没有其他干扰因素的情况下,检测准确率也较高。但是受到操作者、取材质量等因素的影响,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出现误诊现象。随着临床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因检测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中,BRAF基因突变检测比细针穿刺检测的准确率更高。而为了保证较高的准确率,也可以二者联合使用,以减少误诊率。
参考文献:
[1]高秋霞,张国辉,李贤兰,等. 超声引导下细胞穿刺标本BRAF~(V600E)基因检测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中的意义[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20,36(10):879-882.
[2]郑海红,谢伯剑,朱优优,等. BRAF~(V600E)基因检测在术前辅助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的意义[J]. 实用肿瘤杂志,2020,35(03):228-230.
2017年省卫计委科研课题:
BRAFV600E基因突变指导cN0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应用研究 课题编号2017070
作者简介:王旭红(1972-),男,2004年在山西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工作,1997年毕业于新乡医学院,现任山西省肿瘤医院头颈科外科主任医师。
通讯作者:赵宏彩,与第一作者为同一单位,现任山西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主任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