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一体”的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探析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cx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理实验教学是落实“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文章构建了融科学性、实用性、实践性、创新性、生成性“五位一体”的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模式,以此规范和引导地理实验教学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并落实地理学科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模式;“五位一体”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强调关注三个方向上的地理实践,即考察、调查和实验[1]。限于现有的办学环境和教学条件,考察、调查难以常态化进行,因此,实验教学成为落实“地理实践力”的主渠道和关键方式。地理教师需要着力研究、精心设计地理实验,大力开展地理实验教学,提高地理实验教学能力。本文以“探究城市下垫面对径流的影响”实验教学为例,从科学性、实用性、实践性、创新性、生成性等構建“五位一体”的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模式,以期对高中地理实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有所启示。
  一、科学性是前提
  科学性是地理实验教学的前提,没有科学性的地理实验就没有存在的价值,科学性错误的地理实验则对教学有百害而无一利。
  地理实验教学的科学性是指地理实验要能正确反映地理事象发生、变化特点和规律,严格遵从地理学科原理。实验应该源于实际,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实情境,确保实验步骤的严谨性和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地理实验有定量测算、定性模拟两种形式。按照科学性的要求,定量测算实验要保留真实、原始的数据,一次实验不成功,要反复改进,多次实验,并对多次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定性模拟实验要尽可能地还原真实情境,不能假设和虚构情境。
  高中地理实验教学起步较晚,对于科学性的关注不够,部分地理实验高度理想化,为了得到预设结果,存在着人为修改实验条件、虚构实验数据等现象,违背了实验的科学性要求。如笔者观摩的有关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实验,大多选择在分别装有沙土和水的烧杯底部加热,与大气的受热过程不相符,违背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真实原理[2]。真实的自然地理过程时间漫长、空间广阔、要素复杂,很难观察到,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如果创造实验条件,在某些地理过程中设计“定性 定量”的模拟实验,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其中的科学道理[3]。
  笔者开展的“探究城市下垫面对径流的影响”实验教学遵从科学性要求。主要表现在该实验采用了观察法、控制变量法两种方法,分别进行了室外观察实验和室内模拟实验。两种方法都是通过控制变量法比较差异,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科学严谨的科研过程(设计、操作、观察、描述、记录等),在确保科学性的前提下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室外观察实验选取的是真实的情境。1升的水模拟雨水洒在校园附近的水泥路、砖块路和草地地面上,学生观察径流和下渗情况,还原了真实的地理过程(图1)。
  室内模拟实验所用器材是师生共同制作的三种类型的城市下垫面,模拟实验中只有下垫面一个变量,其他影响因素(坡度、降水量)完全一致(图2)。
  实验数据是科学性最真实的体现,学生室内模拟实验得出的数据(表1)和室外观察实验现象一致,符合自然界的真实情况。
  二、实用性是基础
  地理实验教学的实用性是指实验要为教学目标服务,实验只是手段,实现教学目标才是目的。实用性是地理实验教学的基础,具有实用性的地理实验才能真正服务于教学目标。地理实验教学的实用性要求课题的选取要有针对性,不能为了实验而实验,只有当常规教学手段无法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而利用地理实验可以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才开展地理实验教学,这是地理实验实用性的本质要求。另外,地理实验课题的选取应严格依据新课程标准,与教材紧密结合,突出地理学科特色,这也是地理实验实用性的基本要求。有些地理实验需要用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的科学原理来呈现地理现象并揭示地理原因,但不能将地理实验做成物理、化学实验,否则无法实现地理教学的目标。
  我国某些城市一到雨季就内涝连片,满城“看海”,但学生对下垫面如何影响径流和下渗等水循环过程缺乏直观科学的认识,对于植被地面“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的认识也很肤浅。“探究城市主要下垫面对径流的影响”实验教学的课题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对应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运用资料,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该实验紧扣“城市化对水循环的影响”这一主题进行设计,辅助教学的实用性强。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重难点,设计了实验教学的三个目标:通过实验认识城市化对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及下渗的影响;根据实验结论提出缓解城市内涝问题的办法;通过动手、观察、讨论等实践,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升地理实践力。
  学生通过室外观察实验,直观地观察到城市不同下垫面对径流和下渗的影响,通过室内模拟实验,定量地验证了这种影响,并根据实验结论,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了缓解城市内涝的办法,实现了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目的。
  三、实践性是根本
  地理实验教学贵在实践,实践性是地理实验教学的根本,也是地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根本途径,没有学生参与实践的地理实验教学是假实验、假教学。
  地理实验教学的实践性要求学生“走出去”“动手”“行动”,在“真刀真枪”的实践中获得直接经验,获得对真实生活的真感觉、真认知,获得解决问题的真实能力,最终获得独立认知世界、独立生存的本领[1]。
  地理实验教学不能让学生在纸上“做实验”试题、播放实验视频或用多媒体手段演示实验给学生看,而是要让学生真正动手参与其中,进行真实的实验操作,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究城市下垫面对径流的影响”的实验教学,从实验器材的制作和改进,到室外观察实验、室内模拟实验、室外实地考察以及实验报告的撰写,学生全程参与其中,自己动脑、动手、动口,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以实验器材的制作为例,实验初期,学生发现的问题很多,得出的实验结论和实验假设偏差很大,如水泥路面组的实验器材因收纳盒边缘缝隙过大导致下渗水量过多,与真实情况不符,学生通过访问施工队,经过讨论,想出了好办法——用工业用凡士林填充边缘防水,弥补了实验器材简陋造成的误差。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行动意识、实践能力、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得到了有效提升,也切身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四、创新性是灵魂
  创新性是地理实验教学的灵魂,没有创新的地理实验教学充其量只是换了一个教学的形式,对学生思维的成长、能力的提升作用有限。
  地理实验教学的创新性是指要勇于打破惯有的思维模式,推陈出新,避免重复简单的、前人已经解决的问题,创造性地开发挖掘新的实验课题,或者对已有地理实验进行改进,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不同手段等层面,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在创新性实验教学中培养创新性人才。
  地理实验教学的创新性要求教师要深入解读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分析学情,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选择适当的实验课题或者对已有实验进行改进。许多地理实验是单个孤立的,如果延伸空间尺度,或者围绕一个课题开展系列实验,从简单到复杂,从室内到户外,从模拟情境到真实生活,把户外考察、模拟实验和社会调查两个或者三个维度结合起来,可以使地理实验教学增加广度,在培养地理实践力的同时,可以提升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
  过去的地理实验教学往往局限于自然地理,侧重于探索自然地理原理。首先,本实验教学在选题方面有所创新,探究城市主要下垫面对径流的影响,将自然地理原理和解决城市内涝的人文地理问题相结合,在自然地理教学中增添人文诉求,关注人地关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次,本次实验教学在教学方法和途径上也有创新之处,即在实验教学之后,强化课外拓展——实地考察合肥市海绵道路和海绵小区(图3)。学生进行室外观察实验、室内模拟实验后,带着实验成果走进现实情境,考察所在城市缓解城市内涝问题的具体措施,利用水循环原理分析海绵道路、海绵小区的合理性,更引发对城市地域结构、城市化等方面的深层次探讨:如何优化城市空间用地结构?如何进行市政建设?如何科学应对城市化问题?……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内化学科知识,关注现实生活,提升思维品质,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生成性是关键
  生成性是地理实验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问题即教学,把教学过程中生成的问题放在注意中心,而不是围绕预设问题固步自封,地理实验教学才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不至于错失教育的良机。
  地理实验教学的生成性是指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发现新的探究视点,提出新的探究问题,获取新的探究成果。
  生成性要求地理實验教学要从封闭的“教实验”走向开放的“用实验”,从教师的外部输入走向学生的自我建构,切实促进学生的自由、自主、个性化发展[4]。实验教学是开放的活动,教师不能仅围绕着预设问题、预设结论教学,不敢越雷池半步,不能对学生的质疑“一棍子打死”。当实验教学中出现不符合预设的“另类”现象,甚至出现的结果与预设结论相背离时,应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反复实践、勇于创新,让生成的火花点燃智慧的灯塔。
  “探究城市下垫面对径流的影响”实验教学,学生制作实验器材后进行第一次实验,实验数据误差很大,学生对结果提出质疑,教师没有强行植入预设的结论,而是引导学生讨论原因,并对实验器材进行改进(表2)。实验器材改进后,实验得出来的数据基本和生活实际一致。“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知识的学习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思维的发展和素养的提升更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生成、不断完善的过程。有生成的教学不是死水一潭,充满生机和活力,更有针对性,也更有创造力。
  随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深入推进,地理实验教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作用越来越受高中地理教师的重视。一节优秀的地理实验教学课例,应该做到科学性、实用性、实践性、创新性和生成性,其中科学性是前提,实用性是基础,实践性是根本,创新性是灵魂,生成性是关键,这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共同统整地理实验教学选题、设计、实施、评价全过程。科学性、实用性、实践性、创新性、生成性“五位一体”的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模式,可以有效促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特别是地理实践力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韦志榕.《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 王智嵘,张卫青.我国中学地理实验科学性问题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 教育科学版),2018,31(09):114-11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 陈炳飞.地理实验教学的生成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6(10):64.
其他文献
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本来主要靠学生自身。但是,学生本身的人生阅历有限,心理发育很不成熟,缺乏自我教育的能力和主动性。因此,本人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提出以下三方面教育对策。    一、加强和改善教师的教育艺术    成长中的中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常发现,我们有的教师对待学生身上暴露出来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采取简单、粗暴的办法,以为靠训斥、批评、惩罚
摘 要:浙江地理选考综合题以区域主题为情境,以问题链形式考查学生对区域地理特征的把握、地理要素相互关系的认识和人地关系问题的分析。本文以2020年7月浙江选考地理综合题“区域能源合作”为例,探讨在选考地理复习中,以区域核心知识为主题内容创设学习情境,通过问题探究引导学生分析地理事象的过程与成因,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  关键词:综合思维;主题式复习;选考地理  高三地理选考复习有别于新课教学,学
随着中考改革的渐进过程,文综考试以其灵活多变新颖独特的开放性试题,越来越备受各省市中考的关注,因而对考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实践发现,大部分考生面对能力较高的双开试题,却出现一些问题。    一、对所给的背景材料漠不关心、视而不见,不分析或不会分析    文综试题一般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因此在创设题目意境和对素材进行选择处理时,命题人
语文大纲中指出:“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就是说,语文课外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和方法外,还应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积极组织引导,使学生通过课外活动得到更多的语文教育,并把所学的知识和能力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学以致用。   语文教师该如何从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下面就分别从听、说、读、写、思和创新上来谈。  
所谓历史文献是过去人们记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种各样的文字资料。一般说来,它包括文书、档案、条约、法令、典制、决议、檄文、布告、借据、契约、凭证、铭文、碑刻、日记、方志等等。直接根据这些材料写成的史书,也可列入历史文献的资料范围。这类资料,因其直接或主要来源于当时人对当时事的记述,所以都比较生动地反映着史事的本来面貌。因此,历史教学中适当地引用这些历史文献资料,是有利于增强其直观性的。  历史文献资料
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特的文化特征,传达着民族的精神。文言文是现代汉语的根。吸收“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对提高驾驭语文工具的能力,增强现代汉语的表现力和底蕴是大有裨益的。但当代学生大多对学习文言文不感兴趣,针对这个问题,现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我想,首先还是应该让学生明白文言文学习的价值。其次,是给学生架起文言文学习
广西区内多城乡结合型的学校,学生多为壮族人,他们的普通话发音受壮语的影响很大。本文就如何消除普通话发音中壮语的影响作一些探讨。    一、语音不成系统,缺少某些普通话中具备的音节成分    1 没有送气音声母p、t、k、q、ch、c。北壮没有送气音母,南壮有几个。因此,受壮话影响的同学把:“排”(pai)发成“白”(bai),“推测”(ce)发成“推仄”(tui ze),“口才”(kou cai)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鉴赏古典诗词.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艺术特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采用对比教学法,即在教授某一诗同时,引入具有可比性的另一篇或几篇诗词进行对比鉴赏,古诗词由于篇幅短小,很适合“一加一”或“一加X”的对比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如运用得当,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习诗词的理解,更有助于扩大学生视野,增加诗词鉴赏课的容量。    一、主旨
中考是知识水平和心理素质的综合测试。扎实的知识和综合能力是中考成功的基本条件,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考生中考成功的必要保证。考生的心理状态与中考成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考和升学的压力会使学生的身心处于不适状态。这就需要我们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帮助其进行心理调整。笔者试就如何克服九年级学生最常见的学习自信心不足、产生焦虑急躁情绪这两种心理问题,结合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实践,谈点体会。    一、增
中学语文教材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凭借这一巨大的美学资源优势,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并通过阅读范文,分析内容,说写训练等各种形式,帮助和指导学生去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准确创造美,这对于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