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如何让这些千百年前的精华酣畅淋漓地展现在当今学生的面前?这的确是一个难题,也是我们语文教师一直在努力探索的问题。
一、文言文教学要抓好“诵读”
诵读是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的教学手段。王尚文先生说:“多读、熟读能将客观的言语对象内化为主观的语感图式……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硬是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基本上能让大部分学生得心应手地运用文言表情达意,古代的语文教师之所以能创造出这一奇迹,就是由于他们十分重视读,从而创造出了学生对于文言的语感。”指导学生诵读并形成习惯,可获得事半功倍之效。
第一,读准字音。扫除读音障碍,初步理解字词的含义。如“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中“鲜”字的读音,在这里读第三声,意思为“少”,与成语“鲜为人知”音义相同。
第二,读清句读。如“今齐地方千里”,要在“地/方”处断句,意为“土地方圆”,和今天的“地方”意思迥异。
第三,读出感情。通过诵读来感悟作品的情感。如在诵读《陋室铭》的时候,就要在短句中品味文章中隐含的室主人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当然,不同的诵读形式也会收到不同的诵读效果。配乐诵读可以营造氛围,帮助学生探求作品的情感;分角色朗读可以让学生体味人物的性格特点;用影视作品范读,可以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力,凝聚精神。
二、文言文教学要重视积累、归纳
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对文言文的积累越丰厚、归纳越全面,阅读分析能力就越强,这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对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进行分类归纳、识记,是学生能够读懂浅易文言文的重要条件。
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其中,“无论”意为“不要说”,与现代汉语的用法不同。“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的“要”通“邀”,意为“邀请”。“何陋之有”“忌不自信”属于宾语前置的不同类型,如果对这些词语及句式的用法不知晓,就不能正确理解文句的意思。
当然,在积累的过程中要注意归纳总结,在分析比较中找规律,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七年级下册《口技》中“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中“走”为“跑”的意思,在学习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时,要能联系已有的积累进行准确判断。
在积累归纳的时候,可以要求学生采用自读笔记的方式进行梳理。学生将课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分门别类整理出来,形成自读笔记,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并在交流后进行修正、补漏、评价。通过写自读笔记的方式让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分类和积累,这不仅符合文言文的学习规律,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补充文言文基础知识。
三、文言文教学要做到“文”“言”并重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都是从字、词、句的解释入手,再到段落、整体的梳理。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对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重“言”轻“文”,但对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文化内涵、艺术表现手法、审美情感等内容却重视不够。
为了走出这个教学误区,笔者在讲授《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时,注意做到“文”“言”并重。通过多媒体展示,检查学生对文言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探究鉴赏。最后抛出问题:学习这篇文章,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
生1: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
生2:在现实生活中,一些说法在逐渐改变。像以前提醒人们保护小草用的标语牌是“禁止践踏草坪”,现在呢,换成了“小草青青,踏之何忍”;一些所谓的“通知”变成了“温馨提示”。这些变化易于被人们接受,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看来,邹忌委婉的说话艺术、齐王的闻过则喜等对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同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學习文言文,我们要注重启迪学生思考,文言并不再是死板的“之乎者也”,而是焕发出勃勃生机,给现代人的处世哲学增加了“受用”的成分。我们在学习文言文时,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拓展阅读的深度和广度:一方面通过读古文吸取经验教训以启迪智慧,一方面通过读圣贤书丰富心灵和品德以怡养性情。
四、文言文教学要注重激发兴趣
当下的文言文教学可谓百病缠身,教学方法模式化,学生无主动性和兴趣可言。富有灵性的的文章被肢解为一个个文字,毫无美感,雅致全无。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我们可以尝试运用一些方法。
创设氛围,以情导入。可以运用相关的视频资料给学生以感官上的濡染,让学生在濡染中进入文本。如在教学《口技》时,我们先播放从央视“星光大道”栏目走出的刘大成表演的口技《农家的早晨》,让学生充分感受一人、一嘴、一叶子描绘出的一个清新的世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这时再梳理文章,学生就能充分地了解口技人高超的表演技艺了。
调动学生,再现文本。比如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我们把它改写成剧本,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妻、妾、客之“私我、畏我、有求于我”的情态,体会邹忌讽谏的技艺、齐威王善于纳谏的品质。这都有助于理解文本、把握文章主旨。
激趣的方式还有很多,如可以讲述故事,以事明理,在讲述中穿插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趣闻轶事来吸引学生;或者以诗联渲染,创设学习情境。
一、文言文教学要抓好“诵读”
诵读是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的教学手段。王尚文先生说:“多读、熟读能将客观的言语对象内化为主观的语感图式……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硬是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基本上能让大部分学生得心应手地运用文言表情达意,古代的语文教师之所以能创造出这一奇迹,就是由于他们十分重视读,从而创造出了学生对于文言的语感。”指导学生诵读并形成习惯,可获得事半功倍之效。
第一,读准字音。扫除读音障碍,初步理解字词的含义。如“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中“鲜”字的读音,在这里读第三声,意思为“少”,与成语“鲜为人知”音义相同。
第二,读清句读。如“今齐地方千里”,要在“地/方”处断句,意为“土地方圆”,和今天的“地方”意思迥异。
第三,读出感情。通过诵读来感悟作品的情感。如在诵读《陋室铭》的时候,就要在短句中品味文章中隐含的室主人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当然,不同的诵读形式也会收到不同的诵读效果。配乐诵读可以营造氛围,帮助学生探求作品的情感;分角色朗读可以让学生体味人物的性格特点;用影视作品范读,可以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力,凝聚精神。
二、文言文教学要重视积累、归纳
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对文言文的积累越丰厚、归纳越全面,阅读分析能力就越强,这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对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进行分类归纳、识记,是学生能够读懂浅易文言文的重要条件。
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其中,“无论”意为“不要说”,与现代汉语的用法不同。“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的“要”通“邀”,意为“邀请”。“何陋之有”“忌不自信”属于宾语前置的不同类型,如果对这些词语及句式的用法不知晓,就不能正确理解文句的意思。
当然,在积累的过程中要注意归纳总结,在分析比较中找规律,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七年级下册《口技》中“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中“走”为“跑”的意思,在学习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时,要能联系已有的积累进行准确判断。
在积累归纳的时候,可以要求学生采用自读笔记的方式进行梳理。学生将课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分门别类整理出来,形成自读笔记,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并在交流后进行修正、补漏、评价。通过写自读笔记的方式让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分类和积累,这不仅符合文言文的学习规律,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补充文言文基础知识。
三、文言文教学要做到“文”“言”并重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都是从字、词、句的解释入手,再到段落、整体的梳理。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对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重“言”轻“文”,但对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文化内涵、艺术表现手法、审美情感等内容却重视不够。
为了走出这个教学误区,笔者在讲授《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时,注意做到“文”“言”并重。通过多媒体展示,检查学生对文言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探究鉴赏。最后抛出问题:学习这篇文章,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
生1: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
生2:在现实生活中,一些说法在逐渐改变。像以前提醒人们保护小草用的标语牌是“禁止践踏草坪”,现在呢,换成了“小草青青,踏之何忍”;一些所谓的“通知”变成了“温馨提示”。这些变化易于被人们接受,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看来,邹忌委婉的说话艺术、齐王的闻过则喜等对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同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學习文言文,我们要注重启迪学生思考,文言并不再是死板的“之乎者也”,而是焕发出勃勃生机,给现代人的处世哲学增加了“受用”的成分。我们在学习文言文时,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拓展阅读的深度和广度:一方面通过读古文吸取经验教训以启迪智慧,一方面通过读圣贤书丰富心灵和品德以怡养性情。
四、文言文教学要注重激发兴趣
当下的文言文教学可谓百病缠身,教学方法模式化,学生无主动性和兴趣可言。富有灵性的的文章被肢解为一个个文字,毫无美感,雅致全无。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我们可以尝试运用一些方法。
创设氛围,以情导入。可以运用相关的视频资料给学生以感官上的濡染,让学生在濡染中进入文本。如在教学《口技》时,我们先播放从央视“星光大道”栏目走出的刘大成表演的口技《农家的早晨》,让学生充分感受一人、一嘴、一叶子描绘出的一个清新的世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这时再梳理文章,学生就能充分地了解口技人高超的表演技艺了。
调动学生,再现文本。比如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我们把它改写成剧本,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妻、妾、客之“私我、畏我、有求于我”的情态,体会邹忌讽谏的技艺、齐威王善于纳谏的品质。这都有助于理解文本、把握文章主旨。
激趣的方式还有很多,如可以讲述故事,以事明理,在讲述中穿插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趣闻轶事来吸引学生;或者以诗联渲染,创设学习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