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场为了人民自由的战斗和自我牺牲的价值,这就是“夫人”所代表的精神。
人们提到她的时候,都叫她“夫人”。事实上,这不仅仅是人们对她的尊称。一声“夫人”包含了太多,不仅是那一刻唤起的对她的崇敬,还有她举手投足间的笃定自信与谦虚温和,她对于正义的执着追求,还有在任何情势下始终保持着的内敛的高贵,这个称呼,是感情自然的流露,毫无矫饰……
曼德勒是缅甸第二大城市,这里有“胡子兄弟”。他们是一群传统舞蹈者和滑稽戏剧演员,自从大约30年前,他们就开始戏谑地模仿和揭露缅甸独裁者的各种嘴脸,其中的很多成员都因此多次被关进监狱。现在,他们已被禁止对缅甸民众进行任何公开演出,而只能在自己家中狭小的一隅进行表演,观众仅限于外国人。
与这些不倦的表演者的初遇使我认识到一件事情:夫人的身影正在这里,在这狭小的蜗居中,在表演者之间,在他们闪烁的目光中。这让我一时间有种错觉:这身影似曾相识。过去只能在报纸杂志中。在网络上追寻。而这一回,我第一次在普通缅甸人的身上看到了她的身影。要知道,在这个国家,高扬着“夫人”这旗帜意味着与政府的对抗。
夫人的传奇从1988年开始。随着浩大的民众集会以及民主运动的展开,对于缅甸人民来说决定性的一年来到了。这个国家试图从自1962年便开始的奈温独裁中觉醒。这一年,对于昂山素季也同样是决定性的一年。从她踏上故国土地的那一刻开始,“夫人”这一角色便再也没有从她的生命舞台中退去。
也许可以说这是一个偶然。她独自在英国求学,获得牛津大学的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学士等学位,毕业后在纽约联合国办事处任助理秘书。后又在牛津大学任教,后来在不丹、日本京都大学南亚研究中心等地做访问学者。在英国她建立了自己的家庭,拥有了两个孩子。她在缅甸以外的国家生活了28年,故乡的一切似乎离她很远。
但是我们真的可以说这是一个偶然么?作为领导缅甸人民反英、抗日、争取国家独立的国父德钦昂山敝儿,命定的剧本已经写入了她的血液。1947年,父亲德钦昂山与英国人就独立问题进行谈判,同年被刺身亡,昂山素季时年2岁。
在43岁时,昂山素季决定告别英国,重返缅甸照顾病重的母亲。
而这一行,向她揭开了尘封20年的祖国缅甸的面纱。独裁政府镇压民众的枪声响起,缅甸人民勇敢地开始反对军政府的独裁和腐败的政治,昂山素季站在了沸腾的缅甸人民中间,她举起了民主的大旗。
军政府试图通过允许两年之后举行大选来缓和当下日趋激烈的矛盾并重新获取其合法性。而与此同时。昂山素季被缅甸人民对于改变自身命运的深切愿望触动,希望能够带领人民走上民主的道路。通过与退役高级军官的接触,她最终建立了自己的、也是属于缅甸人民的政党——缅甸全国民主联盟。并出任总书记。
作为反对党的领袖,昂山素季带领民主联盟力量来到乡村,成为了变革和抵抗的标志。受到印度国父甘地思想的影响。昂山素季领导的抵抗运动自始至终是和平非暴力的。她“自由的女儿”、“独立而有修养的女性”的形象深深地刻在了缅甸人民的心中,这种影响是任何势力无法抹去。无法否认的。
1990年大选在即,在此之前昂山素季就被政府军以煽动骚乱的罪名软禁。获得自由的唯一条件是:她必须立即离开这个国家,政府军希望借此摆脱这位“让人腻烦”的反对派旗帜性人物。但是,昂山素季拒绝了。
这既是她最初的决定,也是她坚守至今的决定:她做出了选择,她选择了她的国家,她的人民。但对于她的亲人和她个人的幸福而言,这也是一个带着伤痛的选择。
1997年,痛苦的抉择再一次摆在昂山素季面前。政府军拒绝了她丈夫前往缅甸的签证申请,而他此时正与癌症作最后的斗争。昂山素季此时面对的是生死离别的抉择,离开缅甸回到英国陪伴丈夫最后的时光,代价是她很可能再也不能回到缅甸。再一次,她选择了留下,而她的丈夫于1999年在英国病逝。
可是昂山素季的选择并没有给她带来可喜的结果。虽然1990年进行的大选中,全国民主联盟获得胜利,昂山素季本应出任政府总理,但政府军出面宣布选举无效。
她继续被政府军软禁,而且在未来的20年中,软禁的生活占据了15年。2010年,昂山素季终于被释放。
她对于自己国家的忠诚。让她被迫面对软禁的命运,这也掀起了国际社会的巨大反响。1991年,昂山素季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自此缅甸的局势被国际各国关注,联合国各成员国被动员起来,公众的呼声至今不绝。许多国家和城市授予昂山素季“名誉市民”的称号,许多国家领导人对她所受的不公正待遇表示谴责,许多和平奖项和这个名字相连。
一场为了人民自由的战斗和自我牺牲的价值。这就是昂山素季夫人所代表的精神。她更是一种声音,一种不说出来也能让人们听到的声音,直到现在缅甸人民仍旧在世界范围里呼唤:“用你们的自由来推进我们的自由吧”。
人们提到她的时候,都叫她“夫人”。事实上,这不仅仅是人们对她的尊称。一声“夫人”包含了太多,不仅是那一刻唤起的对她的崇敬,还有她举手投足间的笃定自信与谦虚温和,她对于正义的执着追求,还有在任何情势下始终保持着的内敛的高贵,这个称呼,是感情自然的流露,毫无矫饰……
曼德勒是缅甸第二大城市,这里有“胡子兄弟”。他们是一群传统舞蹈者和滑稽戏剧演员,自从大约30年前,他们就开始戏谑地模仿和揭露缅甸独裁者的各种嘴脸,其中的很多成员都因此多次被关进监狱。现在,他们已被禁止对缅甸民众进行任何公开演出,而只能在自己家中狭小的一隅进行表演,观众仅限于外国人。
与这些不倦的表演者的初遇使我认识到一件事情:夫人的身影正在这里,在这狭小的蜗居中,在表演者之间,在他们闪烁的目光中。这让我一时间有种错觉:这身影似曾相识。过去只能在报纸杂志中。在网络上追寻。而这一回,我第一次在普通缅甸人的身上看到了她的身影。要知道,在这个国家,高扬着“夫人”这旗帜意味着与政府的对抗。
夫人的传奇从1988年开始。随着浩大的民众集会以及民主运动的展开,对于缅甸人民来说决定性的一年来到了。这个国家试图从自1962年便开始的奈温独裁中觉醒。这一年,对于昂山素季也同样是决定性的一年。从她踏上故国土地的那一刻开始,“夫人”这一角色便再也没有从她的生命舞台中退去。
也许可以说这是一个偶然。她独自在英国求学,获得牛津大学的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学士等学位,毕业后在纽约联合国办事处任助理秘书。后又在牛津大学任教,后来在不丹、日本京都大学南亚研究中心等地做访问学者。在英国她建立了自己的家庭,拥有了两个孩子。她在缅甸以外的国家生活了28年,故乡的一切似乎离她很远。
但是我们真的可以说这是一个偶然么?作为领导缅甸人民反英、抗日、争取国家独立的国父德钦昂山敝儿,命定的剧本已经写入了她的血液。1947年,父亲德钦昂山与英国人就独立问题进行谈判,同年被刺身亡,昂山素季时年2岁。
在43岁时,昂山素季决定告别英国,重返缅甸照顾病重的母亲。
而这一行,向她揭开了尘封20年的祖国缅甸的面纱。独裁政府镇压民众的枪声响起,缅甸人民勇敢地开始反对军政府的独裁和腐败的政治,昂山素季站在了沸腾的缅甸人民中间,她举起了民主的大旗。
军政府试图通过允许两年之后举行大选来缓和当下日趋激烈的矛盾并重新获取其合法性。而与此同时。昂山素季被缅甸人民对于改变自身命运的深切愿望触动,希望能够带领人民走上民主的道路。通过与退役高级军官的接触,她最终建立了自己的、也是属于缅甸人民的政党——缅甸全国民主联盟。并出任总书记。
作为反对党的领袖,昂山素季带领民主联盟力量来到乡村,成为了变革和抵抗的标志。受到印度国父甘地思想的影响。昂山素季领导的抵抗运动自始至终是和平非暴力的。她“自由的女儿”、“独立而有修养的女性”的形象深深地刻在了缅甸人民的心中,这种影响是任何势力无法抹去。无法否认的。
1990年大选在即,在此之前昂山素季就被政府军以煽动骚乱的罪名软禁。获得自由的唯一条件是:她必须立即离开这个国家,政府军希望借此摆脱这位“让人腻烦”的反对派旗帜性人物。但是,昂山素季拒绝了。
这既是她最初的决定,也是她坚守至今的决定:她做出了选择,她选择了她的国家,她的人民。但对于她的亲人和她个人的幸福而言,这也是一个带着伤痛的选择。
1997年,痛苦的抉择再一次摆在昂山素季面前。政府军拒绝了她丈夫前往缅甸的签证申请,而他此时正与癌症作最后的斗争。昂山素季此时面对的是生死离别的抉择,离开缅甸回到英国陪伴丈夫最后的时光,代价是她很可能再也不能回到缅甸。再一次,她选择了留下,而她的丈夫于1999年在英国病逝。
可是昂山素季的选择并没有给她带来可喜的结果。虽然1990年进行的大选中,全国民主联盟获得胜利,昂山素季本应出任政府总理,但政府军出面宣布选举无效。
她继续被政府军软禁,而且在未来的20年中,软禁的生活占据了15年。2010年,昂山素季终于被释放。
她对于自己国家的忠诚。让她被迫面对软禁的命运,这也掀起了国际社会的巨大反响。1991年,昂山素季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自此缅甸的局势被国际各国关注,联合国各成员国被动员起来,公众的呼声至今不绝。许多国家和城市授予昂山素季“名誉市民”的称号,许多国家领导人对她所受的不公正待遇表示谴责,许多和平奖项和这个名字相连。
一场为了人民自由的战斗和自我牺牲的价值。这就是昂山素季夫人所代表的精神。她更是一种声音,一种不说出来也能让人们听到的声音,直到现在缅甸人民仍旧在世界范围里呼唤:“用你们的自由来推进我们的自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