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颁布了《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要求少布置课外作业。大家都清楚,如果想在课后少做作业,必须做到练习课课清。而这就需要老师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那样的课堂肯定就是高效的。下面,笔者就如何在阅读课堂中有效地进行练习设计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紧扣语言点,感受文本语言
语文教材选取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能较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语言点,引导学生体悟文本语言。如教《乡下人家》一文时有一个教学目标: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于是在品读屋前种瓜的句子“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可爱多了”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1)从屋前种瓜的描写中,你能体会到什么?你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
(2)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什么和什么进行了比较?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3)看到这样的描写,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4)我会用________(朗读、唱歌、画画、表演)这个方式表达我的感受,由此我想到了______(田园乡村的诗句、风景)。
这个语段训练旨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亲近文字,感受乡下人家的可爱、别致。在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让学生得意、得法。这样的练习既有整体感悟,又有修辞方法的积累与感悟练习(由此我想到了田园乡村的诗句、风景),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找准模仿点。引导模仿创造
在阅读教学时,可让学生反复诵读,在品味好词好句的基础上,积累精彩的句子或段落,并要求学生仿写,从中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如教学《秋天的雨》时,笔者先要求学生品读以下句子:“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啊扇啊,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然后,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师:能不能也像作者一样,抓住物体的颜色、样子、动作,把物体写具体?
例: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1)它把紫色给了葡萄,__像____,____,____了秋天的凉爽。
(2)它把__给了__,___像___,___,___了秋天的凉爽。
生1:它把粉红色给了牵牛花,粉色的牵牛花像一个个小喇叭,吹啊吹啊,吹走了夏天的炎热。
生2:它把黄色给了菠萝,黄黄的菠萝像一个个小灯笼,摇啊摇啊,摇来了秋天的凉爽。
生3:它把红色给了苹果,红红的苹果像我们的脸蛋,滚啊滚啊,滚来了秋天的凉爽。
这样的随文仿写,学生在进行言语训练的同时,领悟到了秋天水果的美丽可爱。经典句式的仿写不但提高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且让学生在模仿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语言,让学生真正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
三、找准发散点,拓展语言训练
找准课文语言中的发散点,立足于文本,让学生在进行超越文本的语言训练的同时,拓展发散性思维。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在教学“十二小时、二十四小时……到处是血迹”这个片段之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多么痛苦、漫长的四十八小时啊!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插图。想象一下父亲当时会怎样?想象的时候可以抓住父亲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
生:父亲顾不上吃饭、喝水,嘴唇爆裂了,手指流血了,但他还是不停地挖呀、挖呀!
师:多焦急的父亲啊!连自己受伤了也全然不顾。
生:父亲一边奋不顾身地挖,一边喃喃地说:“孩子,你一定不会有事的,我现在来救你了,你一定要等我呀!我的宝贝,我说过无论发生什么我们总是在一起的。
师:多疼爱孩子的父亲啊!
发散思维、自由表达,学生进一步体会了父亲的那种爱子之情。通过课堂练习,教师既能引导学生感悟文本语言,又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为学生理解下文做了铺垫。让学生进行个性化表达,这是语言和情感发展相统一的过程。
四、抓住迁移点,提升语言表达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语言训练的迁移点,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写的方法,从而有章可循。
如学习《山中访友》时,笔者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创设了一个作者访问山中朋友的情景:作者和山中的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热切地打招呼。这样生动的情境吸引了学生,学生一下子被笔者带人春天美丽的山中去了。此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你好__,__,__。有的学生写道:“你好,可爱的青蛙,你在唱着动听的歌,是邀我与你合唱吗?”有的学生写道:“美丽的小树,你在舞动着优美的舞姿,是邀我与你一起共舞吗?”有的写道:“可爱的小鸟,你在那叽叽地叫着,是邀我一起说悄悄话吗?”在愉快的情境中,学生们说话的积极性大增,语言也格外优美,一个个精彩的回答在课堂出现。这种语文教学情境,通过直观的原句模仿,使语文课堂更具丰富性、有趣性,而且降低了难度,有利于学生一次次地与文本、与作者对话,不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把准课后练习点。领悟学习方法
教材是编者依据课标要求,依照一定的训练目标,精心挑选、安排的优秀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型例子。每单元的导读、阅读提示、思考练习都会提示本单元的任务和目标,我们可以选择其中的课后练习作为课堂的语言训练点,这样不但能使学生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而且能巩固知识,提高各种能力。例如《乡下人家》一课,《教师教学用书》指出,本课的目标是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在《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中,对于四年级下学期语文领悟、体会的要求是“能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本课课后练习3也提出“下面的句子写得十分形象、生动,我抄了下来”。而在文中,这個句子旁边也写到“我仿佛看到雨后春笋的画面”,为此,笔者设计了以下的练习。
阅读“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完成练习:
(1)句中用了______修辞手法,我从中体会到了春笋________。
(2)“探”可以换成( )这个字,但作者选择了“探”,是因为______。
(3)如果要我用一个四字词概括春笋的生长,我会用( );如果用一句诗,我会用_____________。
(4)请仿写句子:_______
老师根据课后练习,找准了教学点,把教学点转化为可操作的练习点,并且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这个笔头练习,既降低了难度,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提高语言文字的训练效度。
总之,精心设计合理有效的课堂练习,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有效的语文课堂练习,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把学生引入文艺的殿堂,让学生自由翱翔于浩瀚的大海。
一、紧扣语言点,感受文本语言
语文教材选取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能较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语言点,引导学生体悟文本语言。如教《乡下人家》一文时有一个教学目标: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于是在品读屋前种瓜的句子“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可爱多了”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1)从屋前种瓜的描写中,你能体会到什么?你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
(2)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什么和什么进行了比较?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3)看到这样的描写,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4)我会用________(朗读、唱歌、画画、表演)这个方式表达我的感受,由此我想到了______(田园乡村的诗句、风景)。
这个语段训练旨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亲近文字,感受乡下人家的可爱、别致。在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让学生得意、得法。这样的练习既有整体感悟,又有修辞方法的积累与感悟练习(由此我想到了田园乡村的诗句、风景),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找准模仿点。引导模仿创造
在阅读教学时,可让学生反复诵读,在品味好词好句的基础上,积累精彩的句子或段落,并要求学生仿写,从中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如教学《秋天的雨》时,笔者先要求学生品读以下句子:“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啊扇啊,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然后,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师:能不能也像作者一样,抓住物体的颜色、样子、动作,把物体写具体?
例: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1)它把紫色给了葡萄,__像____,____,____了秋天的凉爽。
(2)它把__给了__,___像___,___,___了秋天的凉爽。
生1:它把粉红色给了牵牛花,粉色的牵牛花像一个个小喇叭,吹啊吹啊,吹走了夏天的炎热。
生2:它把黄色给了菠萝,黄黄的菠萝像一个个小灯笼,摇啊摇啊,摇来了秋天的凉爽。
生3:它把红色给了苹果,红红的苹果像我们的脸蛋,滚啊滚啊,滚来了秋天的凉爽。
这样的随文仿写,学生在进行言语训练的同时,领悟到了秋天水果的美丽可爱。经典句式的仿写不但提高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且让学生在模仿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语言,让学生真正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
三、找准发散点,拓展语言训练
找准课文语言中的发散点,立足于文本,让学生在进行超越文本的语言训练的同时,拓展发散性思维。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在教学“十二小时、二十四小时……到处是血迹”这个片段之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多么痛苦、漫长的四十八小时啊!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插图。想象一下父亲当时会怎样?想象的时候可以抓住父亲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
生:父亲顾不上吃饭、喝水,嘴唇爆裂了,手指流血了,但他还是不停地挖呀、挖呀!
师:多焦急的父亲啊!连自己受伤了也全然不顾。
生:父亲一边奋不顾身地挖,一边喃喃地说:“孩子,你一定不会有事的,我现在来救你了,你一定要等我呀!我的宝贝,我说过无论发生什么我们总是在一起的。
师:多疼爱孩子的父亲啊!
发散思维、自由表达,学生进一步体会了父亲的那种爱子之情。通过课堂练习,教师既能引导学生感悟文本语言,又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为学生理解下文做了铺垫。让学生进行个性化表达,这是语言和情感发展相统一的过程。
四、抓住迁移点,提升语言表达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语言训练的迁移点,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写的方法,从而有章可循。
如学习《山中访友》时,笔者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创设了一个作者访问山中朋友的情景:作者和山中的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热切地打招呼。这样生动的情境吸引了学生,学生一下子被笔者带人春天美丽的山中去了。此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你好__,__,__。有的学生写道:“你好,可爱的青蛙,你在唱着动听的歌,是邀我与你合唱吗?”有的学生写道:“美丽的小树,你在舞动着优美的舞姿,是邀我与你一起共舞吗?”有的写道:“可爱的小鸟,你在那叽叽地叫着,是邀我一起说悄悄话吗?”在愉快的情境中,学生们说话的积极性大增,语言也格外优美,一个个精彩的回答在课堂出现。这种语文教学情境,通过直观的原句模仿,使语文课堂更具丰富性、有趣性,而且降低了难度,有利于学生一次次地与文本、与作者对话,不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把准课后练习点。领悟学习方法
教材是编者依据课标要求,依照一定的训练目标,精心挑选、安排的优秀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型例子。每单元的导读、阅读提示、思考练习都会提示本单元的任务和目标,我们可以选择其中的课后练习作为课堂的语言训练点,这样不但能使学生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而且能巩固知识,提高各种能力。例如《乡下人家》一课,《教师教学用书》指出,本课的目标是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在《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中,对于四年级下学期语文领悟、体会的要求是“能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本课课后练习3也提出“下面的句子写得十分形象、生动,我抄了下来”。而在文中,这個句子旁边也写到“我仿佛看到雨后春笋的画面”,为此,笔者设计了以下的练习。
阅读“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完成练习:
(1)句中用了______修辞手法,我从中体会到了春笋________。
(2)“探”可以换成( )这个字,但作者选择了“探”,是因为______。
(3)如果要我用一个四字词概括春笋的生长,我会用( );如果用一句诗,我会用_____________。
(4)请仿写句子:_______
老师根据课后练习,找准了教学点,把教学点转化为可操作的练习点,并且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这个笔头练习,既降低了难度,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提高语言文字的训练效度。
总之,精心设计合理有效的课堂练习,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有效的语文课堂练习,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把学生引入文艺的殿堂,让学生自由翱翔于浩瀚的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