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章钜在《退庵随笔》中说:“朱子尝言,‘文须错综见意,曲折生姿’。”意思是说,文章以婉曲的情节来引人入胜,才能见出深意、显出风姿来。所以,作文要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新意,要有“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独到。一篇疏密相间、摇曳多姿的优美记叙文往往会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要想让一篇记叙文在万绿丛中“红”得娇艳,就需要同学们在记叙文的情节设置上花些心思,动些脑筋。
一、情节突转,等闲平地起波澜
唐朝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九首·其七》中写道:“等闲平地起波澜。”意思是说瞿塘峡之所以险,是因为水中有道道险滩,即使是“等闲平地”也会起波澜。写作也如是,无论什么样的作文,写得太“平”,让人一眼洞穿,就会少了趣味。应当在平中有起伏,平中有波澜。同学们在写记叙文时,可以先顺着某一方面叙述下去,层层推进,直到叙事高潮时,设置一个读者始料不及的大转变,由此造成强烈的戏剧性,亮明出人意料的见解,将读者带到意想不到的境界。所以,同学们在选用材料、安排情节时,可以化实为虚,也可以化虚为实,虚虚实实,生出波澜。在安排材料时,要根据需要,把最能吸引读者的材料放在最后面,做到以巧取胜。
如在莫泊桑的《项链》中,写路瓦栽夫人借来朋友的项链参加舞会的场景:
晚会的日子到了,路瓦栽夫人得到成功。她比所有的女宾都漂亮、高雅、迷人,她满脸笑容,兴高采烈。所有的男宾都注视她,打听她的姓名,求人给介绍……她狂热地兴奋地跳舞,沉迷在欢乐里,什么都不想了。
结尾写路瓦栽夫人为偿还朋友项链而一生艰辛的场景描写:
路瓦栽夫人现在显得老了。她成了一个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了。她胡乱地挽着头发,歪斜地系着裙子,露着一双通红的手,高声大气地说着话,用大桶的水刷洗地板。有一个星期天,她到极乐公园去走走,舒散一星期的疲劳。这时候,她忽然看见一个妇人领着一个孩子在散步。原来就是佛来思节夫人,她依旧年轻,依旧美丽动人。她走上前去。
…………
“我还给你的是另一挂,跟你那挂完全相同。你瞧,我们花了十年工夫,才付清它的代价。你知道,对于我们这样什么也没有的人,这可不是容易的啊!……不过事情到底了结了,我倒很高兴了。”佛来思节夫人感动极了,抓住她的双手,说:“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
这一片段的情节安排,作者巧妙地使用了情节突转法。当路瓦栽夫人为偿还朋友的项链而一生艰辛、人老珠黄时,突然安排女友借给她的项链是假的这一情节。不仅让文中的主人公大吃一惊,就连广大读者也感到意外。这突转的一笔,既增加了情节的波澜,又引人深思。想一想,当年的路瓦栽夫人是何等亮丽光鲜,十年后的她却又老又丑,强烈的对比本已让读者唏嘘不已,再加之项链是假的这一突转情节,更深深地激荡了读者的内心世界,使文章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彰显了作品“突转见意深”的高妙。
二、抑扬相生,正反相照自分明
宋朝诗人刘宰曾在诗中写道:“破除百卉发孤芳,造化工夫有抑扬。”意在强调幽香的兰花要想独领风骚,在于大自然有“抑”有“扬”的安排。而一篇优秀的记叙文也需要同学们在安排情节时做到“抑扬顿挫”,才会使作文生出新意,显出风骚。为此,同学们在写作时,可以欲抑先扬,也可以欲扬先抑。紧紧抓住某个人或事,先按下要叙述的一面,从相反处落笔。在后文中,随着情感的发展变化再写对其态度或看法的转变,进而抒发喜与忧、颂与贬等情感,突出主题。这样通过正反对照,泾渭自然分明,文意自然深刻。
例如在习作《有这样一个地方》中这样写道:
時光催人老,母亲老了,我也长大了。生活的失意,让我觉得前方一片迷茫。于是,我不再喜欢那个儿时倍感温馨的小屋,妈妈的唠叨也让我觉得不习惯。我讨厌小屋的逼仄局促,讨厌小屋的空气。直到有一天,我终于背着行囊逃离了那个给过我温馨与亲情的地方,来到所有学子都无比向往的地方。在这里,我变得争强好胜,我学会了打扮,成为很多人崇拜的对象……
时间过得飞快,学校第一次大考,我考得很坏,泪水打湿了我的衣衫。正在我无助的时候,电话那边传来了母亲熟悉的声音。母亲的声声叮咛,让我感到从未有过的温暖,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而母亲始终坚守着那温馨的小屋,她在那里为儿女们守望幸福,等待儿女们停泊、靠岸。
这篇作文最大的亮点就是巧妙地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安排情节。该生在前文先叙述了对家乡小屋的讨厌与对妈妈唠叨的不耐烦。作文极力叙述对家乡小屋的反感,可谓贬抑到了极点,然而正是这样的“抑”成就了后文“扬”。当我面临生活的挫折、痛苦时,无助的我却收到了家乡小屋中母亲关爱的叮咛,那些温暖的叮咛让我震颤,进而让我感受到小屋的温暖和亲情的无私。真可谓,抑之极,扬之高;贬之狠,颂之深。抑扬相生,主题突出。
一、情节突转,等闲平地起波澜
唐朝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九首·其七》中写道:“等闲平地起波澜。”意思是说瞿塘峡之所以险,是因为水中有道道险滩,即使是“等闲平地”也会起波澜。写作也如是,无论什么样的作文,写得太“平”,让人一眼洞穿,就会少了趣味。应当在平中有起伏,平中有波澜。同学们在写记叙文时,可以先顺着某一方面叙述下去,层层推进,直到叙事高潮时,设置一个读者始料不及的大转变,由此造成强烈的戏剧性,亮明出人意料的见解,将读者带到意想不到的境界。所以,同学们在选用材料、安排情节时,可以化实为虚,也可以化虚为实,虚虚实实,生出波澜。在安排材料时,要根据需要,把最能吸引读者的材料放在最后面,做到以巧取胜。
如在莫泊桑的《项链》中,写路瓦栽夫人借来朋友的项链参加舞会的场景:
晚会的日子到了,路瓦栽夫人得到成功。她比所有的女宾都漂亮、高雅、迷人,她满脸笑容,兴高采烈。所有的男宾都注视她,打听她的姓名,求人给介绍……她狂热地兴奋地跳舞,沉迷在欢乐里,什么都不想了。
结尾写路瓦栽夫人为偿还朋友项链而一生艰辛的场景描写:
路瓦栽夫人现在显得老了。她成了一个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了。她胡乱地挽着头发,歪斜地系着裙子,露着一双通红的手,高声大气地说着话,用大桶的水刷洗地板。有一个星期天,她到极乐公园去走走,舒散一星期的疲劳。这时候,她忽然看见一个妇人领着一个孩子在散步。原来就是佛来思节夫人,她依旧年轻,依旧美丽动人。她走上前去。
…………
“我还给你的是另一挂,跟你那挂完全相同。你瞧,我们花了十年工夫,才付清它的代价。你知道,对于我们这样什么也没有的人,这可不是容易的啊!……不过事情到底了结了,我倒很高兴了。”佛来思节夫人感动极了,抓住她的双手,说:“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
这一片段的情节安排,作者巧妙地使用了情节突转法。当路瓦栽夫人为偿还朋友的项链而一生艰辛、人老珠黄时,突然安排女友借给她的项链是假的这一情节。不仅让文中的主人公大吃一惊,就连广大读者也感到意外。这突转的一笔,既增加了情节的波澜,又引人深思。想一想,当年的路瓦栽夫人是何等亮丽光鲜,十年后的她却又老又丑,强烈的对比本已让读者唏嘘不已,再加之项链是假的这一突转情节,更深深地激荡了读者的内心世界,使文章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彰显了作品“突转见意深”的高妙。
二、抑扬相生,正反相照自分明
宋朝诗人刘宰曾在诗中写道:“破除百卉发孤芳,造化工夫有抑扬。”意在强调幽香的兰花要想独领风骚,在于大自然有“抑”有“扬”的安排。而一篇优秀的记叙文也需要同学们在安排情节时做到“抑扬顿挫”,才会使作文生出新意,显出风骚。为此,同学们在写作时,可以欲抑先扬,也可以欲扬先抑。紧紧抓住某个人或事,先按下要叙述的一面,从相反处落笔。在后文中,随着情感的发展变化再写对其态度或看法的转变,进而抒发喜与忧、颂与贬等情感,突出主题。这样通过正反对照,泾渭自然分明,文意自然深刻。
例如在习作《有这样一个地方》中这样写道:
時光催人老,母亲老了,我也长大了。生活的失意,让我觉得前方一片迷茫。于是,我不再喜欢那个儿时倍感温馨的小屋,妈妈的唠叨也让我觉得不习惯。我讨厌小屋的逼仄局促,讨厌小屋的空气。直到有一天,我终于背着行囊逃离了那个给过我温馨与亲情的地方,来到所有学子都无比向往的地方。在这里,我变得争强好胜,我学会了打扮,成为很多人崇拜的对象……
时间过得飞快,学校第一次大考,我考得很坏,泪水打湿了我的衣衫。正在我无助的时候,电话那边传来了母亲熟悉的声音。母亲的声声叮咛,让我感到从未有过的温暖,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而母亲始终坚守着那温馨的小屋,她在那里为儿女们守望幸福,等待儿女们停泊、靠岸。
这篇作文最大的亮点就是巧妙地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安排情节。该生在前文先叙述了对家乡小屋的讨厌与对妈妈唠叨的不耐烦。作文极力叙述对家乡小屋的反感,可谓贬抑到了极点,然而正是这样的“抑”成就了后文“扬”。当我面临生活的挫折、痛苦时,无助的我却收到了家乡小屋中母亲关爱的叮咛,那些温暖的叮咛让我震颤,进而让我感受到小屋的温暖和亲情的无私。真可谓,抑之极,扬之高;贬之狠,颂之深。抑扬相生,主题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