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工笔人物画与艺术设计之交融与滋养

来源 :美与时代· 美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w100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艺术设计与工笔人物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两者同为造型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国艺术历史上设计理念早就出现,在中国经典绘画如《虢国夫人游春图》等工笔人物绘画中就有着鲜明的设计特征。无论是其简洁意象的造型、虚实相生的布局、“随意赋彩”的设色还是精良完美的制作,都闪现着艺术设计的火花。分析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中的设计感,为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同时,艺术设计也为工笔人物画带来了新的思维,促进了现代工笔人物画在表达形式和精神旨趣上的创新。绘画与设计相互交融,相辅相成, 拓宽了各自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工笔人物画;艺术设计;交融与滋养
  工笔画是我国的传统画种,形态较为完备的工笔画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到唐宋时期发展达巅峰。因为两宋院体画过分注重写实、形似,工笔画创作逐渐呈现枯板、死结之气,自元代以后逐渐衰落,水墨画逐渐成为主流。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传统工笔画在开放的社会与活跃的文化思潮中悄然复兴,同期现代设计概念进入中国。一方是复兴的传统,一方是现代的艺术形式,二者在遵循各自发展规律的同时,都在寻求审美范式、形式构成、表现内容等方面的创新与拓展,不断吸收其它艺术形式的长处,实现它们向符合现代中国审美要求的转换进程。比如在现代工笔画作品中就随处可见对艺术设计形式、表现语言的借鉴。其实,艺术设计虽从西方而来,但人类对自然和审美的认识,超越种族、地域,有着让人叹服的一致性。在中国艺术历史上设计理念早就出现,虽一直未成体系,但艺术设计火花一直闪现在诸如《考工记》等传统美学著作中。在中国经典绘画如《虢国夫人游春图》等工笔人物绘画中就有着鲜明的设计特征。分析中国工笔人物画中的设计感,体现了中国古典艺术传统的不断延续。传统绘画中闪现的设计特征为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设计也为绘画提供了全新的元素介质和表现空间,绘画与设计相互交融,相辅相成, 拓宽了各自的发展道路。
  一、传统工笔人物画中的设计特征
  (一)简洁意象的造型
  工笔人物画要求通过意象的造型而树立典型形象,通过典型形象,抒写作者的强烈感情,激起观者的想象,展现艺术的魅力。中国历代工笔人物画往往将人物形象中某些特征强化,以突出其最能张扬个性的神态。《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的是唐代杨贵妃的三姊虢国夫人盛装出游,其中“丰颊肥体”的人物,具有盛唐审美时尚。用最简单的几根线勾勒人物的手和脸,简化原形,归属画形,却塑造了全部的精神状态,使生活中的人物呈现为具有一定艺术品位的程式化造型;衣纹和马鬃的长线条磊落而流畅,一贯到底,但又能从中看到轻重缓急的对比强烈的运笔变化。依据人物的神态、体态、穿着及所骑马的配饰来区分人物的身份,对人物处理具有装饰风格,而且经过高度简化、提炼后强化了人物特征,极富意蕴,完成了艺术到技术的意象美的完美设计。
  设计图形与工笔人物形象,同属视觉形象,同样遵循艺术表现上的基本法则,如视觉原理与美学原理中对比元素、装饰手法的运用等。工笔人物形象是画家抒发个人思想、情感的载体,形象创造的方式围绕个人的主观意愿,追求独特的审美价值。艺术设计的创意图形是把独创的思维意念转化为可以用来交流的视觉形式。以传播信息成功与否为标准,艺术的审美、创意的形式美全都是为之服务的。创意图形与工笔人物画一样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可以由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联系起人脑中记忆和想象,并进行衔接,转换为新的想法,从而激发思维的创造力,创造具有意象视觉语言的创意图形。工笔人物的意象造型与创意图形的造形基础有异曲同工之妙,为图形设计提供了可借鉴的途径。在中国审美文化的不断变迁中,经过人们对审美文化现代转型的感知、反思、批判和策应,传统工笔人物画的设计特征彰显。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的意象造型美学思想对中国现代设计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虚实相生的布局
  中国画在平面里是以虚应实,体现了“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虢国夫人游春图》画面构图疏密有致、错落自然。画面整个构图是从单行的三骑到并行的两骑再到三骑,单双错落、循序渐进的人物安排使整幅画具有参差变化和节奏;在人物服饰的色调处理上有重有轻、错综变化,不作平均对待。画的主题是“游春”,但画面不着背景,只以湿笔点出斑斑草色以突出人物。这样“依赖马的跑动与色彩的运用映衬出春天的气息,着力于画中人物轻松自得、欢快情绪的刻画。”画面里骑马游春的人物静中蕴动,“游”情盎然,无任何春天景色的描绘,却已然尽显怡人“春”色。风不动,衣不舞,众主仆端坐于马上,面部表情不温不火,在静态的形象背后蕴含着春天的喧嚣与灿烂。画中的人物形象是静坐马上,游春之美景,而观画者则是于静态的画面形象中去体会画面之外的喧闹春境。” 题为“游春”而不画春的环境,这是作者在艺术上的虚实处理,让观者对春的意境回味无穷。
  在《虢国夫人游春图》中虚实交叉处理得当,层次分明,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在画面编排中,虽然人物较多,但有条有理,有主有次,而且富于节奏美感。虚实的处理利于画面与观者的心理共鸣所产生的悟性相对应,只有注重实形与虚形的比例关系才能产生一定的视觉舒适感,体现了传统哲学上阴阳和谐理论。现代设计大师靳埭强为世界环境日创作的海报《美的回响》,以毛笔为莲,配上水墨蜻蜒,版式上运用重心偏移的平衡手法,大面积的留白象征大自然广阔的空间,表现人与自然融合的意境。其中的虚实关系,起到突出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该作品可以说是中国画虚实相生的构图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在现代设计中的经典传承。
  (三)“随意赋彩”的设色
  中国绘画是先有色彩后有水墨的。古代中国绘画称为“丹青”,丹青即色彩。中国人把三原色加上黑白,即红、黄、蓝、白、黑视为“五色”。潘天寿云:“吾国古代绘画,多五彩兼施;然以丹青为主色,故称丹青。”唐宋时期,中国人的设色创意体系已经融入了类似西画的色彩及配置方式,极大的拓展了设色表现范围,无论是丝绸织造、书画装帧还是工笔晕染,唐代设色之盛是中国艺术史上最为绚丽的华美篇章。中西融通的设色创意及表现,成为盛唐之后中国设色体系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虢国夫人游春图》中的设色典雅富丽,具有装饰意味,精工而不板滞,格调显得活泼明快。画面色彩种类并不复杂,但通过黑与白、朱砂与石绿等对比色呼应运用,形成了绚烂的色彩效果。通过这种独具特色的人物服饰色彩设计,透露出画面所要表达的季节背景与人物心情。   潘挈兹先生曾说:“色、彩二字不可分”,“彩者,气也,即意境、气韵,有彩才生动感人,否则一堆物质颜料耳”。在不同的时代色彩表现着不同的意蕴,工笔人物画对色彩的追求也随时代的变迁而不同。色彩含蓄微妙的变化、经典色彩的搭配、画龙点睛的色彩对比关系和巧妙的色彩虚实关系等是工笔人物画敷色的主要特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色彩意识、喜好,以及把握色彩和谐的尺度,任何印象都是可以抓住色彩感受的契机。色彩富有强烈的主观性和个人审美趣味,主要体现在线与色的有机融合中。打破传统桎梏,注重情感和绘画语言本身的表现力,强调色彩的感情因素及自由发挥,其结果是把机械简单的染色演变为创造性劳动,使工笔人物画敷色更为灵活、更具设计性。在《虢国夫人游春图》中,立足画面效果,通过意趣的流动,带动色彩及画面整体效果的通灵、鲜活。以意敷色、借色抒情,强调色彩的感情因素及自由发挥,艳而能深沉、淡而能清雅、浓而能古朴,始终依靠画家的知觉、感受,大胆自由地使用色彩,探索自己的色彩观念,创造出自己的色彩旋律,去呼唤观赏者的共鸣,彰显出工笔人物画的色彩设计感。
  (四)精良完美的制作
  中国工笔人物画的传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唐宋时代就达到艺术创作的颠峰。由于工笔人物画是一种工整细密的绘画,人物造型强调“以形写神”,用线条造型的方式勾勒平面形象,给人的印象大多是制作痕迹过重,画面过于刻板,缺少灵动抒情的意韵。工笔人物画“三矾九染”求实求细的制作要求导致了工笔画衰落,却也是其复兴的缘由。工笔人物画精良的制作是赢得大众喜爱的重要原因。这种“精良”体现在对画面造型的推敲、线条的凝练与表现、层层分染色彩的斟酌上。工笔画是以熟宣纸、熟绢和矿物质颜料、植物质颜料为材料,逐层晕染,来表现画面色彩微妙的变化和丰富的美感。繁复的晕染程序是艺术家的预先的设计,画面已然在胸中,所谓“胸有成竹”,才有“手中之竹”、才有“纸上之竹”。在《虢国夫人游春图》中,张萱集前人笔线成就,通过图像的提炼夸张、精湛的线描和晕染技术,对细节的关注,在追求“似”与“真”的前提下,以可视、可感的艺术语言表现对象的生命特质,创造出情景交融、意兴充实的诗意。整个作品圆润细劲,在力量中透着妩媚,体现了审美与制作的结合。
  《虢国夫人游春图》艺术语言的独到之处不仅体现在极富感染力的色彩和线条上,还表现在具有现代感的主体表现、整体设计以及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综合运用上。整幅画面意蕴的人物、鞍马造型、富有装饰意味的色彩、疏密有度的版式、严谨精美的制作,所画之处无不是匠心设计,不仅赋于画面美的感受,更是极具文化品位与现代设计特征的作品。在现代设计的任何领域,优秀的设计作品也都要通过完善的技术与审美完成精良的制作。现代设计在图形设计、图像处理、版式、字体等方面的反复酝酿、推敲和制作,与工笔人物画在创作上的追求不谋而合。
  二、工笔人物画和现代艺术设计的相互滋养
  (一)工笔人物画创新性的内在要求与艺术设计的同一性
  艺术设计与工笔人物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两者同为造型艺术,同属于上层建筑的艺术领域,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工笔人物画与现代设计都追求一种能够体现时代精神的理想形式,都在力图创造现代文明条件下的艺术作品。工笔人物画要求自身必须以全新的视觉认知方式,全新的哲学、社会文化意识观念作为自己创新的动力,用独特的艺术语言最大限度地表现自我。进入现代发展阶段尤其是最近三十年来, 在充分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 现代工笔画家从域外古典绘画、西方现代绘画等诸多形式中汲取营养, 从审美意象、表现主题、材料技法以及画面形式等各个方面主动寻求变革之路, 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工笔画的“复兴”甚至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最为瞩目的美术现象之一。这种创新意识也必将有力的推动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
  (二)工笔人物画的美学观对现代艺术设计的滋养作用
  回顾中国的绘画史,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历史悠久,一度繁荣辉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笔画与其他艺术种类一起记录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波澜壮阔和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人诗性智慧的浓缩,与灿烂的世界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理念。以线作为表现语言是中国画的主要特点,中国画讲究“以线立骨”,“骨”乃支撑艺术形象,使之富有精气神的表现基础。以线造型,强调线的表现力,使线融于形象中也是工笔画的基础要求。工笔画中的线条还有对“力”的要求,如“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绵里藏针”等。这些以力量感为主的审美与现代设计在表现力度上的要求是共通的,现代设计作品也大多通过力量表现来构成画面,给人以视觉冲击力,工笔人物画中线条的飘逸美和力量感加强了现代设计的形式美感。绘画与设计,它们之间本身具有一种相关联的“程序”。 工笔画积淀了世代相承的创作经验,形成了代表东方文明独特的审美特征和鲜明的艺术特点,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工笔人物画的审美观对现代设计作品的格调、品位起着关键性作用。传统工笔人物画中,除了《虢国夫人游春图》,还有诸如《簪花仕女图》、《步辇图》、《八十七神仙卷》等传世名作,都闪现着设计的光芒,为现代设计作了充分的视觉准备,是现代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意源泉。
  (三)艺术设计的设计性为工笔人物画拓宽了发展之路
  随着当今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形态的不断变化,人们对绘画作品的审美要求也在逐渐改变。工笔人物画除了要立足于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的土壤外,同时也要开阔视野,善于吸收、融汇不同的文化元素,不断融合现代设计的形象信息、审美观念和时代精神,从而对工笔人物画的传统作出现代性和创造性的阐述。设计为现代工笔人物画带来了新的思维,促进了工笔人物画在表达形式和精神旨趣上的创新。正是设计性的特征才把工笔画的创作从技巧的程式化过程中提升出来,才能超越形似的有限性而融会写意中的意念、情感,构建“笔不周而意周”的意境。
  参考文献:
  [1]李一. 中国古代美术批评史纲[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3 .
  [2]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3]孙鹏.靳埭强研究[D].汕头.汕头大学.2007:16.
  [4]刘岩妍“. 融合·共生”———解读靳埭强招贴设计中的水墨文化[J].艺术·生活.2011,(09).36.
  作者简介:
  浦海涛,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与法律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摘 要:林风眠的画作,孤独中透着纯洁的坚守,寂寞里涌动着热烈的沉思,萧瑟中饱含着倔强的伸张,淡雅中蒸腾着对传统的颠覆。诗心、梦骨,抒情、唯美,纯粹、清静,安谧、温暖,是人类艺术乌托邦的理想家园。画风萃取中、西方艺术之精华,同时打破中西方艺术之程式。独具匠心,独树一帜,自由奔放,彰显个性。他是融汇贯通中西方绘画艺术的领军人。此乃艺术大同的必由之路,亦即林风眠画作,永恒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气韵生动”为南北朝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之首,是“六法”中最重要的一法,全面奠定了中国古代传统绘画美学思想的基础。“气韵”与“传神”在说明人物形象的精神特质上是一致的,但“传神”一词多指人物的面部及眼神所传达的内在情感,而谢赫的“气韵生动” 侧重画的总体感觉,要求在作品中刻画的形象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显得富有生命力,系画之魂。是中国绘画美学思想的重大突破。这是绘画理念
期刊
摘 要:癫狂与艺术,两者之间看似毫无联系却又相互影响,两者所共同具有的一些密不可分的联系,如人的情感、精神和心灵,都涉及到了“人的内心”这一领域,也涉及到每个人不同的思想与性格。而徐渭,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艺术家,在被人生的各种挫折与痛苦击打而致癫狂之后,却用书画相容的方式开创了一种新的水墨大写意画,用自己的热情与痛苦开辟了一条癫狂不羁的艺术之路。  关键词:癫狂;书画相容;以书入画  一、癫狂与艺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也需要调整教学模式,以适应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单一、实践性不够,但是基础知识扎实;改进的“课题制”教学与社会、市场结合紧密。把传统教学中扎实的基本功训练和“课题制”教学的实践性相结合,培养出的学生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  关键词:高校 艺术设计 课题制 教学  [本论文为基金项目:保定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引
期刊
摘 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维也纳经历了一段彻底的社会变革和艺术觉醒期,由于经济的繁荣,在所谓的“创建时期”(Gründerzeit) 内许多事情都变得可能。艺术方面,对于图案和形式,由原先对再现自然的热衷,转而尝试主动造型;从描绘具体的形象向抽象化形象过渡。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大背景下,分离派于1897年成立,作为其领袖的克里姆特的艺术作品也正逐渐从古典的传统绘画转而向新的方向发展。无论在绘画形
期刊
摘 要:漫画作为一种大众艺术的形式起初只被认为是一种“夸张肖像”的类型或是画家的消遣之作,长期以来未被重视。19世纪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第一个将漫画提升到道德的高度,并对漫画的本质加以哲学式的探讨,为深入理解漫画艺术铺平了道路。  关键词:漫画艺术;笑;杜米埃;道德  一  一九三五年,鲁迅在《太白》杂志上发表了《漫谈“漫画”》一文,赞扬了漫画的真实、有力。无独有偶,仅仅两年以后,还在读高三的张爱玲在
期刊
摘 要:近年来,社会对学前教育的关注度愈来愈高,幼儿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被大家重视起来。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这样定义美育:“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作为一种幼儿教育,美术教育承担着启蒙孩童审美感受力、鉴赏力和观察力的重要任务;承担着促进儿童人格的和谐发展,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创新教育;承担着让幼儿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基础。泥塑课作为开发
期刊
摘 要:河南“泥泥狗”“泥咕咕”都是涵盖多样泥塑玩具的统称。二者千姿百态的造型源于古老的宗教祭祀的民俗,每种形式都有它的神话来源,并有着悠久的制作历史。它们的底色大多为黑色,再施以各色彩绘。淮阳“泥泥狗”和浚县“泥咕咕”可以说是泥塑玩具的姊妹,它们既有相似的地方,又各具特色。  关键词:祭祀;尚黑;图腾崇拜  一、绪论  民俗艺术是民俗文化的载体,存在于各类民俗活动当中。它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劳动者
期刊
郭永生,出生于1968年5月,河南安阳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党员,河南省青年联合会委员,河南省甲骨学与殷商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安阳师范学院客座教授。2006年7月,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团成员出访韩国。甲骨文书法被人民大会堂、中国文字博物馆、韩国、日本、新加坡、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收藏,作品散见于《中国书法》、《中国书画报》、《书法导报》、《
期刊
蔡智,号一泉,1963年出生,研究生毕业,中国画研究院首届高研班结业,教育部博士班在读。师从著名画家黄格胜教授、姜宝林教授、张立辰教授。现任广西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画学院副院长,广西青年委员,漓江画派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西美协理事,文化部国韵文华书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出版有《蔡智画集》、《名家名画——蔡智写意花鸟》、《蔡智中国画》、《中国美术家大系—蔡智》等个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