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教师讲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似乎已经成为教学法则。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关注怎样设计教学过程,怎样突出教学重难点,怎样设计板书,教学设计很大程度上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而已,但这对于学生来说,未必都有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 这种授课的方法只会落得“教师讲得天花欲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种结果。
现在,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生已成为教与学的主角,教学模式应该创新改革。课堂上出现了更多的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局面,教学组织形式异彩分呈。在教学中,我尝试用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再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已凸显出一些闪光点。现在将自己的做法总结如下:
一、学案的设计。
“学案”是相对于“教案”的一个叫法。教案是传统课堂上,教师为了上好课而编写使用的;学案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为上好课而使用的。每学年开学初,总揽教材,利用团队资源,按照学校统一要求的五步备课法,“一讲、二说、三议、四改、五定”的五大环节精心搞好集体备课,设计学案。学校每周给同科教师安排半天时间集体教研,这一天教师要编出下一周学生用的全部课时学案。学案内容包括:尽可能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景,学习目标、读书指导、学生要完成的任务。教师用学案引领读书,引领学习,引领课堂。
学案编写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将学习目标问题化,学案要求分层化。
学生手头只有教材和帮助学习用的学案,没有了其它形式的练习,这样不仅节省了课时,还减轻了学生负担。
二、“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
什么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编写的供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内自学习的书面学习方案。“学案导学”实质是以“学案”为载体、“导学”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的学与教师的适时点拨相结合。概括起来说,这一模式主要包含四个构成要素,即:“学案、导学、探究、点拨”。
1.“学案”由学习目标、知识结构、认知方法和技能训练四个要素组成。教师设计学案时,着力点应放在“学习活动设计”上,它包括学习内容和学法指导。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不同,认知水平的高低层次,通过启发性,趣味性等问题设计和学案的情景设计,使学生进入角色,激起兴趣,达到全体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2.“导学”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导”,教师要立足于“主导”地位,即创设情境、明确任务;组织学习、适时点拨;合理评价,情感推动。二是“学”,其中包括扫除显性障碍和找出疑难问题,也包括对教学法内容要点的梳理和重点目标的明确。应当注意的是,这里的教师的“导”是为学生的自学服务的,学生的“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二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
3.“探究”是学习的灵魂。通过实验探究,在知识上有所收获,在思维上有所启迪,在合作交流上有所提高。探究的方式多种多样,有分小组探究、小组之间交流与合作等。不管哪种方式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点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依据小组反馈和自己收集的学习信息,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当点则点,当拨则拨,因势引导,致力于引导学生自求顿悟。
三、用学案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
提前发好学案,安排好学生预习,新课前由组长检查预习学习情况,并将预习情况展示出来量化打分计入小组汇报统计表。新授课开始,由组长分组讲解,组内共性的疑点,由组长负责进行组间交流。课堂检查达标,教师根据反馈情况就学生共性问题集中讲解或提出质疑。如,在学习《为你打开一扇门》一课时,设计预习时就设计这样一些问题:(1)、 “为你打开一扇门”中的“你”是指谁?本文中的“门”可以做怎样的理解?怎样打开门? (2)、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教师要收集共性问题,小组合作进行讨论,集体解答。
同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老师时刻变换自己的身份,时而是一个促进者,时而是一个帮助者,时而是一个激励者。
1、教师是一个促进者和合作者。
在学生开展合作与交流的时候,教師的角色是一个促进者和合作者。当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能当旁观者,应走下讲台,参与合作。首先要引导点拨,有时可能游离于学习任务以外,教师应加以指导。其次是了解学习情况,学生已经完成到什么程度,还有哪些疑惑和困难,通过了解反馈,教师心中有数。第三,师生共同教学,教师如果发现学生对某个问题理解得比较透彻,学生可以站到教师的讲台上,让学生也参与到“教”的活动中来,打破教师教学生学的固定模式。第四,师生共同评价。对学生的理解,实行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达到师生共同发展的效果。
在学习《伟人细胞》时,先设计较浅显的问题:(1)贾里认为一个伟人应该具有哪些细胞?(2)贾里追求伟人细胞经历了哪几件事情?再设计深层问题,师生共同探讨:你喜欢贾里吗?如果喜欢,喜欢他的什么?如果不喜欢,不喜欢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感受。学生就可以畅谈自己的对伟人的理解。
2、教师是一个指导者和激励者。
教师要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当指导者和激励者。教师需要观察小组的活动情况,包括每个学生个人的参与情况;需要深入到小组中,了解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及时发现他们的失误,并能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个别小组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新思维火花时,教师要给予鼓励和支持。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做到引导、沟通的工作,善于捕捉语言文字的语感火花,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想象和感情,通过读读说说、议议、演演等多种形式学习语言文字。
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设计一个问题:游行大典完毕,皇帝回宫后,事情将会怎样呢?大家展开想像,续写《皇帝的新装》,激励学生即兴创作。
3、教师是一个“穿针引线者”。
在指导全班学生共同完成新知识的总结、提炼与运用时,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穿针引线者”。教师需要倾听学生的汇报,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和提炼学生已发现的结论,提供学生运用新知识的情景,及时给出促进学生发展评价意见。
四、学案导学与小组合作初见成效。
“学案导学”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案导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力图让学生通过动手、动手、动脑,发展学生的个体素质和思维能力;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自学时间,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为学生以后的自我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从而提高综合能力。学生感到学习不再是任务、兴趣,而是一种责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自律的行为,自觉、主动、交流、互助成为习惯。唤醒了参与、合作、交流、竞争等现代意识,每位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大胆地、尽情地交换各自的看法,主动地获取知识,自学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学习潜能和创造力得到发挥。
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科学的环节促使学生形成想学、想思考、会互助、会反思、会总结、会应用、会生活这一学习心理发展历程,提升了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案导学是教学创新的载体,合作学习是实现创新的方式,两者有机结合效果才能更鲜明。教学改革与创新不是一日之功,也不是一日之事,这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努力。
现在,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生已成为教与学的主角,教学模式应该创新改革。课堂上出现了更多的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局面,教学组织形式异彩分呈。在教学中,我尝试用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再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已凸显出一些闪光点。现在将自己的做法总结如下:
一、学案的设计。
“学案”是相对于“教案”的一个叫法。教案是传统课堂上,教师为了上好课而编写使用的;学案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为上好课而使用的。每学年开学初,总揽教材,利用团队资源,按照学校统一要求的五步备课法,“一讲、二说、三议、四改、五定”的五大环节精心搞好集体备课,设计学案。学校每周给同科教师安排半天时间集体教研,这一天教师要编出下一周学生用的全部课时学案。学案内容包括:尽可能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景,学习目标、读书指导、学生要完成的任务。教师用学案引领读书,引领学习,引领课堂。
学案编写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将学习目标问题化,学案要求分层化。
学生手头只有教材和帮助学习用的学案,没有了其它形式的练习,这样不仅节省了课时,还减轻了学生负担。
二、“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
什么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编写的供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内自学习的书面学习方案。“学案导学”实质是以“学案”为载体、“导学”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的学与教师的适时点拨相结合。概括起来说,这一模式主要包含四个构成要素,即:“学案、导学、探究、点拨”。
1.“学案”由学习目标、知识结构、认知方法和技能训练四个要素组成。教师设计学案时,着力点应放在“学习活动设计”上,它包括学习内容和学法指导。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不同,认知水平的高低层次,通过启发性,趣味性等问题设计和学案的情景设计,使学生进入角色,激起兴趣,达到全体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2.“导学”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导”,教师要立足于“主导”地位,即创设情境、明确任务;组织学习、适时点拨;合理评价,情感推动。二是“学”,其中包括扫除显性障碍和找出疑难问题,也包括对教学法内容要点的梳理和重点目标的明确。应当注意的是,这里的教师的“导”是为学生的自学服务的,学生的“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二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
3.“探究”是学习的灵魂。通过实验探究,在知识上有所收获,在思维上有所启迪,在合作交流上有所提高。探究的方式多种多样,有分小组探究、小组之间交流与合作等。不管哪种方式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点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依据小组反馈和自己收集的学习信息,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当点则点,当拨则拨,因势引导,致力于引导学生自求顿悟。
三、用学案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
提前发好学案,安排好学生预习,新课前由组长检查预习学习情况,并将预习情况展示出来量化打分计入小组汇报统计表。新授课开始,由组长分组讲解,组内共性的疑点,由组长负责进行组间交流。课堂检查达标,教师根据反馈情况就学生共性问题集中讲解或提出质疑。如,在学习《为你打开一扇门》一课时,设计预习时就设计这样一些问题:(1)、 “为你打开一扇门”中的“你”是指谁?本文中的“门”可以做怎样的理解?怎样打开门? (2)、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教师要收集共性问题,小组合作进行讨论,集体解答。
同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老师时刻变换自己的身份,时而是一个促进者,时而是一个帮助者,时而是一个激励者。
1、教师是一个促进者和合作者。
在学生开展合作与交流的时候,教師的角色是一个促进者和合作者。当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能当旁观者,应走下讲台,参与合作。首先要引导点拨,有时可能游离于学习任务以外,教师应加以指导。其次是了解学习情况,学生已经完成到什么程度,还有哪些疑惑和困难,通过了解反馈,教师心中有数。第三,师生共同教学,教师如果发现学生对某个问题理解得比较透彻,学生可以站到教师的讲台上,让学生也参与到“教”的活动中来,打破教师教学生学的固定模式。第四,师生共同评价。对学生的理解,实行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达到师生共同发展的效果。
在学习《伟人细胞》时,先设计较浅显的问题:(1)贾里认为一个伟人应该具有哪些细胞?(2)贾里追求伟人细胞经历了哪几件事情?再设计深层问题,师生共同探讨:你喜欢贾里吗?如果喜欢,喜欢他的什么?如果不喜欢,不喜欢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感受。学生就可以畅谈自己的对伟人的理解。
2、教师是一个指导者和激励者。
教师要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当指导者和激励者。教师需要观察小组的活动情况,包括每个学生个人的参与情况;需要深入到小组中,了解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及时发现他们的失误,并能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个别小组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新思维火花时,教师要给予鼓励和支持。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做到引导、沟通的工作,善于捕捉语言文字的语感火花,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想象和感情,通过读读说说、议议、演演等多种形式学习语言文字。
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设计一个问题:游行大典完毕,皇帝回宫后,事情将会怎样呢?大家展开想像,续写《皇帝的新装》,激励学生即兴创作。
3、教师是一个“穿针引线者”。
在指导全班学生共同完成新知识的总结、提炼与运用时,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穿针引线者”。教师需要倾听学生的汇报,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和提炼学生已发现的结论,提供学生运用新知识的情景,及时给出促进学生发展评价意见。
四、学案导学与小组合作初见成效。
“学案导学”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案导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力图让学生通过动手、动手、动脑,发展学生的个体素质和思维能力;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自学时间,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为学生以后的自我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从而提高综合能力。学生感到学习不再是任务、兴趣,而是一种责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自律的行为,自觉、主动、交流、互助成为习惯。唤醒了参与、合作、交流、竞争等现代意识,每位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大胆地、尽情地交换各自的看法,主动地获取知识,自学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学习潜能和创造力得到发挥。
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科学的环节促使学生形成想学、想思考、会互助、会反思、会总结、会应用、会生活这一学习心理发展历程,提升了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案导学是教学创新的载体,合作学习是实现创新的方式,两者有机结合效果才能更鲜明。教学改革与创新不是一日之功,也不是一日之事,这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