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拉丁美洲是一个文学巨匠辈出的大陆。这一点对中国读者都已是十分熟知的了,因为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起,迄今这个大陆各国文学名家的代表作都已翻译成中文,粗略地估计,要在数百部之上。这其中尤以那些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师们的名字更为光辉耀眼:加布列拉·米斯特拉尔、巴勃罗·聂鲁达、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奥克塔维奥·帕斯、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一个大陆有这么多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即使曾几何时称霸世界文坛的欧洲文学也要掉头仰视,这不能不使我们这个至今刚刚出现了一人获得这一奖项的泱泱大国感到艳羡。而这些大师们的著作成系列地被翻译成中文,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作品被翻译成中文最多的当属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和秘鲁的巴尔加斯·略萨。作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拉美文学爆炸的头两号主将,一个被誉为魔幻现实主义大师,一个被誉为结构现实主义大师,他们的作品不仅从翻译的角度、而且从研究的角度都受到中国翻译界和读者们的青睐,深深植根于中国的翻译界,并且对中国的创作界的影响也不可小觑,比如新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先生和西藏作家扎西达瓦就十分热爱拉美文学,从中吸取营养,其作品显然受到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
关键词:《坏女孩的恶作剧》;善与恶;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2-0007-03
在这些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巴尔加斯·略萨是最后一位。他的获奖当然是基于他一生近30部著作的丰硕成果而实至名归。但他在多次被提名为诺奖的候选人之后,2006年出版了新作《坏女孩的恶作剧》,而略萨终于在2010年获奖,这不能不说这部新作是他获奖的催化剂。在这部作品的附录中,略萨自己对它作了这样的评价:“我通过回忆讲上世纪50年代的利马、60年代的巴黎、70年代的伦敦和80年代的马德里”,“时间跨度是为40年”,为的是“探讨一种爱情,一种脱离了始终由浪漫主义神话伴随左右的爱情。”
那么,在这部被评论家称之为“在喜剧和悲剧之间、现实和虚构之间、充满激情与冷漠、偶然与命运、痛苦与欢乐,演绎了一种飘忽不定的最妙趣横生、激情四射、撼人心弦的爱情”的长篇小说中,巴尔加斯·略萨到底想通过这一充满自传成分的爱情故事告诉读者什么呢?
有的评论文章把《坏女孩的恶作剧》称之为全景小说,自然是因为它的背景广阔,时间跨度大、人物众多和故事写得细腻深刻。但在这一全景中,有一条主线是非常突出而清晰的,那就是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人性的善与恶。
善于恶这一主题思想从小说一开始就在一个好男孩和一个坏女孩身上展开。好男孩叫里卡多,上世纪50年代秘鲁的贫困导致他从记事起就产生了一个梦想:离开利马移居巴黎,找一份工作,尽职尽责,把事情做好,平静地度过一生。他没有雄心壮志,但却有一颗善良的心,代表着人性的善。坏女孩叫莉莉,同样生在利马,同样对秘鲁的贫困不满,但她永远不满于现状、冒险成性、极端实用主义和不安分守己,其追求的人生就是嫁一个有钱人过荣华富贵的生活,对她来说,金钱就是一切,道德不值一文,自私渗透进她的骨髓,她代表着人性的恶。
里卡多和莉莉的第一次相遇是在50年代利马富人区米拉弗洛雷斯的一次舞会上,当时莉莉自称是智利人。里卡多的姑妈则说她“跳起舞来就像著名的墨西哥舞女通戈莱莱,也像墨西哥电影里的伦巴舞女”。于是,这位漂亮的“智利小姑娘”立刻成了男孩子们争相追求的对象,里卡多尤其对她一见钟情,“像不满一周岁的小牛犊”一样爱上了她,在那个美妙难忘的夏天一连向她表白了三次,虽屡遭拒绝,但矢志不移。
但是,这场初恋只是昙花一现,很快就受到了打击。一位小朋友来自智利的姑妈揭穿了莉莉不是智利人,而是住在利马贫民区的下层人,原来莉莉是为强烈的虚荣心所驱使,不甘心与穷人为伍,想混在米拉弗洛雷斯富人区。就是说,这么漂亮的小姑娘,自幼就染上了骗人的恶习,可说是个小骗子。
下一幕出现在了巴黎。60年代初的巴黎正经历着古巴革命的热潮,那儿聚集了来自世界五大洲的狂热的年轻人,他们梦想着在他们的祖国同样出现菲德尔·卡斯特罗和他的蓄着大胡子的伙伴们的史诗般的英雄业绩。为此他们有的是当真的,有的是为了好玩,利用古巴发放的奖学金秘密到古巴去学习打游击。而莉莉则纯属是为了永远离开那个让她痛恨一辈子的贫困秘鲁而参加了游击队去古巴途径巴黎转机。在巴黎她跟帮助朋友接待游击队员的里卡多不期而遇,欣喜之下当即成了情人,于是她改变了主意企图留在巴黎过享乐的日子,这更是里卡多的强烈心愿,然而游击队严格的革命纪律使他们难以得逞,她不得不被迫去了古巴,从此里卡多长期陷入昼夜思念的痛苦之中。
接下来已是60年代的后半期,伦敦取代巴黎成为了时髦风尚的城市,而且这种时髦风尚从欧洲一直蔓延到整个世界。音乐作为吸引年轻人的中心代替了书籍和思想观念,开始还只是甲壳虫乐队,但是,很快影子乐队、滚石乐队和其他诸如此类的乐队以及英国的歌手,还有嬉皮士乐手和戴着花鼓吹博爱与和平的嬉皮士们的致幻革命也加入了这一行列。像往日奔赴巴黎搞革命那样,许多拉丁美洲人移居巴黎加入了大麻、流行音乐和混居生活的队伍。伦敦的卡尔纳比街作为世界的中心代替了巴黎的圣日耳曼街。与此同时,里卡多的翻译业务也顺风顺水地扩大到了英国。在赛马驰名的纽马基特的一次聚会上,在莉莉不辞而别四年之后,他们又邂逅相遇。那时莉莉已是赛马巨富的理查森夫人了,在里卡多的眼里,“她没有太大的变化,形体依旧那么苗条,四肢匀称,杨柳细腰,两条腿修长而线条优美,脚踝像手腕那样秀美而虚弱。俨然是一位高雅的贵妇人。她以玩世不恭的姿态对里卡多半推半就之后,两人又开始了美妙的偷情。然而,不久她的婚史又被理查森察觉,她不得不再次对里卡多不辞而别飞到日本跟一位黑帮老大鬼混,为了追求金钱,不惜做了他的性工具和玩偶。里卡多依旧对她念念不忘,甚至借到南韩开学术讨论会的机会专门飞到日本去同她约会,不想其结果是遭到了她与黑帮老大密谋的难以容忍的羞辱。尽管如此,当坏女孩遭到黑老大的遗弃再次回到巴黎之后,里卡多还是收留了她。但是,不久她又对里卡多不辞而别,同一位接受她为职员的善良的女老板的丈夫远走高飞。 总之,里卡多对莉莉一片真情,莉莉却对他却近乎残忍,她对里卡多的口头禅是:“我不会做你的妻子,因为你没钱,小可怜虫。我要嫁给有钱人,因为那样我才有安全感,才会过上我理想中的幸福日子。”然而,就是这位明确地告诉里卡多她不会做他的妻子的坏女孩,却是每次正当这位好男孩沉浸在狂热地迷恋着她、幻想娶她为妻的幸福当儿,突然就残酷地对她不辞而别、消失得无影无踪,而后最终又总是回到他的身旁,就是说,她一次次地给好男孩带来希望,又一次次让他希望破灭,反复地折磨着好男孩,使他永远深陷在爱恨交加的爱情熬煎之中难以自拔。
就这样,无数次的打击最终让里卡多精神崩溃,男人的尊严荡然无存,再也难以容忍了。为了些许抚平他那被严重伤害的痛苦的心,他终于在80年代“移情别恋”,跟一个叫马塞利亚的舞台布景设计制作师结合去了正在经历社会大变革的西班牙。那时他已经把坏女孩完全忘记了,或者说对她的爱完全冷却了,也就是终于得到了精神解脱,或者说是彻悟了。但是,命运之神却总是捉弄这个善良的好男孩。一天,他正在一家小咖啡馆里潜心搞翻译工作,不想坏女孩却又突然出现在了他的面前。但这时的坏女孩已不是风姿绰约的贵妇人,而是变成了一个令好男孩大吃一惊、感到恐怖的幽灵般的老妪。为了表示她忏悔的诚意,她还向里卡多展示了两份文件,并且这样说道:“我把所有的东西都转到你名下了。在法国南方塞特港附近的一幢小房子和一些法国电业的股票,一切都转给了你。但是你必须在这些转让文件上签字才有效。你看看这些文件吧,找个律师咨询一下。不是为了我,而是为了你,为的是把我的一切都给你。”哦,多么的善良!然而,她得到的回答是什么呢?一生痴心地爱着她、一次次地原谅她的恶作剧的好男孩这时对她以鄙夷不屑、近乎辱骂的神态说道:“你对我干了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能干的最恶劣的坏事。你让我相信你爱我,可同时你却欣然坦然地去勾引别的男人,因为他们更有钱。达到目的后,你就一走了之,不受丝毫的良心责备。这种事你不是干了一次,而是两次、三次,无数次。你让我精神崩溃,晕头转向不知所措,甚至到了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站到塞纳河地桥头上去自杀。更有甚者,现在你居然恬不知耻地对我说——你的脸皮也太厚了——你想重新跟我在一起。实际上,你像是在马戏团里表演。”
小说除了描写坏女孩用一次次的恶作剧戏弄伤害里卡多和种种玩世不恭之外,还多处写了她不爱自己的祖国,发誓离开秘鲁后一辈子不再回去。她还是一个无情无义的不孝之女,母亲去世她拒绝回国奔丧;父亲是位杰出的防波堤工程师,老来无依无靠,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万般无奈之下,乞求她仅仅是帮助买一张机票,到巴黎跟她生活在一起自己谋生,她非但断然拒绝,而且从此永远断绝父女关系。
巴尔加斯·略萨向来是一位爱憎分明的作家,这一点从他的第一部小说《城市与狗》起,一直贯穿在他所有的作品中。在《坏女孩的恶作剧》中,他又一次通过对一场奇特爱情淋漓尽致的描写展示了他的善恶观。他熟谙善恶的辩证法,深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好男孩善良,满身洋溢着爱,自幼“爱他的姑妈,爱他的叔婶,爱他的朋友,同情不幸者和穷人”,诚心服务于社会,最终成了爱情的胜利者。坏女孩性恶,以种种的恶作剧不仅屡屡伤害自己的恋人,而且对社会造成种种危害,是一个极端自私者,唯有相信的就是金钱,最后“患了癌症,动了大手术,灵与肉双双崩溃”,受到了人责天谴,终于良心发现,去找好男孩忏悔,并且“献上爱心”。就是说“恶”向“善”投降了。然而为时已晚。
关键词:《坏女孩的恶作剧》;善与恶;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2-0007-03
在这些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巴尔加斯·略萨是最后一位。他的获奖当然是基于他一生近30部著作的丰硕成果而实至名归。但他在多次被提名为诺奖的候选人之后,2006年出版了新作《坏女孩的恶作剧》,而略萨终于在2010年获奖,这不能不说这部新作是他获奖的催化剂。在这部作品的附录中,略萨自己对它作了这样的评价:“我通过回忆讲上世纪50年代的利马、60年代的巴黎、70年代的伦敦和80年代的马德里”,“时间跨度是为40年”,为的是“探讨一种爱情,一种脱离了始终由浪漫主义神话伴随左右的爱情。”
那么,在这部被评论家称之为“在喜剧和悲剧之间、现实和虚构之间、充满激情与冷漠、偶然与命运、痛苦与欢乐,演绎了一种飘忽不定的最妙趣横生、激情四射、撼人心弦的爱情”的长篇小说中,巴尔加斯·略萨到底想通过这一充满自传成分的爱情故事告诉读者什么呢?
有的评论文章把《坏女孩的恶作剧》称之为全景小说,自然是因为它的背景广阔,时间跨度大、人物众多和故事写得细腻深刻。但在这一全景中,有一条主线是非常突出而清晰的,那就是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人性的善与恶。
善于恶这一主题思想从小说一开始就在一个好男孩和一个坏女孩身上展开。好男孩叫里卡多,上世纪50年代秘鲁的贫困导致他从记事起就产生了一个梦想:离开利马移居巴黎,找一份工作,尽职尽责,把事情做好,平静地度过一生。他没有雄心壮志,但却有一颗善良的心,代表着人性的善。坏女孩叫莉莉,同样生在利马,同样对秘鲁的贫困不满,但她永远不满于现状、冒险成性、极端实用主义和不安分守己,其追求的人生就是嫁一个有钱人过荣华富贵的生活,对她来说,金钱就是一切,道德不值一文,自私渗透进她的骨髓,她代表着人性的恶。
里卡多和莉莉的第一次相遇是在50年代利马富人区米拉弗洛雷斯的一次舞会上,当时莉莉自称是智利人。里卡多的姑妈则说她“跳起舞来就像著名的墨西哥舞女通戈莱莱,也像墨西哥电影里的伦巴舞女”。于是,这位漂亮的“智利小姑娘”立刻成了男孩子们争相追求的对象,里卡多尤其对她一见钟情,“像不满一周岁的小牛犊”一样爱上了她,在那个美妙难忘的夏天一连向她表白了三次,虽屡遭拒绝,但矢志不移。
但是,这场初恋只是昙花一现,很快就受到了打击。一位小朋友来自智利的姑妈揭穿了莉莉不是智利人,而是住在利马贫民区的下层人,原来莉莉是为强烈的虚荣心所驱使,不甘心与穷人为伍,想混在米拉弗洛雷斯富人区。就是说,这么漂亮的小姑娘,自幼就染上了骗人的恶习,可说是个小骗子。
下一幕出现在了巴黎。60年代初的巴黎正经历着古巴革命的热潮,那儿聚集了来自世界五大洲的狂热的年轻人,他们梦想着在他们的祖国同样出现菲德尔·卡斯特罗和他的蓄着大胡子的伙伴们的史诗般的英雄业绩。为此他们有的是当真的,有的是为了好玩,利用古巴发放的奖学金秘密到古巴去学习打游击。而莉莉则纯属是为了永远离开那个让她痛恨一辈子的贫困秘鲁而参加了游击队去古巴途径巴黎转机。在巴黎她跟帮助朋友接待游击队员的里卡多不期而遇,欣喜之下当即成了情人,于是她改变了主意企图留在巴黎过享乐的日子,这更是里卡多的强烈心愿,然而游击队严格的革命纪律使他们难以得逞,她不得不被迫去了古巴,从此里卡多长期陷入昼夜思念的痛苦之中。
接下来已是60年代的后半期,伦敦取代巴黎成为了时髦风尚的城市,而且这种时髦风尚从欧洲一直蔓延到整个世界。音乐作为吸引年轻人的中心代替了书籍和思想观念,开始还只是甲壳虫乐队,但是,很快影子乐队、滚石乐队和其他诸如此类的乐队以及英国的歌手,还有嬉皮士乐手和戴着花鼓吹博爱与和平的嬉皮士们的致幻革命也加入了这一行列。像往日奔赴巴黎搞革命那样,许多拉丁美洲人移居巴黎加入了大麻、流行音乐和混居生活的队伍。伦敦的卡尔纳比街作为世界的中心代替了巴黎的圣日耳曼街。与此同时,里卡多的翻译业务也顺风顺水地扩大到了英国。在赛马驰名的纽马基特的一次聚会上,在莉莉不辞而别四年之后,他们又邂逅相遇。那时莉莉已是赛马巨富的理查森夫人了,在里卡多的眼里,“她没有太大的变化,形体依旧那么苗条,四肢匀称,杨柳细腰,两条腿修长而线条优美,脚踝像手腕那样秀美而虚弱。俨然是一位高雅的贵妇人。她以玩世不恭的姿态对里卡多半推半就之后,两人又开始了美妙的偷情。然而,不久她的婚史又被理查森察觉,她不得不再次对里卡多不辞而别飞到日本跟一位黑帮老大鬼混,为了追求金钱,不惜做了他的性工具和玩偶。里卡多依旧对她念念不忘,甚至借到南韩开学术讨论会的机会专门飞到日本去同她约会,不想其结果是遭到了她与黑帮老大密谋的难以容忍的羞辱。尽管如此,当坏女孩遭到黑老大的遗弃再次回到巴黎之后,里卡多还是收留了她。但是,不久她又对里卡多不辞而别,同一位接受她为职员的善良的女老板的丈夫远走高飞。 总之,里卡多对莉莉一片真情,莉莉却对他却近乎残忍,她对里卡多的口头禅是:“我不会做你的妻子,因为你没钱,小可怜虫。我要嫁给有钱人,因为那样我才有安全感,才会过上我理想中的幸福日子。”然而,就是这位明确地告诉里卡多她不会做他的妻子的坏女孩,却是每次正当这位好男孩沉浸在狂热地迷恋着她、幻想娶她为妻的幸福当儿,突然就残酷地对她不辞而别、消失得无影无踪,而后最终又总是回到他的身旁,就是说,她一次次地给好男孩带来希望,又一次次让他希望破灭,反复地折磨着好男孩,使他永远深陷在爱恨交加的爱情熬煎之中难以自拔。
就这样,无数次的打击最终让里卡多精神崩溃,男人的尊严荡然无存,再也难以容忍了。为了些许抚平他那被严重伤害的痛苦的心,他终于在80年代“移情别恋”,跟一个叫马塞利亚的舞台布景设计制作师结合去了正在经历社会大变革的西班牙。那时他已经把坏女孩完全忘记了,或者说对她的爱完全冷却了,也就是终于得到了精神解脱,或者说是彻悟了。但是,命运之神却总是捉弄这个善良的好男孩。一天,他正在一家小咖啡馆里潜心搞翻译工作,不想坏女孩却又突然出现在了他的面前。但这时的坏女孩已不是风姿绰约的贵妇人,而是变成了一个令好男孩大吃一惊、感到恐怖的幽灵般的老妪。为了表示她忏悔的诚意,她还向里卡多展示了两份文件,并且这样说道:“我把所有的东西都转到你名下了。在法国南方塞特港附近的一幢小房子和一些法国电业的股票,一切都转给了你。但是你必须在这些转让文件上签字才有效。你看看这些文件吧,找个律师咨询一下。不是为了我,而是为了你,为的是把我的一切都给你。”哦,多么的善良!然而,她得到的回答是什么呢?一生痴心地爱着她、一次次地原谅她的恶作剧的好男孩这时对她以鄙夷不屑、近乎辱骂的神态说道:“你对我干了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能干的最恶劣的坏事。你让我相信你爱我,可同时你却欣然坦然地去勾引别的男人,因为他们更有钱。达到目的后,你就一走了之,不受丝毫的良心责备。这种事你不是干了一次,而是两次、三次,无数次。你让我精神崩溃,晕头转向不知所措,甚至到了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站到塞纳河地桥头上去自杀。更有甚者,现在你居然恬不知耻地对我说——你的脸皮也太厚了——你想重新跟我在一起。实际上,你像是在马戏团里表演。”
小说除了描写坏女孩用一次次的恶作剧戏弄伤害里卡多和种种玩世不恭之外,还多处写了她不爱自己的祖国,发誓离开秘鲁后一辈子不再回去。她还是一个无情无义的不孝之女,母亲去世她拒绝回国奔丧;父亲是位杰出的防波堤工程师,老来无依无靠,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万般无奈之下,乞求她仅仅是帮助买一张机票,到巴黎跟她生活在一起自己谋生,她非但断然拒绝,而且从此永远断绝父女关系。
巴尔加斯·略萨向来是一位爱憎分明的作家,这一点从他的第一部小说《城市与狗》起,一直贯穿在他所有的作品中。在《坏女孩的恶作剧》中,他又一次通过对一场奇特爱情淋漓尽致的描写展示了他的善恶观。他熟谙善恶的辩证法,深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好男孩善良,满身洋溢着爱,自幼“爱他的姑妈,爱他的叔婶,爱他的朋友,同情不幸者和穷人”,诚心服务于社会,最终成了爱情的胜利者。坏女孩性恶,以种种的恶作剧不仅屡屡伤害自己的恋人,而且对社会造成种种危害,是一个极端自私者,唯有相信的就是金钱,最后“患了癌症,动了大手术,灵与肉双双崩溃”,受到了人责天谴,终于良心发现,去找好男孩忏悔,并且“献上爱心”。就是说“恶”向“善”投降了。然而为时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