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今日俄罗斯”的 “一带一路”倡议报道分析

来源 :国际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tdongw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 俄罗斯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近年来,俄罗斯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关注呈上升之势。以“打破美国人对英语媒介的垄断”为宗旨的“今日俄罗斯”在英语世界有一定影响力。本研究通过分析2013年9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今日俄罗斯”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英文报道数量、篇幅、文本呈现方式、主题、话语特征、报道倾向,为中国媒体开展“一带一路”倡议国际合作传播提供参考。
  【关 键 词】“一带一路”;“今日俄罗斯”;合作传播
  一、研究背景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和沿线国家媒体常以“机遇”一词来描述其在经济发展、文化合作等方面的作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积极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展现了“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攻坚克难、合作共赢中发挥的作用及其对推动经济复苏的意义。但是,一些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美西方媒体却常常将“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风险”“威胁”“挑衅”等词汇相联系,或强调“一带一路”建设可能给沿线国家带来的风险。例如,CNN在报道中称,“与中国做生意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可能会陷入财务陷阱”①。这样的报道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给中国媒体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传播制造了障碍。
  俄罗斯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近年来,俄罗斯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关注呈上升之势。和中国媒体相似,俄罗斯媒体同样有突破西方国家舆论压力的需求。“今日俄罗斯”(Russia Today,以下简称RT)的宗旨是为了“报道被主流媒体忽视的故事,为时事提供另一种视角,让国际受众了解俄罗斯对全球重大事件的看法”②,“打破美国人对英语媒介的垄断”③。据RT网站提供的资料介绍,经过十几年的发展,RT已成为覆盖五大洲100多个国家的国际媒体,在其中47个国家/地区的每周观众总数达到1亿;在YouTube上的频道浏览量超过100亿,订阅用户超过1600万。2019年,RT网站月访问量超过1.75亿。④2018年9月,《华盛顿邮报》称,RT对美国社交网络用户拥有绝对影响力,美国民众不相信美国媒体,却相信RT。⑤虽然这一结论从单一事件而来,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学者研究了Twitter用户对马航MH17空难的反应以及相关信息的传播途径,从而得出上述结论——但RT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传播是中国媒体的重要任务。如何应对以美国媒体为代表的西方媒体的负面言论,如何与RT等在英语世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媒体开展合作传播,是中国媒体面临的时代课题。本研究通过分析RT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英文报道数量、篇幅、文本呈现方式、主题、话语特征、报道倾向,以期为中国媒体开展“一带一路”倡议国际合作传播提供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获取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2013年9月1日~2020年12月31日為时间段,以“One Belt One Road”“The Belt and Road”为关键词,在RT网站https://on.rt.com进行检索,共得到271个新闻样本。为保证样本与“一带一路”主题的相关性,本研究通过智能筛查和人工筛查剔除了相关度低和重复的样本,最终获得有效样本99个。
  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统计99个样本中不同主题的新闻报道数量以及相应的报道篇幅,以及使用图片、链文本①、视频的频次,从中了解RT“一带一路”倡议报道的基本情况。此外,本研究还采用语义分析法,依据Microsoft语料库解读99个有效样本,挖掘文本所要传达的信息,探知RT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倾向。
  (二)类目建构
  1.报道数量
  报道数量反映了媒体对某个话题的关注度。本研究主要以自然年为时间节点,对RT关于“一带一路”倡议报道的数量进行统计。
  2.报道篇幅
  本研究参考安德里亚·马斯尼(Andrea Masini)等学者关于新闻报道长度的观点,将RT的报道篇幅划分为四类:0~200字为极短,201~400字为短,401~600字为中,601字以上为长。②
  3.报道文本呈现方式
  报道文本呈现方式是判断新闻报道是否丰富的重要依据。本研究将报道样本的呈现方式划分为图文结合文本、纯文字文本和视频文本,并对报道中使用图片和链文本的情况做单独统计和分析。
  4.报道主题
  本研究将报道主题划分为政治、经济、社会、综合四大类,并分别统计这四大类的占比。
  5.话语特征
  通过从语义学的角度分析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的形容词、副词等修饰手段以及词汇替换、引语、对比等方法,分析RT报道“一带一路”具体事项的话语特征。
  6.报道倾向
  本研究通过统计RT报道中名词、动词、形容词及副词出现的频次,将报道倾向划分为正面(用词带有强烈的认同色彩,以支持为主)、负面(用词带有强烈的批判性等负面色彩)、中立(以报道客观事实为主,用词不带有明显的倾向性)三大类。
  三、研究发现
  (一)报道数量:总体呈上升态势,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有所下降
  如图1所示,2013~2019年,RT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数量逐步攀升,到2020年出现了陡降。
  2013年和2014年,RT的“一带一路”倡议报道数量较少。其中,2013年RT未进行相关报道,这有可能与该倡议刚提出不久、热度较低有关。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含义、合作思路、推进方法等逐渐清晰,相关报道得以升温。2014年,RT有3篇报道涉及“一带一路”倡议。2015年和2017年分别出现了同比上一年报道数量明显增加的现象。究其原因,均与中国推出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举措有关。2015年3月28日,中国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引起广泛关注。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建设给沿线各国政府、企业、民众带来的实惠也使倡议的影响力逐步提升。2017年,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期间,RT相关报道达到全年峰值。   2018年和2019年,RT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数量仍然保持增长态势。在此期间,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论坛期间发布了多个重要文件,包括《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展、贡献与展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咨询委员会政策建议报告》《廉洁丝绸之路北京倡议》。此外,中国还推出一系列举措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包括发展丝路主题债券、推动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继续设立“一带一路”专项贷款等。同时,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合作进一步落地,亚投行扩容,人文交流不断深化,“冰上丝绸之路”“旅游丝绸之路”“数字丝绸之路”纷纷出炉,所有这些为RT报道“一带一路”提供了丰富的话题。但相比2019年,2020年RT關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文章数量陡然减少到10篇。这很可能与当年全球共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成为媒体焦点有关。
  (二)报道篇幅:篇幅分布大体均衡,间或有深度报道
  RT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以短篇和中篇为主:201~400字的短篇报道最多,共计36篇,占比为36.36%;601字以上的长篇报道共计31篇,占比为31.31%。其中超过1000字的报道共计15篇,占比为15.15%;401~600字的中篇报道共计25篇,占比为25.25%;200字以下的极短篇报道有7篇,占比为7.07%。
  36篇短篇报道通过引用中国、美国、印度、巴基斯坦、意大利等国的官员、专家、媒体等的观点,或者直接由RT记者发表言论,表明对“一带一路”的关注。相比之下,长篇报道涉及的内容更加丰富,观点也更多样。2014年,RT共有3篇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超过1000字,报道主要关注“一带一路”倡议的基本内涵。在2015~2019年的1000字以上报道中,RT介绍了“一带一路”倡议在商业贸易等领域的进展,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将“促进贸易大发展”“对全球经济作出重要贡献”。
  2020年,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成为全球媒体的报道热点,RT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热度有所降低。即便如此,RT仍有3篇“一带一路”倡议报道在1000字以上,这些文章来自媒体从业者和行业专家。他们认为,“北京并没有对外输出其意识形态或传播共产主义,但‘一带一路’倡议正在改写全球地缘政治,削弱西方的长期霸权”①;“‘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的一个超级项目,它将在欧亚大陆上建设一条新的丝绸之路,成为一条沿线各国通向未来的桥梁”② 。
  (三)报道文本呈现方式:采用图文结合文本、链文本等形式呈现“一带一路”古今交融、包容合作的景象
  RT在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报道时,主要以图文结合文本为主,这种形式的报道共计95篇,占比为95.96%,纯文字文本和视频文本分别只有2篇,占比各为2.02%。采取图文结合文本的报道中,图片数量一般在4张及以下,但也有例外,2019年就有单篇报道的图片数量达到8张。
  99篇样本中,共使用图片194张,图片数量和报道数量正相关,深度报道使用图片明显较多。相关图片题材包括: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领导人合影、“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国旗、高铁、港口、能源设施、沙漠、骆驼、汉字、中国特色建筑物等。配图文字则使用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一带一路”“亚太经合组织”“国际合作” “古丝绸之路”“北京”“上海”“新疆”“深圳”等词汇。RT运用图片这种视觉修辞手段,呈现了“一带一路”古今交融的景象。
  RT在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中使用链文本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直接在报道中把以前发生的事件作为原因或条件,描述已发生的后果或预测可能产生的影响。① 99篇样本中,有61个提到“‘一带一路’倡议在2013年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或表述为中国、北京)提出,主要是为了通过高铁、管道、港口、光纤电缆以及最先进的电信网络连接中国和欧洲”,通过这样的链文本将用户“链接”到“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初衷。二是通过“Read More”(了解更多)、“ALSO ON RT.COM”(可以在RT网站上看到更加详细的新闻)的链接,方便读者了解重要的事件信息、人物信息以及网站已经报道过的新闻等。比如,介绍“古丝绸之路”历史以及各国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合作。三是在关键词和关键句的地方插入超链接,引导用户深入了解相关新闻所涉及的人、事、地点等,从而加深印象。2015~2020年,RT在“一带一路”倡议相关报道中总共使用超链接237次。2020年,RT在提到“一带一路”时,直接将其作为超链接的关键词,引导用户详细了解该倡议。
  (四)报道主题:政治主题和经济主题占主导,突出“发展”与“合作”
  RT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以政治主题和经济主题为主,二者共计86篇,占比为86.87%,主要涉及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侧重报道“一带一路”倡议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以及可能给加入国带来的经济利益。其中,政治主题占比为45.45%,关键词包括“亚太经合组织”“G20”“中巴经济走廊”“倡议”“合作”等。经济主题占比为41.41%,关键词包括“货币”“金融”“市场”“发展”“投资”等。
  RT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还涉及交通、旅游等直接影响人们生活的社会类话题,但占比相对较少,仅为7.07%。综合类主题有6篇,占比为6.06%。可见,RT相关报道的主题偏向政治和经济领域,报道方向明确,针对性较强,但是这种报道偏好也可能不利于丰富用户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五)话语特征:常用引语、对比等方式表达观点
  RT通常使用说(says/said/saying)援引官方或专业人士的观点,替代词有told(告知)/estimates(估计)/wrote(写道)/explained(解释)/predict(预计)/added(补充)/noted(指出)/mentioned(提到)/according to(依据)/confirmed(确认)/claimed(声称)/believes(相信)/强调(stressed)/警告(warned)等。如表1所示,2015~2020年①,RT共引用不同人士的观点375次,其中,引用俄罗斯总统普京的话次数最多,达53次。其中,“pave the way in a new era”(为新时代铺路)、“civilization project for the future”(未来文明工程)“matches our efforts to build the Eurasian Economic Union”(与我们建设欧亚经济联盟的努力相匹配)、“We find this initiative to be useful, important and promising”(我们发现这一倡议是有用的、重要的和充满希望的)是其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观点。RT在引用俄罗斯直接投资基金首席执行官基里尔·德米特里耶夫(Kirill Dmitriev)、比利时瓦隆大区政府副主席皮耶尔-伊维斯·热何莱特(Pierre-Yves Jeholet)等人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看法时,则使用“opportunity”(机会)这一说法,其核心观点是“一带一路”倡议对大多数国家而言是一个发展机会。   在相关报道涉及中美关系时,特别是话题涉及石油、通信、贸易、军事、非洲、中东事务等方面时,RT常常采用对比的表达方式。一是直接引述美方观点,称中国是美国的竞争者。例如“Beijing’s decision to extend its ambitious multitrillion-dollar trade initiative to Latin America creates‘security vulnerabilities’ for the United States, said the Chief of the US Southern Command(SOUTHCOM), Kurt Tidd.”② (美国南方司令部司令科特·蒂德说,北京决定将雄心勃勃的数万亿美元的贸易计划扩大到拉丁美洲,这给美国带来了“安全漏洞”。)二是在指出西方的非洲政策破坏非洲稳定的同时,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推动中非关系发展。①三是对“一带一路”存在一定的疑虑。例如《欧洲国家对意大利与中国单独签署加入“一带一路”倡议文件不满 德国希望盟友加入这一倡议》一文中,文首引用德国总理默克尔的观点,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应该是“reciprocity”(互惠互利的),却在文末指出“Most of the investment projects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have reportedly benefitted China’s state-owned corporations.” ②(“一带一路”倡议的大部分投资项目都使中國国有企业受益。)
  (六)报道倾向:以正面报道为主,存在少量负面报道
  RT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倾向以正面为主,共计61篇,占比为61.62%。
  正面报道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呈现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在新闻标题中表述“一带一路”的重要意义。这种方式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自拟标题并使用“boost”(促进)、“increase”(增加)、“significantly”(显著地)这样的词汇阐述“一带一路”倡议的意义。例如,2018年6月7日,RT的一则报道标题为“China’s New Silk Road to Significantly Boost Global Trade”③(《中国的新丝绸之路将明显促进全球贸易》)。二是引述他人的话语作为标题来描述“一带一路”倡议的意义。例如,2018年5月12日,RT引述巴林交通和电信部长的话作为标题,指出“中国的‘一带一路’对海湾国家来说是‘双赢’的”(“China's‘One Belt,One Road’Is a‘Win-win' for Gulf Countries”);2019年4月13日,RT引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话作为标题,指出“中国的新丝绸之路对全球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China’s New Silk Road‘Very Important Contribution’to Global Economy,IMF Says”)。④
  第二类正面报道是在正文中阐述“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意义。这种方式也分为两种情况。一是RT刊发的一些非RT记者、评论员、分析师等撰写的文章中涉及“一带一路”的积极影响。例如,2015年5月30日,RT刊发独立地缘政治分析师佩佩·埃斯科巴(Pepe Escobar)的文章。文章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着眼于贸易、商业和其他能够实现“双赢”的商业往来。①二是RT在自己采写的报道中直接引述官员、专家、分析师等人士的话语说明“一带一路”的积极影响。RT用“changes”(改变)、“boost”(促进)、“increase”(增加)、“promote”(促进)、“encourage”(鼓舞)、“attract”(吸引)、“contribute”(贡献)、“link”(连接)、“creates”(创造)等描述“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意义。例如,RT引用巴基斯坦内政部长阿赫桑·伊克巴尔(Ahsan Iqbal)的话指出,“The real opportunity of this China-Pakistan Economic Corridor is that it changes the scope of the relationship from geopolitics to geoeconomics.”②(中巴经济走廊将两国关系的范围从地缘政治扩展到地缘经济。)另外,RT也通过“welcome”(欢迎)、“important”(重要)等词汇,反映俄罗斯、巴基斯坦、意大利等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欢迎态度。例如,RT在报道时引用俄罗斯总统普京的话,说他欢迎这一项目,认为这是一个“timely, interesting and promising initiative”③(非常及时、令人感兴趣和充满希望的倡议),“a ‘promising’mutually beneficial initiative”④(大有希望的、互惠互利的倡议)。
  在世界格局方面,RT用“bridge”(桥)、“way”(路)、“liberation”(解放)、“multipolar world”(多极化世界)等来描述“一带一路”倡议对于世界未来发展的意义。例如,“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s more than an economic project:it leads to a multipolar world based on peace, sovereignty and prosperity”⑤(“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一个经济项目,还将带来一个基于和平、自主和繁荣的多极化世界。)
  也应看到,RT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并不总是秉持正面态度,也存在少量负面报道。但是,这些负面报道并不是直接提出质疑或者使用批评性话语,而是在引语和链文本的处理方式以及修饰语的运用上,反映出其复杂的心态。   就引语和链文本的处理方式而言有四种。一是RT引述他人话语作为标题的时候可能存在负面报道之嫌。2018年2月17日,RT引述美国官员的话作标题,即“China’s‘One Belt, One Road’Is Threat to US in Latin America - US Commander”(《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拉丁美洲对美国是一种威胁》)①。二是RT报道在介绍各方观点时,提及一些负面事件但又不做详细解释。这主要是在谈到意大利、法国、德国与中国加快“一带一路”合作时,引用美国白宫和国务院官员以及有关专家的批评性话语。这些人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对外扩大影响的方式”②“对别的国家来说就是财务陷阱”③等。三是RT在报道正面事件时,偶尔采用超链接的方式报道一些涉华负面事件,可能唤起用户对“一带一路”的负面评价。例如,2017年8月21日,RT在报道高铁的先进性时,采用链文本介绍2011年中国甬温线动车事故。④四是在一些负面报道中,RT并未明确指出被引用者的身份,而是使用“a local woman”(一个当地的女人)、“US officials”(美国官员)等模糊的说法。虽然引述不同背景或意識形态的人对这一事件的看法会强化报道的真实性,但是一般情况下,与记者意识形态相近的人可能优先被当作消息来源。⑤
  就修饰语的运用而言,RT使用了一些可能存在负面色彩的形容词来修饰“一带一路”倡议,例如,ambitious BRI/ambitious project/the ambitious economic cooperation campaign/ambitious multitrillion-dollar trade。“ambitious”既可以解读为“雄心勃勃的”,也可以解读为“野心勃勃的”,到底是褒义还是贬义色彩,耐人寻味。
  四、结论与启示
  “一带一路”倡议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同抗击疫情,生动诠释了“一带一路”倡议秉持的“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未来,“一带一路”倡议将继续推进,与友华媒体开展合作传播尤为重要。目前来看,中国媒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主动提供议题,推动形成于我有利的新闻框架。可基于中国与合作国建立的良好外交关系,通过新闻交换,合作建立新闻文字素材库、图片素材库、视频素材库等方式,向合作媒体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主动设置议程,引导国际舆论。
  第二,提供篇幅合适的报道素材。短篇和中篇比较符合网络用户阅读习惯,也便于其迅速了解事件始末。因此,中国媒体向合作媒体提供信息时宜以短篇和中篇为主,对于长篇报道则需要仔细推敲字、词、句是否符合当地民众的思维习惯和阅读习惯。
  第三,多提供“热媒介”信息,避免英文媒体采用链文本的形式将受众引向负面信息。中国媒体向合作媒体提供信息时可以图片这种“热媒介”为主。同时,应与合作媒体切实开展人文交流和业务深度合作,增进合作媒体对中国的了解。
  第四,提供主题多样的新闻信息。包括RT在内的许多国外媒体报道“一带一路”倡议时以政治和经济主题为主,社会、文化、民生主题较少,传播内容缺乏多样性,受众面受限,也会窄化现有受众的思维。这与中国提出通过“民心相通”促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有差距。事实上,从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海外社交媒体和TikTok、WeChat等中国社交媒体海外版用户的喜好来看,“接地气”的信息更受关注,因此,多样化的主题应是合作传播的一个方向。
  第五,谨慎使用新闻修辞。新闻修辞策略包括使用大量数据,选择消息来源,选择相关性关系(抵触性命题被贬低或完全被忽略),描述事件时采用意识形态一致的视角,使用具体文本或态度图式,有选择地利用可靠的、官方的、广为人知的,特别是有较高可信度的个人和机构的观点,介绍相近而具体的细节,引述目击者或直接参与者的话以及描述情感反应或进行情感吁求。①这些都是中国媒体传播“一带一路”倡议,也是与友华媒体开展报道合作时需要重点采用的方法。
  第六,利用区块链、人工智能、算法推荐等新技术进行合作,实现定制化场景传播。依据用户所处的情境,合作制作并推送关于中国、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短视频新闻、VR新闻、AR新闻。
  (责任编辑:林斯娴)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 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视角看,文化企业的全球贸易、国际参与具有一定特殊性。如何在“文化走出去”政策和趋势下实现经营性责任与伦理性责任的平衡是中国文化企业面临的重要命题。本文在梳理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基础上,指出现存国际文化产业格局下中国企业在“文化走出去”过程中的困局与责任,提出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导下,中国文化企业在国际参与中的社会责任履行应以“和合共生”为原则,以“多元共荣”为
期刊
【内容摘要】 用好外籍媒体人才,对于提升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中国日报社外籍人才队伍现状及特点,深入论述外籍人才在国际传播媒体行业中发挥的作用,探索如何挖掘、用好外籍媒体人才,发挥其在国际传播中的桥梁作用,服务《中国日报》“讲好中国故事”、做好跨文化传播的使命任务。在此基础上,本文就如何开展好外籍知识型人才管理工作提出了思考及建议。   【关 键 词】中国日报社;外籍人才;
期刊
【内容摘要】 “中医”在公共外交话语中具有多重内涵,是中国开展全球健康外交的重要路径之一。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基于抗疫经验所开展的对外医疗援助在获得广泛赞誉的同时也提升了相关国家对中医的认可度,“世界的中医”在公共外交话语之中愈发被重视。基于此,本文在梳理中医公共外交的内涵与逻辑基础上,提出中医公共外交正成为全球风险社会时代中国参与全球风险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的重要途径。通过梳理传统中医公共外交的
期刊
【内容摘要】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文化逐渐成为文化软实力竞争的重要领域。本文对中国数字文化出海渠道进行分析,提出五种可供参考的出海方式,包括依托移动端协作出海,借助海外发展成熟的影视平台互补出海,联合企业、城市、媒体融合出海,整合高校、智库、民间机构资源抱团出海,通过海外社交平台打造文化IP出海。与此同时,数字文化出海企业也面临着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版权纠纷的干扰、文化差异可能导致的误
期刊
【内容摘要】 从国际政治的角度看,国际传播作为国家间行为,本质上具有政治性,服从并服务于国家利益。美西方对中国国际传播官方媒体进行政治打压及抹黑,暴露了其“新闻和言论自由”的虚伪性。中国国际传播媒体应对此警醒,坚定“四个自信”,正确理解并把握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的根本政治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遵循国际传播规律,在变局中开新局。  【关 键 词】国际传播;政治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专业主义;
期刊
【内容摘要】 新传播技术的应用与易产生道德歧义性的社会难题共同作用,引发了国际传播中的道德冲突。新闻报道中蕴含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对国际传播能力构成直接影响。化解国际传播中道德冲突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国际传播中应坚守自主原则和不伤害原则,当两者发生冲突时,不伤害原则应优先于自主原则,以增强国际传播的道德感召力。  【关 键 词】 国际传播;道德冲突;自主原则;不伤害原则  互联网的发
期刊
【内容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是一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也深刻影响着世界政治和国际舆论走向。肯尼亚《民族日报》作为非洲主流媒体,没有加入一些西方媒体的“舆论狂欢”,而是以更为客观、公正的报道取向成为国际舆论中的“一股清流”。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在以该报为代表的肯尼亚主流舆论中转化为中国国家形象的“正资产”。“中国是政治大国”“中国是经济大国”“中国是非洲的重要伙伴”的正面建构得到进一步强化。
期刊
【内容摘要】社交媒体的发展,改变了恐怖主义和反恐行动的传播方式。社交媒体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提供者、“围观者”的聚集地:一方面,它随时可能成为恐怖主义扩散的温床;另一方面,它也发挥了安抚社会情绪、开展反恐斗争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官方而言,社交媒体为其提供了一个直接和民众对话交流的空间。基于此,本研究以“巴黎教师被杀案”为案例,以框架理论为指导,分析法国政府利用社交网络开展反恐斗争的内容建构和传播策略。 
期刊
【内容摘要】 美国CNBC和彭博财经频道是全球领先的两大财经电视媒体,以精准定位、专业分析、特色报道、高效传播和多元渠道领跑全球财经新闻,得到商业精英的认可和信赖。同为专业财经电视频道,CNBC和彭博财经在频道定位、节目制播和发展战略上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同时也注重发挥优势、凸显特色,着力打造独具一格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二者的品牌建设路径,探寻可供中国财经媒体借鉴之处。  【关
期刊
【内容摘要】 当下,数据新闻在全球新闻媒体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数据新闻的发展也伴随出现各式各样的伦理风险,如算法错误、个人隐私泄露、算法歧视、商业利益驱使下的不良诱导、新闻原有的人文关怀缺失等。解决这些伦理风险问题的关键是处理好新闻媒体人与智能算法间的关系,应从坚守新闻理念、风险预防、完善立法、行业监管等多个角度规范数据新闻的发展路径,尽可能减少数据新闻所带来的伦理风险。  【关 键 词】数据新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