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的实行,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越来越强调素质教育,而多媒体教学在此过程中以它多方位的角度、立体化的开发和利用、人机交互性的优越性,以及存贮信息量大、画面丰富等特点,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发现多媒体教学的优点与缺点,取长补短,以适应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我在日常的教学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强化课前研究做好教学准备。
课前研究是讲课教学的准备,只有课前研究进行的充分,才能上出高质量的课,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利用计算机强化课前研究,辅助备课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计算机备课便于随时修改教案,当然这并非計算机辅助备课的主要目的。现在很多地方要求老师实行无纸备课,即要电子备课。如果想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要备好一节课是不容易的,要输入文字、制作动画等则需花二、三天才能备好一节课。而且不是每个老师都懂得制作电脑动画的。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的资源共享,想备好一节含有多媒体的课就容易很多了,不会制作动画可以到网上找,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加以修改,这样变成自己的课件,可大大加快老师的备课速度和质量。
例如,我备《氨气》这一节课时,从网上下载了氨气溶于水的喷泉实验模拟动画、氨气分子结构模拟动画、氨气与酸反应的实验模拟动画。然后把这些组件插到我的课件中,充实了我的课件,使我的课件有内容,又生动。最主要还是大大缩短了备课的时间,充分发挥了资源共享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收集整理化学教学内容和信息,从中选择或借鉴对教学有用的东西来充实化学课堂,提高课前研究的质量。
二、利用视听优势,突破重点难点。
根据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人体的五个感觉器官中,就记忆百分率而言,视觉占30%,听觉占20%,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视、听并用时,记忆效率可达68%。实验证明,参与的感官越多,学习效果越好。按照巴浦洛夫的说法,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手脑并用”,利用多媒体教学正符合这个理论。学生学习时,抽象思维的障碍、逻辑思维的障碍、语言表达的障碍等在计算机技术的功能下被打通了、降解了、消失了,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为其新颖的形式,精彩的声画而耳目一新,从而产生乐学情绪。
例如在讲授新教材《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第三单元“物质的聚集状态与物质性质”时,可设计NaCl、CsCl、CO2、金刚石、石墨等结构模型,通过不同角度透视、旋转及切割,使学生从课本插图中对晶体结构的平面感觉上升到真实的三维立体空间感觉,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同时也轻松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在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记忆规律的基础上,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有助于突破教材中的重点、难点。
三、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技术可将抽象复杂的理论,形象地表现出来,减少了教师的重复工作,使教师的活动不象以前: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加简单电教手段组成,而是综合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增加课堂容量和知识密度,提高了教学效率。如刚学习化学时,学生不易理解排空气集气法的收集原理,也不易讲述明白,若制成多媒体课件,设计为一种气体将另一种气体从集气瓶中排挤出来,展示给学生,学生一看就懂,大大节省课堂教学时间。
再有,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节奏慢,课堂容量小,教学方式比较单调呆板。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呈现信息量大,速度快,图文并茂的优势,进行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复习,会使学生更好更快更多地接受知识。尤其在总复习时,运用计算机将课堂教学中的板书、例题、练习制成一个多媒体课件,既可增大课堂信息量、减少板书时间,又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再如进行实验室制取实验装置及相关练习的复习中,用传统的方法若把装置图画在黑板上很浪费时间,用一些挂图,又没有动态效果,如果制成多媒体课件,只需一按键即呈现出来,运行极为方便,且有更好的教学效果。这样在总复习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充分以导为主,启发学生思维,增加课堂练习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四、合理运用多媒体,避免走进误区。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属于教学辅助工具,如果盲目应用,则会走进误区。若是把教师生动的课堂活动都变成课件上冷冰冰的文字,就显得苍白无力,起不到现代教育技术应有的作用,甚至适得其反。要恰当地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我认为主要把握以下两点:
1.辅教、辅学。在课堂上,教师是组织教学的中心,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而课件是辅助教和学的一种工具,它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帮助教师的教学,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行高效率的训练。但它却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作用,因为我们所强调的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如果没有教师的辅导是不可能实现的。教师更不能成为一个计算机的操作者,因为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是任何一台机器不能够代替的。
2.适用、适时、适度。课件要有适用性,应当是课件内容和教材内容的有机融合,而不是生硬地掺合。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不能为了用课件而用课件,盲目地随大流。在使用方法和技巧上,适时和适度地穿插课件于课堂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定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课件不在多,更不能滥,不必节节用课件,而是要精、要巧、要美、要恰到好处。
化学教学多媒体运用是人机交互、启发思维,声画并茂、激发兴趣,形象直观、增强记忆,因材施教、学科渗透,增大容量、短时高效,互动信息、培养合作,拓宽视野、交流反馈等优点。因此挖掘其潜在的作用,善于和坚持将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相结合、相渗透、相补充和完善,必将大大优化课堂教学,真正意义的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强化课前研究做好教学准备。
课前研究是讲课教学的准备,只有课前研究进行的充分,才能上出高质量的课,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利用计算机强化课前研究,辅助备课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计算机备课便于随时修改教案,当然这并非計算机辅助备课的主要目的。现在很多地方要求老师实行无纸备课,即要电子备课。如果想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要备好一节课是不容易的,要输入文字、制作动画等则需花二、三天才能备好一节课。而且不是每个老师都懂得制作电脑动画的。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的资源共享,想备好一节含有多媒体的课就容易很多了,不会制作动画可以到网上找,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加以修改,这样变成自己的课件,可大大加快老师的备课速度和质量。
例如,我备《氨气》这一节课时,从网上下载了氨气溶于水的喷泉实验模拟动画、氨气分子结构模拟动画、氨气与酸反应的实验模拟动画。然后把这些组件插到我的课件中,充实了我的课件,使我的课件有内容,又生动。最主要还是大大缩短了备课的时间,充分发挥了资源共享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收集整理化学教学内容和信息,从中选择或借鉴对教学有用的东西来充实化学课堂,提高课前研究的质量。
二、利用视听优势,突破重点难点。
根据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人体的五个感觉器官中,就记忆百分率而言,视觉占30%,听觉占20%,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视、听并用时,记忆效率可达68%。实验证明,参与的感官越多,学习效果越好。按照巴浦洛夫的说法,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手脑并用”,利用多媒体教学正符合这个理论。学生学习时,抽象思维的障碍、逻辑思维的障碍、语言表达的障碍等在计算机技术的功能下被打通了、降解了、消失了,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为其新颖的形式,精彩的声画而耳目一新,从而产生乐学情绪。
例如在讲授新教材《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第三单元“物质的聚集状态与物质性质”时,可设计NaCl、CsCl、CO2、金刚石、石墨等结构模型,通过不同角度透视、旋转及切割,使学生从课本插图中对晶体结构的平面感觉上升到真实的三维立体空间感觉,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同时也轻松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在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记忆规律的基础上,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有助于突破教材中的重点、难点。
三、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技术可将抽象复杂的理论,形象地表现出来,减少了教师的重复工作,使教师的活动不象以前: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加简单电教手段组成,而是综合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增加课堂容量和知识密度,提高了教学效率。如刚学习化学时,学生不易理解排空气集气法的收集原理,也不易讲述明白,若制成多媒体课件,设计为一种气体将另一种气体从集气瓶中排挤出来,展示给学生,学生一看就懂,大大节省课堂教学时间。
再有,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节奏慢,课堂容量小,教学方式比较单调呆板。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呈现信息量大,速度快,图文并茂的优势,进行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复习,会使学生更好更快更多地接受知识。尤其在总复习时,运用计算机将课堂教学中的板书、例题、练习制成一个多媒体课件,既可增大课堂信息量、减少板书时间,又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再如进行实验室制取实验装置及相关练习的复习中,用传统的方法若把装置图画在黑板上很浪费时间,用一些挂图,又没有动态效果,如果制成多媒体课件,只需一按键即呈现出来,运行极为方便,且有更好的教学效果。这样在总复习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充分以导为主,启发学生思维,增加课堂练习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四、合理运用多媒体,避免走进误区。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属于教学辅助工具,如果盲目应用,则会走进误区。若是把教师生动的课堂活动都变成课件上冷冰冰的文字,就显得苍白无力,起不到现代教育技术应有的作用,甚至适得其反。要恰当地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我认为主要把握以下两点:
1.辅教、辅学。在课堂上,教师是组织教学的中心,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而课件是辅助教和学的一种工具,它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帮助教师的教学,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行高效率的训练。但它却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作用,因为我们所强调的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如果没有教师的辅导是不可能实现的。教师更不能成为一个计算机的操作者,因为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是任何一台机器不能够代替的。
2.适用、适时、适度。课件要有适用性,应当是课件内容和教材内容的有机融合,而不是生硬地掺合。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不能为了用课件而用课件,盲目地随大流。在使用方法和技巧上,适时和适度地穿插课件于课堂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定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课件不在多,更不能滥,不必节节用课件,而是要精、要巧、要美、要恰到好处。
化学教学多媒体运用是人机交互、启发思维,声画并茂、激发兴趣,形象直观、增强记忆,因材施教、学科渗透,增大容量、短时高效,互动信息、培养合作,拓宽视野、交流反馈等优点。因此挖掘其潜在的作用,善于和坚持将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相结合、相渗透、相补充和完善,必将大大优化课堂教学,真正意义的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