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danz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文化代有传承,延泽数千年,究其原因,书院可谓功不可没。著名的书院,无论是东林书院,还是岳麓书院,抑或白鹿洞书院、应天书院,我们都能看到其清楚的文化传承。而其自身文化传承对社会普遍性的文化影响则是不可估量的。从书院走出的文化巨匠不可胜数,范仲淹、司马光、朱熹、顾宪成,这些文化史上的大师级人物,不仅延续着中国文脉,他们对中国政治史的建构、中华民族精神史的升华,也起着深远的影响。
  书院模式:构建与历史相交融的文化力量
  历史走到今天,在这个与传统相距甚远又对传统无限仰望的时代,传承文明,构建与历史相交融的文化力量,“书院模式”大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所谓“书院模式”,是指以传统书院为核心,借助书院的历史和文化优势,通过现代文化传播方式,来传承文化、启迪智慧、净化心灵。以东林书院为例,少儿经典国学诵读、东林国学讲堂、民俗节日观礼等一系列文化活动,使这所创建了近千年的书院重新焕发了生机。纵观东林书院的发展史,我们清楚的看到了文化传承的轨迹,它不仅是一个精神符号,而是一种实在的物态化行为。
  许多学者都在探讨,人类的几大古老文明体系,为什么只有中华文明没有中断。不但没有中断,在新的时代,她正以和本源保持相近的模式,继续发展。原因固然有许多,但自宋代开始的书院文化,是其中的一个。北宋是一个军事、外交疲软的王朝,同时又是一个经济、文化极度发达的王朝。尽管北宋亡于金,南宋亡于蒙古,但从文化的大历史格局来看,取得最终胜利的还是宋代。朱熹的《四书集注》在明清被列为科举考试的必考书目,《清明上河图》被后人的无限敬仰,苏轼文化史地位的确立,都是明证。那么,书院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文化进化中,又扮演什么角色呢?我们不妨回溯,看看东林书院的几个历史节点。


  东林书院创始之初,仅供讲习、栖息之用,创建者杨时是著名理学家程颐、程颢的学生,学术传承是东林书院最初的使命。历史的发展往往会成为文化的拐点,大约500年后,学者顾宪成重新修复东林书院,并在此聚众讲学。此时的讲学内容大异其前,顾宪成曾有名联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文化传播在这里是不缺的,但最重要的是当时士子对“家事、国事、天下事”的关心。政治与文化在这里找到了一个严密的结合点,明末党争,明清之交的士人心态,我们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痕迹。对现实的积极参与,是一种自《诗经》之后所形成的风雅精神,书院在这种精神的宣扬中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尽管现代学者对东林清流的历史价值纷争不断,但无论如何,不参与社会进程的文化是孱弱的,对时代没有积极回应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正因如此,东林书院的文化精神才能泽辈后世,并进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序列。
  “五四运动”把传统和现代割裂开来,白话文兴起了,文字的形态逐渐有了很大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在变化,历史在一段时间内被视为垃圾箱,灰尘乱飞。横亘在传统与现代的是一道几乎不可逾越的鸿沟。当我们需要回归传统,需要从历史和文化中汲取力量,书院的价值就再一次凸现出来。还好,至少我们还能从空间上,从有形的物质上,近距离地触摸文化、触摸历史,在这个维度上看,东林书院善莫大焉。另一方面,东林书院的发展史可视为中国文学、中国学术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它是一枚中国文化的活化石,中国文化的若干基因仍存活其中,东林书院自身的文化价值不言而喻。
  文化回归:时代的特殊价值和意义
  文化的最本质意义或许会因为历史或政治的联系而名噪一时,但它最终会回归其本来面目。
  我们所处的时代,就是文化回归的伟大时代,而书院的道路并未走完,它在这个时代的特殊价值和意义还需要进一步昭示。
  毋庸讳言,书院在文化传承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将书院定位为文物保护单位或一定级别的旅游景点,对书院的现代化价值生成而言,颇有遗憾。以东林书院为例,无数文人士子曾在这里休憩、思考,如今却人去楼空,风采不再。那么,在东林书院的基础上建一所现代化的大学如何?至少,某个大学的文科院系可以进驻其中。试想,学子们在文气如此厚重的环境中阅读李白、杜甫,在氛围如此庄严肃穆的场所里研究宋明理学,其感悟力和心灵的浸润力一定会飞速提高。尽管此种设想难度极大,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但让尽可能多的学子来此读书,感受独有的人文精神,应该是能做到的。在此方面,岳麓书院做的要好一些,它已经和湖南大学融为一体,并依托高校的资源,更好的发挥自己的长处。
  东林书院自然是做学术研究的好地方,中国古人讲的天人合一,或许在这里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当然,这项工作已经开始了,朱文杰编纂的《东林书院丛谈》已经出版,但对于这样一个千年书院而言,成果实在是太少了。而且,学术可以不局限于对东林书院自身的研究,置身于这样一个环境,无论做何种研究,成果都应该是不错的。所以,东林书院应该多吸纳优秀学者的加入。这是实现其现实价值的最直接方式。
  值得欣慰的是,东林书院已经开始利用自己的优势,在文化传播中有所作为。少儿经典诵读在这里长期举行,东林国学讲堂也已举办多场,以节日为中心的主题文化活动正如火如荼。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东林书院的作用初步凸现出来。当然,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将自己纳入有序的良性运转中,是东林书院长期面临的课题。
  历史上的书院模式多属个人行为,学院的山长负责制使得学人的学术理念、生活理想很快付诸实践。如今的学院模式则属于官方行为,其优势在于经费的保障和整体工作的全面、有效推进。自由与专制的抗衡,学术与金钱的博弈,构成了书院独有模式,独有的气派。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书院在现代的文化建构中必将会进一步发挥作用,而它所承载的学术精神、道德力量和参与社会的积极意识,也会为前行的人们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其他文献
懂不懂茶并不重要,茶道禅师千利休说:“须知茶道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喝什么茶也不重要,适合自己的茶才是好茶。喝茶就是“忙里偷闲,苦中作乐”。每个茶人心中都有一方清雅茶席,可存茶盏,可容花木,可纳雅音。日日在此间醒来,不问凡尘,静心享受其中,安顿身心。  茶道只有两个动作  一日,给少儿国学班的孩子们上茶道课程随口对孩子们说:“茶人,只有两个动作,拿起和放下。”语毕,心里一震,喝茶就是这么简单,拿
期刊
狄仁杰的名字大家很熟悉,电影、电视剧里也常有他的身影。但那是艺术创作,不是真正的历史。我们重视狄仁杰,主要是因为他的一生贯穿了唐朝前期风云变幻的历史,大唐成为大周,再由大周变成大唐,这段历史缺了狄仁杰将是不完整的。他生前能对武则天重大决策产生影响,他死后,甚至还能决定武则天和她的大周朝的历史命运。我认为狄仁杰是武则天时期的“天下第一名臣”。  第一个闪光点:品德高尚  狄仁杰一生一身正气,为官清廉
期刊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这是道家修道的原则和方法?离开此原则都不对?有些人想修道?学静坐?那便应该读懂此文?彻底了解真正的方法?其实?只要有个方法在?已不叫求静?而是求动?既然要放心打坐?那么你还再加个什么方法?那岂不更乱更忙吗?  致虚极,守静笃  要你做到空到极点,没有任何染污,专一坚持地守住。《老子》及一切道家学神仙丹道的经论,合成《
期刊
点亮  一盏烛光照彻千年幽谷,  一种精神激荡家国旧梦;  东林书院浩然正气不息,  水榭亭台依稀峥嵘岁月;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道远,  刹那间风声雨声读书声;  焚书坑儒淬炼诸子风骨,  东林君子断魂砥柱中流;  爱国忠义史纪千秋万代,  独立思想彪炳自由精神;  经史子集参悟当下春秋,  指点江山书生义气方遒;  白驹过隙数点英雄豪杰,  气壮山河吞吐八方日月;  道贯古今东林精神不死,  天
期刊
中秋节史话  中秋节又名仲秋节,时间是阴历八月十五,时值秋季的第二个月,所以又叫中秋节。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记载,“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  中秋节作为传统节日,是和农业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中国以农业立国,人的起居作息要严格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个季节阴阳消长的变化来进行。秋季是农作物成熟的季节,农民都对农作物有敬畏之心,古代春天播种,要祭祀土地爷,
期刊
原生态时期的儒家,其生活轴心只有一个:全力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儒家兴起之初,社会新兴势力对其政治主张,还是不甚了了的。至少,没有多高的警惕性。孔子的名声其所以很大,十有八九是探索时代的士人群体,以开阔胸襟捧场的结果。也就是说,无论各个变革学派如何不赞成孔子儒家的政治主张,但都还承认孔子学派的治学态度,承认孔子学派以天下唯一的彻底复古派的孤绝地位所形成的社会影响力;由此,士人世界承认孔子学派是“
期刊
杜鹃声起:“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一旦心生归意,鸟雀啼啭入耳也似催促之音了。归隐,仿佛自古便生长在中国人的灵魂里,每当世况迫人违背本心之时便耀武扬威地站出来呼唤着人们向青山翠林走去。筑一间茅舍,置两亩薄田;听风望月,看山品岚;远离污秽俗世,忘却钩心斗角,好不清净自在!也就难怪五柳先生在归隐途中一派“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的潇洒畅快之态了。作为一部涵养心性的经典之作,《小窗幽记》之中也不乏宣
期刊
开始的时候,我最不喜欢听小生唱。那尖锐的逼仄的声音,像从声线中挤出来,窄窄的,有让人窒息的一种东西。  像一个人在掐着另一个人的脖子——你还要挣扎着美。小生的发音,实在是奇怪,要憋出一种奇异的暗流,听起来十分年轻高亢。又清脆又柔媚,又刚丽又不粗野。  与旦角的假声还不是一个味道。虽然都是假声,旦角的声音听起来很温润,似水似银。而小生的假声让你三魂七魄都跟着提起来,再轻轻地放下。那尖锐,如果不是真的
期刊
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续。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挑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命运悲剧  在《红楼梦》第
期刊
东林非党  提起东林,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晚明那波澜起伏的政党之争,以及东林党人在那个黑暗时代的奔走呼号。其实东林非党。  “东林党”之“党”,是朋党,而非政党。孔子曰:“君子党而不群。”实际上,东林党是明朝末年一个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政治集团,再具体一点,东林党是明朝后期出现的以中下级官员、中下地主及知识分子为主的反对王公贵戚、权臣宦官的政治集团。所谓政治集团,不过是一些有共同理想与利益的人的集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