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凤鸟文化起源于古代先民对鸟的崇拜,作为一种被神化、观念化的形象,成为一种巫术礼仪的图腾。后世所绘凤鸟逐渐褪去原始崇拜的气息,添加了喜庆欢乐的色彩,象征着吉祥。凤鸟文化与儒家文化的相关性体现了真善美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凤鸟纹;审美文化;审美意义
凤鸟是艺术的重要审美意象,造型上蕴含抽象构成意识,凤鸟文化的审美文化对当代也构成了思考性,我们应在不断吸收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气质的前提下,作出传承和创新。
一、凤鸟文化的起源
人们创造出多种文化符号,运用这些文化符号描绘物象来表达情感,而这些文化符号又被赋予了祛灾避难,获得平安幸福的能量,以求得心理的平衡从而达到审美的需求。审美文化,是将审美与文化相整合的产物,是审美主体立于人类整体的文化创造的高度,以审美方式对于客体世界进行认知和改造,以及对于自身文化创造精神和本质力量予以肯定的过程,是一种介于感性、理性和神性之间的象征体系。凤的来源,有一种说法是原始先民根据自然界中鸟的形象而创作的神物;还有一种说法是在商周时期自然界确有凤凰的存在。据考古发现,凤凰的形象可追溯到马家窑文化石岭下型的彩陶纹饰中。殷商时期,凤纹成为青铜器的主题纹饰之一,到周代凤纹更加盛行。春秋战国时期,凤纹的刻画趋于写实,也有结合几何形的,格调秀美。秦汉时期凤的形象质朴生动,以凤为描绘题材常出现在画像石砖、帛画及墓室壁画中。汉人把凤凰称为朱雀,与青龙、白虎、玄武并称四灵,以保护墓主人的灵魂不受打扰。郭沫若也曾指出:“玄鸟就是凤凰”,“五彩之鸟大约就是卜辞中的凤”①。正如“龙”是蛇的夸张、增补和神化一样,“凤”也是这种鸟的神化形态。它们不是现实的对象,而是幻想的对象、观念的产物和巫术礼仪的图腾。
二、美在于凤鸟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艺术包含涂鸦艺术、行为艺术、传统艺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是对生活境界的一种感知和体现,也是对生活物质的需要以及对生活的一种提升。弗洛伊德说:“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其生命的原始冲动和本能欲望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马克思也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提出了艺术,所以艺术也可以说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正如艺术来源于生活,孔雀的形象就是凤鸟的演变。凤的造型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存在的艺术形象,不论是何种形态的凤鸟造型,都赋予了一种生命意识。凤鸟文化体现了一种阴阳对立统一的哲学观,万物分雌雄揭示了天有阴阳、阴阳生万物的道理。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无不是在自己的轨道上进行的,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中,自始至终都是在围绕一个中心变化发展,最终再回归于自然。自然教会人类如何生活生产,人类依附自然而生存发展,人类与自然互相依存。汉代漆器的凤鸟纹造型通过对自然的启发塑造出一种浪漫气质。
曲线是生命的跃动,代表一种生命活力和生命的源流,凤鸟纹呈现的曲线不只是唯一。“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在《诗经·大雅·卷阿》中提到了丹凤朝阳。出土于四川成都金沙遗址的“四鸟绕日”极富“天人合一”美感,又是“双凤朝阳”最后的变体。画面是四只神鸟围绕太阳飞行,形象地描述了古人原始的太阳崇拜。外廓呈圆形,图案分内外两层,都采用了镂空的表现形式。中心镂空成一个拖有十二条锯齿状尾巴的内旋涡,其外有四只镂空的大鸟逆旋涡方向飞翔。将这件金饰放在红色的衬底上观看,不难发现它内层的旋涡形图案就是一个旋转的火球,外层的飞鸟图案则是围绕着火球飞舞的红鸟。这一金饰图案线条流畅、极富美感,是古代人民“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丰富的想像力、艺术创造力及精湛工艺的完美结合。该金饰造型精炼简洁,画面动感十足,整体完美的圆形图案寓意民族团结,圆形的围合体现了保护意识的概念,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和谐包容、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完美的呈现了出来。
在中国远古神话传说中,太阳鸟就是阳乌和凤凰。在汉代金乌瓦当中,金乌也是太阳,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历史中不乏寻求长生不老之术的皇帝,秦始皇就是寻炼长生不老药的皇帝之一,在物质方面达到大一统的历史盛况,从而向往更高的精神需求,祈望能如太阳一样,体现了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由于太阳旋转出现了日月以及四季轮回,旋转呈现了变化,万物都是光物取向。个体是短暂的,时空是永恒的,人类如何生存,只有像太阳一样运动不止、长久不息,所以古人都祈愿能如太阳一样生生不息。
三、凤鸟文化的衍用
后世所绘的凤凰渐渐褪去了原始崇拜的气息,添加了一些喜庆欢乐的色彩,象征着吉祥,在形象塑造方面趋向程式化。艺术活动与龙一样,对凤的崇拜也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传说凤是人世间幸福的使者,凤凰每500年背负着积累于人世间的所有不快和恩怨仇恨投身于烈火自焚,以生命的终结换取人世的祥和幸福,在经受着巨大痛苦和轮回后,从灰烬中复生飞出得以重生出更美好的躯体。在佛经中称为涅槃,即重生,从灰烬重生成为美丽辉煌而永生的火凤凰。
在中国人的传统信仰中,万物皆有灵性,都是活的生命。在这种“万物有灵”的思想影响下,古人对自然界里的所有生物顶礼膜拜,认为它们具有强大的神力,影响着人们的生老病死。古人运用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虔诚地描绘着他们心目中神灵的形象。
《易经》中的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以乾卦和坤卦的精神可以代表龙凤的一些精神,所以龙可以代表中华民族刚毅、进取、万难不屈的一面,凤则代表中华民族仁慈、宽厚、智慧灵魂的一面。鸟代表羊,最初属于阳性,龙属于阴性,凤属于阳性。龙有喜水、好飞、通天、善变、灵异、征瑞、兆祸、示威等神性。闻一多曾指出,作为中国民族象征的“龙”的形象,是蛇加上各种动物而形成的。它以蛇身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毛,鬣的尾,鹿的脚,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与龙蛇同时或稍后,凤鸟则成为中国东方集团的另一图腾符号。凤有喜火、向阳、秉德、兆瑞、崇高、尚洁、示美、喻情等神性,有丹凤朝阳、凤栖梧桐。龙凤呈祥体现了阴阳和谐的观念,寄予了民族的人生理想。
在古代皇宫建筑中以龙的形象作为皇权的象征,古代皇帝后妃的冠饰上饰有凤凰样珠宝。明清时民间女子盛饰所用的凤冠霞帔多用于婚礼,在各种刺绣和剪纸艺术品中也都会以凤鸟纹作为主要纹饰。2014年11月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上,北京故宫吉祥物形象源自中国传统的吉祥龙凤,龙“壮壮”体现力量,凤“美美”象征传统文化之美。
四、凤鸟文化的审美意义
天空给予了火光照耀的空间,而火光反过来衬托出天空的高远,它们相辅相成,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美是真理的光辉,真理是存在的,存在又是一种自由的。凤鸟纹蕴含着真善美符号的审美思想意蕴与复杂的象征意义,凤鸟抽象化和艺术化的形象具有一种力量,引导着人们的精神理念,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时代意义。凤鸟纹的艺术文化与儒家以“仁”为核心的思想相近,凤鸟形象表现出的真善美,在儒家思想中提到艺术必须符合道德要求才有美感。“凤凰之翔,至德也”,庄子眼中的凤也透露出美的意蕴。所以,凤文化的基础是真善美。
结语:
凤鸟文化包涵了凤凰涅槃“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体现出中华民族精神的道德美。通过概括性、装饰性的图形,使凤的形象穿越时间、空间的限制依旧光彩夺目。从凤纹蕴涵着优雅的道德美中,能体味凤鸟文化的理念在民族审美艺术中的精神意义和审美内涵。
注释:
①参见郭沫若:《青铜时代·先秦天道观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庞进.中国凤文化[M].重庆出版社,2007.04
[2]王大有.龙凤文化源流[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01
[3]田川流.艺术美学[M].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07
[4]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7
【关键词】:凤鸟纹;审美文化;审美意义
凤鸟是艺术的重要审美意象,造型上蕴含抽象构成意识,凤鸟文化的审美文化对当代也构成了思考性,我们应在不断吸收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气质的前提下,作出传承和创新。
一、凤鸟文化的起源
人们创造出多种文化符号,运用这些文化符号描绘物象来表达情感,而这些文化符号又被赋予了祛灾避难,获得平安幸福的能量,以求得心理的平衡从而达到审美的需求。审美文化,是将审美与文化相整合的产物,是审美主体立于人类整体的文化创造的高度,以审美方式对于客体世界进行认知和改造,以及对于自身文化创造精神和本质力量予以肯定的过程,是一种介于感性、理性和神性之间的象征体系。凤的来源,有一种说法是原始先民根据自然界中鸟的形象而创作的神物;还有一种说法是在商周时期自然界确有凤凰的存在。据考古发现,凤凰的形象可追溯到马家窑文化石岭下型的彩陶纹饰中。殷商时期,凤纹成为青铜器的主题纹饰之一,到周代凤纹更加盛行。春秋战国时期,凤纹的刻画趋于写实,也有结合几何形的,格调秀美。秦汉时期凤的形象质朴生动,以凤为描绘题材常出现在画像石砖、帛画及墓室壁画中。汉人把凤凰称为朱雀,与青龙、白虎、玄武并称四灵,以保护墓主人的灵魂不受打扰。郭沫若也曾指出:“玄鸟就是凤凰”,“五彩之鸟大约就是卜辞中的凤”①。正如“龙”是蛇的夸张、增补和神化一样,“凤”也是这种鸟的神化形态。它们不是现实的对象,而是幻想的对象、观念的产物和巫术礼仪的图腾。
二、美在于凤鸟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艺术包含涂鸦艺术、行为艺术、传统艺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是对生活境界的一种感知和体现,也是对生活物质的需要以及对生活的一种提升。弗洛伊德说:“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其生命的原始冲动和本能欲望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马克思也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提出了艺术,所以艺术也可以说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正如艺术来源于生活,孔雀的形象就是凤鸟的演变。凤的造型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存在的艺术形象,不论是何种形态的凤鸟造型,都赋予了一种生命意识。凤鸟文化体现了一种阴阳对立统一的哲学观,万物分雌雄揭示了天有阴阳、阴阳生万物的道理。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无不是在自己的轨道上进行的,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中,自始至终都是在围绕一个中心变化发展,最终再回归于自然。自然教会人类如何生活生产,人类依附自然而生存发展,人类与自然互相依存。汉代漆器的凤鸟纹造型通过对自然的启发塑造出一种浪漫气质。
曲线是生命的跃动,代表一种生命活力和生命的源流,凤鸟纹呈现的曲线不只是唯一。“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在《诗经·大雅·卷阿》中提到了丹凤朝阳。出土于四川成都金沙遗址的“四鸟绕日”极富“天人合一”美感,又是“双凤朝阳”最后的变体。画面是四只神鸟围绕太阳飞行,形象地描述了古人原始的太阳崇拜。外廓呈圆形,图案分内外两层,都采用了镂空的表现形式。中心镂空成一个拖有十二条锯齿状尾巴的内旋涡,其外有四只镂空的大鸟逆旋涡方向飞翔。将这件金饰放在红色的衬底上观看,不难发现它内层的旋涡形图案就是一个旋转的火球,外层的飞鸟图案则是围绕着火球飞舞的红鸟。这一金饰图案线条流畅、极富美感,是古代人民“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丰富的想像力、艺术创造力及精湛工艺的完美结合。该金饰造型精炼简洁,画面动感十足,整体完美的圆形图案寓意民族团结,圆形的围合体现了保护意识的概念,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和谐包容、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完美的呈现了出来。
在中国远古神话传说中,太阳鸟就是阳乌和凤凰。在汉代金乌瓦当中,金乌也是太阳,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历史中不乏寻求长生不老之术的皇帝,秦始皇就是寻炼长生不老药的皇帝之一,在物质方面达到大一统的历史盛况,从而向往更高的精神需求,祈望能如太阳一样,体现了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由于太阳旋转出现了日月以及四季轮回,旋转呈现了变化,万物都是光物取向。个体是短暂的,时空是永恒的,人类如何生存,只有像太阳一样运动不止、长久不息,所以古人都祈愿能如太阳一样生生不息。
三、凤鸟文化的衍用
后世所绘的凤凰渐渐褪去了原始崇拜的气息,添加了一些喜庆欢乐的色彩,象征着吉祥,在形象塑造方面趋向程式化。艺术活动与龙一样,对凤的崇拜也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传说凤是人世间幸福的使者,凤凰每500年背负着积累于人世间的所有不快和恩怨仇恨投身于烈火自焚,以生命的终结换取人世的祥和幸福,在经受着巨大痛苦和轮回后,从灰烬中复生飞出得以重生出更美好的躯体。在佛经中称为涅槃,即重生,从灰烬重生成为美丽辉煌而永生的火凤凰。
在中国人的传统信仰中,万物皆有灵性,都是活的生命。在这种“万物有灵”的思想影响下,古人对自然界里的所有生物顶礼膜拜,认为它们具有强大的神力,影响着人们的生老病死。古人运用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虔诚地描绘着他们心目中神灵的形象。
《易经》中的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以乾卦和坤卦的精神可以代表龙凤的一些精神,所以龙可以代表中华民族刚毅、进取、万难不屈的一面,凤则代表中华民族仁慈、宽厚、智慧灵魂的一面。鸟代表羊,最初属于阳性,龙属于阴性,凤属于阳性。龙有喜水、好飞、通天、善变、灵异、征瑞、兆祸、示威等神性。闻一多曾指出,作为中国民族象征的“龙”的形象,是蛇加上各种动物而形成的。它以蛇身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毛,鬣的尾,鹿的脚,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与龙蛇同时或稍后,凤鸟则成为中国东方集团的另一图腾符号。凤有喜火、向阳、秉德、兆瑞、崇高、尚洁、示美、喻情等神性,有丹凤朝阳、凤栖梧桐。龙凤呈祥体现了阴阳和谐的观念,寄予了民族的人生理想。
在古代皇宫建筑中以龙的形象作为皇权的象征,古代皇帝后妃的冠饰上饰有凤凰样珠宝。明清时民间女子盛饰所用的凤冠霞帔多用于婚礼,在各种刺绣和剪纸艺术品中也都会以凤鸟纹作为主要纹饰。2014年11月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上,北京故宫吉祥物形象源自中国传统的吉祥龙凤,龙“壮壮”体现力量,凤“美美”象征传统文化之美。
四、凤鸟文化的审美意义
天空给予了火光照耀的空间,而火光反过来衬托出天空的高远,它们相辅相成,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美是真理的光辉,真理是存在的,存在又是一种自由的。凤鸟纹蕴含着真善美符号的审美思想意蕴与复杂的象征意义,凤鸟抽象化和艺术化的形象具有一种力量,引导着人们的精神理念,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时代意义。凤鸟纹的艺术文化与儒家以“仁”为核心的思想相近,凤鸟形象表现出的真善美,在儒家思想中提到艺术必须符合道德要求才有美感。“凤凰之翔,至德也”,庄子眼中的凤也透露出美的意蕴。所以,凤文化的基础是真善美。
结语:
凤鸟文化包涵了凤凰涅槃“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体现出中华民族精神的道德美。通过概括性、装饰性的图形,使凤的形象穿越时间、空间的限制依旧光彩夺目。从凤纹蕴涵着优雅的道德美中,能体味凤鸟文化的理念在民族审美艺术中的精神意义和审美内涵。
注释:
①参见郭沫若:《青铜时代·先秦天道观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庞进.中国凤文化[M].重庆出版社,2007.04
[2]王大有.龙凤文化源流[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01
[3]田川流.艺术美学[M].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07
[4]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