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18世纪德国浪漫派诗人诺瓦利斯曾经说过:哲学就是乡愁,是处处为家的冲动。在精神和肉体的双重层面,人类一直在寻找着能够安放灵魂和诗意冲动的家园。这其中,梭罗给的答案是“野地里蕴含着这个世界的救赎”。客观来说,大地伦理或自然伦理的悄然萌动是在新时期文学以后发生的,然而尚未得到有效的确立。人类发展到今天,我们的文学如何审视已然过度使用着的大地,并对此保持必要的关注与反思,是文学必须面对的使命。 缘此,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世纪德国浪漫派诗人诺瓦利斯曾经说过:哲学就是乡愁,是处处为家的冲动。在精神和肉体的双重层面,人类一直在寻找着能够安放灵魂和诗意冲动的家园。这其中,梭罗给的答案是“野地里蕴含着这个世界的救赎”。客观来说,大地伦理或自然伦理的悄然萌动是在新时期文学以后发生的,然而尚未得到有效的确立。人类发展到今天,我们的文学如何审视已然过度使用着的大地,并对此保持必要的关注与反思,是文学必须面对的使命。
缘此,本刊邀请了从事散文批评的学者劉军先生,奋战在生态修复第一线且从事生态文学写作多年的李青松先生,还有毕业于气象学专业,多年来自觉投入科学、自然生态主题的散文作家杨文丰先生,来与我们分享他们各自对生态文学的思索。
组稿过程中,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正由武汉迅速蔓延,使这个春天蒙上了萧瑟与沉重。这场重大的公共卫生危机,给当下现实提了个巨大的醒。恰如戴蒙德所言,病毒和人类一样,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也许意味着,在这场危机中,人类与自然的相处出现了某些问题,而人类必须意识到这一点,敬畏自然,与之和谐共处,才不会彼此伤害。
—编者
其他文献
我18岁之前生活在江西铜鼓县的永宁镇,小镇位处罗霄山脉北段,是县政府所在地。县城在大山的环抱中,我以一颗青春心灵的全部热望,渴慕着外面的世界。 1980年代中期,经由考场上兵不血刃的拼搏,我来到南京大学。大学二年级,我开始尝试写小说,那时青春期的记忆还很鲜明,心里贮存了许多情绪与念头,一些人物一些故事,它们都奔突着要寻找出口。我写了一批少年题材的小说:《白杨树成片地飞过》《为什么不长大》《鲛人泪
作家章红是南京大学中文系的文学硕士,她曾任《少年文艺》杂志主编,现为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编审。这些职业经历注定她与儿童文学有着不解之缘。 她出版有儿童文学作品《放慢脚步去长大》《白杨树成片地飞过》《那年夏天》《踏上阅读之路》《白色的大鸟》等多部,还有家庭教育随笔《慢慢教,养出好小孩》,散文随笔《对幸福我怎能麻木》《你吸引怎样的灵魂》等。这些书曾获冰心图书奖、江苏紫金山文学奖、南京市委宣传部“五
这是一组研究“城市经验”的文章,三篇的切入角度各有新意。贾想在研究时运用的方法,是本雅明所说的“城市生理学”方法,把城市本身作为一个肉体化的主人公来分析。行超从资本主义兴起时期的现代城市入手,谈到当下全球化时代城市的经验变迁。思考了城市多样性生活的丧失对于文学写作产生的冲击。面对这个难题,她发现仍有一批年轻作家试图在美学上求新求异。赵荣荣采用了空间诗学的研究方法,从舞会这个典型的城市空间入手,揭示
认识谷柴,是一个偶然的机会。2018年夏季的某一天,与诸文友去景德镇,第一次接触到他。 他的外形和其笔名(他的本名叫张钧和)一样,瘦硬、干枯、其貌不揚;他的生命,则是一块充满了矛盾色调的堆积体。 他出身农家,毫无背景,却顽强地坚持与命运抗争;他有着对家园厚土的深沉眷念,却一度远离故乡“南漂”深圳;他在稻田里耕耘,在工厂的流水线上劳作,甚至卖苦力做过装卸工,但孜孜不倦不肯懈怠地痴迷于读书——读书
我爸是个很妙的人。一方面,他是我见过最勤奋自律的人;而另一方面,他并没有学者身上常见的那种保守沉闷,而是对生活充满热情,喜欢尝试新事物,永远保持着一颗童心。 我记得30年前他刚从加拿大访学回国,用外汇券买了一台任天堂游戏机,每天兴高采烈地玩着超级马里奥,或是举着塑料光枪打野鸭子打到凌晨三点。我喜欢翻看他在国外的相册,里面有各种匪夷所思的照片,比如他在万圣节party上吃力地横抱着一条“美人鱼”—
一 着手编辑这本分为“人生沧浪里”、“亲情长相忆”和“故土长短调”等三卷非虚构散文集《乡愁,如月光流淌》时,我刚刚从自己的长篇散文《不经意镌刻的旷世乡愁》(作家艾雯笔下国难、家难和赴台后对大陆山乡回望所凝结的乡愁)探出头来。我发现自己这数十年所创作的文学作品,特别是那些非虚构散文,也可以用“乡愁刻录”来概括。像当年艾雯一样,我不是为诉说乡愁而是基于缅怀与回望而起筆的;只不过我重点写的多是20世纪
在全面沦陷后的上海,《古今》的影响力不小。由于撰稿者名气颇大,外加杂志制作精良,《古今》成为不少刊物争相模仿的典范。[1]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这份刊物的格调。为了追求优雅闲适的创作风格,摩登上海竟涌现出一批名士和遗民。新与旧,浮华与恬淡,激发出撞色效应。但是,这两种形象是伪装后的产物。真与假之间的裂隙,折射出《古今》创作者复杂的心态,还呈现出沦陷时期上海文坛独特的景观。 有研究者认为,在国内、国际
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有一部享誉全球的天才之书《看不见的城市》,在书中,卡尔维诺虚构出一些人们找不到、认不出的城市,并称这部作品是“献给城市的最后一首爱情诗”。这本书初版于1972年,彼时卡尔维诺认为“我们正接近城市生活的一个危急时刻”,“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巨大的技术体系的脆弱,这种脆弱有可能制造连锁故障,使各个大都市整体瘫痪”。如今,近半个世纪过去了,卡尔维诺的挽歌并没能使都市化的脚步停留片刻
本期文艺家:张曼君,江西上饶人,出生于江西赣州。戏曲导演,表演艺术家,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戏曲学系导师,原天津歌舞剧院副院长。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代表作品有:采茶歌舞剧《山歌情》《八子参军》《永远的歌谣》;湖北花鼓戏《十二月等郎》;京剧《马前泼水》《水上灯》《钦差林则徐》《青衣》;昆曲《一片桃花红》;越剧《梅龙镇》;评剧《红高粱》《母亲》;河北梆子《晚雪》《
以传统观点论,中国是诗歌的伟大国度,江西是诗歌的丰厚省份。仅考量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的新诗,也并不赢弱。近几年来江西诗歌创作态势出现了一些新变化,诗歌美学特征正在发生嬗变。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一次扫描式点评。 一、近几年来江西新诗创作情况梳理 1.省地市新诗创作百花齐放,但与期望值存有落差 近几年来,江西省内外诗人一同发力,收获了可观的诗歌创作成果,影响力渐显。据目前能见到的以下事实,可佐证江西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