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风格笛曲简析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nanr03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秦川抒怀》是马迪先生创作的一首非常著名的秦川风格笛曲,表现了秦川八百里的壮阔和陕北人民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之情。《秦川抒怀》全曲借鉴了陕北“碗碗腔”的音乐风格,同时加入了新的演奏技巧——揉压指法,来模仿板胡揉弦时音色,将陕北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通过介绍乐曲的作者、创作背景、曲式结构和演奏技巧来具体分析笛曲《秦川抒怀》的风格特征,通过对《秦川抒怀》风格特征的探析,表达了对秦川之景的赞美,对陕北人民质朴、纯真性格的喜爱之情。
  [关键词]竹笛;秦川;特征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8-0155-03
  一、陕北风格简述
  其实从总体上来说,笛子的大派别依然是分南、北两派的。竹笛派别的划分,从地域上来讲是以长江黄河为界,界线以北由于环境以及地理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加之“花舌”“剁音”等演奏技巧以及音乐风格所展现出的豪迈奔放,产生了我们所熟知的竹笛“北派”;界线以南的竹笛“南派”同样也是由于受南部的地理环境、人文因素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流派。陕北风格笛曲看似是属于“北派”的,但其实陕北风格的竹笛作品还是和北派笛子曲的音响和风格有一些区别。陕北风格笛曲除了豪放粗犷之外,多了很多陕北风的韵味。陕北风笛曲借鉴了很多陕北的音乐元素,比如“秦腔”“二人台”等一些许多陕北地区独特的音乐风格,不止借鉴了陕北戏曲风格,一些乐器的演奏特点也被借鉴并加入到陕北风格的笛曲中,比如我们此篇分析的《秦川抒怀》,它可以说就是融合北派豪放以及陕北独特音乐风格的这样一部作品,它的陕北风格的体现大量表现在对于板胡揉弦技巧的模仿,通過模仿揉弦的音色,将陕北戏腔融入到乐曲中,将那种苍茫有力的独特的陕北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作者介绍及创作背景
  (一)马迪先生简介
  长安笛派的马迪先生出生于古都西安,自幼学习并且热爱竹笛。先后考入西安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在学习期间刻苦专研,师从多位我国著名的笛子演奏家。毕业初期曾到歌舞剧院工作,后又被西安多所音乐学院聘为专业笛子教师,现于陕西省民族管弦乐协会、中国竹笛协会担任常务理事。马迪先生创作了多首优秀的竹笛音乐作品,如《秦川抒怀》《塞上风情》《赶牲灵》等。这些作品融入了大量陕北的音乐风格元素,有着很强的个人风格。他并不局限于传统的演奏方法,而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作了新的演奏技法,使竹笛的音乐表现力大大加强。马迪先生不止在创作方面十分优秀,他的演奏技术也堪称精湛,在全国民族器乐演奏比赛中多次获奖。
  (二)创作背景
  笛曲《秦川抒怀》的创作主要立足于地方特色这一基础,是根据作者自身生活的环境以及内心的真情实感创作而成。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受秦汉、隋唐等灿烂悠久的历史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生于这片土地的马迪先生正是受这种环境的影响,才使他创作出如此多带有西北特色的优秀作品。马迪先生的“秦风古韵”的音乐创作风格同时也深受陕北民歌、戏曲的影响:山歌、秦腔、“碗碗腔”“信天游”等民歌体裁,有着奔放豪迈又委婉悠扬的地方特色。马迪先生吸收这些陕北民歌、传统音乐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笛曲风格。该乐曲最大的特点就是秦川风格的加入,它借鉴了陕北的“碗碗腔”音乐风格,并且加入了新的演奏技巧——揉压。生动地模仿了板胡压弦时产生的音色,将陕西音乐中的“苦音”表现得淋漓尽致,似人声呜咽,如泣如诉。
  三、乐曲风格特征
  (一)音乐特点
  《秦川抒怀》主要表达了一种对秦川之景的热爱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全曲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子,主要表现了初见秦川壮美之景的喜悦心情;第二部分为慢板,为全曲的主题部分,该部分以当地民歌为主要素材,在演奏的强弱对比中表达出乐曲的赞美之情。第三部分为快板部分,是全曲最热烈奔放的部分,与前面的慢板部分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乐曲亦刚亦柔的风格特点。第四部分进入乐曲的尾声,是整首乐曲中最为舒展与壮阔的部分。由第三部分快板直接铺垫,展现了陕北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秦川抒怀》的整体乐曲风格借鉴了独具陕北音乐特点的戏曲音乐,其中最为独特的是陕北“碗碗腔”的融合,“碗碗腔”源于陕北的民间说唱艺术,多以皮影戏的形式进行演出。在演奏技巧方面,最具特色的还是揉压指法的运用,将板胡揉弦时的独特音色模仿得惟妙惟肖,揉压指法的加入,使乐曲在豪放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一种独具秦川风格的悠扬与柔情,这样一来,这种陕北风格就非常自然地融入到笛曲中,使《秦川抒怀》成为独具陕北音乐风格特征的乐曲。
  (2)曲式分析
  《秦川抒怀》全曲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引子、慢板、快板和慢板变奏。是一个结构为ABC的单三部曲式。乐曲引子部分,一开始就进行了一个强奏,要求演奏时强劲有力,配合腹震音演奏,力求表现八百里秦川之景的雄伟。
  谱例1:
  最后一句运用了揉压指法,配合腹震音,似准备开始叙述故事般将引子结束,有一种陷入回忆之感。
  谱例2:
  进入A部分,是一个柔美抒情的慢板,节奏为4/4拍,揉压音是慢板中表现情感最重要的部分。
  乐曲进入B段快板部分,节奏变为2/4拍与前面的慢板部分形成鲜明对比,快板部分多运用花舌、单吐、双吐、等技巧,有一种欢快、跳跃的感觉,轻快又自在,节奏多采用小切分和符点。
  乐曲进入C部分,这一部分是以慢板的变奏形式出现的。以2/2拍开始,既继续了快板的热烈欢快,又多了一些舒展。之后节奏型又转为2/4拍,旋律上有一种递进感,再配合双吐,强弱对比间将旋律的递进感进一步增强。
  欢快的变奏之后速度突慢,将热烈的气氛突然收束,结尾加入连续四小节的指颤音,以历音果断结束,干脆利落,毫不拖沓,体现了西北人民的豪爽与干脆。   四、演奏技巧特征
  (一)揉压指法
  在笛曲《秦川抒怀》中,揉压指法可以说是整首曲子中表现秦川风格最重要的一个技巧了。“揉音”十分形象地模仿了板胡压弦的声音,正是这种揉压的技巧,才能将笛曲中所表达的如泣如诉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深入人心。揉压指法的具体演奏方法是:将左手的食指和中指并拢,以手腕带动食指和中指在笛孔上进行滚动,产生的音是在降si到do之间的效果,因为演奏是在半音上进行的,所以对于音准的控制十分重要。在笛曲中,“U”符号代表着此处进行揉压演奏。揉压指法在竹笛中的使用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点:
  1即兴加入揉压技巧的前提是演奏者要足够熟悉乐曲的风格以及对乐曲情感的正确理解,只有这样才可以使“揉音”在曲子中真正发挥它的作用,不至于使乐曲风格混乱。
  2“揉音”的作用是为了使音色更美,所以要根据所演奏的乐曲来选择是否需要“揉音”演奏,另外“揉音”技巧也不能加入太多,它是乐曲的点睛之处,加入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乐曲的表现。
  3揉压技巧也需要唇、指、气息之间的配合,不能过急过缓或者快慢不均,这都会影响乐曲情感的表达。
  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进行演奏,也使揉压指法的魅力在笛曲中发挥最大。
  (2)吐音
  《秦川抒怀》的引子部分,加入了吐音,目的在于奠定乐曲的陕北秦川音乐风格。在演奏时要注意基本两点,一是注意时值的平均,二是演奏吐音时要干净利索。吐音的演奏其实并不难,单吐音的演奏是:舌尖放松,由气流推动发出“吐”音,舌根部分用于控制气流;双吐音的演奏则是在单吐的基础上完成的,依然要求舌尖放松,发出“吐库”音。吹奏紧密、速度较快的乐曲时,单吐或许已经无法满足乐曲的速度。双吐加入到较快节奏的乐曲中时,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吐音的不足,更符合快节奏乐曲的要求。
  (三)循环换气
  循环换气在《秦川抒怀》中最明显的运用就是在最后一部分中有一个连续25拍的演奏,这一部分就必须运用循环换气来演奏了。循环换气,顾名思义就是气息连贯不断,具体来讲就是在演奏乐曲的过程中,换气和吸气是同时进行的,在确保吹奏的音不间断的基础上,使演奏者的气息得到充分的延长,来达到乐曲的演奏要求。
  循环换气这一技巧的特点主要可以概括为三点:
  1可以连续不断地吹奏超长音
  2口、鼻同时进行吐气和呼吸功能
  3是演奏技巧中违反呼吸规律的一种高难度技巧
  循环换气这一技巧并不是一种炫技,它更多地是为了延续音乐中情感的表达。比如在笛曲《秦川抒怀》中,循环换气运用在乐曲最后,将乐曲的气氛烘托到最热烈,将乐曲中人们的欢欣鼓舞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盼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印象深刻,这正是使用循环换气这一技巧的目的。
  结论
  《秦川抒怀》作为一首优秀的西北风格笛曲,其创作手法和创作风格对后来一些西北风格笛曲的创作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本曲的音乐特点在于将陕北的音乐风格融入笛曲中,在曲式方面更是运用单三部曲式结构来突出笛曲的抒情与快板间的对比,另外,本曲中所创新的揉压技巧,这种在降si到do之间产生的音的特殊效果使笛曲中秦川韵味更加浓郁。《秦川抒怀》不仅带给了人们美的享受,更让人们在这首乐曲中体会到了秦川之景的壮丽与秦川人民的豪放,是笛曲中真正的經典之作。
  [参 考 文 献]
  [1] 吴樟华.论南北笛乐文化的差异[J].艺术教育,2010(04).
  [2] 许双毅.论我国南北竹笛的演奏风格与融合[J].大舞台,2013(06).
  [3] 马迪.笛子基础教程[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3.
  [4]焦文彬,阎敏学.中国秦腔[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5] 高博文.浅议秦腔音乐的艺术魅力[J].当代戏剧,2008(05).
  [6] 中国曲艺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志·陕西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4.
  [7] 王正强.秦腔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8] 牛苗苗.从秦地戏曲音乐论秦派二胡曲的风格乐府新声[J].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0(04).
  [9] 耿涛.论中国竹笛艺术不同历史时期发展的主要特征[J].中国音乐,2003(03).
  [10] 耿涛.中国竹笛艺术的历史与发展概述(上)[J].乐器,2003(07).
  [11] 毛云岗.笛子“揉弦”技法的艺术魅力及精学巧用之道[J].艺术探索,2009(03).
  [12] 胡亮.浅谈竹笛流派之新派[J].黄钟,2004(S1).
  [13]王少平.浅谈笛子流派的界定与确立[J].文化时空,2002(04).
  [14]王欣.论笛子的北方流派的形成[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8(01).
  [15] 李美霖.探究竹笛演奏中的呼吸运用[J].北方音乐,2015(09).
  (责任编辑:崔晓光)
其他文献
[摘要]  现如今,随着竹笛艺术的飞速发展,南北派的演奏风格趋于融合的趋势,本文将以《早晨》为例来分析并研究。本曲作者赵松庭,原名赵鹤初,浙江人,人称“江南笛王”。是南派笛乐中浙派笛曲音乐的代表人物和创始人。赵松庭先生的众多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早晨》,且本曲也是他的成名作。本曲的最大成功在于赵松庭先生将竹笛南派风格和北派风格天衣无缝融合在了一起,更是竹笛音乐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本文分为三个
期刊
[摘要]  在神性观念的照耀之下,神圣简约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英国作曲家约翰·K·塔文纳爵士(Sir John Kenneth Tavener ,1944—2013)的音乐呈现出简约的风格特征,其简约性渗透至各音乐元素乃至创作方式。简约性形式来自于信仰之“神启”,与作曲家的神圣性音乐观念相融通。  [关键词]塔文纳;神圣简约主义;《圣母的面纱》;《羔羊》;《雅典娜颂歌》  [中图分类号]J65
期刊
[摘要]  《费加罗的婚礼》源于法国作家博马舍的经典戏剧,经莫扎特改编后,再次成为一部经典的歌剧作品。本文立足于《费加罗的婚礼》,探讨了莫扎特歌剧作品的艺术特色,解析这部歌剧作品的经典之处。  [关键词]莫扎特;歌剧;艺术特色;《费加罗的婚礼》  [中图分类号]J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8-0086-02  18世纪,格鲁克引发了歌剧史的一次重大改革,并赋予
期刊
[摘要]  舞蹈作品的创作是一个需要经过深入分析的过程,涉及到创作主题与文本研究。本文以苏自红的舞蹈作品创作为例,深入探究舞蹈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涉及的创作文本阐释以及创作主体对于舞蹈创作本身造成的影响,从而挖掘舞蹈创作主体与文本研究的内在联系,探究舞蹈创作的重要文化意义。  [关键词]舞蹈创作主体;文本研究;苏自红  [中图分类号]J7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
期刊
故鄉情
期刊
[摘要]  奥地利作曲家阿尔班·贝尔格(Alban Berg,1885—1935)于1934年创作完成的《露露组曲》是其同名歌剧的纯音乐版本,也是作曲家生前完成的最后一部管弦乐组曲。作曲家对传统曲式结构进行了重新审视,在组曲第一乐章的创作中嵌入了双回旋曲式的结构布局。文章将对这种结构进行详细阐释并探讨其在作品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双回旋曲式;贝尔格;露露组曲;结构映射  [中图分类号]J65
期刊
20世纪西班牙著名大提琴独奏家、室内乐演奏家、作曲家卡萨多·加斯帕尔(Cassado Gaspar 1897—1966)自幼随父亲学习音乐,因演奏才能出众,获得巴塞罗那市政府奖学金,1910年赴法国巴黎深造,成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西班牙大提琴演奏家、卡萨尔斯(1876—1973)一生仅有的3名学生中的佼佼者。与此同时,卡萨多随法国著名作曲家拉威尔(1875—1937)、西班牙著名作曲家法雅(18
期刊
潑水节欢歌(混声合唱)
期刊
[摘要]  哈密艾捷克与全疆其他地区艾捷克有较大区别,带有强烈的地域特征,对其研究进行综述有助于发现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拓宽今后的研究視角与空间,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哈密艾捷克;历史溯源;形制结构研究;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8-0067-03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哈密木卡姆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取得了大量优秀的研
期刊
2018年5月4日,由德国莱比锡音乐与戏剧学院和法国巴黎第四大学联合举办的“德法音乐论坛”第三次研讨会在巴黎第四大学举办。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西方音乐史专业博士生、中央音乐学院和德国莱比锡音乐与戏剧学院联合培养博士毛羽(导师:格希娜·施罗德教授[Gesine Schrder]、刘经树教授)参加了此次论坛,并进行了题为《苏珊·麦克拉蕊在中国——女性主义音乐批评对中国音乐学分析的影响》的发言,引学界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