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农业与推进新农村建设

来源 :老区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ooooo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要]发展现代农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分析了新余市发展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并针时现状中的薄弱环节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制约因素;措施
  [作者简介]丁银莲(1972-),女,江西新余高等专科学校经管系副教授。(江西新余 338000)
  本文系江西增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新余市新农村建设中的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赣财教[2008]147号)的系列成果之一。
  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业问题,中国现代化的实现,最难的是农业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2007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温家宝同志向十届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要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我国农业的内在基础正逐渐强化。目前,农业科技进步率已达到48%,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物质装备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已具备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其重要性和科学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发展现代农业,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落实。通过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集约使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要通过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促进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三)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根本目标和中心任务。只有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才能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从根本上夯实增粮增收的基础。
  (四)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与市场双重制约,资源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将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新余市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新余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农业产业不强、农民收入不高、农村发展滞后等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仍然制约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农业产业不强。一是产业特色不强。尽管新余蜜桔、高产油茶等特色新兴产业近年来发展较快,但这些产业都处于起步阶段,在农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我市以粮食、棉花、生猪等传统农业产业为主的格局仍然没有大的改变,农产品好的不多、多的不好、市场竞争力弱依然制约着农业增收、农民增收。二是特色产业关键环节存在问题。新余蜜桔、苎麻是最具新余特色的两个农产品,他们有许多其它农产品无法比拟的优点,但也存在着致命的弱点。新余蜜桔品种易变异,不耐储存。合格的苎麻要靠手工刮麻,一个劳力一天只能刮8斤左右苎麻,按5元/斤苎麻计算,一个劳力一天只能刮40元左右的苎麻,比在外打工一天挣的工钱还少。这是政府采取倾斜政策扶持新余密桔、苎麻多年,但这两个产业仍然做不大的主要原因之一。三是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农产品加工、储存、销售滞后,龙头企业规模不大,与农户的生产联系不紧,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不强。至今,我市还没有一家企业进入全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滞后,带领农民开拓市场的能力不强,农业仍然是以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为主。
  (二)农民收入不高。从市内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农民人均纯收入远远落后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6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320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51元,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4倍。从省内看,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省的领先优势逐渐丧失。2000—2004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虽然仍居于全省首位,但领先距离逐年缩小,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高16.7%、16.5%、16.4%、16.0%、16.0%。2005—2006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下滑至全省第三位,比萍乡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少82元、77元。从国内来看,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006年浙江嘉兴市农民人均纯收入8952元,是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1倍。
  (三)农村不发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缩小城乡差别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突破,但农村的发展还是比较滞后。一是农村生活环境差。近两年,我市通过文明村、小康红旗村、村庄整治建设等工作,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但农村环境总体上还是不尽人意,村庄建设立意不高,特色不强,房屋建筑雷同,脏乱差现象比较明显,只见新屋不见新村的现象普遍存在。二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保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明显落后于城市,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贫困救济、农民疾病防疫救治体系不完善,生活保障和社会救济能力较低。2006年我市农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平均为85元/月,是城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一半。三是农民综合素质不高。农民文化程度和技能素养普遍偏低,2006年我市农村劳动力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0.4%,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0%以上,农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进一步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一)以“三化”做强做大新余市农业支柱产业。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强大的经济基础作支撑,只有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生活宽裕了,才能为推行文明新风,改善村容村貌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我们要把生产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条件和首要任务,通过项目化运作、科技化投入、产业化经营“三化”做强做大农业支柱产业,形成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一是借鉴重点工业工程项目运作方式,大力培植农业支柱产业。将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特色优势农产品新余蜜桔、优质苎麻、高产油茶作为我市农业的支柱产业,每一个支柱产业作为一个工程项目,做到一个支柱产业、一支工作队伍、一个发展规划、一套奖励政策、规划实施一抓到底,集中精力、财力、物力持续做强做大农业支柱产业,解决由于领导变动频繁造成农业产 业发展方向频繁变动的问题,改变一任领导一批产业,农业产业年年变、年年不见产业变的被动局面。二是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我市农技人员开发、引进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像重视“引资”一样重视“引智”,加大农业科学技术的引进力度,加强与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合作。借鉴浙江经验,聘请外地一些国家、省级重要科研人员担任科研顾问和人大或政协委员,请他们长期或定期到新余指导工作。加大对新余蜜桔、苎麻等产业的科研攻关力度,提高新余蜜桔、苎麻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遥过合作、合资、承包等方式,加快七里山万亩新余蜜桔、双林万亩优质苎麻、水西千亩高产油茶等农业生产基地建设。通过基地建设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形成,做到乡有支柱产业、村有主要产品、户有致富门路。大力扶持发展龙头企业,通过实行优惠政策,鼓励支持珊娜、恩达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到农村签订单、建基地,在发展壮大企业的同时,做大做强新余蜜桔、苎麻夏布等优势支柱产业,带领农民增收致富。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种养专业户、运销大户,牵头成立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二)以“三个依托”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质量。要把农民培训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主要工作来抓。一是依托主导产业和生产基地开展培训。依托我市稻棉、水果、苎麻、蔬菜、畜禽等主导产业和生产基地,加大对水稻棉花、新余蜜桔、优质苎麻等种植大户和生猪、鸡鸭养殖大户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他们应用先进农业技术的水平。二是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开展培训。依托珊娜、百乐、恩达等农产品生产龙头企业和本地柑桔园、葡萄园、养猪场等种养大户对留守在家农民进行培训,使农民普遍掌握1~2项农业实用技术,成为种植业与养殖业致富能手。三是依托我市各类公办和民办职业院校、各单位培训中心、高新经济开发区等工业园区和工业企业。加强对农民转移就业的技能培训,促进农民转移,实现五年培训20万农民、转移20万农民的目标。目前全市确定了22家有实力、有特色的培训机构为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单位,形成了工种齐全、特色鲜明、互为补充的培训体系。农民培训注重实用性、实效性,围绕“3321”工程和“一村一品”,以及我市工业园区、光伏产业进行培训,深受农民欢迎。
  (三)引导和鼓励农民工回乡就业创业,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首先,鼓励引导回乡创业者兴办“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产业集群,利用亦工亦农亦商的特点,发挥自己的技能、资本或技术优势,通过合理分工和有效竞争,逐步形成小商品、大市场,小企业、大集群的产业发展格局。其次,引导他们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回乡创业者来源于农民,鼓励他们通过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扩大农业的规模经营;通过对农业资金支持,提高农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的基础条件;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和营销网络建设,促进农业生产向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总之,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将贯穿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全过程。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
  
  责任编辑 建学
其他文献
实施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是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化扶贫开发和救助的一项重要举措。对没有发展能力的贫困人口做出兜底性制度安排,通过救助维持其基本生活;对具有发展能力的贫困人口给予新的支持,通过扶持促进其脱贫致富,形成低保维持生存、扶贫促进发展这样一个新的工作格局,这也是对《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到2020年“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奋斗目标的一种制度保证
期刊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全省扶贫和移民工作会议和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会议精神,推进扶贫开发科学发展,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赣州市将以全省扶贫和移民工作会议精神为动力,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认真贯彻落实新阶段扶贫工作的新标准新要求,全面完成“十一五”扶贫工作各项任务,为谋划全市“十二五”扶贫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一、2009年赣州市扶贫工作成效    2009年,赣州市各级扶贫部门面
期刊
一、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成就    樟树市地处欠发达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市贫困乡镇较多,贫困人口基数较大。为帮助困难群众摆脱困境,1986年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各级扶贫部门的支持下,在由樟树市委、市政府直接组织,在全市贫困乡村开展了大规模的扶贫工作。  二十多年来,经过全市各级各部门、贫困地区干群的不懈奋斗,我市扶贫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全市农村贫困户6489户,贫困人口25961人的温饱
期刊
2009年12月3日,以张崇纪为组长的省委巡视二组一行来湖口县检查指导扶贫开发工作。  省委巡视组一行先后深入到该县文桥乡枫树村水产养殖示范基地和九江水梨产业基地进行视察,详细了解了作为湖口县扶贫开发重点村的文桥乡枫树村近年来在各项扶贫开发政策的扶持下所取得的发展成果。  视察结束后,在枫树村支部召开了座谈会。通过视察和听取汇报,巡视组认为湖口县紧紧围绕整村推进、“雨露计划”、社会化扶贫和产业扶贫
期刊
根据省办布置的五项调研课题和刘永思主任讲话精神,抚州市办于8月10日至9月21日先后抽调人员,挤出时间到南城、金溪、资溪、黎川、南丰、宜黄、崇仁等七县十个乡镇十五个自然村进行调研,先后与116名移民座谈,倾听他们的意见。通过调研,我们深刻体会到:在开展移民扶贫工作中,只有科学合理地编制移民项目规划,才能加快移民的经济发展,提高移民的生活水平。  (一)整村推进工作是移民工作主动融入省委、省政府重大
期刊
从2003年开始,江西省九江市以彻底解决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为出发点,以增加搬迁群众收入为目的,精心组织、认真实施移民扶贫搬迁工程。6年来共搬迁移民迁出点855个。全市共新建移民集中安置小区197个,搬迁农户生产生活面貌发生根本变化。    一、主要做法    1.坚持政府主导,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我市三个实施移民工作任务的县,县委、政府对移民扶贫工作高度重视,由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有
期刊
扶贫工作是事关区域经济发展大局的关键环节。江西湖口县委、县政府多年来要求各级各部门视扶贫为己任,形成一个纵横结合、整体联动、全社会参与的扶贫工作新格局。但是,据近期抽样调查,全县贫困发生率仍高达8.2%,扶贫开发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一、致贫的主要原因    1.农村生产、生活基础条件仍然较差,直接制约着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是交通基础设施仍然落后。目前全县还有50%的道
期刊
[提要]教师话语对于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尤为重要。教师话语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的效果和质量。文章结合二语习得中Krashen的输入理论,提出了正确、恰当、地运用教师话语的方法,从而正面影响学生的语言输出,积极推动和促进外语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教师话语;语言输入;语言输出  [作者简介]林磊(1972-),男,江西财经大学外语学院讲师。(江西南昌 330013)
期刊
[提要]新时期旅游业竞争发生本质变化,旅游发展已进入区域竞争时代。文章以抚河流域地质旅游资源的发展为倒,简要分析了区域地质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提出了区域地质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对策建议。  [关键词]旅游产业;抚河流域;地质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动力机制;对策  [作者简介]熊国保(1970-),男,东华理工大学教师;(江西抚州 344000)李雅翠(1965-),女,运
期刊
[提要] 在目前就业压力下,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应与企业联合,积极探索和实施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共赢。文章以九江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经过实地调研,对酒店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相应的办学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 酒店管理专业;校企联合;订单式  [作者简介]冯安峰(1981—),男,硕士,九江学院旅游学院教师;王燕华(1981—),女,硕士,九江学院旅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