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民族民间器乐发展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社会主义新农建设的大潮中,民间器乐传承和弘扬的现状不容乐观,出现了传承后续乏力的危机,只有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创造传承条件、培养传承人才和搭建传承舞台,才能使民间器乐健康有力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关键词】:农村民族民间器乐传承和发展思考
民族民间器乐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传统器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也是维护和加强群众团结上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如今,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新农村建设的滚滚浪潮之中,农村民族民间器乐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在农村源远流长的优秀器乐,正面临着传承和发展后续乏力的危机。
1.农村民族民间器乐传承的现状
由于受到一些“搞那些娱乐玩意儿就是不务正业”、“又不能当饭吃”、“教会徒弟,饿死师父”等等消极思潮的影响,加之社会各界参与度不高,民族民间器乐传承人越来越少,传承队伍越来越小。如宁洱县的“斑鸠吃水”、“三跺脚”、“顺江边”等民间器乐舞蹈,其演奏、对唱和舞蹈相结合的表现风格深得群众喜爱,早已在农村广为流传,但是演奏的器乐的艺人却越来越少了:
一是因为现在农村大多数人选择出外经商务工,对本民族的传统节目或技艺懂得较少,一些器乐技艺学习难度也大。比如唢呐婚丧嫁娶时的吹奏,愿学的年轻人很少,学成的就更少。觉得学了也不会带来什么经济效益,宁愿“研究酒文化”也不愿学唢呐。二是传承人老龄化现象严重,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农村民间器乐文化传承往往没有文字记载,而是通过师傅带徒弟、口授相传、行为相传的方式来传承,往往是人在艺在,人亡艺绝,一些传统技艺已经出现传承人青黄不接的现象,面临技艺失传的危险。三是由于传承人培训经费较少,一些培训活动难以开展。
2.怎样解决当下农村民族民间器乐传承的危机?
2.1做好宣传引导,要营造出全社会自觉传承和保护农村民族民间器乐的浓郁氛围。农村民族民间器乐保护最终的目的是满足民众生活的需要,在婚丧嫁娶、喜庆丰收、迎亲送友、节日庆典等场所融入村民生活中,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这样才可能保持传承永久活力。传承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广大群众对民间器乐文化的意义了解不够,更不用说去保护它了,特别是在年轻人眼中,这些都是没有用的、过时的东西,思想意识不到位。因此,宣传工作力度就显得非常必要,政府部门要在思想意识上重视它,把传承和保护民族民间器乐当作一件造福地方的大事来抓。可以采用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使人人知道、人人关心,营造出良好的氛围。
2.2“老将出马”,大力开展民族民间器乐艺术培训班。民间器乐需要师徒式、家族式或是自学式的传承,也需要有目标、有组织的集中培训学习传承。既要挖掘和保护年事己高的传承人,又要加大对传承人的培养力度,组织一批村寨中的民间器乐“半瓶水”人才和想学而又没有师父教的积极分子集中培训学习,请老艺人“出山”,以 “传、帮、带”的形式传授培养新一代传承人。如宁洱县梅子镇就根据当地传承实际,采取邀请当地70多岁的知名唢呐艺人杨春学,分期举办唢呐歌舞综合培训班,取到了良好的传承和弘扬效果。
2.3组建一批农村民间器乐队伍,大力宣传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如以村或村民小组为单位,组建唢呐文艺队、笙歌文艺队等,通过在节假日组织群众器乐歌舞联欢,大力宣传和弘扬民族器乐艺术。也可以联合各村寨中的传承骨干力量和活跃分子,组建民间器乐传承协会,充分发挥协会的传承和引领作用。
2.4拓展农村民族民间器乐传承的空间。农村民族民间器乐是最具有民族性、群众性的,它生长于民间、流传于民间,是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传承农村民族民间器乐不能局限于任何一个环境和方式,而应该开展多种形式、利用多种空间。如利用娶亲嫁女、生日贺岁、喜庆丰收、迎亲送友、闲暇娱乐、节日庆典等等场合,鼓励三五幾个艺人器乐齐鸣,老老少少牵手成圈、山歌曼舞、欢聚一堂,让农村民间器乐的传承与当地民风民俗紧密结合、相得益彰。另外,校园文化、乡村企业、村组活动广场等等这些空间都可以利用起来开展传承活动,让其成为民间器乐传承的有效载体。如在宁洱县梅子镇文化中心就取得镇中心学校的支持,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融入民族民间器乐舞蹈的内容,成功地把“三跺脚、斑鸠吃水”等民族民间器乐舞蹈在中小学校园课间操中进行推广,有效的在青少年一代进行了传承接班人培养。
2.5发挥广场优势,办形式多样的民间器乐传承活动。文化广场既是群众主要精神活动的场所,也是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场所,不仅是以先进文化所富有的独特魅力吸引广大人民群众自发参与各种有益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引领广大人民群众改变不良陋习、崇尚真善美、摒弃假恶丑的重要场所。随着“七彩云南全民健身工程”的推进,城乡文化活动广场逐步建成,农村民族民间器乐传承要用好这个重要阵地。因为它作为群众娱乐的一种乐器,传承主体不是一个或几个人,而是一个大的群体,乡村活动广场就是一个重要平台。一是要抓住村民们喜爱茶余饭后喜欢三五成群的聚集在一起闲聊的特点,组织当地文艺骨干或民间艺人,在村组活动场地伴奏助兴,吸引左邻右舍前来载歌载舞,无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细胞和没细胞的,都可以不拘一格、一试身手,既愉悦了心情,又传承了技艺。二是要组织民族民间器乐篝火联欢,不仅在一组一村办篝火联欢,还要联合各村各寨的民间器乐艺人集中联欢,相互之间传递的就不仅仅是动听的器乐、飞扬的山歌和朴实的舞步,更有着对人们传承心里潜移默化的滋润。三是要定期举办民族民间器乐歌舞大赛,为培养民间器乐创作和表演人才搭建舞台,为树立器乐传承的“领头羊”创造条件。
2.6政府积极支持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政府支持是强有力的后盾,是必备的利器,有了政府支持将会更好的促进民族民间器乐的传承。文化建设本身就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政府部门要根据村组民间器乐传承人的分布和开展传承活动情况“以奖代补”,设立“优秀民族民间器乐传承模范村”、“优秀民族民间器乐传承人”等奖项,让“重视民族民间器乐传承”不仅仅停留在宣传层面上。同时,还要在文体活动场地建设、音响配备、活动经费等物质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让传承人和传承村组倍感国家的重视,让器乐传承人能够“名正言顺、理直气壮”地参与到各种民风民俗和节日庆典的活动中去。
2.7重视对村民开展民族民间器乐歌舞活动过程的收集、整理,举办展览。要抓住群众开展了文艺活动就“想保留活动痕迹作为纪念”、“想上电视的心里”、“想成名气”的心里,善于把各种器乐传承环境中的人事拍摄下来,不仅洗出照片和制作成光碟,散发到传承积极分子手中,让他们“感怀精彩和快乐的瞬间”,而且还要为他们举办展览,把“动静”弄得越大越好。邀请四方乡邻前来参观器乐传承艺人的开展文艺活动时的过程和精彩瞬间,这样不仅仅能够激发传承人的活动热情,还能为发展壮大传承队伍打下基础。
2.8农村民族民间器乐的传承要与政府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工作结合起来。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比较落后的具体情况,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少数民族民间器乐的保护工作。加快建设和完善各项文化措施,由政府搭建平台,让群众、民间组织和有兴趣的投资者来共同支持和完善,争取各界支持,让社会各界看到保护民族民间器乐的社会价值,充分发挥民间的力量主动参与到这项工作当中。能够形成产业产生经济利益的,可以由地方政府和投资商来完成,难以产业化的,也要加以保护并给予政策的倾斜。
农村民族民间器乐传承和发展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持续实施的社会工程,光靠各级政府投入经费支持是不够的,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的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发扬。
【关键词】:农村民族民间器乐传承和发展思考
民族民间器乐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传统器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也是维护和加强群众团结上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如今,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新农村建设的滚滚浪潮之中,农村民族民间器乐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在农村源远流长的优秀器乐,正面临着传承和发展后续乏力的危机。
1.农村民族民间器乐传承的现状
由于受到一些“搞那些娱乐玩意儿就是不务正业”、“又不能当饭吃”、“教会徒弟,饿死师父”等等消极思潮的影响,加之社会各界参与度不高,民族民间器乐传承人越来越少,传承队伍越来越小。如宁洱县的“斑鸠吃水”、“三跺脚”、“顺江边”等民间器乐舞蹈,其演奏、对唱和舞蹈相结合的表现风格深得群众喜爱,早已在农村广为流传,但是演奏的器乐的艺人却越来越少了:
一是因为现在农村大多数人选择出外经商务工,对本民族的传统节目或技艺懂得较少,一些器乐技艺学习难度也大。比如唢呐婚丧嫁娶时的吹奏,愿学的年轻人很少,学成的就更少。觉得学了也不会带来什么经济效益,宁愿“研究酒文化”也不愿学唢呐。二是传承人老龄化现象严重,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农村民间器乐文化传承往往没有文字记载,而是通过师傅带徒弟、口授相传、行为相传的方式来传承,往往是人在艺在,人亡艺绝,一些传统技艺已经出现传承人青黄不接的现象,面临技艺失传的危险。三是由于传承人培训经费较少,一些培训活动难以开展。
2.怎样解决当下农村民族民间器乐传承的危机?
2.1做好宣传引导,要营造出全社会自觉传承和保护农村民族民间器乐的浓郁氛围。农村民族民间器乐保护最终的目的是满足民众生活的需要,在婚丧嫁娶、喜庆丰收、迎亲送友、节日庆典等场所融入村民生活中,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这样才可能保持传承永久活力。传承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广大群众对民间器乐文化的意义了解不够,更不用说去保护它了,特别是在年轻人眼中,这些都是没有用的、过时的东西,思想意识不到位。因此,宣传工作力度就显得非常必要,政府部门要在思想意识上重视它,把传承和保护民族民间器乐当作一件造福地方的大事来抓。可以采用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使人人知道、人人关心,营造出良好的氛围。
2.2“老将出马”,大力开展民族民间器乐艺术培训班。民间器乐需要师徒式、家族式或是自学式的传承,也需要有目标、有组织的集中培训学习传承。既要挖掘和保护年事己高的传承人,又要加大对传承人的培养力度,组织一批村寨中的民间器乐“半瓶水”人才和想学而又没有师父教的积极分子集中培训学习,请老艺人“出山”,以 “传、帮、带”的形式传授培养新一代传承人。如宁洱县梅子镇就根据当地传承实际,采取邀请当地70多岁的知名唢呐艺人杨春学,分期举办唢呐歌舞综合培训班,取到了良好的传承和弘扬效果。
2.3组建一批农村民间器乐队伍,大力宣传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如以村或村民小组为单位,组建唢呐文艺队、笙歌文艺队等,通过在节假日组织群众器乐歌舞联欢,大力宣传和弘扬民族器乐艺术。也可以联合各村寨中的传承骨干力量和活跃分子,组建民间器乐传承协会,充分发挥协会的传承和引领作用。
2.4拓展农村民族民间器乐传承的空间。农村民族民间器乐是最具有民族性、群众性的,它生长于民间、流传于民间,是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传承农村民族民间器乐不能局限于任何一个环境和方式,而应该开展多种形式、利用多种空间。如利用娶亲嫁女、生日贺岁、喜庆丰收、迎亲送友、闲暇娱乐、节日庆典等等场合,鼓励三五幾个艺人器乐齐鸣,老老少少牵手成圈、山歌曼舞、欢聚一堂,让农村民间器乐的传承与当地民风民俗紧密结合、相得益彰。另外,校园文化、乡村企业、村组活动广场等等这些空间都可以利用起来开展传承活动,让其成为民间器乐传承的有效载体。如在宁洱县梅子镇文化中心就取得镇中心学校的支持,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融入民族民间器乐舞蹈的内容,成功地把“三跺脚、斑鸠吃水”等民族民间器乐舞蹈在中小学校园课间操中进行推广,有效的在青少年一代进行了传承接班人培养。
2.5发挥广场优势,办形式多样的民间器乐传承活动。文化广场既是群众主要精神活动的场所,也是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场所,不仅是以先进文化所富有的独特魅力吸引广大人民群众自发参与各种有益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引领广大人民群众改变不良陋习、崇尚真善美、摒弃假恶丑的重要场所。随着“七彩云南全民健身工程”的推进,城乡文化活动广场逐步建成,农村民族民间器乐传承要用好这个重要阵地。因为它作为群众娱乐的一种乐器,传承主体不是一个或几个人,而是一个大的群体,乡村活动广场就是一个重要平台。一是要抓住村民们喜爱茶余饭后喜欢三五成群的聚集在一起闲聊的特点,组织当地文艺骨干或民间艺人,在村组活动场地伴奏助兴,吸引左邻右舍前来载歌载舞,无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细胞和没细胞的,都可以不拘一格、一试身手,既愉悦了心情,又传承了技艺。二是要组织民族民间器乐篝火联欢,不仅在一组一村办篝火联欢,还要联合各村各寨的民间器乐艺人集中联欢,相互之间传递的就不仅仅是动听的器乐、飞扬的山歌和朴实的舞步,更有着对人们传承心里潜移默化的滋润。三是要定期举办民族民间器乐歌舞大赛,为培养民间器乐创作和表演人才搭建舞台,为树立器乐传承的“领头羊”创造条件。
2.6政府积极支持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政府支持是强有力的后盾,是必备的利器,有了政府支持将会更好的促进民族民间器乐的传承。文化建设本身就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政府部门要根据村组民间器乐传承人的分布和开展传承活动情况“以奖代补”,设立“优秀民族民间器乐传承模范村”、“优秀民族民间器乐传承人”等奖项,让“重视民族民间器乐传承”不仅仅停留在宣传层面上。同时,还要在文体活动场地建设、音响配备、活动经费等物质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让传承人和传承村组倍感国家的重视,让器乐传承人能够“名正言顺、理直气壮”地参与到各种民风民俗和节日庆典的活动中去。
2.7重视对村民开展民族民间器乐歌舞活动过程的收集、整理,举办展览。要抓住群众开展了文艺活动就“想保留活动痕迹作为纪念”、“想上电视的心里”、“想成名气”的心里,善于把各种器乐传承环境中的人事拍摄下来,不仅洗出照片和制作成光碟,散发到传承积极分子手中,让他们“感怀精彩和快乐的瞬间”,而且还要为他们举办展览,把“动静”弄得越大越好。邀请四方乡邻前来参观器乐传承艺人的开展文艺活动时的过程和精彩瞬间,这样不仅仅能够激发传承人的活动热情,还能为发展壮大传承队伍打下基础。
2.8农村民族民间器乐的传承要与政府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工作结合起来。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比较落后的具体情况,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少数民族民间器乐的保护工作。加快建设和完善各项文化措施,由政府搭建平台,让群众、民间组织和有兴趣的投资者来共同支持和完善,争取各界支持,让社会各界看到保护民族民间器乐的社会价值,充分发挥民间的力量主动参与到这项工作当中。能够形成产业产生经济利益的,可以由地方政府和投资商来完成,难以产业化的,也要加以保护并给予政策的倾斜。
农村民族民间器乐传承和发展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持续实施的社会工程,光靠各级政府投入经费支持是不够的,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的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