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王晶晶(1990.04- ),女,汉,辽宁沈阳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方向:财务会计。
摘要:本文先通过对现有国外社会企业文献的回顾,分析了影响社会企业发展的因素,再以“采桑子”这一社会企业为案例,具体分析了我国社会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最后对我国社会企业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合理的展望。
关键词:社会企业;影响因素;“采桑子”
引言
近年来,国内公众对于社会公共部门和公民社会福利的关注日益增加,各类非营利组织(NPO)大批涌现,但它们一般缺乏统一管理,加之难以摆脱传统NPO所固有资金来源不稳定的弊病,它们在日益严峻的竞争中体现出诸多劣势;另一方面,企业社会责任逐渐受到重视,以往在中国主要由政府及公共部门所承担的提供社会服务的责任呈现出向第三部门转移的态势,在这样的环境下,社会企业作为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新手段应运而生。
从90年代开始,社会企业就已经在国外迅速发展起来,其可持续性地提供社会服务、解决社会问题,创新性地将社会目标与商业模式结合起来的举措,赢得了世界范围的一致好评与推广。而到2004年社会企业的概念才引入我國,以此为目标的社会企业正不断涌现,比较成功的实例比如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大连社区公共服务社、罗山市民会馆等等。而一些针对于社会企业的孵化机构,如NPI,也纷纷应运而生,此外中国的各类民间组织、事业单位等多年来实际上已经在部分实践着社会企业的内容。由于我国社会企业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内部运营管理与人员配备的问题普遍,资金链并没有理念上的那样稳定,国内法律又没有明确指出社会企业的地位和相关扶持优惠措施……因此了解国内社会企业发展的现状,与实际运作中面临的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对“采桑子”的案例分析
虽然目前国内更多的是有潜力成为社会企业的NPO,但是也有一些发展相对成熟的社会企业。正如前面对国外社会企业的影响因素的总结,本文即以“采桑子文化艺术发展中心”(简称“采桑子”)为例,分析其在我国发展中存在哪些影响因素,并提出对策。相关资料是通过“社会企业研究与发展中心(SERC)”取样得来的,SERC是坐落在上海浦东的,致力于社会企业研究、传播社会企业理念、服务社会企业发展的非营利组织。
1.发展现状
2003年9月4日,“采桑子”正式在北京工商局注册成立,开始了团队运作。创业当初,创始人刘立军心怀传承传统民间文化的信念,她将目光投向了苗族手工艺品,其所处的贵州东南部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她在传承与传播民间文化的同时,又可以扶贫,为当地居民带来经济收入。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探索,目前的运营流程是:生产方面,在农村进行生产,城市进行包装,打造中高端的民间工艺品牌;销售方面,主要靠政府采购、市场上批发零售以及依靠旅游业而远销海内外;费用方面,组织当地妇女进行培训和生产时,会先付一部分钱给她们,等获得销售收入时再付另一部分费用给她们。现如今采桑子已在贵州、陕西两省建立培训基地,遍布6个县,14个镇,81个自然村寨。未来规划中,采桑子将进驻淘宝商城,进军国际市场,充分拓宽自己的销售途径。
2.影响因素
刘立军曾说“这是一种可持续性发展的文化传承形式,将文化与商业结合。在文化的维度,以传统文化保留、传承为核心;商业的维度,以市场、研发、培训、生产、市场为链条。”可见,“采桑子”具有明确的社会目标——传承苗族文化,并且通过商业手段来实现,虽然创立时以公司的形式注册的,但其实质上属于一种社会企业。在我国,社会企业的实践仍处于摸索探究阶段,“采桑子”的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1)内部环境。
社会企业的首要使命都是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公共服务为实现社会目标。但调研工作花费了大量资金在工艺品样本搜集上,因其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而被悉数保存下来,这就导致了大量资金积压,而商业开发时,难以形成资金流的循环;人员问题,缺乏相关人才,由于待遇没有商业企业好,很多高质量的人才不愿意加入其中。同时,被扶持的苗族妇女缺乏产业的整体连贯意识,无法保证手工艺品的质量。
(2)外部环境。
资金问题,因为介于NPO和传统企业之间,虽然有很多投资者感兴趣,但结合到社会扶贫就很难进行了,再加上“采桑子”的注册形式是公司,又无法得到基金会的资助;政府制度,我国对社会企业相关规定不明确:到底满足什么条件,能被认定为社会企业;即便被认定为社会企业,又有怎样的税收优惠与政府扶持;外部竞争方面,由于相关制度没有到位以及没有商业企业那么充足的资金,导致社会企业与商业企业的竞争市场份额时,经常会处于劣势。
3.相应对策
对于引发目标“冲突”的资金问题,可以充分调动社会关系网络,向对其感兴趣的投资者或者政府等进行筹资,而商业和慈善模式的筹资模式都不能完全适合“采桑子”,它所需的投资者应该既要求经济回报,更要求社会回报,如基金会、孵化机构等。由于“采桑子”的首要目标是社会性,因而对于传统的投资者,投资标准应该从单纯的经济指标,转向其为当地居民带来的收入、存有文化遗产的数量等社会性指标;同样由于资金的局限性,“采桑子”虽不能提供像商业企业一样高额的工资,但在这里工作本身就是员工的一种社会价值的体现,“采桑子”应该加强组织文化的渲染,进一步提升员工价值认同感,并适当给予激励,同时,如果独立培训当地妇女有困难,可以向孵化机构寻求帮助。
另外,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或许扩大规模并不是最好的选择,至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采桑子”可以考虑稳中求变和信息共享的原则,自己或者他人运用已有的成功经验,在本地或者其他地区,运用更新后的创造理念,整合全新的资源,灵活进行“规模扩大”,这样的思路在以社会性为前提的情况是有可行性的。
4.总结与展望
从根本上来说,社会企业属于公益性的社会事业,因而,大力发展社会企业,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曾指出:要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发挥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作用。在政府积极大力发展第三部门的背景下,随着社会的发展,公民的公共服务需求愈加旺盛,加上政府对于公共服务领域逐渐放开,这些客观事实都预示着我国发展社会企业的必要性与必然性。
虽然本文也针对“采桑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但若要对国内社会企业影响因素与对策进一步研究,就需要取得更多的资料与案例,加入进对那些转型没有成功的社会企业的分析,同时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式。研究内容上:可以着重考虑如何挖掘社会企业家的潜力,壮大社会企业家队伍;相关机构如何对其社会性进行监督,以免在商业不断扩张的同时,社会性不断减弱,以致“有名无实”;内部员工的薪酬与激励问题,如何防止高素质员工的流失,保证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与信赖;在不影响社会目标的前提下,为社会企业的进一步商业化发展指明具体前进道路;如何发展更多的孵化机构,及孵化机构对社会企业提供资金与培训时的运营机制;为潜在投资者制定合理的标准;测算具体税收方案,既照顾到社会企业,又保证对商业企业的公平,这些都是未来亟待探讨的重要课题。(作者单位:同济大学)
参考文献:
[1]赵莉、严中华,国外社会企业理论研究综述[J].理论月刊2009年第6期,2009
[2]Thomas,Antonio. The Rise of Social Cooperatives in Italy[J].Voluntas15(3):246-247, 2004
[3]J. Gregory Dees, New Definitions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Free Eye Exams and Wheelchair Drivers ,2003
[4]查尔斯·里比尔特,社会企业家的崛起[M]环球协力社,2001
摘要:本文先通过对现有国外社会企业文献的回顾,分析了影响社会企业发展的因素,再以“采桑子”这一社会企业为案例,具体分析了我国社会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最后对我国社会企业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合理的展望。
关键词:社会企业;影响因素;“采桑子”
引言
近年来,国内公众对于社会公共部门和公民社会福利的关注日益增加,各类非营利组织(NPO)大批涌现,但它们一般缺乏统一管理,加之难以摆脱传统NPO所固有资金来源不稳定的弊病,它们在日益严峻的竞争中体现出诸多劣势;另一方面,企业社会责任逐渐受到重视,以往在中国主要由政府及公共部门所承担的提供社会服务的责任呈现出向第三部门转移的态势,在这样的环境下,社会企业作为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新手段应运而生。
从90年代开始,社会企业就已经在国外迅速发展起来,其可持续性地提供社会服务、解决社会问题,创新性地将社会目标与商业模式结合起来的举措,赢得了世界范围的一致好评与推广。而到2004年社会企业的概念才引入我國,以此为目标的社会企业正不断涌现,比较成功的实例比如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大连社区公共服务社、罗山市民会馆等等。而一些针对于社会企业的孵化机构,如NPI,也纷纷应运而生,此外中国的各类民间组织、事业单位等多年来实际上已经在部分实践着社会企业的内容。由于我国社会企业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内部运营管理与人员配备的问题普遍,资金链并没有理念上的那样稳定,国内法律又没有明确指出社会企业的地位和相关扶持优惠措施……因此了解国内社会企业发展的现状,与实际运作中面临的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对“采桑子”的案例分析
虽然目前国内更多的是有潜力成为社会企业的NPO,但是也有一些发展相对成熟的社会企业。正如前面对国外社会企业的影响因素的总结,本文即以“采桑子文化艺术发展中心”(简称“采桑子”)为例,分析其在我国发展中存在哪些影响因素,并提出对策。相关资料是通过“社会企业研究与发展中心(SERC)”取样得来的,SERC是坐落在上海浦东的,致力于社会企业研究、传播社会企业理念、服务社会企业发展的非营利组织。
1.发展现状
2003年9月4日,“采桑子”正式在北京工商局注册成立,开始了团队运作。创业当初,创始人刘立军心怀传承传统民间文化的信念,她将目光投向了苗族手工艺品,其所处的贵州东南部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她在传承与传播民间文化的同时,又可以扶贫,为当地居民带来经济收入。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探索,目前的运营流程是:生产方面,在农村进行生产,城市进行包装,打造中高端的民间工艺品牌;销售方面,主要靠政府采购、市场上批发零售以及依靠旅游业而远销海内外;费用方面,组织当地妇女进行培训和生产时,会先付一部分钱给她们,等获得销售收入时再付另一部分费用给她们。现如今采桑子已在贵州、陕西两省建立培训基地,遍布6个县,14个镇,81个自然村寨。未来规划中,采桑子将进驻淘宝商城,进军国际市场,充分拓宽自己的销售途径。
2.影响因素
刘立军曾说“这是一种可持续性发展的文化传承形式,将文化与商业结合。在文化的维度,以传统文化保留、传承为核心;商业的维度,以市场、研发、培训、生产、市场为链条。”可见,“采桑子”具有明确的社会目标——传承苗族文化,并且通过商业手段来实现,虽然创立时以公司的形式注册的,但其实质上属于一种社会企业。在我国,社会企业的实践仍处于摸索探究阶段,“采桑子”的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1)内部环境。
社会企业的首要使命都是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公共服务为实现社会目标。但调研工作花费了大量资金在工艺品样本搜集上,因其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而被悉数保存下来,这就导致了大量资金积压,而商业开发时,难以形成资金流的循环;人员问题,缺乏相关人才,由于待遇没有商业企业好,很多高质量的人才不愿意加入其中。同时,被扶持的苗族妇女缺乏产业的整体连贯意识,无法保证手工艺品的质量。
(2)外部环境。
资金问题,因为介于NPO和传统企业之间,虽然有很多投资者感兴趣,但结合到社会扶贫就很难进行了,再加上“采桑子”的注册形式是公司,又无法得到基金会的资助;政府制度,我国对社会企业相关规定不明确:到底满足什么条件,能被认定为社会企业;即便被认定为社会企业,又有怎样的税收优惠与政府扶持;外部竞争方面,由于相关制度没有到位以及没有商业企业那么充足的资金,导致社会企业与商业企业的竞争市场份额时,经常会处于劣势。
3.相应对策
对于引发目标“冲突”的资金问题,可以充分调动社会关系网络,向对其感兴趣的投资者或者政府等进行筹资,而商业和慈善模式的筹资模式都不能完全适合“采桑子”,它所需的投资者应该既要求经济回报,更要求社会回报,如基金会、孵化机构等。由于“采桑子”的首要目标是社会性,因而对于传统的投资者,投资标准应该从单纯的经济指标,转向其为当地居民带来的收入、存有文化遗产的数量等社会性指标;同样由于资金的局限性,“采桑子”虽不能提供像商业企业一样高额的工资,但在这里工作本身就是员工的一种社会价值的体现,“采桑子”应该加强组织文化的渲染,进一步提升员工价值认同感,并适当给予激励,同时,如果独立培训当地妇女有困难,可以向孵化机构寻求帮助。
另外,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或许扩大规模并不是最好的选择,至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采桑子”可以考虑稳中求变和信息共享的原则,自己或者他人运用已有的成功经验,在本地或者其他地区,运用更新后的创造理念,整合全新的资源,灵活进行“规模扩大”,这样的思路在以社会性为前提的情况是有可行性的。
4.总结与展望
从根本上来说,社会企业属于公益性的社会事业,因而,大力发展社会企业,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曾指出:要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发挥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作用。在政府积极大力发展第三部门的背景下,随着社会的发展,公民的公共服务需求愈加旺盛,加上政府对于公共服务领域逐渐放开,这些客观事实都预示着我国发展社会企业的必要性与必然性。
虽然本文也针对“采桑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但若要对国内社会企业影响因素与对策进一步研究,就需要取得更多的资料与案例,加入进对那些转型没有成功的社会企业的分析,同时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式。研究内容上:可以着重考虑如何挖掘社会企业家的潜力,壮大社会企业家队伍;相关机构如何对其社会性进行监督,以免在商业不断扩张的同时,社会性不断减弱,以致“有名无实”;内部员工的薪酬与激励问题,如何防止高素质员工的流失,保证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与信赖;在不影响社会目标的前提下,为社会企业的进一步商业化发展指明具体前进道路;如何发展更多的孵化机构,及孵化机构对社会企业提供资金与培训时的运营机制;为潜在投资者制定合理的标准;测算具体税收方案,既照顾到社会企业,又保证对商业企业的公平,这些都是未来亟待探讨的重要课题。(作者单位:同济大学)
参考文献:
[1]赵莉、严中华,国外社会企业理论研究综述[J].理论月刊2009年第6期,2009
[2]Thomas,Antonio. The Rise of Social Cooperatives in Italy[J].Voluntas15(3):246-247, 2004
[3]J. Gregory Dees, New Definitions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Free Eye Exams and Wheelchair Drivers ,2003
[4]查尔斯·里比尔特,社会企业家的崛起[M]环球协力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