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主体性原则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育者激发受教育者运用科学文化知识进行自我发展的原则。要体现受教育者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离不开现实的教育,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都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息息相关。主体性教育是一种从多方面、整体的角度来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使其具有主体学习和主体创造能力的教育。
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发展需要,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规范和组织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为能够独立地、能动地、创新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教师的课堂预设虽然尽可能的全面,但学生有四五十人,他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在课堂上有新的生成。很显然教师的课堂预设不能覆盖到每一个学生,所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设计是必要的。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施。
一、让学生参与到管理中
有句话说的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小学生也应该从小培养他们的这种能力,以往班级中的事务都由班主任承担,这不是说班主任就没有用了,而是说班主任应该教学生怎么做事,而不是单纯的替学生做事。我想现在的家长也不允许老师这样做的,老师整天替学生做事更是很累,不如就让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当然家长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员,因为孩子毕竟是家长的。下面这个例子就是法国一小学的做法,确实有借鉴的价值,而且也是我们能做的到的。
法国中小学里的每个班都有一个“班级理事会”,理事会约10多人,由校长、教务长、该班的所有任课老师、两名家长代表、两名学生代表组成。家长代表由家长会议选举产生,学生代表由全班同学选举,有意思的是,当选的学生代表并不一定是班上最出色,但肯定是最有人缘的。.可见国外学校对学生的主题作用的重视。
二、教学内容以学生身边的事为客观依据并符合实际
数学解决问题中,要想让学生们更加容易的理解,就应该把应用题的素材放在学生身边的事上。下面这个例子就是要说明数学题要符合实际。
数学课讲平均分,老师让学生想想怎样将3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学生们纷纷发表意见并进行演示,有的把每个苹果切两刀,有的切3刀。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说:“我有个好办法,把3个苹果榨成果汁,分给4位客人。”这一独特的意见赢得了老师、同学的夸奖,大家向他竖起大拇指,说他的想法最妙。
三、学生的怀疑精神的培养
我们的“素质教育”需要创新思路和孩子的怀疑精神。
蜜蜂发音靠的是翅膀振动——这个被列入我国小学教材的生物学“常识”,被一位名叫聂利的12岁小学生用实验推翻。聂利为此撰写的论文《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荣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银奖和高士其科普专项奖。
这一科学发现出自一名年仅12岁的小学生之手,确实难能可贵!无数生物学家没有发现的自然奥秘,小小的聂利发现了;成年人没有怀疑过的来自书本的“定论”,聂利把它推翻了。虽然这并非重大科学发现,但对中国的教育来说却意义重大。聂利的发现过程并不复杂:她先是偶然发现翅膀不振动(或被剪下双翅)的蜜蜂仍然嗡嗡叫个不停,然后用放大镜观察了一个多月,终于找到了蜜蜂的发声器官。
如同许多重大科学发现一样,发现过程本身也许并不曲折,关键在于发现者是否勇于向“定论”提出质疑,向科学权威提出挑战。体现在聂利身上的离经叛道和勇于怀疑的精神,比“蜜蜂的发声器官”这个发现本身更为可贵。
事实上,聂利的科学发现,主要不是依赖基础知识,而是创新精神和发挥主体性,这对于我们的基础教育无疑是一个有益的启示。
四、个别学生的区别对待
有的学生喜欢做有趣味有挑战性的题目。给那些有能力和有兴趣的学生做。首先,这些有趣味性的题目一般不要求学生有很强的计算能力。其次,学生在具体做题期间的讨论,和做出题的成功感,使他们和自己周围的同学对数学产生兴趣。做这样的数学题目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找出做题的思路,这样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如:加德纳的数学趣题:
1.抽屉中杂乱的放着10只红袜子和10只蓝袜子,它们除颜色不同外,其他都一样。室内一片漆黑,而你想取出2只颜色相同的袜子。请问最少要从抽屉中取出几只袜子,才能保证有2只配成颜色相同的一双?结果是:3只。
2.行车和苍蝇是一道极富启迪性的速度趣题:两个男孩各骑一辆自行车,从相距20英里的两个地方沿直线相向骑行。在他们起步的那一瞬间,一辆自行车把上的一只苍蝇,开始向另一自行车径直飞去。它一到达另一自行车把就转向往回飞行。这只苍蝇如此往返与自行车把之间,直到两自行车相遇为止。如果两辆自行车的速度是没小时10英里的匀速前进,苍蝇以每小时15英里的匀速飞行,那么,苍蝇总共飞行了多少英里?结果是:15英里
无論是知识的获得,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不同的角度可能产生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合作激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起到扬长补短的作用。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交流活动作出积极评价。不要以一个完美无缺的答案作为评价结果的唯一标准,而要针对学生的回答,肯定其积极因素,倡导组内合作与组间竞争的有机结合,促成学生对交流活动的积极响应。教师应充分给予学生交流空间和交流时间,满足学生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交流的动机,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主体教育倡导的尊重学生主体的思想,有利于更新教学观念。所以,主体教育可以从根本上改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交流能力的提高。
五、不断鼓励,使学生愿说、敢说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这时,就需要老师的肯定与鼓励,使他们战胜困难,克服心理障碍,从而使他们不仅愿说,而且敢说,不怕说错。
1.言语鼓励,消除学生惧怕心理。
例如:学生刚开始学习英语时,往往害怕说错被同学笑话,被老师批评。因此,一些学生想说却不敢举手。为了消除学生的这种惧怕心理,我通过例举各种事例让学生明白,说错是正常的,老师不会因此批评你,同学们也不会笑话你,只要大胆练说,就一定会越说越好。学生消除了惧怕心理,上课举手要求发言的越来越多,他们不仅愿说,而且敢说。
2.批评,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对此,我进行了大胆尝试,那就是忽略学生说错的地方,强化他们说对的地方。每次学生起来练说的时候,我总表扬他们说得好的地方,让他再说一遍,并让其他同学向他学习,使他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说话的自信心。学生遇到困难时,说明问题的难度在那,然后耐心地一遍遍帮他纠正。如此,他不仅有了信心,而且知道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主体性原则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育者激发受教育者运用科学文化知识进行自我发展的原则。要体现受教育者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离不开现实的教育,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都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息息相关。主体性教育是一种从多方面、整体的角度来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使其具有主体学习和主体创造能力的教育。
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发展需要,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规范和组织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为能够独立地、能动地、创新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教师的课堂预设虽然尽可能的全面,但学生有四五十人,他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在课堂上有新的生成。很显然教师的课堂预设不能覆盖到每一个学生,所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设计是必要的。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施。
一、让学生参与到管理中
有句话说的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小学生也应该从小培养他们的这种能力,以往班级中的事务都由班主任承担,这不是说班主任就没有用了,而是说班主任应该教学生怎么做事,而不是单纯的替学生做事。我想现在的家长也不允许老师这样做的,老师整天替学生做事更是很累,不如就让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当然家长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员,因为孩子毕竟是家长的。下面这个例子就是法国一小学的做法,确实有借鉴的价值,而且也是我们能做的到的。
法国中小学里的每个班都有一个“班级理事会”,理事会约10多人,由校长、教务长、该班的所有任课老师、两名家长代表、两名学生代表组成。家长代表由家长会议选举产生,学生代表由全班同学选举,有意思的是,当选的学生代表并不一定是班上最出色,但肯定是最有人缘的。.可见国外学校对学生的主题作用的重视。
二、教学内容以学生身边的事为客观依据并符合实际
数学解决问题中,要想让学生们更加容易的理解,就应该把应用题的素材放在学生身边的事上。下面这个例子就是要说明数学题要符合实际。
数学课讲平均分,老师让学生想想怎样将3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学生们纷纷发表意见并进行演示,有的把每个苹果切两刀,有的切3刀。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说:“我有个好办法,把3个苹果榨成果汁,分给4位客人。”这一独特的意见赢得了老师、同学的夸奖,大家向他竖起大拇指,说他的想法最妙。
三、学生的怀疑精神的培养
我们的“素质教育”需要创新思路和孩子的怀疑精神。
蜜蜂发音靠的是翅膀振动——这个被列入我国小学教材的生物学“常识”,被一位名叫聂利的12岁小学生用实验推翻。聂利为此撰写的论文《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荣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银奖和高士其科普专项奖。
这一科学发现出自一名年仅12岁的小学生之手,确实难能可贵!无数生物学家没有发现的自然奥秘,小小的聂利发现了;成年人没有怀疑过的来自书本的“定论”,聂利把它推翻了。虽然这并非重大科学发现,但对中国的教育来说却意义重大。聂利的发现过程并不复杂:她先是偶然发现翅膀不振动(或被剪下双翅)的蜜蜂仍然嗡嗡叫个不停,然后用放大镜观察了一个多月,终于找到了蜜蜂的发声器官。
如同许多重大科学发现一样,发现过程本身也许并不曲折,关键在于发现者是否勇于向“定论”提出质疑,向科学权威提出挑战。体现在聂利身上的离经叛道和勇于怀疑的精神,比“蜜蜂的发声器官”这个发现本身更为可贵。
事实上,聂利的科学发现,主要不是依赖基础知识,而是创新精神和发挥主体性,这对于我们的基础教育无疑是一个有益的启示。
四、个别学生的区别对待
有的学生喜欢做有趣味有挑战性的题目。给那些有能力和有兴趣的学生做。首先,这些有趣味性的题目一般不要求学生有很强的计算能力。其次,学生在具体做题期间的讨论,和做出题的成功感,使他们和自己周围的同学对数学产生兴趣。做这样的数学题目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找出做题的思路,这样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如:加德纳的数学趣题:
1.抽屉中杂乱的放着10只红袜子和10只蓝袜子,它们除颜色不同外,其他都一样。室内一片漆黑,而你想取出2只颜色相同的袜子。请问最少要从抽屉中取出几只袜子,才能保证有2只配成颜色相同的一双?结果是:3只。
2.行车和苍蝇是一道极富启迪性的速度趣题:两个男孩各骑一辆自行车,从相距20英里的两个地方沿直线相向骑行。在他们起步的那一瞬间,一辆自行车把上的一只苍蝇,开始向另一自行车径直飞去。它一到达另一自行车把就转向往回飞行。这只苍蝇如此往返与自行车把之间,直到两自行车相遇为止。如果两辆自行车的速度是没小时10英里的匀速前进,苍蝇以每小时15英里的匀速飞行,那么,苍蝇总共飞行了多少英里?结果是:15英里
无論是知识的获得,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不同的角度可能产生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合作激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起到扬长补短的作用。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交流活动作出积极评价。不要以一个完美无缺的答案作为评价结果的唯一标准,而要针对学生的回答,肯定其积极因素,倡导组内合作与组间竞争的有机结合,促成学生对交流活动的积极响应。教师应充分给予学生交流空间和交流时间,满足学生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交流的动机,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主体教育倡导的尊重学生主体的思想,有利于更新教学观念。所以,主体教育可以从根本上改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交流能力的提高。
五、不断鼓励,使学生愿说、敢说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这时,就需要老师的肯定与鼓励,使他们战胜困难,克服心理障碍,从而使他们不仅愿说,而且敢说,不怕说错。
1.言语鼓励,消除学生惧怕心理。
例如:学生刚开始学习英语时,往往害怕说错被同学笑话,被老师批评。因此,一些学生想说却不敢举手。为了消除学生的这种惧怕心理,我通过例举各种事例让学生明白,说错是正常的,老师不会因此批评你,同学们也不会笑话你,只要大胆练说,就一定会越说越好。学生消除了惧怕心理,上课举手要求发言的越来越多,他们不仅愿说,而且敢说。
2.批评,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对此,我进行了大胆尝试,那就是忽略学生说错的地方,强化他们说对的地方。每次学生起来练说的时候,我总表扬他们说得好的地方,让他再说一遍,并让其他同学向他学习,使他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说话的自信心。学生遇到困难时,说明问题的难度在那,然后耐心地一遍遍帮他纠正。如此,他不仅有了信心,而且知道了自己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