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教育,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事业贯穿整个社会发展历程。教育改革的成败对整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影响极其深远。笔者身处偏远的高寒山区,教育教学条件极其艰苦,教育发展极其缓慢,以坐井观天之势谈全省教育改革,无异于盲人摸象、竹管观景。现就对云南教育发展和改革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①教育设施是前提;②教学管理是关键;③提高教师素质是保障;④教师待遇是推手。
【关键词】边远山区 云南教育 发展 改革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教育,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事业贯穿整个社会发展历程。教育改革的成败对整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影响极其深远。
云南地处边疆,少数民族聚居,经济发展滞后,民风淳朴,浓郁的民族文化影响着祖祖辈辈的人们。然而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相对其它省份却是有差距的。怎样加快云南的教育发展,如何进行云南教育改革,困扰着一代代教育改革工作者。
笔者身处偏远的高寒山区,教育教学条件极其艰苦,教育发展极其缓慢,以坐井观天之势谈全省教育改革,无异于盲人摸象、竹管观景。现就对云南教育发展和改革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教育设施是前提
教育的发展需要完善的教学设施。今天的社会已步入信息化时代,各行各业的发展竞争日益信息化。教育的多元化、教学的现代化、知识传递的迅速化把教育改革推上了风口浪尖。要在最短的时间向学生传递最多的知识,没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管理方式,无异于空中楼阁、雾里看花。小学教材的编排直观化、发散化,需要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大量的教学信息资源材料,单凭一支粉笔一本书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我们这些偏远的高寒山区,覆盖五六万人口的大乡镇,仅两所学校各配有一台笔记本电脑和一台投影仪,并且教师很少借用。在简陋的教学条件下,用简单的教学模式上课,教师感觉新课程标准的教材“太简单”,课程很快就上完了,殊不知新课程标准教材的编排要求走出教材、超越教材、举一反三。特别是小学科学课程,教材的编排就是以实验为主的学习方式,如果脱离了实验教学,脱离了实践,就凭那本教材,教师是很难向学生讲解自然科学知识的。有的教师就是叫学生勾勾画画,指出“重难点”叫学生去背去记,虽然学生通过背记能应付考试,但是学生真正掌握了的知识有几多?死记硬背的知识到底用处有多大?所以,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不仅需要新的教学模式,更需要相应的配套设施,否则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管理是关键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必须以激励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研究为主,特别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模式,绝不可把学生考分作为对教师能力评价的唯一依据。一个地方的教育发展,与管理者的教育理念息息相关。管理者的教育理念左右着他的管理导向和思维方式,一个地方的教育,领导是一个应试主义者,他便会把学生的考试分数当作评价教师的唯一依据,追求着那一纸分数,在他的心里没有高分低能,不论黑猫还是白猫,只要考高分就是好“猫”。
领导的导向意识左右着老师的教学思想,在如此落后的管理模式下,教师不愿去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比如一个县区的教育局,领导们把学生升学的考分作为对各地方教育评价的主要手段,学生考分高了,他们就认为那个地方的教育教学质量过硬,反之则认为教学质量差。这样就导致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学生考分的高低作为对教师的评价依据。特别是小学,量化考核的有语文、数学、科学、英语、品德与社会等科目,有的教师为了追求分数,想要获得更多的“绩效”工资,把所有精力用在抓这几科的分数上,哪管他音体美成啥样,甚至把音体美的课程全部挪用上语文和数学。一个个贝多芬、刘祥、达芬奇被无情的扼杀;一堂堂生动有趣的课堂被死记硬背替代;一个个生龙活虎的学生被刺股悬梁的枷锁桎梏!新课程的改革被陈旧的管理模式扼杀于襁褓。有的基层学校,把每个班级学生的语数考试分数作为教师绩效工资分配的主要依据,用单一的教学质量奖惩管理着学校。对于教师探索教育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没有一套切实的奖励机制,以至于教师无心钻研,墨守成规,使用不好教材,迷茫中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几百人的教师队伍中无人使用课件,更谈不上制作课件了。
因此,新的课程改革要想成功,管理者的教育理念必须首先改革,否则只会是缘木求鱼。
3.提高教师素质是保障
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教师素质,又称教师专业素质,是指能顺利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是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教师素质主要由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作风和教师职业荣誉八个因素构成,这些因素从不同方面反映出教师职业素质的特定本质和规律,同时又互相配合,构成一个严谨的教师职业素质结构模式。
全国新课程改革实施已在我省全面推开,新教材的运用成为课程改革的焦点。教材是教师用于教学的资料,新课程改革使用的小学教材内容精简,要求降低了,教师们如果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就会感觉上起课来很轻松,甚至还有一种“刹不住车”的感觉。实际上,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已不是教学一台戏一唱到底的时代了。若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称为“讲授型”教学,那么新课程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就是“学习型”教学。在部分偏远山区学校的教师,由于知识结构各异,年龄结构老化,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总认为将教学内容直接“授”予学生简洁明了,很快就被学生“掌握”了;而引导他们自己去探讨、去自主摸索太麻烦太难了。如果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使用新教材,新课程改革便没有意义了,甚至还不如以前。
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知识传递加速迅猛,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最多的学习任务是教育家探索的重点。发掘学生潜能、发挥学生特长成为教师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师应逐步向专家型转型。每位教师都是教育专家。
为了尽快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对教师进行系统的业务培训势在必行,可以先培训部分骨干教师,然后又由这部分骨干教师对广大教师进行二级培训等多种形式进行逐级培训。
4.教师待遇是推手
教师待遇历来都是中国教育的一个热门话题,自古有孔子被人们尊崇着,孔乙己时代滑入低谷,新中国成立后被逐步提升,但与各行各业或其他国家同行相比,我们的教师待遇仍不尽人意。特别是边远高寒山区的教师,待遇更是低得难以留得住人。比如目前拥有20年教龄、小高职称的教师工资不足3000元,除去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等等扣款外,到手的就2000元左右,吃穿确已无忧,但是必须保证无病痛无意外,否则将会负债累累。在农村,大部分教师子女读大学必须靠贷款完成学业,一位代课转正的老教师三个子女考入大学后无法承担“高额”学业费用而不得不利用假期外出挖煤贴补家用……在市场消费日益上涨的今天,教师工资像眉毛一样总不见涨,动摇着部分“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思想。
诚然,各行各业甚至外出打工的月薪都以万计的今天,仍有这么多人坚守着那一两千多元的收入,确实难能可贵。然而,教学激情确是大不如前了,有的投资着项目;有的做上了小生意;有的把大部分精力用于考公务员;有的因嫌弃待遇太低或条件艰苦而辞职了……教育发展堪忧。虽然教师的灵魂是伟大的,但是他们也要生存,他们也是一个个鲜活的人。如果他们的收入不菲,他们就没有必要去投资,没有必要去做小生意……如果“教师工资收入不低于或略高于公务员工资收入”,他们就没有必要去考公务员,也不会辞职了……才会一心扑在教学事业上。
在有的国家,总统见到教师也要停车让行,人人争当教师。经济待遇是生活、生存前提,有了优越的经济基础做保障,事业心、责任心自然就会变强,社会的公认度便会随之提升,这样才会有更多的教师去进行教学研究与改革,才会更有力的促进教学的发展。
总之,教育要发展,要顺利实施改革,必须提高办学条件,完善教学设施;必须提高教育管理者的素质,有德无才者不能用,有才无德者不能用,无德无才者更不能用,一定要是懂教育懂管理的教育专家型管理者;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执行者,没有过硬的教学能力就无法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师素质势在必行,且必须建立长效机制;提高教师待遇对教育的发展影响同样很重要,不可忽视。
【关键词】边远山区 云南教育 发展 改革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教育,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事业贯穿整个社会发展历程。教育改革的成败对整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影响极其深远。
云南地处边疆,少数民族聚居,经济发展滞后,民风淳朴,浓郁的民族文化影响着祖祖辈辈的人们。然而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相对其它省份却是有差距的。怎样加快云南的教育发展,如何进行云南教育改革,困扰着一代代教育改革工作者。
笔者身处偏远的高寒山区,教育教学条件极其艰苦,教育发展极其缓慢,以坐井观天之势谈全省教育改革,无异于盲人摸象、竹管观景。现就对云南教育发展和改革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教育设施是前提
教育的发展需要完善的教学设施。今天的社会已步入信息化时代,各行各业的发展竞争日益信息化。教育的多元化、教学的现代化、知识传递的迅速化把教育改革推上了风口浪尖。要在最短的时间向学生传递最多的知识,没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管理方式,无异于空中楼阁、雾里看花。小学教材的编排直观化、发散化,需要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大量的教学信息资源材料,单凭一支粉笔一本书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我们这些偏远的高寒山区,覆盖五六万人口的大乡镇,仅两所学校各配有一台笔记本电脑和一台投影仪,并且教师很少借用。在简陋的教学条件下,用简单的教学模式上课,教师感觉新课程标准的教材“太简单”,课程很快就上完了,殊不知新课程标准教材的编排要求走出教材、超越教材、举一反三。特别是小学科学课程,教材的编排就是以实验为主的学习方式,如果脱离了实验教学,脱离了实践,就凭那本教材,教师是很难向学生讲解自然科学知识的。有的教师就是叫学生勾勾画画,指出“重难点”叫学生去背去记,虽然学生通过背记能应付考试,但是学生真正掌握了的知识有几多?死记硬背的知识到底用处有多大?所以,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不仅需要新的教学模式,更需要相应的配套设施,否则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管理是关键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必须以激励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研究为主,特别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模式,绝不可把学生考分作为对教师能力评价的唯一依据。一个地方的教育发展,与管理者的教育理念息息相关。管理者的教育理念左右着他的管理导向和思维方式,一个地方的教育,领导是一个应试主义者,他便会把学生的考试分数当作评价教师的唯一依据,追求着那一纸分数,在他的心里没有高分低能,不论黑猫还是白猫,只要考高分就是好“猫”。
领导的导向意识左右着老师的教学思想,在如此落后的管理模式下,教师不愿去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比如一个县区的教育局,领导们把学生升学的考分作为对各地方教育评价的主要手段,学生考分高了,他们就认为那个地方的教育教学质量过硬,反之则认为教学质量差。这样就导致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学生考分的高低作为对教师的评价依据。特别是小学,量化考核的有语文、数学、科学、英语、品德与社会等科目,有的教师为了追求分数,想要获得更多的“绩效”工资,把所有精力用在抓这几科的分数上,哪管他音体美成啥样,甚至把音体美的课程全部挪用上语文和数学。一个个贝多芬、刘祥、达芬奇被无情的扼杀;一堂堂生动有趣的课堂被死记硬背替代;一个个生龙活虎的学生被刺股悬梁的枷锁桎梏!新课程的改革被陈旧的管理模式扼杀于襁褓。有的基层学校,把每个班级学生的语数考试分数作为教师绩效工资分配的主要依据,用单一的教学质量奖惩管理着学校。对于教师探索教育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没有一套切实的奖励机制,以至于教师无心钻研,墨守成规,使用不好教材,迷茫中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几百人的教师队伍中无人使用课件,更谈不上制作课件了。
因此,新的课程改革要想成功,管理者的教育理念必须首先改革,否则只会是缘木求鱼。
3.提高教师素质是保障
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教师素质,又称教师专业素质,是指能顺利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是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教师素质主要由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作风和教师职业荣誉八个因素构成,这些因素从不同方面反映出教师职业素质的特定本质和规律,同时又互相配合,构成一个严谨的教师职业素质结构模式。
全国新课程改革实施已在我省全面推开,新教材的运用成为课程改革的焦点。教材是教师用于教学的资料,新课程改革使用的小学教材内容精简,要求降低了,教师们如果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就会感觉上起课来很轻松,甚至还有一种“刹不住车”的感觉。实际上,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已不是教学一台戏一唱到底的时代了。若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称为“讲授型”教学,那么新课程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就是“学习型”教学。在部分偏远山区学校的教师,由于知识结构各异,年龄结构老化,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总认为将教学内容直接“授”予学生简洁明了,很快就被学生“掌握”了;而引导他们自己去探讨、去自主摸索太麻烦太难了。如果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使用新教材,新课程改革便没有意义了,甚至还不如以前。
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知识传递加速迅猛,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最多的学习任务是教育家探索的重点。发掘学生潜能、发挥学生特长成为教师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师应逐步向专家型转型。每位教师都是教育专家。
为了尽快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对教师进行系统的业务培训势在必行,可以先培训部分骨干教师,然后又由这部分骨干教师对广大教师进行二级培训等多种形式进行逐级培训。
4.教师待遇是推手
教师待遇历来都是中国教育的一个热门话题,自古有孔子被人们尊崇着,孔乙己时代滑入低谷,新中国成立后被逐步提升,但与各行各业或其他国家同行相比,我们的教师待遇仍不尽人意。特别是边远高寒山区的教师,待遇更是低得难以留得住人。比如目前拥有20年教龄、小高职称的教师工资不足3000元,除去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等等扣款外,到手的就2000元左右,吃穿确已无忧,但是必须保证无病痛无意外,否则将会负债累累。在农村,大部分教师子女读大学必须靠贷款完成学业,一位代课转正的老教师三个子女考入大学后无法承担“高额”学业费用而不得不利用假期外出挖煤贴补家用……在市场消费日益上涨的今天,教师工资像眉毛一样总不见涨,动摇着部分“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思想。
诚然,各行各业甚至外出打工的月薪都以万计的今天,仍有这么多人坚守着那一两千多元的收入,确实难能可贵。然而,教学激情确是大不如前了,有的投资着项目;有的做上了小生意;有的把大部分精力用于考公务员;有的因嫌弃待遇太低或条件艰苦而辞职了……教育发展堪忧。虽然教师的灵魂是伟大的,但是他们也要生存,他们也是一个个鲜活的人。如果他们的收入不菲,他们就没有必要去投资,没有必要去做小生意……如果“教师工资收入不低于或略高于公务员工资收入”,他们就没有必要去考公务员,也不会辞职了……才会一心扑在教学事业上。
在有的国家,总统见到教师也要停车让行,人人争当教师。经济待遇是生活、生存前提,有了优越的经济基础做保障,事业心、责任心自然就会变强,社会的公认度便会随之提升,这样才会有更多的教师去进行教学研究与改革,才会更有力的促进教学的发展。
总之,教育要发展,要顺利实施改革,必须提高办学条件,完善教学设施;必须提高教育管理者的素质,有德无才者不能用,有才无德者不能用,无德无才者更不能用,一定要是懂教育懂管理的教育专家型管理者;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执行者,没有过硬的教学能力就无法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师素质势在必行,且必须建立长效机制;提高教师待遇对教育的发展影响同样很重要,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