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我总觉得现在的学生与作文之路已渐行渐远,正逐渐失去作文的兴趣,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学生们厌学厌作的心理呢?
经调查,我发现,当前农村初中学生作文现状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学生作文无话可说,无病呻吟;2.写作态度存在问题,抄袭现象较严重;3.作文的格式和文风千人一面、千篇一律;4.重分数,轻评改。
针对这些现象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背后的原因:
一、学生层面
1.缺少知识的积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们为了追求升学率,千方百计搞题海战术,学生们疲于应付,根本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2.缺少生活的体验。升学的压力压缩了学生活动的空间,家庭、学校两点一线,“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导致“五谷不分,四体不勤”。
二、教师层面
1.教学观念的陈旧。有的教师素质教育喊在嘴上,应试教育依然落实在行动上。他们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教学环节中避重就轻,不重视作文教学,而把大部分时间花在语基上。
2.教学方法的落后。由于农村学校语文教师老化,信息交流不畅,教学条件有限,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落后。更有甚者,有的教师为了应付考试,竟然使出精选一两篇范文让学生背熟然后“灵活运用”的歪招。
作文教学之路在何方?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笔者认为,要想提高学生当前作文水平,关键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一、顺乎自然,激发兴趣
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比如:在教学作文《×××,我想对你说》时,以往要求的“内容健康”之类的东西,严重束缚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为了达到实话实说、我手写我心的目的,在教学时,我首先告诉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对事物或人的认识都不一样,不必担忧,有什么就说什么。经过我的鼓励,学生感到轻松起来,思绪也随之飞扬起来。他们想说的也就不再局限于健康与否了,想到的问题或事情便很快涌向笔端,说出了原生态的真心话。可见,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得激发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
二、面向生活,引导观察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作文的内容应放到具体生活情境中去,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体验中抒情。例如有一位学生因为眼睛近视,请求我为她调位。我利用口语交际课巧妙地解开学生们不愿调位的心结,大家纷纷乐意与她调位。课后,我布置了一道作文题:以“调位”为内容,说说心里话,要求说真话,抒真情。后来,我批阅作业时,欣喜地发现,作业完成得很好,有书信,有诗歌,有内心的独白,连班级的少数学困生也有话可说,洋洋洒洒十几行,真是形式多样,情真意切。试想一下,如果没有生活的体验,学生能写出如此真切感人的话语吗?
三、加强阅读,注重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充分强调了读书与写作的关系。教师要抓住初中学生精力旺盛,记忆力强的特点,让他们多读多背一些名言警句、经典篇章和一些名著,积累大量的写作材料。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把感到有用的、有趣的、有启发的词句或事例随时记下贮存,时间一久,就会收到积土成山的效果。习作时要引导学生如何去运用积累的知识,让它们真正地成为能自如进出头脑的语言材料,这样写出的作文定会收到“形神兼备、文采飞扬”之效。
四、自批自改,各显其能
“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这充分说明修改的重要性。可修改的主动权在哪儿呢?作为语文教师,我看到很多的同事批改作文大都在办公室或家中独自一人进行,很是辛苦。可是,学生拿到作文本后往往只看一下分数或等级,根本就不会认真阅读老师的评语。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作文不计其数,得到深切体会:徒劳无功。”我认为,应该把修改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批改前师生共同商定标准,让学生批改有据可依。作文批改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学生自改、小组互批、大组交流、全班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批改。最后把全班最好的作品编辑成册,发给大家参考学习。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又可以让学生在相互批阅中发现问题,提出意见,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学生自评,鼓励为主
《语文新课标》指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我个人认为,作文不能一改了之,更应上好评点课。在评点时可让某位学生针对作文的修改谈谈自己的所得,并朗读自己的文章,其他的学生则边听边做记录,欣赏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经过这样的环节,一篇本来并不怎么样的习作,就可能出落成一篇从语言到内容到结构等方面都不错的佳作。这样的评点课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习作能力会得到长足的进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相信经过广大农村语文教师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作文教学之路会得到不断拓宽和延伸,而我们的学生在这阳光大道上一定会一路前行。
(责任编辑 韦淑红)
经调查,我发现,当前农村初中学生作文现状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学生作文无话可说,无病呻吟;2.写作态度存在问题,抄袭现象较严重;3.作文的格式和文风千人一面、千篇一律;4.重分数,轻评改。
针对这些现象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背后的原因:
一、学生层面
1.缺少知识的积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们为了追求升学率,千方百计搞题海战术,学生们疲于应付,根本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2.缺少生活的体验。升学的压力压缩了学生活动的空间,家庭、学校两点一线,“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导致“五谷不分,四体不勤”。
二、教师层面
1.教学观念的陈旧。有的教师素质教育喊在嘴上,应试教育依然落实在行动上。他们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教学环节中避重就轻,不重视作文教学,而把大部分时间花在语基上。
2.教学方法的落后。由于农村学校语文教师老化,信息交流不畅,教学条件有限,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落后。更有甚者,有的教师为了应付考试,竟然使出精选一两篇范文让学生背熟然后“灵活运用”的歪招。
作文教学之路在何方?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笔者认为,要想提高学生当前作文水平,关键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一、顺乎自然,激发兴趣
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比如:在教学作文《×××,我想对你说》时,以往要求的“内容健康”之类的东西,严重束缚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为了达到实话实说、我手写我心的目的,在教学时,我首先告诉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对事物或人的认识都不一样,不必担忧,有什么就说什么。经过我的鼓励,学生感到轻松起来,思绪也随之飞扬起来。他们想说的也就不再局限于健康与否了,想到的问题或事情便很快涌向笔端,说出了原生态的真心话。可见,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得激发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
二、面向生活,引导观察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作文的内容应放到具体生活情境中去,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体验中抒情。例如有一位学生因为眼睛近视,请求我为她调位。我利用口语交际课巧妙地解开学生们不愿调位的心结,大家纷纷乐意与她调位。课后,我布置了一道作文题:以“调位”为内容,说说心里话,要求说真话,抒真情。后来,我批阅作业时,欣喜地发现,作业完成得很好,有书信,有诗歌,有内心的独白,连班级的少数学困生也有话可说,洋洋洒洒十几行,真是形式多样,情真意切。试想一下,如果没有生活的体验,学生能写出如此真切感人的话语吗?
三、加强阅读,注重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充分强调了读书与写作的关系。教师要抓住初中学生精力旺盛,记忆力强的特点,让他们多读多背一些名言警句、经典篇章和一些名著,积累大量的写作材料。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把感到有用的、有趣的、有启发的词句或事例随时记下贮存,时间一久,就会收到积土成山的效果。习作时要引导学生如何去运用积累的知识,让它们真正地成为能自如进出头脑的语言材料,这样写出的作文定会收到“形神兼备、文采飞扬”之效。
四、自批自改,各显其能
“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这充分说明修改的重要性。可修改的主动权在哪儿呢?作为语文教师,我看到很多的同事批改作文大都在办公室或家中独自一人进行,很是辛苦。可是,学生拿到作文本后往往只看一下分数或等级,根本就不会认真阅读老师的评语。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作文不计其数,得到深切体会:徒劳无功。”我认为,应该把修改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批改前师生共同商定标准,让学生批改有据可依。作文批改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学生自改、小组互批、大组交流、全班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批改。最后把全班最好的作品编辑成册,发给大家参考学习。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又可以让学生在相互批阅中发现问题,提出意见,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学生自评,鼓励为主
《语文新课标》指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我个人认为,作文不能一改了之,更应上好评点课。在评点时可让某位学生针对作文的修改谈谈自己的所得,并朗读自己的文章,其他的学生则边听边做记录,欣赏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经过这样的环节,一篇本来并不怎么样的习作,就可能出落成一篇从语言到内容到结构等方面都不错的佳作。这样的评点课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习作能力会得到长足的进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相信经过广大农村语文教师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作文教学之路会得到不断拓宽和延伸,而我们的学生在这阳光大道上一定会一路前行。
(责任编辑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