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的地方很小,在中国地图上可能是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牛场,滇东北的一个小镇,在昭通或是更小一点的地方—镇雄的各种媒体上,是很难寻找到它的蛛丝马迹,而躺在它的怀抱里的一个小村庄—田坝却小有名气。
初次与它相识是在刚上高中的时候,背井离乡,来到这个穷乡僻壤,大有怀才不遇之感,充满太多的无奈,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第一次远航,感到更多的是寂寞。
那时的牛场中学虽然在西半县赫赫有名,传说中的的镇雄三中,但连一个基本的学生宿舍都没有,学生都在校外租房,经几个师哥的介绍,在学校背后租了一间。我租的这一间是房东唯一的水泥平房,其余的都是“介”字形的茅屋,虽然四壁没有粉刷,但还是窗明几静的,安详地坐落于一匹乌蒙大山的中央,大半个小镇可以尽收眼底,清晨,听着九股水唱着欢快的乡村小曲,自由地在河里遥着尾巴,对面的太阳山高耸入云,似乎有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感觉,这样的环境,对于一介书生来说,是在好不过的。
房东是个朴实的农村妇女,男的听说在外打工,带着五个小孩,大的十二三岁,小的两三岁,除了最小的那个没上学之外,其余的都在上小学,上面还有两个老人。家庭的重担压在这个骨瘦如柴的妇女身上,有时似乎让她喘不过气来,夜晚从她的房间里传出声声呻吟,可白天她却一脸的微笑,简直让人无法想象她生活的艰辛,风霜雨雪的洗礼,在她三五出头的脸上留下了道道痕迹,使得她头上过早地出现缕缕白发。尽管生活不是很宽裕,但只要有时间她就会在家里烧上饭菜,叫我同她一家一起共餐,起初的一两次,我也会不拘小节,但过后的几次慷慨邀请,我总是推三说四地拒绝。心中的困惑时常在黑暗里产生火花,我与她非亲非故,再说我家与她家相隔三四十里路,以前也素未谋面,她家也并不富裕,和我家情况相比,据我不完全估计,还差那么一小节,按我那时候的推理逻辑,我可以想得很远、很远,直到天涯,直到海角。
某日的晚自习后,回到宿舍,一阵“砰、砰”的敲门声过后,开门一看,是女房东。给我送了几斤面条,她说是刚擀的,本地特产,别具风味。把我弄得像个丈二和尚,天上掉馅饼我可是平生第一次遇见,但我还是那么的固执,说什么也不要,我说如果要了我就得给钱,而她却说她不是做来卖的,我耳红面赤的,看着她将面条放在桌子上便走了。往后的日子里,我的房间被人隔三差五地收拾过,而自己的东西却一应俱全,每天晚上下课回来,房间里的热水瓶打开总是热气腾腾的,有些时候,还把香喷喷的腊肉送到我的房间。我一次次感到内疚,说句心里话,在家念初中的时候,母亲也未曾这样对过我。虽然生活在异地他乡,滇东北的冬天里是感觉不到一丝的寒冷。
这个事情被几个同学知道了,他们都在瞎议论,“对你这么好,是想把她女儿嫁于你!”其实,有些事情,不说还不察觉,一说越说越像,真真假假让人难以辨别。那时我虽然上高中,她的大女儿上6年级,但我们的年龄只悬殊两三岁,从此,以前的两条平行线意外地产生了交点,在别人的议论声中,两个无知的少年相遇,便会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让人低头、脸红,全身新陈代谢加快。但又回想着父母,头埋在夏日里锄禾,正午的太阳火辣辣地照在他们背上,知道自己在汗水中成长,这样会付出惨重的代价,毕竟自己的梦想是走出大山。
那个学期结束后,我交房租,一百元的房租她也只要八十,我拼命地把那二十扔给她,十六年了,这是我第一次这么大方,忆往昔,为了省下五元的车费,自己宁愿徒步二三十里路,穿梭在低洼不平的乡村小道,任由泥浆轻吻我雪白的脚丫。
临近毕业的时候,我听说一同学在那里“落户”,不禁前去“访问”,得知和我的待遇一模一样,听他说,“女房东对人这么好,她希望力所能及地呵护别人,让更多的人走出大山。”想想自己那时也太自作多情了!
一个人让我记住一个地方——牛场。
温州的足迹
怀着对谢灵运的崇拜和对文天祥的敬仰,十一托着疲惫的身心来到中国诗之岛,世界古航标——江心屿。
“吉尔达”号船只在黄色的瓯江水中摇曳着,还没清醒,船已抵达了这座宝岛,拥挤的人群把我从船舱里夹杂着带上了岸。
高中时候我是学习理科的,所以对于历史,我基本上是一片空白。随着川流不息的人群,踏进温州革命烈士纪念馆,看着眼前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好像自己来到天安门前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耳边响起历史的音符,牵起人的红色记忆,看着浙南这片热土上躺下的革命先烈的相片,泪水开始湿润自己的眼睛,发黄的竹兜、书箱以及打了补丁的衣物,你不得不痛恨现代人的铺张浪费,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展览室内陈列着生了锈的刀和枪,加上四周微弱的灯光和湿润的环境,先烈们的故事好像就发生在昨天,不,是就在上年。
沉重的心还没平静,文天祥祠就出现在你的眼前,一条平坦的小道通向祠内,两旁是苍苍郁郁的小草和百年古树,踏进倒“U”形大门,四周没有鸟语,也没有花香,只有秋风落叶,“介”字形的古屋下面,这位天之骄子安详地在那里坐着,好象你的到来,对他来说,并不重要。当你转过身,他又在那里嚎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带着几分对文天祥的留念,一股香味从江心寺的大院内飘过来,顺着这股味道寻去,几尊观音佛像并排坐着,你或许不是信徒,静下心来,点上一柱清香,闭上眼睛,许上心愿。跪着把它送到菩萨的面前,心中的包袱定会轻了许多。寺院门口,三五人群聚在一起,“咔嚓”的快门声和反白的闪光灯接连不断,好象要把这座故寺埋藏在心底。好与王梅溪一起分享“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的感觉。
跟随着行人的脚步,稀里糊涂的进了一个庭院,院内的小道两旁布满了千奇百怪的盆景,踏着鹅卵石铺成的小道,一片绿色尽收眼底,你简直不赶相信现在是秋天。庭院虽小,却使人留恋忘返,盆盆树相似,风格各不同。欣赏这个地方好象是在游览于大山之间。大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味道。
跨过九区桥,来到花柳草坪,倒在早地上,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亲闻一下泥土的气息。好似来到荒郊野外,使人心情放松。可以告别喧闹的城市,邀上三五知己,畅谈美好的未来或休闲娱乐,这可以和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媲美。更有甚者,在那里睡上一个小觉,忘记生活中的悲伤和忧愁,坦开心扉迎接美好未来。
为了拜访谢灵运,来到谢公亭,顺着石阶,进门便是这位南宋初郡守的画像和佳作。“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二层小楼古色古香,静心下来,与这位墨客骚人共叙诗情画意,迷恋中,这位郡守也是知己。这正是他以诗会友的地方。寻着杜甫、孟浩然的足迹,给后辈小生指点迷津。这正是诗之岛的来源和传流的原因,前赴后继,800余篇佳句名篇相继诞生,震响三朝五代,传遍大江南北。“江山如此多骄,引无数英雄竟折腰”原来如此!
吟诵着“江亭有孤屿,千载迹犹存”的诗句。来到温州革命历史纪念馆,翻开这部红色浙南,历史般地呈现出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生动的画面。看,那不是红十三军攻打缙云吗?战士们蜷伏在山坡上,向着对面开火,真是栩栩如生。看还有那1938年3月曾山传达红军改编和浙江临时省委决定的场景,平阳山门,一座古屋,四方桌前,曾山、刘英、栗裕三人,在那里谈论着,好象你并不是过客,仅是他们部下的亲信。那场景,根本分不清那人是真还是假,你不得不感叹卓越的现代陈列手段的同时学习着这段刻骨铭心的历史。
虽然蜻蜓点水般地跑遍了江心孤屿,却踏上“吉尔达”号时,步伐依然迟缓,时不时回头张望东西塔下的葱茏古木,大有相见太晚之感。
本栏目责任编辑 尹 马
牛场,滇东北的一个小镇,在昭通或是更小一点的地方—镇雄的各种媒体上,是很难寻找到它的蛛丝马迹,而躺在它的怀抱里的一个小村庄—田坝却小有名气。
初次与它相识是在刚上高中的时候,背井离乡,来到这个穷乡僻壤,大有怀才不遇之感,充满太多的无奈,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第一次远航,感到更多的是寂寞。
那时的牛场中学虽然在西半县赫赫有名,传说中的的镇雄三中,但连一个基本的学生宿舍都没有,学生都在校外租房,经几个师哥的介绍,在学校背后租了一间。我租的这一间是房东唯一的水泥平房,其余的都是“介”字形的茅屋,虽然四壁没有粉刷,但还是窗明几静的,安详地坐落于一匹乌蒙大山的中央,大半个小镇可以尽收眼底,清晨,听着九股水唱着欢快的乡村小曲,自由地在河里遥着尾巴,对面的太阳山高耸入云,似乎有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感觉,这样的环境,对于一介书生来说,是在好不过的。
房东是个朴实的农村妇女,男的听说在外打工,带着五个小孩,大的十二三岁,小的两三岁,除了最小的那个没上学之外,其余的都在上小学,上面还有两个老人。家庭的重担压在这个骨瘦如柴的妇女身上,有时似乎让她喘不过气来,夜晚从她的房间里传出声声呻吟,可白天她却一脸的微笑,简直让人无法想象她生活的艰辛,风霜雨雪的洗礼,在她三五出头的脸上留下了道道痕迹,使得她头上过早地出现缕缕白发。尽管生活不是很宽裕,但只要有时间她就会在家里烧上饭菜,叫我同她一家一起共餐,起初的一两次,我也会不拘小节,但过后的几次慷慨邀请,我总是推三说四地拒绝。心中的困惑时常在黑暗里产生火花,我与她非亲非故,再说我家与她家相隔三四十里路,以前也素未谋面,她家也并不富裕,和我家情况相比,据我不完全估计,还差那么一小节,按我那时候的推理逻辑,我可以想得很远、很远,直到天涯,直到海角。
某日的晚自习后,回到宿舍,一阵“砰、砰”的敲门声过后,开门一看,是女房东。给我送了几斤面条,她说是刚擀的,本地特产,别具风味。把我弄得像个丈二和尚,天上掉馅饼我可是平生第一次遇见,但我还是那么的固执,说什么也不要,我说如果要了我就得给钱,而她却说她不是做来卖的,我耳红面赤的,看着她将面条放在桌子上便走了。往后的日子里,我的房间被人隔三差五地收拾过,而自己的东西却一应俱全,每天晚上下课回来,房间里的热水瓶打开总是热气腾腾的,有些时候,还把香喷喷的腊肉送到我的房间。我一次次感到内疚,说句心里话,在家念初中的时候,母亲也未曾这样对过我。虽然生活在异地他乡,滇东北的冬天里是感觉不到一丝的寒冷。
这个事情被几个同学知道了,他们都在瞎议论,“对你这么好,是想把她女儿嫁于你!”其实,有些事情,不说还不察觉,一说越说越像,真真假假让人难以辨别。那时我虽然上高中,她的大女儿上6年级,但我们的年龄只悬殊两三岁,从此,以前的两条平行线意外地产生了交点,在别人的议论声中,两个无知的少年相遇,便会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让人低头、脸红,全身新陈代谢加快。但又回想着父母,头埋在夏日里锄禾,正午的太阳火辣辣地照在他们背上,知道自己在汗水中成长,这样会付出惨重的代价,毕竟自己的梦想是走出大山。
那个学期结束后,我交房租,一百元的房租她也只要八十,我拼命地把那二十扔给她,十六年了,这是我第一次这么大方,忆往昔,为了省下五元的车费,自己宁愿徒步二三十里路,穿梭在低洼不平的乡村小道,任由泥浆轻吻我雪白的脚丫。
临近毕业的时候,我听说一同学在那里“落户”,不禁前去“访问”,得知和我的待遇一模一样,听他说,“女房东对人这么好,她希望力所能及地呵护别人,让更多的人走出大山。”想想自己那时也太自作多情了!
一个人让我记住一个地方——牛场。
温州的足迹
怀着对谢灵运的崇拜和对文天祥的敬仰,十一托着疲惫的身心来到中国诗之岛,世界古航标——江心屿。
“吉尔达”号船只在黄色的瓯江水中摇曳着,还没清醒,船已抵达了这座宝岛,拥挤的人群把我从船舱里夹杂着带上了岸。
高中时候我是学习理科的,所以对于历史,我基本上是一片空白。随着川流不息的人群,踏进温州革命烈士纪念馆,看着眼前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好像自己来到天安门前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耳边响起历史的音符,牵起人的红色记忆,看着浙南这片热土上躺下的革命先烈的相片,泪水开始湿润自己的眼睛,发黄的竹兜、书箱以及打了补丁的衣物,你不得不痛恨现代人的铺张浪费,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展览室内陈列着生了锈的刀和枪,加上四周微弱的灯光和湿润的环境,先烈们的故事好像就发生在昨天,不,是就在上年。
沉重的心还没平静,文天祥祠就出现在你的眼前,一条平坦的小道通向祠内,两旁是苍苍郁郁的小草和百年古树,踏进倒“U”形大门,四周没有鸟语,也没有花香,只有秋风落叶,“介”字形的古屋下面,这位天之骄子安详地在那里坐着,好象你的到来,对他来说,并不重要。当你转过身,他又在那里嚎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带着几分对文天祥的留念,一股香味从江心寺的大院内飘过来,顺着这股味道寻去,几尊观音佛像并排坐着,你或许不是信徒,静下心来,点上一柱清香,闭上眼睛,许上心愿。跪着把它送到菩萨的面前,心中的包袱定会轻了许多。寺院门口,三五人群聚在一起,“咔嚓”的快门声和反白的闪光灯接连不断,好象要把这座故寺埋藏在心底。好与王梅溪一起分享“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的感觉。
跟随着行人的脚步,稀里糊涂的进了一个庭院,院内的小道两旁布满了千奇百怪的盆景,踏着鹅卵石铺成的小道,一片绿色尽收眼底,你简直不赶相信现在是秋天。庭院虽小,却使人留恋忘返,盆盆树相似,风格各不同。欣赏这个地方好象是在游览于大山之间。大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味道。
跨过九区桥,来到花柳草坪,倒在早地上,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亲闻一下泥土的气息。好似来到荒郊野外,使人心情放松。可以告别喧闹的城市,邀上三五知己,畅谈美好的未来或休闲娱乐,这可以和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媲美。更有甚者,在那里睡上一个小觉,忘记生活中的悲伤和忧愁,坦开心扉迎接美好未来。
为了拜访谢灵运,来到谢公亭,顺着石阶,进门便是这位南宋初郡守的画像和佳作。“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二层小楼古色古香,静心下来,与这位墨客骚人共叙诗情画意,迷恋中,这位郡守也是知己。这正是他以诗会友的地方。寻着杜甫、孟浩然的足迹,给后辈小生指点迷津。这正是诗之岛的来源和传流的原因,前赴后继,800余篇佳句名篇相继诞生,震响三朝五代,传遍大江南北。“江山如此多骄,引无数英雄竟折腰”原来如此!
吟诵着“江亭有孤屿,千载迹犹存”的诗句。来到温州革命历史纪念馆,翻开这部红色浙南,历史般地呈现出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生动的画面。看,那不是红十三军攻打缙云吗?战士们蜷伏在山坡上,向着对面开火,真是栩栩如生。看还有那1938年3月曾山传达红军改编和浙江临时省委决定的场景,平阳山门,一座古屋,四方桌前,曾山、刘英、栗裕三人,在那里谈论着,好象你并不是过客,仅是他们部下的亲信。那场景,根本分不清那人是真还是假,你不得不感叹卓越的现代陈列手段的同时学习着这段刻骨铭心的历史。
虽然蜻蜓点水般地跑遍了江心孤屿,却踏上“吉尔达”号时,步伐依然迟缓,时不时回头张望东西塔下的葱茏古木,大有相见太晚之感。
本栏目责任编辑 尹 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