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纪前的中国航天员选拔

来源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lling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拔过程神速而绝密


  中国航天员最初的选拔,其实早在加加林上天那年,即1961年,就已经开始了。这次选拔严格说来应该叫“试选”。整个过程神速而绝密,一位当年的入选者空军飞行员方国俊,对这段往事有过大致回忆。
  方国俊说,1961年下半年,他和20多个飞行员被秘密挑选出来后,集中在了十一航校。一到航校,一个姓余的领队对他们说,你们的任务就是改装歼-7飞机。改装也许成功,也许失败,要做好最坏的打算。
  中国当时刚刚引进两架米格-21飞机,我们不明白为什么要改装,更不清楚为什么要我们“做好最坏的打算”。
  后来有专业人员来了,既不提改装飞机的事儿,也不让我们去试飞,只是很随意地问问,看报纸没有?苏联的加加林已经上天了,你们有什么感想啊?等等。后来,又有领导找我们谈过话,也有专家和我们聊过,可谈的都是一些飞机的事,比如飞机哪些地方先进?能不能突破地球表层?就是只字不提飞船的事儿。但每天都有人在观察我们,好像在等待着什么。
  直到后来,有人才偷偷给我们透露了点内情,说苏联有了加加林,中国也想有加加林,上级打算从我们这批飞行员中挑选中国的加加林。
  过了三四个月,可能是因为那个年头闹灾荒的缘故,就让我们回部队去了。临走前有人还叮嘱我们说,回去后如果单位问你们为什么又回来了,你们就说改装新引进的米格-21飞机,体检没有过关。以后需要时,你们要召之即来,随叫随到。

正式下达选拔航天员任务


  七年之后,即1968年8月20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根据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建议,向国防科委提出选拔和训练航天员的申请。国防科委随后向中央军委呈送了《关于选拔和训练航天员的请示报告》。接着,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组织专家深入空军飞行部队,与飞行员和航空医生进行多次座谈,作了一年多的调研,之后初步制定了航天员的医学选拔方案。直到1970年10月,中央军委才以红头文件的形式,正式下达了选拔航天员的秘密任务。
  空军和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当即联合组成了一个选拔航天员的班子,从1970年10月13日起,乘坐由空军提供的一架专机,先后奔赴沈阳、南京、广州和北京四个军区进行选拔。
  这次选拔分为初选、复选两个阶段。初选从1970年10月中旬起,至1970年12月中旬止,历时两个月。复选从1971年2月起,至1971年5月止,历时三月有余。由于当时中国尚无选拔航天员的现成经验,选拔中就参考或套用苏联和美国的某种模式及某些做法。一位名叫王德汉的专家参与了这次选拔的全过程,对内情比较熟悉。
  王德汉回忆,他们接到任务后,马不停蹄,先在四个军区的空军的14个歼击机部队蹲点,从1918名飞行员中初选出215名,又从这215名中挑选出88名。第二年1月,再将这88名飞行员分三批通知进京,秘密集中在空军总医院,实行严密封闭管理,不准与外界接触,禁止与家人联系,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接受五花八门的检查。
  而这时,已经从一名飞行员晋升为空军某飞行团团长的方国俊,有幸再次成为这88名候选人中的一员。方国俊说:“一到北京,我们就住进空军总医院的一栋小楼里,就是现在的八里庄。一进小楼,就让我们换上病号服,搞得我们莫名其妙,也让小楼外的人大惑不解:新来的这伙人到底是干什么的?说他们是正常人吧,每天都去用紫外线灯消毒;说他们是病号吧,每天进进出出,个个活蹦乱跳,生龙活虎,打球跑步,比谁都能折腾。直到有一天,上级给我们放映了苏联加加林乘坐宇宙飞船上天的纪录片,我们这才恍然大悟。”
  此次选拔,从88名飞行员中最终选出了20名预备航天员,方国俊再次有幸成为这20名中的一员。

成立“7·14”办公室


  航天员选拔结束后,紧接着就是航天员的训练。1971年5月12日,空军接到中央军委紧急命令,要求立即成立“宇航员训练筹备组”。当时的预想方案是,由空军负责,成立一个大约500人的宇航部,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对中国首批航天员的训练,因为空军有训练飞行员的经验。然后再用“东风五号”运载火箭发射“曙光号”飞船。第一次上天的航天员为两名,发射时间是1973年底。
  時任空军司令员吴法宪接到军委紧急命令后,当即组织人马,火速行动,当天便发出绝密电报,紧急命令空军二十四师师长薛伦、三十四师副师长李振军以及郭儒茂、刘树志、徐培根、李瑞祥、邹永利七名干部,务必于5月14日前赶来空军招待所报到。
  电报十万火急,接到命令的七名空军干部却一头雾水。薛伦等稀里糊涂报到后的第二天,即5月14日,“宇航员训练筹备组”宣布成立,薛伦任组长。
  薛伦回忆,接到命令后,什么都没给我说,只让我停下手头所有工作,立即去北京东交民巷报到。报到前我不知去干什么,报到后我同样搞不清要干什么。筹备组成立后,空军的一位副参谋长和政治部副主任给我们交代工作,说毛主席已经批了,要你们搞宇航工作,训练中国的宇航员,必须在11月前做好接收宇航员的一切准备工作,确保训练如期进行。
  薛伦记得很清楚,当时还给他们看了一个复印件,上面有毛主席的批示“同意”两个字。
  “领导再三叮嘱的只有一条:保密,保密,一定要保密!甚至连‘宇航员训练筹备组’这个名称,对外也只能使用代号,不能提‘宇航’两个字。使用什么代号呢?后来不知是谁的主意,说毛主席批准‘曙光号’飞船工程的时间是7月14日,就用‘7·14’作代号吧。于是宇航员训练筹备组对外就叫‘7·14办公室’。”


第一个飞入太空的中国航天员杨利伟

  由于保密工作做得好,不仅外界未察觉蛛丝马迹,甚至连空军学院的院长也搞不清真实内情。更有意思的是,与薛伦他们同时悄悄进驻空军学院的还有一个秘密组织,这个组织的人与薛伦他们朝夕相处,天天见面,笑脸相迎,但彼此却始终守口如瓶,谁也搞不清对方的底细,也从不向对方打听。直到多年之后,薛伦他们才知道对方是搞弹道导弹的,而对方也才知道薛伦他们是训练宇航员的。

因“9·13”事件计划中断


  薛伦说,在那个年代,训练宇航员是一件相当艰难的事。一切都是从零开始,而准备时间却只有几个月。“宇航员的吃喝拉撒以及飞行训练等,我们样样都得管。”
  1971年8月,薛伦等人还去西昌发射场进行了实地考察,回来不久就预订了去南京的机票,准备于9月14日赴紫金山天文台学习天文学知识。
  可谁也没料到,9月13日,即他们准备动身去南京的头一天,突然接到上级紧急通知:所有人员在家待命,哪儿也不准去!怎么回事?
  原来,1971年9月13日,林彪乘飞机外逃,摔死在温都尔汗。“9·13”事件的突然爆发,打乱了所有的计划,也改变了宇航员们的命运。
  “9·13”事件发生后,由空军负责并设在空军学院的“宇航员训练筹备组”即“7·14”办公室,随即被取消。中国宇航员的首次训练筹备工作也由此中断。
  (摘自2018年12月8日《新周报》)
其他文献
画家黄永玉28岁即被安排在中央美术学院教书,院长是徐悲鸿,徐院长提议:“所有的教授、讲师都画一画素描。”有些老师不高兴,说:“什么话,学生画素描还差不多。”不少教授认为自己应该画宏伟巨作了,对徐院长的提议很不以为然。  一天上人体素描课,徐院长来观摩,他一眼就发现黄永玉画得有些问题,便说:“靠里的脚踝骨比外边的高。”黄永玉一惊,没想到徐院长对素描如此精通,对素描的结构如此到位。  休息时,徐院长与
期刊
有一個年轻人跟我抱怨,说他在团队里犯了一个错误,他道歉了,当众反省了,毛病也改了,其他人也表示原谅他了,但他就是感觉大家还是在排斥他。他不禁感慨:“这个时代的人怎么这么不宽容呢?”  我说:“可能是你自己没有搞清楚状况。”  人们常说错了不要紧,改了就是好同志。没错,在是非对错这个维度上,世界确实变得越来越宽容,大家不会揪住你的小辫子不放。但是你别忘了,这个世界还有另外一个维度,叫信任。这跟对错没
期刊
风,从远方来到城市,带着不寻常的礼物,但只有少数敏感的人才察觉得到,像对花粉过敏的人,就会因为别处飘来的花粉而打喷嚏。  一天,不知从哪里来了一阵夹带着孢子的风,于是蘑菇在市区街道的花坛上萌芽了。没有人发现,除了小工马可瓦多,他每天早上都在那里等电车。  马可瓦多对城市的生活不是很适应:广告招牌、红绿灯、橱窗、霓虹灯、海报,装腔作势地想吸引人注意,但是他就像行走在沙漠上从未停驻过目光。相反地,一片
期刊
放手并不總是简单易做的事情。但是,千万不要让放手会失去某些东西的担心改变自己放手的决心。这里讲个小故事给大家听听:  某天,一小男孩拿一只很珍贵的花瓶玩。他将手伸进花瓶内,拔不出来了,就大声喊叫妈妈。他妈妈过来后,想帮他轻轻地将手滑出来,但她试了很多次,他的手仍然卡在花瓶内。  没办法,她只好打算将花瓶打碎,所以她说:“好吧,让我们再试一次。打开你的手,让手指向外伸直,然后往上拔。”  “不,妈妈
期刊
2019年1月8日,著名防护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军工程大学教授钱七虎一身戎装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登上领奖台,领取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现场掌声雷动,向这位年逾八旬的“铸盾先锋”致敬。抗战炮火中出生成长立志报国  钱七虎出生于1937年10月,那一年淞沪会战爆发,日本侵略者占领上海,血腥的战争逼迫邻近的江苏昆山人民流离失所,钱七虎就是在母亲逃难途中的一艘小船上出生,因家中排行老七,取名
期刊
长城是如何成为民族象征的  提到长城,大家想到的画面就是在崇山峻岭中有一道高大的城墙,它有着整齐的垛口,其间分布着一些高大的关楼式的建筑。除此之外,我们的脑海中还会浮现出一些关键词,比如秦始皇、八达岭、孟姜女、世界遗产、烽火台……再比如,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  长城是如何成为民族象征的?首先回答一个问题:长城到底是谁修的?很多人的回答是秦始皇。没错,秦始皇和长城的修建关系很大,长城确实是在秦
期刊
500年前,哥伦布发现美洲对整个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人们很少知道在其后英国曾有一位声名显赫而富有传奇色彩的航海冒险家和殖民主义者,他曾完成了人类第二次环球航行的壮举,也是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海军统帅之一,他就是在英国海外扩张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海上魔王”弗朗西斯·德雷克。因德雷克得到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默许甚至鼓励,拿到了官方授权——私掠许可证,可以拦截、攻击、俘虏和抢劫敌对国的商船
期刊
【内容简介】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世界,每个人的世界千差万别,一件事情映照在不同人的眼里就有不同的反映。世人说有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而作者写的是小世界的俗事与生活,这些事看似小,却又反射出来大道理。每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其实都映照着这个世界对我们的养护与馈赠。  “唧唧复唧唧”是一种态度,将事情掰扯揉碎了展示给大家看,让你看到生活里的不易,看到生命中的无常,看到平淡日子里的欣喜,看到
期刊
全世界的很多博物馆中,都有一两件被称为“镇馆之宝”的藏品。它们是所在国家以及博物馆的骄傲。其历史和艺术价值,足以代表社会或艺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那么,“镇馆之宝”又是怎么产生的呢?认可和认同,层层筛选出“镇馆之宝”  一件藏品能够获得公众的认可和认同,定有其合乎规律的道理。法国卢浮宫中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荷兰国家博物馆中伦勃朗的《夜巡》,荷兰海牙皇家美术馆中维米尔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德国
期刊
当你感觉到别人正在关注你的时候,你的行为会发生改变吗?想想在学校里,当老师经常询问你的学习情况时,你学习是不是会更加用心?这种现象可以用“霍桑效应”来解释。虽然“霍桑效应”没有统一的定义,几乎每一篇著作中,每个作者都有自己对霍桑效应的理解,但人们普遍认为,霍桑效应是指那些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别人关注的个体具有改变自己行为的倾向,这种改变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在生活中,人们往往更乐于利用霍桑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