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做好社区就业服务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的生计利益和幸福,有利于缓解他们的就业压力,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社区服务需求。本文在对乌鲁木齐市二道桥社区就业服务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社区;就业服务;职业技能
[中图分类号]D6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2-0157-02
社区是居民生活的主要场所,与人们的日常行为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当前,随着城市流动人口速度的加快,许多新旧社会问题、利益冲突集中于社区,这给社区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
一、乌鲁木齐市二道桥社区概况
二道桥社区位于乌鲁木齐市桥商圈繁华地带,北起爱国巷,南至天池路步行街,东临和平南路,西接解放南路,辖区有沿街门店300余家,集中式商业网点3个,特批流动摊位3个。社区常住人口主要以纯居民为主,流动人口全部为南北疆外来务工人员,主要以打工和经商谋生。社区主要特点为“七多”、“两低”、“一大一少”、“两重”。七多:一是出租房屋多,二是流动人口多(占总人口比例近95%),三是商业网点多……五是困难人群多,六是小旅馆、小宾馆、招待所多,七是宴会厅、餐厅多。两低:一是人员素质低,大多数人从事劳务打工,从事技术含量和文化经营的少;二是文化程度低,总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占80%以上。一大一少:人员流动大、流动频繁,有的流动人口有时住一个星期就搬家;单位少,社区内除乌鲁木齐市妇幼保健院、二道桥工商所、中国银行二道桥分行以外,没有其他企事业单位。社区居民多以自由职业以及在周边商圈从事餐饮、干果、服装、地毯、玉石、民族特色用品等种类的个体经营为主,无单位家属院落,居民院落相对集中,与商业网点交叉式分布,是一个纯居民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商业网点集中式的民族团结互助的混合型社区。
二、社区就业服务的现状
近年来,二道桥社区在社区就业服务工作方面作出了诸多努力,依托政府对就业服务的政策支持,开发多层次、多形式的就业岗位,解决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发放小额担保贷款,帮扶有能力的人员创业,积极为失业、待业人员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
(一)打造服务平台
就业服务平台是应对就业危机、缓解就业难的一项重要举措。二道桥社区为了缓解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压力、解决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实现区、街道、社区三级就业服务网络的全覆盖,把积极构建社区就业工作平台作为促进再就业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搭建一个平台”来推进就业服务全面向社区延伸。
按照《天山区社区劳动保障工作规划(2000-2004)》,建立了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机构,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明确工作职能,形成了完善的社区劳动保障组织机构。稳步推进社区平台建设,主动与民政部门协商,争取配合和支持,与他们相互配合起来做工作,确保平台建设顺利开展。
(二)加强信息网络建设,为促进就业服务提供保障
为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注重在社区平台信息化网络建设上下功夫,实现了对市、区、街道和社区的联网覆盖,把劳动力市场就业信息延伸到社区,不仅注意开展社区就业信息的收集、整理,并在固定场所开辟社区就业信息栏,而且由劳动保障协理员定期发布社区就业求职和社区服务需求信息,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政策咨询和职业指导服务,使待业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就业岗位的供求信息。
(三)开发多形式多层次的就业岗位
为了做好社区就业工作,发挥平台的作用,紧密结合乌鲁木齐市社区建设的需要,找社区就业的增长点和依托点,以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为重,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的人员主动与辖区内各类用人单位联系,搜集各类用工需求信息,为本辖区57名流动人口实现就业。另外,社区对社区治安、市场管理、环境管理、物业管理等大量管理性的就业岗位和保安、保洁、保绿、保养等方面服务性的社区公益性岗位上使用技能单一、文化素质偏低的“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和失业人员的同时,保证了社区的稳定和绿化。
(四)增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力度
为了解决失业待业人员的就业问题,拓展就业渠道,与市一级及区一级培训中心保持联系,多种形式组织就业培训,提高求职者创业能力,同时社区把有创业愿望的人组织起来,强化SYB创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创业技能。
(五)办理小额担保贷款
社区根据对失业人员摸底调查,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帮扶计划,将有创业愿望和已经创业有经济困难的人员列入为重点扶持对象,从申请到找担保人实行一条龙服务,使那些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失业人员成功实现就业。
(六)充分利用宣传工具,提供广泛服务
在就业宣传栏上张贴法律法规、小额担保贷款等国家和市、区的就业优惠扶持政策、用工信息等,不定期更换内容,为让更多的人走出就业观念上的滞后性,解决目前大多数失业人员在择业观念上重国有、轻集体、对个体不屑一顾的择业误区。
三、社区就业服务存在的困境
虽然天山区在就业、再就业工作中采取了上述的措施,但由于人口密度强、流动人口多素质较低剩余劳动力总量大,还有部分隐性失业人员、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和复退转业军人加之人民就业观念的滞后,政府行政管理手段的不到位等因素致使劳动力供大于求。
(一)就业观念陈旧
下岗失业人员和部分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在择业观念上看重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而二道桥社区就业服务提供的岗位主要是保安、保洁、保绿、巡逻等,待遇低、稳定性不高,与求职者的期望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种特点对求职者正规就业和非正规用功形式不对称。
(二)就业资金不足
社区就业生存、发展面临的另一大难题就是资金问题。就业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规模非常有限。一方面,由于社区就业服务大多是微利运营或者是亏损运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社会商业投资资本不愿涉足这个领域,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另一方面,社区就业服务启动资金少,尽管政府各职能部门对社区就业实体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但均是后期拨款,而且资金到位周期过长,企业前期运作困难没有得到解决。 (三)成本承受力低
社区就业服务大多数岗位的技术含量较低,需要大量低成本的劳动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低成本的问题。显然,社区服务需求方的微利、低成本运营与供给方较高的收入要求现象形成了,这些已成为目前社区就业服务发展的一个矛盾。
(四)社区居民参与率不高
二道桥社区外来人员较多,况且外来人员流动性强,融入城市社区有一定的困难,加上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较低,流动人员思念家乡,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对社区服务的认识不够。很多人遇到问题并不是先找社区,而是找老乡或者亲朋好友,对新环境适应力不够强,需要多关怀。另外,流动人员中妇女参与率低,流动人口保留着传统的就业观念,即男人在外面挣钱,女人在家看孩子、做家务,致使在社区内女性流动失业人员较多。
(五)社区工作人员认识不够
一是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就业服务工作计划和相关工作会议上表示要重视、支持和发展社区就业服务,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责任心不强,认为社区就业服务是阶段性、临时性的工作,遇到问题时等上级部门来处理,消极应付。通常忙于社会保障救助和社区城市建设管理等工作,对于社区就业服务工作仅仅满足于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各项就业指标,而缺乏对社区就业服务工作的探索、研究和创新。二是由于宣传力度还不够,社区就业的典型引导作用不突出,广大待业者对社区就业的认识比较模糊,到社区就业的愿望并不强烈,使社区就业的渠道作用难以充分显现出来。
四、对社区就业服务工作的思考
一是建立以培训促就业的长效机制,在推进素质就业上有所突破。在就业培训工作上,通过政策宣传、技能培训,对不同群体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充分发挥社区就业的主体作用。不仅增强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而且增强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职业技能,提高求职者的综合素质。
二是建立以创业带动就业的长效机制,在营造创业环境上有所突破。劳动就业部门根据自主创业的需要,通过落实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等就业创业优惠政策,为创业人员减免有关税费,搭建创业者交流互助的有效渠道,增强创业意识,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使更多的失待业人员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
三是建立以开岗位保就业的长效机制,在就业岗位上有所突破。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给求职者推荐,并吸纳失业下岗人员,使他们的生活得到保障。
四是建立以援助促就业的长效机制,在就业服务上有所突破。在社区失业人员中,存在一些年龄较大、文化素质相对偏低、职业技能相对单一的人员,这些人员就业问题是就业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社区将调查摸清辖区内就业苦难人员的有关情况,并通过开展“一对一帮”服务,帮助辖区失业人员尽早实现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社区居民就业关系到社区稳定发展、可持续发展。社区不断探索和完善就业服务工作体系,全面提升社区就业水平,改善民生,是促进和谐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社区就业课题组.社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人口与经济,2001,(5).
[2]黄梅芳.社区就业服务现状调查研究[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12).
[3]张晶.社区就业服务体系探索——以天津为例[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12).
[关键词]社区;就业服务;职业技能
[中图分类号]D6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2-0157-02
社区是居民生活的主要场所,与人们的日常行为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当前,随着城市流动人口速度的加快,许多新旧社会问题、利益冲突集中于社区,这给社区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
一、乌鲁木齐市二道桥社区概况
二道桥社区位于乌鲁木齐市桥商圈繁华地带,北起爱国巷,南至天池路步行街,东临和平南路,西接解放南路,辖区有沿街门店300余家,集中式商业网点3个,特批流动摊位3个。社区常住人口主要以纯居民为主,流动人口全部为南北疆外来务工人员,主要以打工和经商谋生。社区主要特点为“七多”、“两低”、“一大一少”、“两重”。七多:一是出租房屋多,二是流动人口多(占总人口比例近95%),三是商业网点多……五是困难人群多,六是小旅馆、小宾馆、招待所多,七是宴会厅、餐厅多。两低:一是人员素质低,大多数人从事劳务打工,从事技术含量和文化经营的少;二是文化程度低,总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占80%以上。一大一少:人员流动大、流动频繁,有的流动人口有时住一个星期就搬家;单位少,社区内除乌鲁木齐市妇幼保健院、二道桥工商所、中国银行二道桥分行以外,没有其他企事业单位。社区居民多以自由职业以及在周边商圈从事餐饮、干果、服装、地毯、玉石、民族特色用品等种类的个体经营为主,无单位家属院落,居民院落相对集中,与商业网点交叉式分布,是一个纯居民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商业网点集中式的民族团结互助的混合型社区。
二、社区就业服务的现状
近年来,二道桥社区在社区就业服务工作方面作出了诸多努力,依托政府对就业服务的政策支持,开发多层次、多形式的就业岗位,解决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发放小额担保贷款,帮扶有能力的人员创业,积极为失业、待业人员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
(一)打造服务平台
就业服务平台是应对就业危机、缓解就业难的一项重要举措。二道桥社区为了缓解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压力、解决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实现区、街道、社区三级就业服务网络的全覆盖,把积极构建社区就业工作平台作为促进再就业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搭建一个平台”来推进就业服务全面向社区延伸。
按照《天山区社区劳动保障工作规划(2000-2004)》,建立了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机构,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明确工作职能,形成了完善的社区劳动保障组织机构。稳步推进社区平台建设,主动与民政部门协商,争取配合和支持,与他们相互配合起来做工作,确保平台建设顺利开展。
(二)加强信息网络建设,为促进就业服务提供保障
为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注重在社区平台信息化网络建设上下功夫,实现了对市、区、街道和社区的联网覆盖,把劳动力市场就业信息延伸到社区,不仅注意开展社区就业信息的收集、整理,并在固定场所开辟社区就业信息栏,而且由劳动保障协理员定期发布社区就业求职和社区服务需求信息,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政策咨询和职业指导服务,使待业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就业岗位的供求信息。
(三)开发多形式多层次的就业岗位
为了做好社区就业工作,发挥平台的作用,紧密结合乌鲁木齐市社区建设的需要,找社区就业的增长点和依托点,以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为重,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的人员主动与辖区内各类用人单位联系,搜集各类用工需求信息,为本辖区57名流动人口实现就业。另外,社区对社区治安、市场管理、环境管理、物业管理等大量管理性的就业岗位和保安、保洁、保绿、保养等方面服务性的社区公益性岗位上使用技能单一、文化素质偏低的“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和失业人员的同时,保证了社区的稳定和绿化。
(四)增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力度
为了解决失业待业人员的就业问题,拓展就业渠道,与市一级及区一级培训中心保持联系,多种形式组织就业培训,提高求职者创业能力,同时社区把有创业愿望的人组织起来,强化SYB创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创业技能。
(五)办理小额担保贷款
社区根据对失业人员摸底调查,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帮扶计划,将有创业愿望和已经创业有经济困难的人员列入为重点扶持对象,从申请到找担保人实行一条龙服务,使那些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失业人员成功实现就业。
(六)充分利用宣传工具,提供广泛服务
在就业宣传栏上张贴法律法规、小额担保贷款等国家和市、区的就业优惠扶持政策、用工信息等,不定期更换内容,为让更多的人走出就业观念上的滞后性,解决目前大多数失业人员在择业观念上重国有、轻集体、对个体不屑一顾的择业误区。
三、社区就业服务存在的困境
虽然天山区在就业、再就业工作中采取了上述的措施,但由于人口密度强、流动人口多素质较低剩余劳动力总量大,还有部分隐性失业人员、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和复退转业军人加之人民就业观念的滞后,政府行政管理手段的不到位等因素致使劳动力供大于求。
(一)就业观念陈旧
下岗失业人员和部分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在择业观念上看重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而二道桥社区就业服务提供的岗位主要是保安、保洁、保绿、巡逻等,待遇低、稳定性不高,与求职者的期望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种特点对求职者正规就业和非正规用功形式不对称。
(二)就业资金不足
社区就业生存、发展面临的另一大难题就是资金问题。就业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规模非常有限。一方面,由于社区就业服务大多是微利运营或者是亏损运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社会商业投资资本不愿涉足这个领域,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另一方面,社区就业服务启动资金少,尽管政府各职能部门对社区就业实体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但均是后期拨款,而且资金到位周期过长,企业前期运作困难没有得到解决。 (三)成本承受力低
社区就业服务大多数岗位的技术含量较低,需要大量低成本的劳动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低成本的问题。显然,社区服务需求方的微利、低成本运营与供给方较高的收入要求现象形成了,这些已成为目前社区就业服务发展的一个矛盾。
(四)社区居民参与率不高
二道桥社区外来人员较多,况且外来人员流动性强,融入城市社区有一定的困难,加上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较低,流动人员思念家乡,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对社区服务的认识不够。很多人遇到问题并不是先找社区,而是找老乡或者亲朋好友,对新环境适应力不够强,需要多关怀。另外,流动人员中妇女参与率低,流动人口保留着传统的就业观念,即男人在外面挣钱,女人在家看孩子、做家务,致使在社区内女性流动失业人员较多。
(五)社区工作人员认识不够
一是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就业服务工作计划和相关工作会议上表示要重视、支持和发展社区就业服务,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责任心不强,认为社区就业服务是阶段性、临时性的工作,遇到问题时等上级部门来处理,消极应付。通常忙于社会保障救助和社区城市建设管理等工作,对于社区就业服务工作仅仅满足于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各项就业指标,而缺乏对社区就业服务工作的探索、研究和创新。二是由于宣传力度还不够,社区就业的典型引导作用不突出,广大待业者对社区就业的认识比较模糊,到社区就业的愿望并不强烈,使社区就业的渠道作用难以充分显现出来。
四、对社区就业服务工作的思考
一是建立以培训促就业的长效机制,在推进素质就业上有所突破。在就业培训工作上,通过政策宣传、技能培训,对不同群体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充分发挥社区就业的主体作用。不仅增强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而且增强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职业技能,提高求职者的综合素质。
二是建立以创业带动就业的长效机制,在营造创业环境上有所突破。劳动就业部门根据自主创业的需要,通过落实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等就业创业优惠政策,为创业人员减免有关税费,搭建创业者交流互助的有效渠道,增强创业意识,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使更多的失待业人员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
三是建立以开岗位保就业的长效机制,在就业岗位上有所突破。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给求职者推荐,并吸纳失业下岗人员,使他们的生活得到保障。
四是建立以援助促就业的长效机制,在就业服务上有所突破。在社区失业人员中,存在一些年龄较大、文化素质相对偏低、职业技能相对单一的人员,这些人员就业问题是就业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社区将调查摸清辖区内就业苦难人员的有关情况,并通过开展“一对一帮”服务,帮助辖区失业人员尽早实现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社区居民就业关系到社区稳定发展、可持续发展。社区不断探索和完善就业服务工作体系,全面提升社区就业水平,改善民生,是促进和谐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社区就业课题组.社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人口与经济,2001,(5).
[2]黄梅芳.社区就业服务现状调查研究[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12).
[3]张晶.社区就业服务体系探索——以天津为例[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