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世纪最具代表的基督教音乐是格里高利圣咏,它的发展和传承无疑对后世的音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研究格里高利圣咏对现代社会的音乐理论、复音音乐、音乐教育、记谱法、调式音乐的运用和音乐发展及其走向都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格里高利圣咏;音乐特征;音乐演变;音乐传承
中世纪(约4世纪~13世纪)被认为是一个黑暗的时代。当时有一种流行的基督教音乐——格里高利圣咏。那个时期,连年的战争使人民生活困苦,疾病和瘟疫不断上升,社会生产力低下,而残酷的统治者以神的名义无时无刻不在浸润着人们的思想和精神。人们压抑的灵魂受到摧残,他们借助于信仰基督教做礼拜唱诵经文来抒发内心的恐惧、无助和空虚,而礼拜最典型的音乐形式就是格里高利圣咏。
1 格里高利圣咏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是教宗格列高利一世(590~604)发明了格里高利圣咏。当时格里高利一世为了尽显教宗权威、确立教皇权、统一教会仪式,遂下令确立圣歌,对当时传唱的罗马圣咏和高卢圣咏进行修订,并将不同形式的圣咏整理汇编成《唱经歌集》。后来,人们把这部歌集的名称称为格里高利圣咏,其真正流行是一百年后才开始的。格里高利圣咏带有强烈的宗教观念,它抛弃世俗,追求神圣,与我国古代“庄子”的道家思想比较相似。格里高利圣咏的词有多种体裁,有散文体的,有诗歌体的,还有来自圣经的。最开始的圣咏只有词而没有音乐,为了教化人们的心灵,统治阶级要求全面传播圣咏。查理大帝时期大力兴办歌唱学校,增加和充实圣咏的演唱。可以说,统治者的需要催生了格里高利圣咏。
2 音乐特征
2.1 一切服从于宗教需要
圣咏的一切功能都要服从于宗教活动的需要,它是在歌唱神的旨意,必须要庄严肃穆,忘却世俗,没有干扰,用无伴奏、无节拍的男声进行歌唱,歌词是拉丁文。它的调式有八种类型:多里亚、弗里基亚、利地亚和混合利地亚四种正格调式,以及它们分别派生出的四种变格调式。[1]声音所展现的纯,是为了表现神圣不可侵犯,咏的一切都要服从于宗教需要。
2.2 一切音乐服从于歌词
格里高利圣咏的歌词主要来自于圣经和诗篇,咏的意思就是以词为主。因此,圣咏的音乐必须服从于唱词。格里高利圣咏的音乐旋律比较平缓,基本以级进和3度进行为主调,偶尔也有4、5度上行跳进后再向下慢移,音域不宽。要求一切音乐必须服从于歌词,因为歌词主要是来自于圣经,既然叫圣咏,就是以咏为主,通过咏唱来传达出神的旨意。
2.3 礼拜仪式的音乐形式
礼拜仪式的音乐形式有二种:
(1)诵经祈祷。就是用正常声音来诵经,没有旋律,就像佛家念诵经文差不多。
(2)礼仪歌唱。就是突出旋律特征,再根据歌词进行礼仪歌唱。它的演唱共有三种旋律类型:一是音节式,一个音节一个音;二是花唱式,一个音节配一段拖腔;三是咏唱式,一个音节唱二至五个音。
3 音乐演变
第一,格里高利圣咏经过了最初的一个时期后,音乐风格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了。旋律单一、刻板、没有生气,“格里高利圣咏的情况也是如此,人们的忍耐力已经到了一个极限,意味着庄严的圣咏已经发展到了最大限度”。[2]在这种情况下,有两个问题摆在格里高利圣咏面前,一个是格里高利圣咏本身停滞不前,需要冲破传统的束缚,以求未来的发展;另一个是世俗音乐的侵入影响到了格里高利圣咏,因此它需要改变现状。教会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持圣咏的神圣和尊严,不得已推行了音乐变革,在吸收了大量的世俗音乐后又推行了复调音乐、戏剧音乐等理论建设。这些改变巩固了圣咏自身的地位,并对后世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第二,9世纪开始,由于教会音乐学校的创办,出现了许多僧侣音乐家。僧侣音乐家的加入使教会音乐如虎添翼,促进了教会音乐的发展。僧侣音乐家们为了丰富圣咏的音乐形式,开始进行复调音乐的尝试,这种形式就叫“奥尔加农”。而后又衍生出一种完全不同风格的复调音乐,叫“笫斯康特”。二者间的区别很大,主要是结构上的不同,当时比较权威的巴黎圣母院乐派就是采用这两种复调音乐形式。
第三,10世纪开始出现宗教剧的形式,作品的曲调是格里高利圣咏的“神迹剧”。作品中展现有世俗音乐,原本由拉丁文演唱的也却变成了地方语言,宗教音乐日益世俗化了。在世俗音乐的影响下,又出现了两种新的格调形式。一个叫继续咏,一个叫附加段。继续咏最明显的特征是歌词、旋律结构工整,很受欢迎,但后来它背离了宗教思想,被教会禁止咏唱了;附加段是在原有的圣咏基础上增加歌词或旋律,起到了对前面歌曲进行讲解、说明的作用,从而为宗教音乐逐步走向宗教剧和戏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12世纪末开始流行另一种歌曲体裁——孔杜克图斯音乐。它的音乐形式是二至四声部居多,常见的有三声部,它既可以是单音也可以是复调音乐,完全用自己创作的旋律,音乐特点更加规整;它有相同的声部节拍,同样的歌词,用拉丁文演唱;因为不是正式的礼拜音乐,所以不受礼拜仪式的约束;歌词内容比较自由、活跃,音乐更显得有生气。孔杜克图斯的出现,无疑会冲击严肃的宗教音乐。到13世纪末期,孔杜克图斯完全被经文歌所取代了。
第五,13世纪末的经文歌是复调写作手法。当时最经典的经文歌有3个声部,在歌曲中出现了大量的世俗音乐元素。经文歌可以用法文和拉丁文同时唱,形成了特有的“复歌词”现象,每个声部演唱各自的歌词。
4 结语
从6世纪的圣咏到13世纪的经文歌,无一处不体现出圣咏的发展与变革,格里高利圣咏在西方音乐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是西方音乐的真正起点。在一些音乐家的作品里,如莫扎特著名的《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李斯特著名的圣歌变奏曲《死之舞》等,都有格列高利圣咏的旋律存在。至文艺复兴后,人们在音乐方面基本放棄了对格里高利圣咏的依赖,社会进入了多样化时代,宗教在人的社会生活中已经逐渐淡化了。而音乐已经脱离了宗教的束缚,不再专为宗教服务。它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人们通过音乐来表达情感,抒发情怀。音乐成为一种单独的艺术门类,更加贴近生活地为大众服务,这就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格里高利圣咏对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是任何一种音乐都无法比拟的。我们研究现代的音乐理论、复音音乐、音乐教育、记谱法、调式音乐的运用和音乐发展及其走向等,都要从研究格里高利圣咏入手。至今我们仍能够在基督教会的一些庄严场合上听到格里高利圣咏的旋律,在互联网上也能搜索到格里高利圣咏那深沉而庄严的声音。这说明,格里高利圣咏会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直到永恒。
参考文献:
[1] 西方音乐简史之各时代分析[EB/OL]. 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link?Url.
[2] 安德鲁·威尔逊·迪克森.基督教音乐之旅[M]. 毕祎,戴丹,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41.
作者简介:李明月(1980—),男,硕士,沈阳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表演。
关键词:格里高利圣咏;音乐特征;音乐演变;音乐传承
中世纪(约4世纪~13世纪)被认为是一个黑暗的时代。当时有一种流行的基督教音乐——格里高利圣咏。那个时期,连年的战争使人民生活困苦,疾病和瘟疫不断上升,社会生产力低下,而残酷的统治者以神的名义无时无刻不在浸润着人们的思想和精神。人们压抑的灵魂受到摧残,他们借助于信仰基督教做礼拜唱诵经文来抒发内心的恐惧、无助和空虚,而礼拜最典型的音乐形式就是格里高利圣咏。
1 格里高利圣咏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是教宗格列高利一世(590~604)发明了格里高利圣咏。当时格里高利一世为了尽显教宗权威、确立教皇权、统一教会仪式,遂下令确立圣歌,对当时传唱的罗马圣咏和高卢圣咏进行修订,并将不同形式的圣咏整理汇编成《唱经歌集》。后来,人们把这部歌集的名称称为格里高利圣咏,其真正流行是一百年后才开始的。格里高利圣咏带有强烈的宗教观念,它抛弃世俗,追求神圣,与我国古代“庄子”的道家思想比较相似。格里高利圣咏的词有多种体裁,有散文体的,有诗歌体的,还有来自圣经的。最开始的圣咏只有词而没有音乐,为了教化人们的心灵,统治阶级要求全面传播圣咏。查理大帝时期大力兴办歌唱学校,增加和充实圣咏的演唱。可以说,统治者的需要催生了格里高利圣咏。
2 音乐特征
2.1 一切服从于宗教需要
圣咏的一切功能都要服从于宗教活动的需要,它是在歌唱神的旨意,必须要庄严肃穆,忘却世俗,没有干扰,用无伴奏、无节拍的男声进行歌唱,歌词是拉丁文。它的调式有八种类型:多里亚、弗里基亚、利地亚和混合利地亚四种正格调式,以及它们分别派生出的四种变格调式。[1]声音所展现的纯,是为了表现神圣不可侵犯,咏的一切都要服从于宗教需要。
2.2 一切音乐服从于歌词
格里高利圣咏的歌词主要来自于圣经和诗篇,咏的意思就是以词为主。因此,圣咏的音乐必须服从于唱词。格里高利圣咏的音乐旋律比较平缓,基本以级进和3度进行为主调,偶尔也有4、5度上行跳进后再向下慢移,音域不宽。要求一切音乐必须服从于歌词,因为歌词主要是来自于圣经,既然叫圣咏,就是以咏为主,通过咏唱来传达出神的旨意。
2.3 礼拜仪式的音乐形式
礼拜仪式的音乐形式有二种:
(1)诵经祈祷。就是用正常声音来诵经,没有旋律,就像佛家念诵经文差不多。
(2)礼仪歌唱。就是突出旋律特征,再根据歌词进行礼仪歌唱。它的演唱共有三种旋律类型:一是音节式,一个音节一个音;二是花唱式,一个音节配一段拖腔;三是咏唱式,一个音节唱二至五个音。
3 音乐演变
第一,格里高利圣咏经过了最初的一个时期后,音乐风格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了。旋律单一、刻板、没有生气,“格里高利圣咏的情况也是如此,人们的忍耐力已经到了一个极限,意味着庄严的圣咏已经发展到了最大限度”。[2]在这种情况下,有两个问题摆在格里高利圣咏面前,一个是格里高利圣咏本身停滞不前,需要冲破传统的束缚,以求未来的发展;另一个是世俗音乐的侵入影响到了格里高利圣咏,因此它需要改变现状。教会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持圣咏的神圣和尊严,不得已推行了音乐变革,在吸收了大量的世俗音乐后又推行了复调音乐、戏剧音乐等理论建设。这些改变巩固了圣咏自身的地位,并对后世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第二,9世纪开始,由于教会音乐学校的创办,出现了许多僧侣音乐家。僧侣音乐家的加入使教会音乐如虎添翼,促进了教会音乐的发展。僧侣音乐家们为了丰富圣咏的音乐形式,开始进行复调音乐的尝试,这种形式就叫“奥尔加农”。而后又衍生出一种完全不同风格的复调音乐,叫“笫斯康特”。二者间的区别很大,主要是结构上的不同,当时比较权威的巴黎圣母院乐派就是采用这两种复调音乐形式。
第三,10世纪开始出现宗教剧的形式,作品的曲调是格里高利圣咏的“神迹剧”。作品中展现有世俗音乐,原本由拉丁文演唱的也却变成了地方语言,宗教音乐日益世俗化了。在世俗音乐的影响下,又出现了两种新的格调形式。一个叫继续咏,一个叫附加段。继续咏最明显的特征是歌词、旋律结构工整,很受欢迎,但后来它背离了宗教思想,被教会禁止咏唱了;附加段是在原有的圣咏基础上增加歌词或旋律,起到了对前面歌曲进行讲解、说明的作用,从而为宗教音乐逐步走向宗教剧和戏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12世纪末开始流行另一种歌曲体裁——孔杜克图斯音乐。它的音乐形式是二至四声部居多,常见的有三声部,它既可以是单音也可以是复调音乐,完全用自己创作的旋律,音乐特点更加规整;它有相同的声部节拍,同样的歌词,用拉丁文演唱;因为不是正式的礼拜音乐,所以不受礼拜仪式的约束;歌词内容比较自由、活跃,音乐更显得有生气。孔杜克图斯的出现,无疑会冲击严肃的宗教音乐。到13世纪末期,孔杜克图斯完全被经文歌所取代了。
第五,13世纪末的经文歌是复调写作手法。当时最经典的经文歌有3个声部,在歌曲中出现了大量的世俗音乐元素。经文歌可以用法文和拉丁文同时唱,形成了特有的“复歌词”现象,每个声部演唱各自的歌词。
4 结语
从6世纪的圣咏到13世纪的经文歌,无一处不体现出圣咏的发展与变革,格里高利圣咏在西方音乐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是西方音乐的真正起点。在一些音乐家的作品里,如莫扎特著名的《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李斯特著名的圣歌变奏曲《死之舞》等,都有格列高利圣咏的旋律存在。至文艺复兴后,人们在音乐方面基本放棄了对格里高利圣咏的依赖,社会进入了多样化时代,宗教在人的社会生活中已经逐渐淡化了。而音乐已经脱离了宗教的束缚,不再专为宗教服务。它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人们通过音乐来表达情感,抒发情怀。音乐成为一种单独的艺术门类,更加贴近生活地为大众服务,这就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格里高利圣咏对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是任何一种音乐都无法比拟的。我们研究现代的音乐理论、复音音乐、音乐教育、记谱法、调式音乐的运用和音乐发展及其走向等,都要从研究格里高利圣咏入手。至今我们仍能够在基督教会的一些庄严场合上听到格里高利圣咏的旋律,在互联网上也能搜索到格里高利圣咏那深沉而庄严的声音。这说明,格里高利圣咏会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直到永恒。
参考文献:
[1] 西方音乐简史之各时代分析[EB/OL]. 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link?Url.
[2] 安德鲁·威尔逊·迪克森.基督教音乐之旅[M]. 毕祎,戴丹,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41.
作者简介:李明月(1980—),男,硕士,沈阳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