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提出的“三性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人格力”“学习力”“创新力”三大核心素养为重点的,以完成与核心素养相对应的“教育性任务”“学科性任务”“创新性任务”为总目标的现代教育。为培养学生的三大核心素养,达成对应的三大任务,我院在深入调研区域教育现状和学习国内先进课堂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性课堂“四学环节”教学模式,即在学习过程中倡导凸显以学生为主体的“首学、互学、群学和共学”四个学习的基本环节。
本文以吴正桃老师执教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上“谁先走”一课为例探讨教师的角色站位。
一、首学环节,教师要走到学生前面
首学环节,即学生围绕学习任务进行预习与先学的学习阶段。这个环节是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做出规划。在“三性课堂”组织上,这是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的重要环节,一般为3至5分钟。
在这个阶段,因为是学生围绕学习任务进行预习和先学,学生学习的任务就必须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必须具备科学合理的学习素材。教师在首学环节就需要走到学生的前面,潜心研究学习内容和深入了解学生学情,设计出简单易操作、灵活不死板和开放不失本质的首学学习任务。这样的学习任务可以是在上课之前的“课前首学研究”,也可以是课堂中学习某个知识点之前的“课中首学研究”。
1. 课前首学研究。
在“谁先走”一课中,教材的主问题是研究“投骰子,点数大于3,小明先走;点数小于3,小华先走”。该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率知识。但教者认为这样的学习内容对于学生而言可能比较简单,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中基本事件的多少对于概率大小的影响。于是教者设计了“课前一测”,内容为:“投骰子,点数大于3为赢,点数小于3为输,你认为公平吗?理由呢?有什么疑惑?”
测验结果显示学生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可能性相等”概念模糊,二是没有关注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本质原因。
基于上述情形,教者设计了第一个首学任务为“课前首学研究”,具体研究内容为:“老师和同学下棋,掷1颗骰子决定谁先走,游戏规则如下:掷1颗骰子,大于3点,算老师赢;小于3點,算同学赢。(1)这个方法公平吗?为什么?(2)如果不公平,请修改。”
2. 课中首学研究。
有了“课前一测”的研究数据,教者顺应课前首学研究的情境,设计了课中首学研究的内容:“投两颗骰子,同时掷进杯中,两颗骰子点数之和会出现2至12,如果和是5、6、7、8、9算老师赢;和是2、3、4、10、11、12算学生赢。”这样一个看似“教师选的数少,输的可能性大,学生选的数多,赢的可能性大”的富有挑战的首学研究内容。
二、互学环节,教师要融到学生里面
互学环节,即学生为围绕学习任务进行组内交流学习的环节。这里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而互相探讨,在教师提供的学习情境和材料中实践与体验,充分交换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为下一步小组向全班汇报做好充分的准备。在“三性课堂”上,这是落实问题探究和得出个性化结论的重要时段,时间需要8至10分钟。
在互学环节中,只有教师融入学生小组活动里、学习讨论里、探索研究里,教师才能够搜集到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手资料,如有价值的错误资源,有代表性的正确表达等。有了这些资源,教师就可以安排后续汇报时的发言顺序,预设互学中特殊生成的应对办法,设计引发深度群学的导学措施等。
在课中首学研究后的互学环节中,教者就没有很好地融到学生里面,教者对于“两个骰子的和是怎么来的”这一问题,在学生用教师预设的算式表达法“2=1+1,3=1+2=2+1,4=1+3=2+2=3+1,…,12=6+6”解决后,就没有进一步去搜集典型案例,而是只让他们直接展示。因而遗漏了搭配法“用第一个骰子的1去搭配第二个骰子的1~6”以及列表法,错过了分享交流的宝贵时机,没能发现学生在研究“投两颗骰子,教师选择出现点数和的数字更少,反而教师赢的几率更大”的典型方法。
三、群学环节,教师要退到学生后面
群学环节,即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与全班进行个人和小组学习成果交流的环节。这里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而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向全班展示,以期求得认同性评价或者建设性意见。这时的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无论是倾听者还是讲述者,都必须倾其全力。这一环节是课堂成败的关键环节,通常需要8至10分钟。
此环节教师的“退”不是无原则的退,而是要采取措施,激发学生群学互动;教师的“退”是智慧的退,教师要关注学生交流语言的培养。教师在此应尽可能少一些知识介入,多一些活动组织。教师要把握好知识的本质,结合在互学环节中搜集到的典型案例,逐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如果在本环节,教师对于知识的介入过早、过多,群学很可能会变为传统的师生问答式学习,用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真实的想法。
四、共学环节,教师要站到学生上方
共学环节,即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知识迁移从而进行新问题解决的环节。该环节除个人学习和小组交流外,教师可以参与其中,相互交流,共同学习,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达到学以致用与知行统一。此环节需要8至10分钟。
在本环节,教师要在学生首学、互学和群学的基础上梳理学生的认识,结合知识的本质,根据学习的过程对知识进行精准的讲解,达到认识上的提升。这个阶段,教师就不能退到学生的后面去,要走到前台,站在学生思考的上方,促成思想方法的提升,充分体现教师的价值。有了教师的参与,就可以把学生模糊不清的认识进行提升,把不同的方法进行串联,让隐藏的思想方法得以显现,让不同的问题解决策略得以彰显。当然,教师可以艺术地把教师的讲解归结为学生之前的学习结果,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知识完全是自己通过努力获取的,更好地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在本课的共学环节,学生充分交流后发现:投两颗骰子,虽然教师选择的点数和种数少,但实际上出现的可能性有24种,而学生选择的种数多,但实际上出现的可能性只有12种。这个时候,学生看到的仅仅是表面结果,是活动个案。此时,教者就应在学生两次研究(课前、课中首学)的基础上,对比研究的过程和结果,提炼出判断概率大小的基本程序,即“一看一共有几种可能,二看各有几种可能,三比谁的可能更多,四得出结论”。进而根据第二个活动进行提升“研究问题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就如活动二不能只看‘和’的个数,要去看每个和的可能情况种数。”通过学生的探究和教师的讲解,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强化,认识也得到了提升。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教育科学研究
院 本专辑责任编辑:王彬)
本文以吴正桃老师执教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上“谁先走”一课为例探讨教师的角色站位。
一、首学环节,教师要走到学生前面
首学环节,即学生围绕学习任务进行预习与先学的学习阶段。这个环节是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做出规划。在“三性课堂”组织上,这是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的重要环节,一般为3至5分钟。
在这个阶段,因为是学生围绕学习任务进行预习和先学,学生学习的任务就必须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必须具备科学合理的学习素材。教师在首学环节就需要走到学生的前面,潜心研究学习内容和深入了解学生学情,设计出简单易操作、灵活不死板和开放不失本质的首学学习任务。这样的学习任务可以是在上课之前的“课前首学研究”,也可以是课堂中学习某个知识点之前的“课中首学研究”。
1. 课前首学研究。
在“谁先走”一课中,教材的主问题是研究“投骰子,点数大于3,小明先走;点数小于3,小华先走”。该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率知识。但教者认为这样的学习内容对于学生而言可能比较简单,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中基本事件的多少对于概率大小的影响。于是教者设计了“课前一测”,内容为:“投骰子,点数大于3为赢,点数小于3为输,你认为公平吗?理由呢?有什么疑惑?”
测验结果显示学生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可能性相等”概念模糊,二是没有关注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本质原因。
基于上述情形,教者设计了第一个首学任务为“课前首学研究”,具体研究内容为:“老师和同学下棋,掷1颗骰子决定谁先走,游戏规则如下:掷1颗骰子,大于3点,算老师赢;小于3點,算同学赢。(1)这个方法公平吗?为什么?(2)如果不公平,请修改。”
2. 课中首学研究。
有了“课前一测”的研究数据,教者顺应课前首学研究的情境,设计了课中首学研究的内容:“投两颗骰子,同时掷进杯中,两颗骰子点数之和会出现2至12,如果和是5、6、7、8、9算老师赢;和是2、3、4、10、11、12算学生赢。”这样一个看似“教师选的数少,输的可能性大,学生选的数多,赢的可能性大”的富有挑战的首学研究内容。
二、互学环节,教师要融到学生里面
互学环节,即学生为围绕学习任务进行组内交流学习的环节。这里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而互相探讨,在教师提供的学习情境和材料中实践与体验,充分交换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为下一步小组向全班汇报做好充分的准备。在“三性课堂”上,这是落实问题探究和得出个性化结论的重要时段,时间需要8至10分钟。
在互学环节中,只有教师融入学生小组活动里、学习讨论里、探索研究里,教师才能够搜集到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手资料,如有价值的错误资源,有代表性的正确表达等。有了这些资源,教师就可以安排后续汇报时的发言顺序,预设互学中特殊生成的应对办法,设计引发深度群学的导学措施等。
在课中首学研究后的互学环节中,教者就没有很好地融到学生里面,教者对于“两个骰子的和是怎么来的”这一问题,在学生用教师预设的算式表达法“2=1+1,3=1+2=2+1,4=1+3=2+2=3+1,…,12=6+6”解决后,就没有进一步去搜集典型案例,而是只让他们直接展示。因而遗漏了搭配法“用第一个骰子的1去搭配第二个骰子的1~6”以及列表法,错过了分享交流的宝贵时机,没能发现学生在研究“投两颗骰子,教师选择出现点数和的数字更少,反而教师赢的几率更大”的典型方法。
三、群学环节,教师要退到学生后面
群学环节,即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与全班进行个人和小组学习成果交流的环节。这里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而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向全班展示,以期求得认同性评价或者建设性意见。这时的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无论是倾听者还是讲述者,都必须倾其全力。这一环节是课堂成败的关键环节,通常需要8至10分钟。
此环节教师的“退”不是无原则的退,而是要采取措施,激发学生群学互动;教师的“退”是智慧的退,教师要关注学生交流语言的培养。教师在此应尽可能少一些知识介入,多一些活动组织。教师要把握好知识的本质,结合在互学环节中搜集到的典型案例,逐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如果在本环节,教师对于知识的介入过早、过多,群学很可能会变为传统的师生问答式学习,用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真实的想法。
四、共学环节,教师要站到学生上方
共学环节,即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知识迁移从而进行新问题解决的环节。该环节除个人学习和小组交流外,教师可以参与其中,相互交流,共同学习,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达到学以致用与知行统一。此环节需要8至10分钟。
在本环节,教师要在学生首学、互学和群学的基础上梳理学生的认识,结合知识的本质,根据学习的过程对知识进行精准的讲解,达到认识上的提升。这个阶段,教师就不能退到学生的后面去,要走到前台,站在学生思考的上方,促成思想方法的提升,充分体现教师的价值。有了教师的参与,就可以把学生模糊不清的认识进行提升,把不同的方法进行串联,让隐藏的思想方法得以显现,让不同的问题解决策略得以彰显。当然,教师可以艺术地把教师的讲解归结为学生之前的学习结果,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知识完全是自己通过努力获取的,更好地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在本课的共学环节,学生充分交流后发现:投两颗骰子,虽然教师选择的点数和种数少,但实际上出现的可能性有24种,而学生选择的种数多,但实际上出现的可能性只有12种。这个时候,学生看到的仅仅是表面结果,是活动个案。此时,教者就应在学生两次研究(课前、课中首学)的基础上,对比研究的过程和结果,提炼出判断概率大小的基本程序,即“一看一共有几种可能,二看各有几种可能,三比谁的可能更多,四得出结论”。进而根据第二个活动进行提升“研究问题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就如活动二不能只看‘和’的个数,要去看每个和的可能情况种数。”通过学生的探究和教师的讲解,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强化,认识也得到了提升。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教育科学研究
院 本专辑责任编辑: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