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倡“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课程将由专家走向教师,“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调走向丰富,语文教师将由客体者转为主体者,由被动者转为主动者,由阐述者成为设计者,由执行者成为开发者。至此,语文课程的建设就成为现实。在语文课堂中,本人致力于语文课程的建设,目标定在“开放而有活力”。结合本人的课堂实例,浅谈课堂开放的做法:
一、教材的“开放”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一语中的,早就提醒我们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環境也是语文课程构建的客体之一,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创设合适的空间与时间,营造多向互动的语文课程环境、和谐共振的语文学习氛围,对语文课程的实施、实践及体验非常有利。比如在三年级下册第31课《夸父追日》一文的教学中,我的教学环节如下:环节一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神话故事——《夸父追日》。你们在课外时间有没有接触过神话故事呢?
生:接触过。我看过很多神话故事,比如《八仙过海》、《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大闹天宫》等等。
师:沈老师可以用“博览群书”来形容你了。
师:那么你们知道神话故事有哪些特点呢?
生1:神话故事的内容是虚构的、
生2:神话故事中的主人公都具备有超能力,可以叫做是“超人”。(其他学生大笑)
师:沈老师要指正一下,在中国有一个更好听的名字,叫“神”。
生3:神话故事的最终结果都是战胜了敌人、战胜了困难。
……
师:是的,我发现同学们不仅会用眼睛读书,而且会用脑子去读书。那么我们再来回想一下,这些神话故事的都发生在什么年代?
生1:我感觉都发生在古代,每一个故事几乎都用“很久很久以前”开头的。
生2:现在我们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了。
……
师:是的,都说远古时期的事情。那么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摇头)。
师:这是因为古代的劳动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不懂得科学,希望寻求一种力量来解释大自然,来征服困难,可是多年的努力还是完成不了,人们就想到了不存在的“神”来帮忙,以此达到美好的愿望。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文,找一找,古代的劳动人民的什么愿望,借助了夸父来寻求解决?
(生读课文,找答案)
(环节二)
师:除了《夸父追日》这个神话故事,你还能从其他的神话中找出线索来吗?
生1:《精卫填海》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大海的敬畏,想借助精卫的精神来征服大海。
生2:……
师:古代人民的智慧对大自然的敬畏,所以创造了神话,其实中国是这样,古代希腊的人民也是这样,今天为同学们推荐一本《古希腊神话》,课外去感受一下另一番景象。
我们要想继承和发扬大语文的开放传统,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将学生从“死书”引向“活书”,从教科书那本“小书”引向生活这本“大书”,语文课程必须走向生活,从文本课程走向生活课程;我们要将学生从个体的“小我”导向社会的“大我”,语文课程就必然走向社会,从文本课程走向实践课程。
二、课堂的“开放”
语文课堂教学是个有机的动态系统。任何系统只有开放,与外界有物质的、信息的交流,系统才有生命活力。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人文性,有五千年的祖国文化作为语文教学的大背景,有广阔无垠的大自然作为语文思维的空间,有充满想象的过去未来作为语文思维的时间。
首先,语文学习空间的开放。让学生的思维走出小教室,奔向社会生活这个的广阔天地。引学生的思维突破教材的限制,延伸到室外,校外的农村、社区、田野、山川……拓展到电视、广播、互联网……使课堂变得博大、丰富、生动。
其次,语文课堂时间的开放。它有兩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指学生学习活动的时间,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是一名组织者、激励者、协作者。让学生自由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同一教学内容的完成让学生有自己个性化的选择。如魏书生老师在教学前让学生自学整册教材,这也就包含着开放学习时间的理念。
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是否有实效,最终要在学生的语文实践中体现,而开放性语文教学实践的核心是教学方式的开放。因此,我们要为学生创设开放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开阔,让学生的心灵从此放飞。开放的教学方式主要有合作讨论、发散联想、自由想象、自主探究、体味感悟等。
(1) 合作碰撞。“思维的火花,来自于心灵的碰撞”,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是开放思维和情感的最佳组织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和思维碰撞中开阔思维,使课堂教学具有开放性。在语文教学中组织学生合作交流,由于同层交往比上、下层交往更趋活跃,更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另外 4人或6人的学习小组课堂活动的形式更加多样,更加自由,并加强了学生群体间的交流;同时还可以扩大开放的范围,不但是组内、组间合作研讨,还可以学生上台与老师一起研讨,也可以请学生的朋友、其它教师、学生家长、校外业余的语文教员等参与课堂的自由研讨。促使学生加强相互协作,在自由的情境中尽情表现自我,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潜能,迸发创新的思维火花。
(2)发散联想。学生对语文信息的收集,对课文语言的体味,创造性的表达都需要发散的思维、自由的联想。让学生以课文中的一个题目、一句话、一段话引发思考进行联想,也可以让学生从一个景观、一件事、一段经历进行多角度表达。如教学<<故乡>>时,让学生读课文后自由补充“ 的故乡”或“故乡 ”,学生的填空很是精彩,有:远去的故乡/悲凉的故乡 /萧条、衰败的故乡/梦中的故乡/气闷的故乡/清晰而又模糊的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故乡的求索/故乡隔膜的朋友……。又如学习〈西湖的绿〉学生由西湖的绿联想到了梅雨潭的绿,秦淮河的绿。
(3)自由想象。利用诵读、表演、想像,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欲,使课堂向学生的心灵深处开放。如《珍珠鸟》中,让学生围绕“假如你是这只鸟,你会做什么梦”进行想象。如教学《晏子使楚》中,让学生表演,让学生根据课文自编台词,想象补充故事情节。如学习《向沙漠进军》让学生想象未来如何治理沙漠等都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开放。
(4)自主探究。即在课堂中让学生之间自由讨论、相互质疑、相互启发,使学生在交流中加强独立思考,读书感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一、教材的“开放”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一语中的,早就提醒我们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環境也是语文课程构建的客体之一,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创设合适的空间与时间,营造多向互动的语文课程环境、和谐共振的语文学习氛围,对语文课程的实施、实践及体验非常有利。比如在三年级下册第31课《夸父追日》一文的教学中,我的教学环节如下:环节一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神话故事——《夸父追日》。你们在课外时间有没有接触过神话故事呢?
生:接触过。我看过很多神话故事,比如《八仙过海》、《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大闹天宫》等等。
师:沈老师可以用“博览群书”来形容你了。
师:那么你们知道神话故事有哪些特点呢?
生1:神话故事的内容是虚构的、
生2:神话故事中的主人公都具备有超能力,可以叫做是“超人”。(其他学生大笑)
师:沈老师要指正一下,在中国有一个更好听的名字,叫“神”。
生3:神话故事的最终结果都是战胜了敌人、战胜了困难。
……
师:是的,我发现同学们不仅会用眼睛读书,而且会用脑子去读书。那么我们再来回想一下,这些神话故事的都发生在什么年代?
生1:我感觉都发生在古代,每一个故事几乎都用“很久很久以前”开头的。
生2:现在我们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了。
……
师:是的,都说远古时期的事情。那么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摇头)。
师:这是因为古代的劳动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不懂得科学,希望寻求一种力量来解释大自然,来征服困难,可是多年的努力还是完成不了,人们就想到了不存在的“神”来帮忙,以此达到美好的愿望。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文,找一找,古代的劳动人民的什么愿望,借助了夸父来寻求解决?
(生读课文,找答案)
(环节二)
师:除了《夸父追日》这个神话故事,你还能从其他的神话中找出线索来吗?
生1:《精卫填海》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大海的敬畏,想借助精卫的精神来征服大海。
生2:……
师:古代人民的智慧对大自然的敬畏,所以创造了神话,其实中国是这样,古代希腊的人民也是这样,今天为同学们推荐一本《古希腊神话》,课外去感受一下另一番景象。
我们要想继承和发扬大语文的开放传统,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将学生从“死书”引向“活书”,从教科书那本“小书”引向生活这本“大书”,语文课程必须走向生活,从文本课程走向生活课程;我们要将学生从个体的“小我”导向社会的“大我”,语文课程就必然走向社会,从文本课程走向实践课程。
二、课堂的“开放”
语文课堂教学是个有机的动态系统。任何系统只有开放,与外界有物质的、信息的交流,系统才有生命活力。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人文性,有五千年的祖国文化作为语文教学的大背景,有广阔无垠的大自然作为语文思维的空间,有充满想象的过去未来作为语文思维的时间。
首先,语文学习空间的开放。让学生的思维走出小教室,奔向社会生活这个的广阔天地。引学生的思维突破教材的限制,延伸到室外,校外的农村、社区、田野、山川……拓展到电视、广播、互联网……使课堂变得博大、丰富、生动。
其次,语文课堂时间的开放。它有兩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指学生学习活动的时间,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是一名组织者、激励者、协作者。让学生自由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同一教学内容的完成让学生有自己个性化的选择。如魏书生老师在教学前让学生自学整册教材,这也就包含着开放学习时间的理念。
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是否有实效,最终要在学生的语文实践中体现,而开放性语文教学实践的核心是教学方式的开放。因此,我们要为学生创设开放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开阔,让学生的心灵从此放飞。开放的教学方式主要有合作讨论、发散联想、自由想象、自主探究、体味感悟等。
(1) 合作碰撞。“思维的火花,来自于心灵的碰撞”,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是开放思维和情感的最佳组织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和思维碰撞中开阔思维,使课堂教学具有开放性。在语文教学中组织学生合作交流,由于同层交往比上、下层交往更趋活跃,更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另外 4人或6人的学习小组课堂活动的形式更加多样,更加自由,并加强了学生群体间的交流;同时还可以扩大开放的范围,不但是组内、组间合作研讨,还可以学生上台与老师一起研讨,也可以请学生的朋友、其它教师、学生家长、校外业余的语文教员等参与课堂的自由研讨。促使学生加强相互协作,在自由的情境中尽情表现自我,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潜能,迸发创新的思维火花。
(2)发散联想。学生对语文信息的收集,对课文语言的体味,创造性的表达都需要发散的思维、自由的联想。让学生以课文中的一个题目、一句话、一段话引发思考进行联想,也可以让学生从一个景观、一件事、一段经历进行多角度表达。如教学<<故乡>>时,让学生读课文后自由补充“ 的故乡”或“故乡 ”,学生的填空很是精彩,有:远去的故乡/悲凉的故乡 /萧条、衰败的故乡/梦中的故乡/气闷的故乡/清晰而又模糊的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故乡的求索/故乡隔膜的朋友……。又如学习〈西湖的绿〉学生由西湖的绿联想到了梅雨潭的绿,秦淮河的绿。
(3)自由想象。利用诵读、表演、想像,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欲,使课堂向学生的心灵深处开放。如《珍珠鸟》中,让学生围绕“假如你是这只鸟,你会做什么梦”进行想象。如教学《晏子使楚》中,让学生表演,让学生根据课文自编台词,想象补充故事情节。如学习《向沙漠进军》让学生想象未来如何治理沙漠等都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开放。
(4)自主探究。即在课堂中让学生之间自由讨论、相互质疑、相互启发,使学生在交流中加强独立思考,读书感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